APP下载

农村生态保护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3-08-15李大清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污水垃圾污染

李大清

(中共福建省龙岩市委党校,福建 龙岩364000)

这几年农村的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但与此同时,农村环境问题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一些农村曾经的山青水秀,小桥流水人家,变得污水横流、垃圾遍地、臭气熏天,曾经是孩子们嬉戏欢笑的小溪,已经没人敢下河,妇女们也不在那里洗衣淘米。农村环境污染影响到农业生态安全、人体健康、农产品质量,还会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提高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要使我们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净。本文以福建省龙岩市农村环境污染为例,进行粗浅的分析。

一、农村生态存在问题

1、农村水环境每况愈下。目前,在龙岩市4条水系中,功能达标率较低,水质污染比较严重的是九龙江北溪的支流雁石溪,汀江的支流黄潭河、旧县河。雁石溪主要是上游养殖业废水、城乡居民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工业废水排放河道,致使河水中有机质含量高,呈现较为严重的有机污染。黄潭河、旧县河主要是上游养殖业、小工矿企业污染问题突出,大量废水未经处理或只经简单处理就直排河道,呈现较为严重的混合型污染。农村河道水质恶化、富营养化现象严重,部分河流污染负荷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农村生活污水、人畜粪便等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污染从地表转入地下与河网,严重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现在很多地方的河水已经不能饮用,村民自筹资金用塑料管引来山泉水,没有条件的只好饮用地下水。有的地方由于工业污染,不敢饮用自来水,高价买桶装水喝,加大了农民生活的成本。

2、农药化肥污染严重。由于劳动力成本上升和家居方式的改变,现在农村很少有人使用农家肥,或者到山上烧草木灰,而是全部使用农药、化肥,使农业面源污染逐步加剧,土壤环境污染积累增加。一部分农药附着在农作物上,而其他的部分则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

3、垃圾没有得到妥善处理。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村民的生活也现代化了,但是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方式仍然是十分原始。目前农村垃圾的处置除少数村采用简易垃圾填埋外,大部分农村垃圾都是随地堆放,路边、河边、村边、田边、塘边、屋边房前、屋后、道路两旁到处都成了农民生活垃圾的天然排放场所。经过日积月累,垃圾越堆越多,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这些垃圾不仅仅对土壤、水源造成危害,同时也污染着空气,污染着农民的生活环境。虽然在乡镇所在地,政府出资由专人运送垃圾,目前大部分村庄垃圾的收集、中转和处理仍是空白,基本处于无人管理、无人过问中。形形色色的塑料袋、建筑垃圾及煤渣、动物尸体等混杂地随处堆放,一阵微风吹过,一些质地较轻的食品袋等垃圾随风起舞,垃圾腐烂的异味扑鼻而来。

4、地膜残留普遍。地膜覆盖技术自20世纪7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以其保温、保土、增产等显著特点,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称作为农业中的“白色革命”。随着地膜覆盖种植技术的推广,塑料薄膜的使用量迅速增加,每年用量达数万吨而且不断增长。由于使用过的地膜难以被完整的回收,有很大部分残膜被翻入土壤逐年累计,造成土地的严重污染。部分残膜进入农田土壤后,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污染土壤,改变土壤理化性质,造成耕地理化性状恶化,通透性变差,阻碍农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及根系生长,导致农作物减产。

5、淤泥累积、河床抬高。许多农村河道特别是非交通河道,因长年没有形成有效的河道疏浚投入机制,缺乏长效的管理措施,致使水草密布甚至整个水面被水草或垃圾覆盖,排蓄能力严重下降,水体污染严重。一些河道因长年淤泥积累,河床抬高,几乎干枯断流。

6、生态资源被掠夺。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农民们卖掉了本地树,而改种速生树,近来有被来自澳大利亚的桉树取代的趋势。大树进城之风蔓延全国,城市街头一夜之间站满了树贩子从乡村挖来的大树、老树和古树。城市的美丽是以牺牲乡村生态为代价的。在农村,几乎看不到代表乡村文化的大树和老树。采砂、采石使河道、山体挖得千疮百孔,砖瓦厂遍布农村,加剧乡村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水土流失。

二、原因分析

1、生猪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生猪日常排泄的粪便、尿液和洗猪场的污水等,是造成生猪养殖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生猪存栏量过大,同时又未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必然对周围环境的水体、土壤、空气、作物造成污染,污染物也会成为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疾病的传染源。粪便一旦污染了地下水,难以治理恢复,将造成持久性的污染。生猪场污水排入鱼塘及河流中,会使水生生物逐渐死亡,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目前,龙津河流域存在大量的生猪养殖场,如果污水流入河中、池塘,可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从而产生各种毒素,严重污染水体。生猪场污染物不仅污染地表水,其有毒有害成分还易进入地下水中,严重污染地下水。它可使地下水溶解氧含量减少,水中有害成分增多,严重时使水体发黑、变臭,失去使用价值,并滋生一系列问题,危害人体健康。

2、库区网箱养殖盲目发展。由于养殖容量超负荷,水环境质量下降,疾病暴发引起死鱼等一系列问题,其中投饵网箱对水体污染较为严重。过量的网箱养殖行为,会导致养殖的库区水体及其邻近水域污染物含量超过正常水平,使水体生态功能受到影响。投饵网箱产生的残饵、动物粪便、排泄物和养殖过程中投放的肥料、消毒剂、抗生素和其他药物最终使水体不再清澈,水质富营养化,影响整个水域的生态环境。

3、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不高,不按操作规程使用农药和肥料,且施肥、施药配套技术和器械不完备,造成农用化学品大量浪费并直接污染环境。农业农村污染呈现一家一户、点多、面广、分散、处理难的状况,现阶段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技术推广起来存在相当的难度。

4、农民环保意识淡薄。以前家家户户都把各种生活垃圾烧成灰后当作农家肥来种庄稼、蔬菜,可现在很少人把生活垃圾变成农家肥来用了。村民为图方便,垃圾随意乱倒,且成为习惯,久而久之,大大小小的露天垃圾堆便随处可见,污染也就越来越严重。在大部分村民看来,垃圾倒在河边,发大水的时候就会冲掉。

5、体制建设滞后。农村环保属于公益性事业,投资回报率小,周期长。长期以来国家用于防治环境污染的资金几乎全部投到工业企业和城市,对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乡镇财政比较紧缺,难以支持环境保护工程的资金需求。社会闲散资金由于没有适宜的政策引导,还无法顺畅流入农村环保事业中,制约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进程。目前政府用于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资金投入有限,优惠扶持政策少,贷款授信程度低,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机制难以建立。同时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尚未建立起市场引导和激励机制,银行、企业和社会闲散资金缺乏政府正确引导,参与农村环境治理融资的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

三、对策建议

中央反复强调,要把农村环境整治作为环保工作重点,目的是希望有效改善农村居住环境条件和生态状况,进一步消除或减轻污染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危害,提高农村群众生活质量,而且能及时化解由于环境问题引发的社会矛盾纠纷,构建和谐新农村。

1、利用各种平台和渠道宣传环保意识。环境保护是公众自身的事业,需要公众广泛的参与,还需要各方面的相互配合。因此,必须在农村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工作,唤醒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立足于广大公众的参与,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一个人人关心生态环境、时时注意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电影宣传主渠道作用,组织环保专题电影、电视专题讲座、领导专题讲话,利用村、厂板报、画廊刊登环保政策、环保科普宣传资料。通过各级召开专题会议,广泛宣传农民环境保护与整治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整创标准、工作要求等,大力倡导全体区级领导干部和机关干部参加农村环境整治义务劳动,形成各级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开展专题活动。通过各种主体活动,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全社会动员,倡导人人珍惜环境,自觉保护环境,关注健康,关爱生命,逐步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进行典型宣传,示范带动。把环境整治工作走在前列的相关镇和村树立为环境整治工作典型,组织其它各村进行参观学习,进一步调动领导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整治工作的全面推进。倡导绿色消费习惯,改变沿袭多年的不良卫生习惯,提倡使用绿色产品,反对过度包装的奢靡之风,减少环境压力,避免资源浪费。

2、整治生猪养殖业污染。由于养殖业污染具有污染范围广、治理达标难度大、治理投入高、涉及面大等特性,要着重在规划、整治、引导三个方面来推进生猪养殖业的污染治理。首先,做好养殖业发展规划,严格明确和实施养殖业“三区”即禁止养殖区(如水源地和重要保护水体上游、居民集中地区、自然保护区、疗养区等)、控制养殖区和适宜养殖区的划分,以环境容量来指导和控制养殖业的发展。其次,要坚持治理与严控“双管齐下”,实现生猪业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继续加大治理力度,对已建养殖场有重点有步骤强制限期治理,对重点流域、重点片区实行集中整治,该关闭的坚决关闭,不留死角;该治理的限期治理达标,无法按期达标的要强制关闭。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新建养猪场的审批管理,实行镇村预审,河道管理、畜牧、环保、土地、林业等相关职能部门联合审核、审批制度,确保环保“三同时”落实,对顶风抢建的,坚决拆除。第三,要做好科学养殖的技术指导和引导工作。鼓励、扶持、引导养殖户(特别是散养户)以土地定养殖规模,走生态立体养殖、循环经济的路子,提高养殖废物、废水的利用和处理率,鼓励并扶持畜禽粪便资源化企业发展,减少养殖污染物质排放。

3、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管。要加强对工业污染源污染防治设施的运行检查,严禁超标排放,对于超标排放或者超过核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的企业,要采取限期治理措施,限期达标,逾期无法达标的要坚决停业、关闭。要结合打击不法排污企业,坚决取缔和规范小作坊式的排污企业,对严重污染河流的小塑料米厂、小再生纸厂等废物回收利用项目,要进行集中整治,规划集中区,做好选址、环评,落实好环保“三同时”,废水统一集中处理,做到达标排放。要对化工、造纸、纺织、屠宰、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排污单位,全面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测监控设备,对其污染物排放实施实时监控。同时,在抓好治理、加强监管的基础上,环保、经贸等有关部门要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大力推行和促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努力实现工业污染防治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4、采用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生活污水是我们身边廉价而稳定的水资源,生活污水资源化是缓解我市水资源紧缺,防止水污染的一条重要途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的民心工程,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大力推动,更需要农村居民的主体参与和自觉行动。目前,由于村级集体经济的相对薄弱,要村一级筹措资金进行生活污水治理难度极大,各级政府应提高认识,及时制订和出台有关激励政策,大力扶持和发展污水资源化处理产业,并在多方筹集资金的同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促进农村生活污水的资源化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置方式可采用分散型、集中型或是分散型与集中型的有机结合。对于少数城中村及城区周边镇村,距离市政污水管网较近的,即可纳入城市排水体系统一处理。对于中心镇和行政村,应从资源化利用角度出发,采用分散治理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合理的处理方法,尽量减少基础投入和处理成本,有效提高污水资源利用率。对于村庄布局相对密集、规模较大、经济条件好、镇村企业发达、处于水源保护区内的单村或联村可采取集中处理模式。结合改厕、改厨、改栏,综合处理生活污水,积极推广生活污水湿地处理模式。用循环经济的理念解决畜禽养殖业污染问题。大力推广农村沼气建设,推行生态养殖模式。通过发展畜禽养殖+沼气+作物的生态农业模式,实行沼液施肥还田,遵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和环境治理的一般规律,从整体上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5、推进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目前农村垃圾处理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焚烧三种技术。建成一个正规的垃圾填埋场需要上千万元的资金,靠村镇几乎是空中楼阁。农村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作一项公益性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地方财政。有机物含量高的垃圾可作高温堆肥,当前农村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打工,留守农民很少堆肥;焚烧处理方式较好,但投资、运行成本高;卫生填埋尽管不能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和能源化,但成本低、易于操作,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地区较为实际。政府要明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改善投融资环境,实行开放式的市场运行,鼓励民间投资介入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逐步在各地实行生活生产垃圾收费制度,明确垃圾收费相关事宜,在使垃圾得到有效的减量的同时,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加大监督处罚力度,制定乡规民约等,形成环境保护的监督机制。有关部门要经常检查,对于那些乱弃乱堆垃圾、污染生活环境的农户进行批评教育,限期整改,并按照相关规定予以处罚,营造“保护环境光荣、污染环境可耻”的良好氛围。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分期分批地投入到农村,逐步解决农村垃圾处理资金不足的问题,解决村垃圾集中转运、处理过程中的人力、设备设施所需费用,尽早结束农村垃圾无人管理的历史。

6、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以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业标准化推行、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加快“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快农业资源优化利用。合理布局农、经、牧业生产,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复合型种植、养殖模式,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沼气等投资少、见效快的农村新能源技术。科学开发利用农业残留物。加大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等农业残留物的开发利用,提高综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大力推广平衡施肥技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技术,严格控制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可降解地膜,鼓励回收农用地膜。

7、走生态农业的发展道路。应充分考虑农村区域特点,实行生态平衡施肥技术和生态防治技术,从源头上控制化肥和农药的大量施用;结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水、肥利用效率;通过在农田与水体之间设置适当宽度的植被缓冲带,在农田景观中适当增加湿地面积,在地形转换地带,建立适当宽度的树篱与溪沟以及实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在空间上的合理搭配和不同农作物的间作套种、轮作等,也可减轻非点源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长汀县推动水肥一体化由设施走向大田,由经济作物走向粮食等大田作物,充分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针对农户地力状况、种植作物自动生成肥料配方,与智能配肥设备结合,自动计算原料使用量,现场为农民培肥供肥,做到一块地一配方、一袋肥一加工,真正实现按方配肥,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到田。连城县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阴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初步形成林药、林菌、林草、林茶、林花等林下种植模式及林禽、林畜、林蜂和人工驯养繁殖野生动物等林下养殖模式,松脂、竹笋、香菇、山野菜等林下产品采集加工模式,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开发的森林旅游业模式等四大类林下经济模式。实现了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生态旅游,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既发展了经济,又美化了农村环境。

猜你喜欢

污水垃圾污染
处理污水
生活污水去哪儿了
垃圾去哪了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污水的自述
污水罐坍塌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倒垃圾
对抗尘污染,远离“霾”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