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党执政的群众认同资源涵义及特征
2013-08-15祝福恩
祝福恩,张 舒
(1.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90;2.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正在进行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既定动作,实践活动的宗旨在于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程度地凝聚民心,拓展党的群众认同资源,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因此,有必要从理论视角对群众认同资源的涵义和特征进行研究。
群众认同资源是执政党高度关注的执政资源。政党在夺权时离不开群众认同资源的支持和推动,掌权后又成为其重要的执政资源。可以说,群众认同资源与执政党执政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并对其他执政资源产生相关的影响。中国共产党与群众是独特的鱼水关系,搞好群众认同资源建设,对于党的建设及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显得尤为重要。
群众认同资源是由执政党和群众关系的融洽度所派生出的执政资源,主要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支持度及其期盼、意愿、诉求等实现的程度,它是执政党执政的基础性资源。群众认同资源包括民心、民意、民愿、民需及人民群众的多种诉求,是一个广泛的党建概念,是群众的意志和愿望,包括政治、经济、民生、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需求和期盼。群众认同资源与党执政的合法性资源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对党执政路线、政策、方针、政绩的认同,是群众民意资源评价中的正向评价和正能量。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群众认同资源越来越得到执政党的关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提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在把握群众认同资源涵义的基础上,要认识和把握群众认同资源的构成和特征。
一、群众认同资源决定性特征
群众认同资源的决定性是指决定政党能否执政及执政业绩与地位是否巩固,包括对执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能否得到人民群众的贯彻执行,是执政党能否顺利开展执政活动的基础性资源。群众认同资源和其他执政资源不同。如果执政党其他资源相对富足,而群众认同资源较差,即使侥幸取得执政地位,也是不可能稳固的。因此说,群众认同资源对执政党来说具有最终决定性特征。
从政党获取政权的过程和方式看,不论采取武装斗争,还是民主竞选的方式,都必须获取群众广泛的支持和高度认同,并最终由人民群众来选择。这是历史唯物论所揭示的科学真理,在近现代政党政治中已得到体现和证明。我们党是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的,这个过程实质是人民群众支持、认同、参与和选择的过程,同时也是党积累群众认同资源的过程。如果没有群众的广泛认同,武装斗争本身是不可想象的,夺取政权取得执政地位也是不可能巩固的。因此说不论什么性质的政党,不论是以什么路径取得执政权力,其巩固执政地位都要得到群众认同资源的广泛支持。
政党执政资源构成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综合体,是由各种各样资源的系统组合而成。执政党在执政实践中,要尽其所能积累更多的执政资源,避免执政资源流失;还要做到开源节流,不断拓展积累执政资源,以巩固执政地位。对执政党来说,执政就是拓展执政资源的过程,防止执政资源的流失及流失到丧失。如果出现执政资源流失,就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其中最重要的是要防止群众认同资源的流失。如,解放战争时期,与国民党相比,我们党物质资源短缺,又缺少诸多合法性资源,但我们党领导人民翻身解放的理想信念获得了人民群众极大的认同,群众认同资源富足,因此,打败了强大的国民党军队,取得了执政地位。尽管国民党物质资源、制度资源、文化资源等丰厚、充足,但群众认同资源匮乏,自然不能改变下台的命运。这已是被历史证明的规律。再如,印度人民党上台执政后,大力发展IT产业,使印度经济发展很快,政绩突出。但人民党忽视了民生和下层群众的生活,弱势群体的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和提高,群众认同度不但没有提升反而下降,使之在2004年的选举中被国大党再次击败下台。有的学者说人民党是被人民群众用脚投票赶下台的。这就是群众认同资源决定性作用的具体体现。
苏共亡党的悲剧也证明群众认同资源的决定性。黄苇町在苏共亡党20年时,写了《苏共亡党二十年祭》一文,指出:“一些苏共领导人口中讲‘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实际上却把人民当作实现目标的工具,心中并没有装着具体的活生生的人民,没有他们的一般需要、痛苦和欢乐,更没有他们的民主权利和人格尊严。”[1]19对苏共的党史,有的专家用党员20万、200万、2000万的三个数字加以概括。苏共是在党员20万时取得政权,在党员200万时把希特勒打败,在党员2000万时亡党。这说明苏共是靠人民群众认同资源支持成为执政党,但在取得政权及长期执政中,忘记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使群众认同资源由流失到丧失。苏共先抛弃了人民群众,群众最后彻底否定和抛弃了苏共。
我们党的几代领导集体都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全力培育和拓展群众认同资源。特别是新一届党中央在布署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同时,出台“八项规定”,整顿党的作风,中纪委还加大巡视力度,其目的都是着眼不断壮大群众认同资源。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的:“我们党的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表明,群众认同资源是决定政党执政资源多寡及能否长期执政的决定性因素。
二、群众认同资源尺度性特征
政党执政资源在运行过程中,群众认同资源起着检验判定执政党成效及检验判定其他资源发挥作用效果的尺度,这是群众认同资源价值性、尺度性的特征。政党的执政过程,就是充分利用和拓展各种执政资源,强化党的领导,促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有效运转的过程,是积累群众认同资源的过程。政党执政中各种执政资源运行是否合理,能否降低执政成本,使执政资源投入产出合理,都是要通过群众认同资源尺度来评价和检验的。如果群众对执政党具有较高评价、较高认同度和支持度,对执政党和政府评价呈现正评价,就表明执政党执政资源建设和运用总体上处于良性状态;如果广大群众对执政党不满意,对执政党和政府呈现负向评价,就表明执政党自身及执政资源建设和运行不成功或处于不良状态走势。在当今社会,成熟的执政党都要时刻认识和把握这一点,采取相应的对策来解决,全力培育群众认同资源。
从政党政治的现实看,群众认同资源构成和发挥作用具有复杂性、多变性和偶发性,这与群众认同主体的阅历、知识、工作、认识、所处环境、职业甚至个性都有很大的关系。群众是个动态的群体,其认同不可能高度一致,也不可能十分准确,需要执政党领导者运用智慧和策略,对群众认同资源进行开发和提升。成熟的执政党对群众认同资源要时刻处于警觉状态,及时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要,并进行理性分析,由此来检查执政党建设哪里出现问题,找到问题并采取措施来弥补,以处理好党与群众的关系。我们要看到,群众认同资源的尺度性、价值性、否定性、正确性是不能否定的,在总体上是能够反映执政党执政的优劣及执政资源运行良与否的。台湾地区陈水扁利用群众认同资源能一时得逞,但决不能时时处处得逞,他由于戏弄群众最终还是被群众认同资源所否定。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从人民伟大实践中汲取智慧和力量。”[2]51这科学地指出了群众认同资源对执政党的能动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履职伊始,推出“八项规定”,就是反映了人民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起到了解决党自身存在的问题,凝聚民心,密切党群关系,放大正能量的作用,是拓展群众认同资源的有效举措。
培育群众认同资源,除了中央的正确决策,更要有党基层领导干部的实践。许多基层干部总结了拓展群众认同资源的好作法,如,湖北省秭归县委书记罗平良根据多年的群众工作经验,总结了《爱民十诫书》,以“爱民”为主题,总结“敬民”、“亲民”、“察民”、“利民”、“便民”等十个方面,全文12句,共168个字,情真意切,短小精悍,读来琅琅上口,融警示性、指导性、可学性于一体,抓住密切党群关系的“七寸”,起到拓展群众认同资源的积极作用。原文为:“人民公仆需谨慎,执政为民是灵魂。一戒敬民心不恭,高人一等难服众;二戒亲民喜作秀,哗众取宠骂不休;三戒察民太轻浮,民生百样皆辛苦;四戒利民位不正,劳民伤财结怨深;五戒惠民凭主观,一厢情愿事难办;六戒帮民如施舍,嗟来之食生隔阂;七戒助民守教条,麻木不仁气难消;八戒视民为刁顽,以怨抑怨人心散;九戒问民功不深,锦囊利器在基层;十戒便民心气躁,有求必应受称道。允我同志常忧患,干群和谐天下安。”这对基层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拓展群众认同资源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基层领导经常直接与群众打交道,其言行直接体现党的形象,群众常以其言行为尺度来衡量党群关系及群众认同资源程度。我们各级领导干部都要起到表率作用。
三、群众认同资源动态性特征
执政党执政资源是动态的、变动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群众认同资源动态性更加明显,因群众本身就是一个动态、开放的构成。群众认同资源的流动性、动态性、复杂性与执政党的执政业绩、群众认同度紧密相连。群众认同资源多寡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民主政治发展、社会建设发展、政党建设水平、群众民主素质等综合因素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的可变函数。群众认同资源动态性主要表现为强与弱的相互转化,特别是表现在执政党与群众关系上,党群之间的良性互动、走向和发展趋势及党执政活动表现的有效执政或病态运行。如果执政党无视群众认同资源运行状况,认识不到其动态性,对群众认同资源动态性变动把握不准,发展下去将会导致群众与执政党关系的紧张,危及执政党执政地位。实际上一旦党群关系紧张、扭曲,执政党需要付出巨大的执政资源或成本来改变。在2011年苏共亡党20周年时,人们对苏共亡党的原因众说纷纭,但国内外所有学者的共识,即是苏共自身出了问题,关键是没有处理好党群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慎明指出,在苏共亡党20年后,党群关系上的问题看得越来越清晰。[3]9尽管当初苏共有厚重的群众认同资源支持,并取得了政权,但到1991年前后,苏共已彻底丧失了群众认同资源。这说明群众认同资源是动态的、变动的,执政党必须及时把握这一点,从中反思执政党自身,检点党自身在哪些方面出现了问题,告诫执政党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要时刻注意群众认同性资源的建设。
群众认同资源会由强变弱,也会由弱变强,这完全取决于政党自身的成熟性。十年“文革”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到“文革”后期我国经济几乎处于崩溃边缘,导致群众对我党认同资源的严重流失。邓小平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又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支持,使我党群众认同资源由弱变强,又积累了厚重的群众认同资源。这说明,执政党如果通过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调整,坚持以人为本,民心、民意资源就会由弱变强,群众对执政党的认同度就会极大增强,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意图就能够被群众所认同并得到贯彻执行。苏共的悲剧就是没有认识到群众认同资源的动态性,以为当初得到群众支持,就会永远得到群众支持。特别是在苏共后期,形成了特殊利益阶层后完全彻底脱离群众,得不到群众资源认同和支持,最后被人民群众所抛弃。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就是体现民心民情民愿的重大决策,使我们党付出了较少的执政成本,赢得了广泛的民心,体现了政党和社会民众的良性互动,收获了丰厚的群众认同资源,显示了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高超,这是我们党深知执政规律的具体体现。90多年我们党从胜利走向胜利,是群众认同资源不断积累及发挥作用的结果。当前,党中央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及时了解和把握党群关系的动态性,发现执政党在为民务实清廉上存在的问题,采取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式来加以解决,达到密切党群关系、拓展群众认同资源的目的,打胜改革攻坚战,再赢得更多更大的改革红利。
四、群众认同资源滞后性特征
群众认同资源的动态性,往往会出现时空上的错位,其常常表现为群众认同资源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是指群众有时跟不上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路线,其间形成一个时空错位。执政党在执政实践中,其政绩显示要有一个过程,被群众接受、认同需要一个时间,因而从表面上看是群众的落后,实际上是执政党的工作不到位所致。群众对于执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评价、接受和认同,要在一定的时空内来观察判定,这就造成了群众认同资源对执政党的评价,及执政党对群众判定出现错位,显示出一种滞后性。成熟的执政党是能够从这种滞后性中找到自身的问题的。要把握准执政的风险并及时加以解决、校正,以防止群众认同资源的再流失。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现实看,群众认同资源滞后性,往往反映的是执政党自身建设上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新形势下,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2]51这个告诫极有意义。指出“脱离群众危险”,并不是说现在已完全脱离了群众,是指存在这个危险和倾向,表明我们党在党群鱼水关系的情况下,存在不和谐的问题。脱离群众是指我们部分党员干部脱离群众,而不是群众脱离党。尽管没有达到影响到党的性质和执政地位的程度,但问题要引起重视。我们党敏锐认识到这个危险并及时提出告诫,证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并要通过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以解决。苏共的悲剧是没有认识到群众认同资源滞后性特征的实质,误以为群众落后,本是苏共自身路线、方针、政策违背群众,反而认为群众落后跟不上苏共的领导,自我感觉良好,自然没有采取及时的解决对策,导致群众认同资源由流失到丧失,最终导致苏共成为孤家寡人。
群众认同资源的滞后性特征,给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要看到往往有滞后的方针、政策,没有落后的群众。执政党必须经常密切联系群众,把握准党群关系的脉膊,未雨绸缪,及时准确把握党群关系融合度和发展趋势,作为党执政的晴雨表,时刻不忘群众认同资源的作用、功能和特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
党的十八大报告尖锐指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的六个问题,有的是党群关系上的问题,警示党员领导干部脱离群众的问题是严重的。实际上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党的群众路线在贯彻执行中面临许多严峻的挑战,我们党必须冷静面对。一是多元主体的出现使群众路线面临离散的挑战。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带来的结果。二是精英化的官僚使群众路线面临退化的挑战。党内基层群众减少,导致群众路线的退化、上层路线的强化。这表明党群之间如果互动不足、关系失衡,就会导致群众认同资源的流失。因此,党中央正在采取改革的措施加以解决,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指导并将其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保证执政党切实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立场,使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时刻不忘群众,不脱离群众,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时刻掌握民心、民意资源的细微变化,在滞后中做提前或超前的思考,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解决群众在萌芽中的意见和问题,防止执政党群众认同资源的流失,强化执政党路线、方针和绩效的宣传,再赢得丰硕的群众认同资源,在广大群众支持下打胜改革攻坚战,让广大群众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体力量,也是改革红利的享受者。
五、群众认同资源放大性特征
政党执政资源构成中群众认同资源的独特特征,自然使其对其他执政资源功效产生放大性作用。这个放大作用包括正作用和负作用。正常情况下,人民群众不可能掌握执政党执政资源的多寡及运行状况,但是可以从自己直观观感及其评价中得知。因此,还要通过广大群众的直接认可度来判断执政党的执政绩效,特别是衡量执政党与群众关系的程度。实事求是地说,执政党在其他执政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拓展方面有所流失在所难免,但成熟的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自己的群众基础,高度关注群众资源的多寡、群众认同资源的存在和运行状态。我们党目前特别要高度关注群众的民生问题,想方设法切实解决群众的疾苦,同时要利用各种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搞好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赢得群众更加广泛的认同。执政党只有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同,有了群众认同资源的支持,执政党其他执政资源才能发生作用并放大,甚至是成倍放大。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处于执政党的地位,除了群众认同资源外,其他什么资源都比我们党强,甚至强许多,但由于我们党有丰厚的群众认同资源,弥补了其它资源的匮乏,还放大了仅有资源的功能,最后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这就是群众认同资源的放大效应。
有群众认同资源的支持,不但巩固了执政党的执政地位,还拓展了群众认同资源。我们党改革开放以来的历程已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改革之初最大红利是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改革破除了农村僵化落后的生产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这些改革措施极大扭转了群众认同资源流失的问题,使我们党赢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拓展了党的群众认同资源,与此同时也放大了党执政的经济资源、政治资源、体制资源、文化资源、社会资源等等,使我们党在世界的范围内得到了好评和敬重。但现实中还要看到,群众认同资源也有被政客利用的情况。黄苇町在《苏共亡党二十年祭》一文中举例说,在1996年俄罗斯总统选举时,面对苏联解体后叶利钦给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灾难,按理人民应把票投给他的对立面俄共候选人,但叶利钦竞选班子让电视台滚动播放斯大林时期“大清洗”镜头和纪录片,以证明如果俄共当选就会这样。选举结果表明,人们更害怕回到前苏联旧体制中去,因为当时几乎每个苏联家庭或其亲属都有“大清洗”的受害者,几十年后仍积怨不消。叶利钦以此攻击俄共,最能激发和误导群众情绪。[1]19叶利钦的作法是利用群众认同资源的放大性,夸大了苏共过去错误,误导了群众资源的走势。在当代西方政党政治中,许多执政党也都如此,他们利用执政党合法权力来美化自己的光荣历史,恶化、丑化其他政党的历史和政策,以达到自己的执政目的。
我们党作为执政党,绝不能忘记自己光辉的历史资源,要通过对自己光荣历史的宣传证明党的伟大与正确,及夺权执政的历史必然性、执政的现实合法性,以赢得群众的广泛认同,做为党执政的坚实资源。我们要发挥和利用宣传舆论法定的合法性资源,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以赢得群众对我们党的高度认可,在更高的程度、更广的范围,特别是在人民群众的心中树立我们党的良好形象,从感情上拉近党群之间的距离,放大我们党的执政绩效,巩固自己的执政地位,以得到更多群众认同资源的支持,共同向着伟大的中国梦目标前进。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这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执政理念上已具有高度的自觉和自信,深刻把握了共产党的执政规律,充分认识到群众认同资源是我们党最为宝贵的执政资源及在执政资源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功能和作用,由此准确判断党群关系的融合度及存在的潜在危险,并及时采取有针对性对策来加以解决。党的十八大提出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解决执政党自身问题,密切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措施,以培育和拓展党执政的群众认同资源,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1]黄苇町.苏共亡党二十年祭[N].黑龙江晨报,2011-8-22.
[2]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李慎明.特权阶层是苏共亡党的物质力量[N].文汇报,2011-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