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推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
2013-08-15董少辉
董少辉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如何运用科技创新引领文化产业又快又好发展显然成为我省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的现状
近几年来,我省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因地制宜,勇于实践,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截止2012年底,实现增加值400亿元,占同期生产总值的3.6%,在全国8个陆疆省区中居第2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作用初步显现。
(一)传统产业升级发展
以印刷产业为例,目前,我省传统印刷业利用高新技术实现了向现代印刷业的转变,各类媒体加快了对内容制作和表现方式全过程数字化改造。现有出版物印刷均已采用激光照排系统和胶印设备,有些还引进了更先进的彩色桌面系统,印制技术完成转型升级。伴随新技术新设备的广泛运用,印刷水平及质量较前有大幅度提高。此外,黑龙江日报等单位还实施报网互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还建设和完善了数字编辑出版发行平台。
(二)创意产业开创新境界
设计广告业利用计算机、网络和技术软件将视觉效果提升到新高度,动漫游戏业运用图形、仿真、数字传输技术不断开发出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的新产品。如哈尔滨市平房区动漫产业园区年生产动画能力3万分钟,涵盖制作、传播、服务等多个行业,年销售收入达50亿元,《雪娃》、《龙娃》等作品创造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工艺美术业利用高新技术开发打造地域特色文化资源,培育了诸如黑陶、鱼皮画等享誉国内外的系列精品品牌。
(三)新型文化业态不断涌现
我省数字视听、数字出版、数字传输、新媒体等新文化业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黑龙江日报抢占先机,与中国移动、联通合作创办《黑龙江手机报》,刊登大部分省市直属报纸的内容。地方资讯传播与国际接轨,与世界同步。同时,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数字内容的产业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如对大量舞台剧目、电影、音乐、绘画、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资源等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现已通过网络终端传输到基层各行政村、社区节点,广大城乡百姓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作品更加直接便利。文艺演出方面也融入许多现代舞美、灯光、音响等科技手段,艺术性、观赏性、趣味性大为提高。
(四)特色文化产业体系及园区基地实力初显
我省发挥科技创新对创意产品内容的启发效应和对产品形式创新的带动作用,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依托独特的文化资源优势,科学规划文化旅游业等十大产业体系以及“一核、三点、五区”等园区基地,把其作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文化创新集聚区,彻底改变了“小、散、乱、差、低”的发展状态。我省现已拥有哈尔滨(群力)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基地6个、省级30个,省级文化企业集团10个,以它们为龙头,全面提升了龙江文化国内外认知度和影响力。
二、我省文化产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相对先进省市区而言,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我省文化产业科技含量不高、创新能力较弱,很多产品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原创少而贴牌、加工多,这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一些行业领域科技创新程度较低
目前我省基本上仍然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一些产品层次低端,附加值不高,如玛瑙、剪纸等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低下,而且普遍采用小作坊生产方式,规模及效益长期在低水平徘徊;以信息化、数字化为核心的影视、音像、游戏、出版等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作品为数不多,发展进程也较缓慢。
(二)一些文化产品传播手段落后
由于文化产业相对应的支撑技术研发薄弱,加之产学研共同体、公共技术服务体系和技术中介机构缺少,致使新技术转化与应用速度不快,又受制于传播渠道狭窄,影响了科技创新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如满绣、桦树皮工艺品等局限于传统传播方式,较少借助数字媒体宣传,受众有限,未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产生广泛影响。
(三)新业态文化产品及服务市场份额不高
由于科技创新不足,加之选题、形式、营销等方面不能与市场有效对接,缺乏以国际化表达方式讲述龙江特色故事的能力,难以客观系统展示特色文化优秀成分,致使具有感召力、亲和力、吸引力的产品匮乏。同时,相当一些文化产品售后服务没有通过电信、互联、邮政等方式来保障,无法让消费者享受到便捷优质的服务,信息反馈不及时,影响文化产业做大做强。一些领域还存在文化资源误读现象,低档次重复开发已成痼疾,造成受众文化理解片面化,“一流资源、二流生产、三流服务、四流营销”,降低了新业态文化产品及服务的市场占有率。
(四)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新形成落差
科技创新不断拓宽文化产业的边界和领域,延伸文化产品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技术发展离不开文化产品内容创新这个载体,内容创意仍然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价值。而当前内容创意的陈旧落后也直接影响到技术的创新。如文化产业类企业在逐渐增多,可企业内部胜任策划、设计、经营等大师级、复合型人才严重缺失,创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产业向广阔的新兴领域发展,也就难以大规模出现高附加值高回报的文化精品及品牌。
三、依靠科技创新,推进我省文化产业发展
当前我省文化产业总体上已进入行业升级转型、规模不断扩张、素质加速提升的关键时期,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自身文化特色,依靠科技创新,积极探索龙江特色发展道路。
(一)以高新科技为支撑,提升文化产业创新能力
1.打造和完善一批高附加值、多业态的数字化文化产业集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推动龙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提高文化企业装备水平和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运用电子出版、数字影视、网络传输等现代技术,增强文化产品的艺术感染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文化博览、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等新兴产业,大幅度提高文化产业的科技水平,力争在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方面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促进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品优势。应盯住“三块屏幕”(电视屏幕、手机屏幕、电脑屏幕),推动广播、影视、报纸、书刊与手机、网络、游戏、动漫等产业联姻,大力发展创意设计、数字电视、网络视听、手机媒体等新业态,形成一批高附加值、多功能、多业态的数字化文化产业集群。
2.瞄准世界文化科技前沿,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升级。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切实加强数字内容、创意设计、网络媒体等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开发文化数据处理、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远程教育及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推动文化产业不断升级。运用市场机制和现代化手段,推动文化创意元素、文化创造成果转化为文化产品,进入市场消费,使潜在的文化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使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产生良好的综合效益。
3.借助科技创新,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艺术借助科技的翅膀才能高飞”,著名画家达·芬奇这句名言生动揭示了文化与科技的内在联系。文化产业竞争力包括物化价值和非物化价值两个部分,科技创新不仅能极大提高文化产业的物化价值,而且能提升无形的非物化价值,使文化产业拥有长期持续发展的成长潜力和整体竞争力,并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因此,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强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运用,启用现代管理技术人才,以先进技术支撑文化装备、软件、系统,加快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提高出版、印刷、传媒、影视、演艺、网络、动漫等领域技术装备水平,增强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
4.依靠科技创新,开发特色品牌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链。我省文化产业资源配置、要素组合还不尽合理,难以形成合力,应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依靠科技创新整合资源,集中优势,面向市场,实施品牌工程。通过严谨论证,制定战略规划,突出创意优先、高科技项目优先、产权项目优先、“走出去”项目优先的原则,将产业链延伸潜力作为主要评价标准,确定重点龙头项目和近中期实施步骤,围绕品牌项目,实施各产业部门联动,通过整合优势弥补市场主体和人才方面的弱势。各行业应发挥各自优势,开发系列产品,最大限度地提高核心产品的附加值,拓展文化产业链。
(二)文化产业生产、传播环节中融入科技创新
1.文化产业的生产环节中融入科技创新。生产环节是文化产业的源头,要实现文化产业的科技创新,就要从源头入手。一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规模化。要千方百计引用先进科技提高文化企业装备水平,不断改良生产工艺,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公司+协会+业户”的生产经营新模式。二是实现文化产业发展集约化。集约化发展就要减少资源浪费,降低文化生产的成本。如电影《阿凡达》使用了不少数字信息技术和设备,并已有1万多分钟的三维素材和网络游戏等后续产品的开发,创造了在我国内地票房超过12亿元人民币、全球票房达到26亿美元的纪录,让全世界领教到“技术能创造产业”,技术影响下的文化产业会下“金蛋”。
2.文化产业的传播方式上融入科技创新。文化传播直接关系到受众的人数、范围、效果,好的文化产品必须结合好的文化传播渠道方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要努力将科技元素融入文化的传播当中。一是用科技手段提高文化传播的数字化水平。要让科技设备与文化传播的内容更加紧密融为一体,使舞台、灯光、音响、视频控制、演出监控、内部通讯等演出设备向着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用DVD、MTV、电脑光盘等数字化的方式进行传播,突破传统传播方式的时空限制,拓宽传播的受众面,扩大传播的影响力。同时,要构建完善的数字化传播节点,如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群众艺术馆)站以及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二是要用科技手段提高文化传播的网络化水平。互联网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曰益成为文化传播最重要的渠道之一,要提升文化产业水平,必须着力提高文化传播的网络化水平。当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已经远了,要将优秀文化产品打造成知名文化品牌,就要加大互联网传播的力度,通过网络渠道对文化产品进行宣传和包装,广泛运用视频会议、网络直播、网络音乐等新技术手段进行传播。
(三)建立和完善依靠科技创新发展文化产业的体制机制
1.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产业创新体系。围绕文化体制改革重点任务,系统梳理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对基础科学研究、关键技术攻关、装备研制、先进实用技术推广等方面的重大要求,结合市场规律,分析比较优势,找准突破口,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加强攻关,推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如积极培育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的创新型文化科技企业,支持文化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以上均可由指定的文化单位或科研院校建立组织架构,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以专项课题为纽带,由项目实施方提供经费,面向国内外聘请专家团队,对面临的文化产业发展定位、战略导向、资本运作、国际国内市场趋势研判等宏观问题,以及项目创意、产品设计、市场营销、产业链开发等操作性问题,提出前瞻性、科学性方案等,让它们成为各级政府和文化产业发展主体的专业化智囊团、创意产业的孵化器和高端信息平台。
2.加大财税等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文化企业竞争力。应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经营实行税收优惠,重点支持文化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制作和交易、动漫与网络游戏研发、设计创意、文化旅游等领域。在文化产业专项资金中,优先扶持科技创新和版权交易产品,积极鼓励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推动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的结合,鼓励开发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竞争能力强、能形成产业规模的文化产品,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建立健全法律保障机制,确保数字化过程规范发展。健全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规范、保障和促进机制,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龙江实际,加快文化产业相关法规与政策的研究与出台,以确保数字化过程的规范性和合法性,合理制定网上传播版税的分配比例,使著作权人、制作者、网络经营者、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得到公平分配。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融合,促进科技成果向文化产业转化。
4.实施人才培育工程,持续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健全完善文化人才培养、使用、引进、管理机制,大规模培养造就具有重要影响的理论、新闻、出版、文艺等专业领域的领军人才,掌握现代传媒技术的专门技术人才,懂经营、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支撑文化科技创新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