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报任安书》中“通邑大都”注释评说
2013-08-15凌朝栋
凌朝栋
(渭南师范学院人文学院,陕西 渭南 714000)
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一段文字。人教版2002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1]对“通邑大都”解释时,只将“通邑”作为词条进行解释:“大的城市。通,指四通八达。”一位中学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将这一段文字翻译成:我如果真的著成了此书,能藏之于名山,传给志同道合之人,以至广泛流布到社会上,就可以补偿以前受侮辱而不死所耽误的时间,即使受更厉害的刑罚,难道还会有悔恨之心吗?这个解释即使在大学教材及工具书中仍存在有失偏颇的地方,意思很难贯通。笔者搜寻多家著名学者对其解释,予以评述,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就教方家。
一、古代汉语教材注释评述
古代汉语教材应该说对《报任安书》中“通邑大都”及其相关文字的解释分歧较大。首先是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2]913解释为:“即传之其人于通邑大都。其人,李善注:‘谓与己同志者。’通邑,大邑。”如果按照这种解释则“通”为“大”之意,为形容词。但这里从语法角度判定,似有不妥,因为传播的对象应该是书,其意思照此理解则是将书传播到大都市里(即社会)的“与己同志者”。显得语言冗繁,并且本来是三层含义:即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传之)通邑大都;却成了两层含义:即藏之名山,传之其人于通邑大都。
其次,与王力《古代汉语》解释有共同点的是郭锡良与胡安顺先生的《古代汉语》教材。其共同点均是将“通邑”与“大都”当作同义词,其中“通”与“大”也均作为形容词看待。郭锡良先生的注解较为简明,《古代汉语》[3]414注释为“通邑,与‘大都’义同”。胡安顺先生的注释为“通邑大都:通邑、大都义同,均为大城邑,代表社会。本句承前省去‘传之’二字。”[4]845
最后,与王力《古代汉语》解释意见相左的是许嘉璐《古代汉语》中的解释。如其《古代汉语》中册注释为:“其人:那(能传己书的)人。通邑大都:流布于大城镇和大都会。通:流通,流布。”[5]114如果按照这种解释,则“通”词性为动词。
对于上述四种观点,笔者比较赞同胡安顺先生的观点。其一,“通邑大都”中“通邑”与“大都”是同义,即大城邑;其二,“通”字与“大”字应该是词性相同的,要么都属于动词,要么都属于形容词,不能将“通”字解释为动词,即不能按流通或流布之意理解,而将“邑”与“大都”并列,这是不符合这个词语构成规则的;其三,胡安顺先生认为“通邑大都”前“承前省去‘传之’二字”应该符合句义,也使句子前后能够贯通。
二、古代文学作品选中注释评述
在解释“通邑”与“大都”时,意思与王力先生意见相一致的有多家。首先是高步瀛《两汉文举要》的观点:“吴兆江曰:书藏名山,而以其副本于通邑大都觅人传之。”标点为:“传之其人通邑大都”。[6]106还有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注释:“通邑大都:大都会、大城市。此指传播到通邑大都中去。”[7]344观点相近的有陈桐生《史记名篇述论稿》注释:“这句应与上句连读,意为传之其人于通邑大都”。[8]301此说与王力观点基本相同。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的解释则和人教版2002年版高中《语文》意思相近:“通邑:四通八达的都会。”[9]331
其次,在解释“通邑”与“大都”时认为“通”与“大”词性不同,“通”是动词,而“大”是形容词。这一点与前面提及的许嘉璐先生观点相一致,说明许嘉璐先生接受了朱先生的观点。如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释:“通,流布。通邑大都,意谓能使书流传于邑与大都。”[10]另外,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注:“传之同志,广之邑都”。[11]227这里用“广之”来解释“通”与“大”,似乎也是将“通”与“大”当做动词看待。
第三,韩兆琦先生则是从文献是否脱阙考虑。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认为:“通邑大都”注释按:此四字上下无所属,似应增‘于’字与上句连读”。[12]478我们认为,从整个文字段落来看,“通邑大都”一词应该是与上文相关联,应该划归上属。如果按照韩先生的理解,则与前面高步瀛、王力等解释没有什么二致。还有,增加“于”字没有文献依据。
三、结合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的评判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正好也提到这个词语,我们可以由此作出一些判定。如“凡编户之民,富相什则卑下之,伯则畏惮之,千则役,万则仆,物之理也。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此言末业,贫者之资也。通邑大都,酤一岁千酿,醯酱千瓨,浆千甔,……”[13]3274各家注文对此没有异议,正如韩兆琦的译文“在一个四通八达的都市里”。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认为“通邑大都”在这里应该是下面一层次的开始,符合“通邑、大都义同,均为大成邑,代表社会”之解释。
四、工具书的解释评述
工具书的解释,可以分为对词、成语的解释等。
首先,为了进一步考辨“通邑大都”本身结构,我们查阅了针对“通”、“大”、“邑”等词的含义。关于“通”字,《康熙字典》解释为:“《说文》:达也。”“凡人往来交好曰通”。[14]124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通”条目注:“畅通,没有阻碍。司马迁《报任安书》:‘通邑大都’(邑:城镇。都:大都市)”。[15]282
关于“大”字,高亨《古字通假会典》曰:大与达,《史记·孔子世家》:“博辩广大。”《孔子家语·观周》大作达。[16]634依据前面的解释,则“通邑大都”中“通”和“大”分别为动词,即“通”和“达”,是流布之意。那么“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就可以不加任何文字也是可以讲得通的,也就是使该书流布到“邑”和“都”中,即社会上。
《辞海》“邑”义项六条,其中三个义项较为贴近:一是古代称国为邑;二是京城;三是泛指一般大城市。大曰都,小曰邑。如:通都大邑。《荀子·富国》:“入其境,其田畴秽,都邑露,是贪主已。”[17]2259据此,则“邑”和“都”既有区别,也有相同或者相近的含义。
第二,对“通邑”的解释。《汉语大词典》曰“通邑”:交通便利的城市。唐·温庭筠《登卢氏台》诗:“胜地当通邑,前山有故居。”[18]6309
第三,对成语“通邑大都”的解释。《汉语大词典》又曰:“通邑大都”同“通都大邑”。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朴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18]6309《汉语大词典》又曰:“通都大邑:四通八达的大城市。韩愈《守戒》:“今之通都大邑,介于屈强之间,而不知为备。”[18]6311同时还列出了“通都大埠”、“通都巨邑”等词条。从这些此条来看,“通”和“大”所修饰的名词可以互换,而且还可以换成其它词,应该均为形容词。
五、结语
综述以上诸多学者、工具书对“通邑大都”的解释,笔者将其归纳成这样几种情况。一是认为文字有缺失,即脱字。如韩兆琦先生《史记选注集说》的观点“此四字上下无所属,似应增‘于’字与上句连读”、陈桐生《史记名篇述论稿》、王力《古代汉语》等均与此相同。这些观点没有文献依据,不能随意判定而添加文字,解释不通。
二是可以在“通邑大都”一词内部找问题,词义也解释不通。如许嘉璐《古代汉语》解释“通邑大都:流布于大城镇和大都会。通:流通,流布。”如果按照这种解释,则“通”词性为动词。但是没有能解释“大”字的含义,不符合古代汉语词语内部构成时相对为文的特点。虽然笔者根据高亨先生的观点,“大”字可以通假“达”,“大”字亦应为动词,也是流布之意,上下文的意思也能贯通,但是若结合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该词的出现及其含义则这里“大”“达”通假一说就要居其次了,应该不能作为本文的结论。
三是上下文相结合,也联系词语的解释,同时也符合司马迁本人《史记》中该词含义。如胡安顺《古代汉语》的观点:通邑大都:通邑、大都义同,均为大城邑,代表社会。本句承前省去“传之”二字。这种观点倒是与孙雍长先生从训诂角度所提出的古文中“共用”手法观点相一致,他指出:其中“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八个字,也是个“合流式短语”:“传之”二字是“其人”与“通邑大都”的共用之文,是说传之其人,传之通邑大都。[19]
总而言之,大学教材中对“通邑大都”注释不同,是造成中学教材中“通邑大都”注释不准确、不全面,甚至产生了诸多让人难以理解的现象,因此有针对性研究、统一和规范大学教材中的注释,对中学教材产生必然的影响。
[1]该书编写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六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力.古代汉语第三册[M].中华书局,1994.
[3]郭锡良.古代汉语上册[M].商务印书馆,1999.
[4]胡安顺.古代汉语下册[M].中华书局,2007.
[5]许嘉璐.古代汉语下册[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6]高步瀛.两汉文举要[M].中华书局,1990.
[7]袁世硕.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8]陈桐生.史记名篇述论稿[M].汕头大学出版社,1996.
[9]于非.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10]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11]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上册[M].中华书局,1959.
[12]韩兆琦.史记选注集说[M].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
[13]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
[14]汉语大词典编纂处.康熙字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2.
[15]古汉语常用字字典[M].商务印书馆,1998.
[16]高亨.古字通假会典[M].齐鲁书社,1989.
[17]辞海编纂委员会.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
[18]汉语大词典编纂委员会.汉语大词典[M].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
[19]孙雍长.鸳鸯绣取从君看 更把金针度与人[J].中国大学教学,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