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青年认识生命教育的探索与思考
2013-08-15田渤海
田渤海
(陕西省兴平市教研室,陕西兴平 712000)
引言:近年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素质教育已初见成效,但各种未成年人自杀、违法犯罪和校园暴力事件却仍然居高不下,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已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更是我们教育和培养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中心课题。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经济和日渐迷失的人生信念及青少年思想意识混乱之间的相互矛盾,我们该怎样对中小学生开展和实施思想道德教育和生命教育,培养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思想认识,提高他们的生命质量?
一、青少年漠视生命、违法犯罪现象居高不下的深层原因
1.一考定终身严重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人性
目前,在我国,高考制度是国家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它已被人们广泛接受,特别是农村孩子和家境贫寒的学生。由于上大学主要是以高考成绩来决定的,故而形成了“唯分数论”的教育现状和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使得学校、家庭和社会在教育青少年的过程中,只片面地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生命健康。据媒体的报道:每年高考、中考前后,关于中学生自杀的报道便会骤然增多。2005 年4 月30 日,高考在即,北京延庆县一中高三学生郭某因害怕考不上大学被父亲责骂,在学校扎死一名同学后自杀;6 月13日,中考前一天,广州某中学初三女生阿珊,忽然觉得“活着没意思”,在家里喝下致命的药物,自录短见;6 月27 日,合肥市一名高三女生因高考成绩不理想,哭泣着跳入汹涌的河流,自溺而亡;今年高考第一天,我市一名高三女生,因对自己的语文答卷感觉太差,在午休时服毒自杀……以上事件并非“黑色高考”前后的特殊案例,如果在互联网上搜索一下“中学生自杀”,便会显示出27 万余条信息。据卫生部近期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15 岁到34 岁人群死亡的第一原因不是医学上束手无策的什么疑难病症,而是自杀。况且,自杀者年龄也越来越低龄化。可见,教育如果只关注考试成绩,就无异于画地为牢、削足适履,培养出来的只能是鼠目寸光、兴趣狭窄、内心贫乏、忽视自身生命和他人情感,对人类苦难和外部世界报以冷漠无情的人。
2.家庭教育不当导致了孩子畸形心理的形成
近年来,我国独生子女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生活的日渐丰富,家长对孩子身体健康和学习状况的过分关注,使得长辈,尤其是父母对孩子过分溺爱,在物质上极大满足孩子的欲望,在学习上对孩子要求过严,期望过高,或者是教育孩子过于严厉和粗暴,从而使孩子形成了自私压抑、胆怯迟疑、脆弱孤僻等不良性格特征。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纷繁复杂的社会诱惑,他们缺乏强烈的自制力、坚强的意志和自信心,也没有足够的应对机智和动手能力,从而导致了孩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了畸形的性格特征。又由于家长与孩子的沟通不够,未能及时准确地把握孩子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最终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少年和中学生自杀现象。
3.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
进入市场经济以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竞争的社会。比起生理的疲劳来,现代人需要承受更多的心理疲劳,社会竞争的加剧,价值观念的改变,家庭结构的变化等诸多矛盾冲突所带来的压力,无不反映到中小学生的心理、精神上去。同时,在当前这种社会环境中,中学生在学习、升学、择业、人际交往等方面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的心理压力急剧加大。学校里频繁的测验、考试,题海战术,学生成绩的排名等,导致竞争意识提前引入,学校内部竞争激烈,使中小学生无休止地陷于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不平衡状态之中。同学间消费上相互攀比,也很容易导致孩子们的心理失衡。加之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文化的影响,例如:网络、影视、书刊、音像制品中黄色、淫秽东西的传播、诱导,加剧了青少年性的需要与社会规范的矛盾。社会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自由化思潮侵蚀了中小学生,导致了他们缺乏对人生目标的正确认识,形成意志薄弱、缺乏学习动力、亲情关系冷漠等性格弱点,以及早恋、青春期困惑等种种心理问题。
原本单纯可爱的中小学生在上述各方面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因无知和幼稚而使其美好纯洁的心灵逐渐变得脆弱、麻木、冲动、冷漠、残忍,他们漠视法律法规,忽视自身生命和亲情,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沉迷网络和低级趣味的小说故事中,盲目自大,使自己原本鲜花一般灿烂的年轻生命在违法犯罪和道德沦丧中过早凋谢。据媒体报道,2003 年,25岁以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员,占全国刑事案件作案人员总数的45%,占全国治安拘留人员总数的33%。1999 年至2003 年间,青少年罪犯人数增长了4.7%,刑事案件作案率增长1.4 倍。另据常州市有关部门调查统计,2003 年该市抓获的各类刑事作案人员中,青少年占43.8%,2004 年1 月至9月达48.7%。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逐年上升,且呈低龄化趋势,犯罪动机简单,手段残酷,结伙作案,社会危害性大。
中学生自杀的现象近年来也呈现上升的趋势,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 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近日,教育部发布了2006 年我国中、小学安全事故报告,在2006年全国发生的中、小学安全事故中,学生自杀占到5.36%。
这一组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和类似事件的频发,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是什么让这些年轻的生命轻易放弃,让花季少年却如昙花一现,转瞬即逝。因此,研究当今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开展全面深入的生命教育,采取必要恰当的预防措施和教育手段降低青少年的犯罪率和自杀率势在必行。
二、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南宋爱国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是这样对待自己的生命的。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150 多年前,匈牙利伟大的民族诗人裴多菲·山多尔奋笔书下这脍炙人口的浪漫诗篇。诗人的浪漫与激情,不仅感染并激励了几代匈牙利人,而且还深深地打动了东方古老民族——中国人的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伟大的人民领袖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曾这样教育过我们这一代人。
时空飞转,在这个物质文明极度丰富的现代社会,生命的意义依旧历久弥新。然而,在这个美好的和平时代,我们不再需要为了生存抛头颅、洒热血,于是生命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加强生命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起符合时代发展的正确生命观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思想健康、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新一代青年,是我们国家教育的最终目标,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繁荣复兴的根本所在。生命教育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深化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它不仅在消极方面可以避免自我伤害或自杀行为的发生,而且在积极方面可以使受教育者懂得尊重生命、学会肯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并达成自我实现及关怀人类的目标。同时,生命教育也有助于揭示教育的真谛,有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改进道德教育。李岚清同志曾经说过:每每当我听说青少年学生因为安全或者其它原因导致死亡,我就会觉得一切的教育手段对这一个生命个体而言,都是无效的,理想也好,事业也罢,一切都不存在了,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三、开展生命教育的可行性路径
1.提升教师的生命意识是成功地开展生命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首要的意义在于:对人的尊重,必须落在对于个体生命的尊重,对个体生命的独特性、唯一性的尊重。一切以牺牲个体生命为代价的教育手段和教育理想都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过程中的独立个体,理应受到同样的尊重和理解。所以,只有教师的生命成长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和关注,才能有效地开展学生的生命教育。因为在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教学并不是直接关注学生的,而是始终围绕着教材这一教育中介转圈。生命教育则要求教育更直接地作用于“生命”,要求教师和学生将着眼点从生命之外的“物”转回到孳生的生命存在、生命成长;而不是仅将希望寄予外界的各种虚幻和诱惑。因而,生命教育的对象首先应该是教师,只有教师通过不断地学习、再学习,树立积极向上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关爱生命,呵护生命之花的成长。
2.树立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而教育的新型教育目标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如果只关注考试成绩好不好,而无视学生生命主体的内在感受和长远发展,这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最终培养出来的只能是目光短浅、行为畏缩、品格低下、内心阴暗、心胸狭窄、性格冷漠的人。目前见诸报端的各种青少年犯罪和自杀事件难道不都是铁的证据、血的教训吗?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肖川认为,学生生命质量的高下与尊重其需求休戚相关。学生有探究的需要、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欣赏的需要、责任承担的需要等。关注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学生的这些需要使我们在教育中必须通过开展探究性学习,重视过程性目标,强调形成性评价,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科学正确的态度、价值观,培养他们对于他人与社会的责任意识和责任能力。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呵护生命,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既然如此,课堂就不是窒息学生灵性与健康发展的地方,而应当充满关注生命的气息,使其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涌流,智慧之花尽情地绽放。而且这种“道法自然”的生命成长,不应是短期行为,而应当成为教学一以贯之的自觉追求。因此,现实教育教学中,漠视生命、轻贱生命,践踏或摧残生命的事件应该坚决杜绝和制止,只有在生命的根基上确立起人的内在的不可让度的尊严,树立起生命神圣的观念,才能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体现人的生命活力美,使生命之花灿烂开放,生命之火熠熠燃烧,生命之水欢畅奔流。最终实现我们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而教育的新型教育目标。
3.丰富充实的教育活动和教学内容是实现生命教育终极目标的必要途径
生命教育不仅有着明确的价值追求,而且还涵括着多重主题的教育实践,这些教育主题包括:让儿童远离意外伤害的教育,如熟悉安全防护标志、火灾和地震演习;意外伤害的救护和自我救护;了解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如青春期教育;艾滋病和毒品预防教育;珍爱生命与预防自杀;自尊、自信与直率性格的培养;生命情怀的养育;临终关怀与死亡教育;人权教育——公民的人身权利,文化与社会权利;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目的的生态环境教育;国防与世界和平教育等等。
这些教育主题的开展和落实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例如,课堂讨论、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现实模拟、文艺表演、电视电影观看、名人访谈、书信沟通、青春磨练营等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通过多种方式或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耐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每一个教师的重托。总之,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力求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而且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心理世界和人格成长,确保他们能够以坚强、开朗、健康的心态去面对生活,走向成熟,培养起他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平和宁静、乐观向上的道德情操,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抵制和拒绝不良社会风气、思想和行为的能力,形成积极高尚的生命价值取向。
4.努力构建家庭、学校、社会共同联手的优质教育网络
任何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家庭的熏陶和感染,学校的教育和培养,社会的考验和磨练。因此,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联手,一起创造优质教育资源,实施优质教育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个性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优质教育目标。
所谓优质教育,一定要能使学生形成阳光般的心态和健康的人格,能够提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能够使学生内心变得越来越充实和富有力量。优质教育并不单是升学率高的教育,更是真正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为社会培养优秀公民的教育。优质教育要求学校资源的配置富有效率和效益,学校生活充满对所有学生的深切关注,没有人被忽视、被遗弃。
大量的研究表明,影响学生学业成绩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的家庭文化背景,其次才是教师的素质,第三才是学校的课程与硬件设施。因此,优质教育要求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甚至要提前做好孩子的心理性格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还要求社会环境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便学校教育不受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
当家庭、学校和社会站在同一出发点上遥望相同的教育目标时,教育的过程不仅会充满幸福和快乐,而且还会充满诗意和魅力。相反,在现实教育中,社会政府部门把高考中考上清华、北大的人数或重点大学上线率作为评价一所学校办学质量的指标,家长把自己的人生理想、人生期望肆意强加给孩子,忽视孩子个体生命的存在,强迫孩子去学习或完成沉重的学习任务和课业负担。学校也以学习成绩的好坏作为衡量一名学生是否有前途的唯一标准。其思想的错误性是显而易见的。这只能使目前出现的青少年犯罪和自杀现象继续持续下去,而根本无益于优秀社会公民的培养,就更谈不上培养杰出的人才和时代楷模了。
生命教育的一项历史使命,就是让我们更多的人成为受过优质教育的人。这样,命运的改变就不仅仅是那些作为弱势群体的人们个人的事情,而改变的将是整个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改变的是我们所有人的生活品质。
新时期教育的发展及我们的教育现状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健康心理的塑造者,更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我们开展生命教育的关键所在,也将对我们教育工作的成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 林永茂.台湾中小学生命教育的方法与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4.
[2] 肖川.生命教育应当成为终生奋斗的事业,2007.
[3] 国家教委.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N].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