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子研究综述

2013-08-15吴继霞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2期
关键词:人情面子意象

张 晶, 吴继霞

(苏州大学 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123)

一、面子的定义

(一)中国学者的面子观

1.文学层面

林语堂在始成于1934年的《中国人》一书中认为,统治中国的三女神是面子、命运和恩惠,是三个不变的中国法则,它们是中国社会等级观念与等级内平等的观念所产生的社会行为规范,与西方人的荣誉不同。林语堂对“面子”的看法有两点:(1)主张“面子”是统治中国的三女神之一,在这三个女神中,面子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且对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有深刻的影响;(2)提出了“面子”的某些特点,例如,认为面子是一种可以“得到”,可以“丢掉”;既可以“丢掉”,也可以“作为礼物送给别人”。[1]

2.社会科学层面

20世纪40年代,中国留美学者、人类学家胡先缙撰写并发表《中国人的面子观》一文,开始真正从学理层面对“脸”与“面子”作较严格的界定,首先将面子研究带入社会科学探讨的领域。胡先晋对“面子”和“脸”的界定有两点值得重视:(1)首次明确指出中国人所讲的“面子”和“脸”是指两种不同的心理和行为,其中“脸”主要涉及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的高低有关的事情,而“面子”主要是指个人经过自身努力、发挥聪明才智等方式而获得的声誉。虽然两者都代表了群体对于个人的尊重,可是它们所依据的标准有所不同。(2)首次对“面子”和“脸”各下了一个学理上的定义,并且这种界定得到了一些后继研究者的普遍认可。例如:社会地位决定个人面子的分量,面子是持有该身份地位的个人本身。[2]1-17

3.心理学层面

(1)胡先缙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成就的承认。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

望”。[2]16-17

(2)何有晖认为,面子是个人由于地位和贡献而从他人那里获得的尊重和顺从。[3]

(3)翟学伟的面子定义是:个体对做良好行为后的自我评价及在他人心目中的序列地位。[3]

(4)心理学取向的面子定义以陈之昭为代表,他认为面子是在“在自我或自我涉入的对象所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事人认知到重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成之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像。”[4]121-138换言之,他的界定也视面子为一种自我心像,或自我公众心像。

(二)西方学者的面子观

中国学者在总结分析西方学者面子观时,发现西方学者对于面子的理解看法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西方探讨面子的代表人物Goffman认为,面子指在特定的社会交往中,个人成功地获得其向他人声讨的,同时也是他人认为他应该获得的社会正向价值,它是一种以被认可的社会属性加以描画的自我意象。当一个人没能完全表现他的自我意象时,他就得采取挽回面子威胁的行动,即所谓的面子功夫。[5]

第二,美国华裔心理学家Ting-Toomey采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此一价值差异维度作为理论框架提出的面子磋商模型认为,面子指在某种关系情境中,个体所声讨的一种积极的社会自我意象。面子功夫指的是人们用以限定并提升自己的面子和支持或威胁他人面子而采用的一套交流的行为,同时包括言语的或非言语的信息。面子是一系列以身份和关系为基础的问题,它与尊重、荣誉、地位、声望和义务等都有关系,它还是一个领域性的概念,同时包括情感(如羞愧或自豪)、认知(如计算给或收多大的面子)和行为的层面。[5]

第三,Lim认为面子指的是一个人向他/她人所声讨的积极的公共意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自主的、交情的和能力的面子。“自主—面子”是人们控制自己命运的意象。该意象根植于不想被压迫的需要;“交情—面子”是人们有关其是有价值的同伴的意象,该意象引发被接纳的需要;“能力—面子”是对一个人的能力的意象,它产生了一个人的能力被尊重的需要。[6]

综合以上,所谓面子是熟人社会或传统社会中,主体对自已能力、地位、尊严、道德等社会身份(或声望)在他人心目中的一种期待。在陌生人社会就无所谓面子,因谁也不认识谁,个人荣辱并不被他人关注,但只要他们之问有一个共同的熟人做中介,便立刻与面子有了联系。

二、面子的分类

第一, 学者黄光国在探讨面子的类型时提出Goffman将面子分为自我面子(一个人自己的面子)和他人面子(别人的面子)两种,与之相对应的面子功夫分别是防卫(一个人自己的面子)与保护(其他人的面子)。[4]226-246

第二,美国人类学家Brown&Levinson的礼貌理论认为面子是人们在交往中的基本愿望和需求,会话参与者都具有面子,分为消极面子(个人拥有行动自由,不受干涉的权利)和积极面子(个人正面的自我形象或个性受到赞许)两种。[7]

第三,有学者将面子区分成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1)负面面子。所谓负面面子,是指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2)正面面子。所谓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

三、面子的功能

(一)印象整饰功能

印象整饰功能,指一个人若重脸面,就具有维护、保持或增大自己在他人心中良好形象的动力。这是最初的或最基本的功能,其目的在于使别人对自己产生某些特定的良好印象。大凡酷爱面子的人多半是这几类人:一是虚荣心特强的人;二是成就欲特强的人;三是自尊心特强的人;四是权力欲特强的人。

(二)社会规范与控制功能

在中国,“脸面”与道德和法律一样,具有社会社会规范与控制功能。费孝通曾就诉讼问题对脸面在中国乡土的这种社会规范与控制功能做过生动的描述。

(三)社会交换功能

社会交换是指人们在互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有形的或无形的社会资源的交换现象,互惠互利是它遵循的基本原则。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面子既是一个经社会认可的“自我”,也是个人社会影响力的代称。[8]

(四)赢得他人同情与信任的功能

按照中国人的惯常思维,一个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维护“脸”的人,其人品就不会有问题,从而值得人们的同情与信任。按照中国人的惯常思维,一个有“面子”尤其是有较大“面子”的人,往往是有实力的人,这种人容易获得他人的信赖。[8]

(五)心理保健功能

“面子”本身就能给拥有者本人带来相当的心理满足感。同时,“面子”在运用中的成功更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感和快感。

四、面子相关研究

(一)人情与面子

关于人情、面子有多种理解,既可以将二者分开,也可以统一。所谓人情,就是人们在交往中结下的一种私人感情,其中包括亲情、友情、熟人之情、缘分之情、礼尚往来之情等。人情面子的指向就是图方便、图回报,所谓“面子留一线,凡事好方便”。人情和面子不能截然分开,人情是潜在的面子,面子是显在的人情。[6]

在“人情面子观”这一人际交往理念和规则中,包括三种组成要素:人缘关系、感情投资与期权回报。首先,人缘关系是人情面子世俗化的依托。中国人是一个讲究“差序格局”的民族,往往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待与自己关系不同的人,亲人有亲缘关系,宗族有族人关系,乡邻有地缘关系,同事有业缘关系,同窗有学缘关系,每个人都是一定社会群体中的人,总是以某个人为中心形成一个巨大的交际网络。这样也就形成了我们所谓的“熟人”社会。其次,感情投资是人情面子世俗化的手段。为了维系已有的人情面子与获得将来的人情面子,人们往往采取请客送礼、拜会请安、托人说情、提供方便等手段进行感情投资,以此强化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印象而影响对方,并进而获得自己想要的“人情面子”。最后,期权回报是人情面子世俗化的目的。因为一方欠了别人的人情,则在社会交换关系中失去独立性,心理总处于一种亏欠与失衡的状态,为了不欠人情,最好的办法就是还给别人更多的“人情”与“面子”,社会角色也在人情面子的“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来回往返、纠葛不清。

(二)面子工夫:印象整饰

请托者在资源支配者心目中权力和地位的大小,会影响后者是否愿意将其掌握的资源作有利于请托者的分配。因此,个人和其关系网内的其他人交往时,往往要特别重视“面子”和“面子工夫”。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面子”是指个人在社会上有所成就而获得的社会地位或声望;所谓面子工夫,其实就是一种“印象整饰”的行为,是个人为了让别人对自己产生某些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给别人看的行为。

Goffman提出过一种戏剧理论(dramaturgical theory),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社会行为分为前台和后台行为两种。用本文的理论架构来看,“面子工夫”是做给混合性关系网内其他人看的“前台行为”,真诚行为则是只能显露给情感性关系网内“自己人”看的“后台行为”。个人对混合性关系网内其他人作“面子工夫”,就像在舞台上演戏一样,他会刻意地安排他和别人交往时的情况背景,修饰他在别人面前的服装仪表和举止动作,期望在别人心目中塑造出某种特定的形象。[6]

五、结论

结合面子的现有研究提出问题:面子体现人的虚荣心,能够催生弄虚作假的行为,导致面子会成为弄虚作假的催生剂,诚信体系的腐蚀剂,因此,越爱面子,越要面子的人,诚信度越低;另外也存在“被诚信”的现象,一个人比较要面子,为了避免丢失面子,因此假装诚信,被迫守诺。做到诚信仅仅是为了保全面子。这两种观念是否矛盾?

综上所述,关于面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内台湾学者,研究面子时还可以多角度考虑,只要是与中国文化有关系的研究都可以列入其中,比如自尊、孝道等等;或者从反面进行查阅,面子文化形成,其实与尴尬、羞耻、羞愧、愧疚、丢面子等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关于面子的研究,现有研究方法也比较单一,可以进一步推进。

[1] 翟学伟.面子·人情·关系网[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18-28.

[2] 翟学伟.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翟学伟.中国人的脸面观[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3-106.

[4] 杨国枢.中国人的心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5] 王轶楠,杨中芳.中西方面子研究综述[J].心理科学,2005,28(2):398-401.

[6] HWANG K K. Face and favor: the chinese power game[J].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1987,92(4):944-974.

[7] HWANG K K.Moral face and social face: contingent self-esteem in confucian socie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6,41(4):276-281.

[8] 吴铁钧.大学生的面子观念及其在友伴中的相似性[D].苏州:苏州大学教育学院,2003:5-20.

猜你喜欢

人情面子意象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抚远意象等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Face Culture” in China and America
某贪官的面子
不要透支人情
人情之美
面子
“具体而微”的意象——从《废都》中的“鞋”说起
“玉人”意象蠡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