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慧能思想与中国心性哲学的关系

2013-08-15勇,周

韶关学院学报 2013年1期
关键词:慧能佛性自性

唐 勇,周 琼

(1.韶关学院 宣传部,广东 韶关 512005;2.韶关市第一中学 英语教研室,广东 韶关 5120005)

浅论慧能思想与中国心性哲学的关系

唐 勇1,周 琼2

(1.韶关学院 宣传部,广东 韶关 512005;2.韶关市第一中学 英语教研室,广东 韶关 5120005)

慧能所创立的禅宗思想中,“心性”是最核心的概念,它包含“心如真如、即心即佛、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等思想内涵与特征。慧能心性论思想在形成的过程中在贯通大乘佛教各系学说的基础上融摄了传统的儒道之学,并对宋明理学等后世心性哲学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与思想价值。

慧能;心性哲学;文化意义;思想价值

一、慧能“心性”思想的内涵与特征

慧能所创立的禅宗思想中,“心性”是最核心的概念,慧能把成佛的根本依据、方法途径、可能性和所能凭借的力量从“心性”出发。通过自己的心(性)去体验、感悟现实真实的世界。用心灵、真心去参验“永恒即在瞬间”的禅悟,让本心在普通感性的现象中悟解永恒的本体,达到物己两忘、佛我同一、心灵与宇宙融为一体的神秘、奇妙、豁达的精神境界,实现灵魂的解放,本性的回归,而这种的修持来源于生活,超越于现实。凭借着自我的觉悟、内心的清净,达到体认自己的内心,识得心(性)是佛,就是对生死和烦恼的超脱、对精神自由的实现。这些构成了慧能心性哲学——“心如真如、即心即佛、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思想内涵。

(一)心如真如、即心即佛的本体论

慧能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这和他世界观上的“真如缘起论”是分不开的。佛性就是真如。他认为真如佛性和宇宙万法皆存在于人的心中,心为宇宙的本原或本体。在《坛经》中,佛性的异名很多,有真如、本性、自性、人性、法性、法身、净性、真心、直心、本心等等。在涉及到宇宙本体、外境万象时,多用真如来表达佛性。也就是说,超自然超时空的最高存在,从作为世界本原来说,叫做“真如”,而从作为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依据来说,又叫做“佛性”。真如在慧能所创立的禅宗中是个非常重要的名词,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就是真如。真为不假,如则不倒,宇宙的本源就是真如。《坛经》云:“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顿见真如本性?”“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1]

在佛性问题上,慧能主张“即心即佛”的本体论,认为心外无佛,心就是佛,具体的心和抽象的佛性是通融的,外在的一切现象、事物都是由心而生,悟佛不要受外在事物的干扰,心本来就得佛,只有回归到自己的本性,就能超越一切烦恼复杂的现实世界,去感受真正清净明朗的真实境界,“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慧能在宝林寺传授法理时,经常会讲到,“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性若悟,众生是佛”等。一次,弟子法海问:“‘即心即佛’,愿垂指谕。”慧能答:“前念不生即心,后念不灭即佛;成一切相即心,离一切相即佛”,“即心名慧,即佛乃定;定慧等持,意中清净。”法海大悟,曰:“即心元是佛,不悟而自屈。”慧能认为“佛是自性,莫向身外求”,“自心皈依自性,是皈依真佛”。只有当人领悟到自心是佛而回归自己的本性,就能达到超越和解脱的境界,“内外明澈,不异西方”。

(二)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顿悟论

如何才能成佛,慧能的主要见解在于是否“明心见性”。众生觉悟到自己的本性,众生即佛;心有迷惑,佛即众生。所谓明心,就是明了一切诸法皆从心生,皆自心出。所谓见性,就是发现自己本具佛性,自性本来是佛。明心与见性而所谓见性就是明了自心本来是佛。明心见性,自性清净是成佛的条件。自性清净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前提。慧能说:“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善知识!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于外著境,被妄念浮云盖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识,闻真正法,自除迷妄,内外明彻,于自性中,万法皆现。”只有自心清净,才能明心见性,排除自己的七情六欲和世俗杂念带来的烦恼,去除妄念,生起智慧,就会内外明彻,豁然开朗。慧能得法于五祖弘忍的偈文就能反映这一思想,“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里,“菩提”无树,“明镜”非台,心空一切空,哪里会惹尘埃。“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便悟,顿见真如本性。是以将此教法流行,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心性清净了,每个人都与生俱来有觉悟(见性)的可能,就能自性自悟,自我解脱,顿悟成佛。

以心性清净、明心见性为思想基础,在修持实践方面,慧能强调“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大众勿迷。言定慧别,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若识此义,即是定慧等学”。突出智慧在修持中的决定作用。王维在《六祖能禅师碑铭》中叙述慧能的心性思想时曾指出:“本觉超越三世”,“本觉”指众生先天具有的般若智慧,“超越三世”就是顿悟,众生皆具有般若之智,只要一念相应,就会顿悟成佛。《坛经》曰:“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利,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就是说,“悟”与“迷”就只是心灵的一念之转,即“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2]。以往坐禅、念佛、守心等一系列禅修方法,只剩下一念之转,凡夫与佛的区别就在于这一念之差,成为禅修的根本。慧能的顿悟法门还要求做好“无念、无相、无住”三方面。“我此法门,从上以来,顿渐皆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何名为相?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慧能的顿悟法门。“无相”者,乃是即一切相,而又不能离一切相;“无念”者,乃是于念而又无念之执着;“无住”者,乃吾人心体自性法而如是。三者是密切联系的,同为般若智慧体现,“当起般若观照,刹那间妄念俱灭,即是真正善知识,一悟即知佛也。”这也就是慧能提倡的禅修根本方法——顿法。就是说,若能生起般若智慧观照,顿见真如本性,就会妄念俱灭,内外明彻,即自成佛道。

二、与中国心性哲学的关系

慧能思想在唐代大一统的思想文化背景下,不仅沿着佛教中国化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了心性之学,而且还在贯通大乘佛教各系学说的基础上融摄了传统的儒道之学,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继承与变革。慧能思想对宋明理学等后世心性哲学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

慧能思想对传统心性哲学思想的融摄与吸收。慧能禅宗思想在坚持佛教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的同时,又融合了中国传统心性哲学、人性学说,特别是儒道之学,形成了它独特的“心如真如、即心即佛、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哲学理论与修行解脱观[3]。慧能南禅思想中核心“心性论”,以离念、任心为自然,这除了佛教本身的原因之外,与儒道心性论的影响也不无关系。慧能所言之“心(性)”,实际上就是把老庄之道与儒家之理(性)统一到了“宇宙精神”或“自家生命”,它超越了一切言相与二分对立,是一种不可言说、无可执著、自然具足、只可体悟、求之即失的东西。慧能常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说似一物即不中”来形容它,而这些词句也只是指月之指,非月本身。从南禅思想来说,儒家的性善论,思孟学派的“存诚尽性”、“尽心知天”以及《易经》“生生之谓易”郭象的自然任性、适性逍遥等思想,都渗透到了慧能思想的精神中去。老庄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和儒家的性善论主张的“尽心知性”与慧能禅宗的心性本净论有相通之处。老庄主张的“天道”及“三忘”“三无”说,即忘物、忘我、忘适、无情、无物、无待。孟子的性善论倡导以“知”说“性”,“尽心知性”。圣人之性在子思那里,又叫着“诚”,所谓“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要人通过修心养性以达到“至诚”、“知天”即天人合一之境。对照慧能的“常守真心”“观心看净”,从哲学思维的高度来看,从人心与天道的一致性出发,由尽心守心而到达心境一如的最高理想之境,其思维途径如出一辙,显然是儒道之学影响的结果。

慧能的心性论对宋明心性义理之学等后世哲学产生过多方面的影响。宋儒崇理性,谈性理,重修养,处处体现出佛教特别是禅宗思想影响的存在。程朱“理一分殊”的理事说与陆王的“心即宇宙”的一体同仁说,也都与禅宗思想有着直接的理论渊源关系[4]。在禅宗对宋明理学的诸多影响中,禅宗对心性的探究说明及其修习方法对宋明理学的影响更大、更显著。如程朱陆王对心性的理解,“吾心即是宇宙”、“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都受启发于慧能的禅宗思想。二程视人心与道心为二,人心为私欲,要灭;道心为天理,要存“人心私欲,故危贻;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在《朱子语类·卷一》中朱熹提道:“且如万一山河大地都陷了,毕竟理却只在这里”,“只是人之一心,合道理的是天理,殉情欲的是人欲”,要求“革尽人欲”,才能“复尽天理”。在朱熹思想中,“性即是理”,性理是不二的,这些只是以理换了禅宗中的“(心)性”而已,构成朱熹哲学的理论基础。陆九渊“心一也,人安有二心”,“一是即皆是,一明即皆明”与慧能南宗的“顿见佛性,渐修姻缘”,“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相通。王阳明作为心学的集大成者,主张以“灵明”解说“心”,“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这些与禅宗的“心性清净、无念、无住、无相”“知之一字,众妙之门”的思想更是一脉相承的。张载《正蒙·大心篇》中的“不萌于见闻”的“德行之知”能达到“视天下无一物非我”之境,这种思想显然受到慧能静妄之心与明心见性思想的影响。

三、慧能思想的文化意义与思想价值

慧能思想不仅与中国心性哲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他的心性思想及所创立禅宗对中国文化和思想影响深刻,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与思想价值。

首先,慧能禅宗思想影响了王维、白居易、王安石、苏轼等大文学家的诗歌创作。“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世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味,……到了宋代,以禅喻诗逐成为风气。”[5]禅的融入拓展了诗的意境,增强了诗的魅力。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苏东坡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无不体现了禅宗清净虚空、空灵忘我的境界,把诗境引入到禅的境界,把禅理融入诗句,以禅入诗,以禅喻诗。《诗人玉屑》卷一中吴思道就提出“学诗浑似学参禅”的观点。至南宋严羽的《沧浪诗话》逐渐形成较为系统、完整的“以禅喻诗”的理论体系。如《沧浪诗话·诗辨》中“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等。清代的王渔洋提出了“神韵说”,进一步发展了严羽的“妙悟说”,主张“诗禅一致,等无差别”,更是把以禅喻诗、诗禅一致论推向了顶点。明清以后的诗歌中有不少禅境与诗境交融的佳作,这种意境是一种脱俗、空灵、寂静,无欲无求的心境写照,这种禅境之美不能不归功于慧能南禅思想的先导作用。

另外,慧能禅宗思想对中国传统书法绘画的创作也有着积极的影响。书法、绘画之道倡导“性灵妙悟”、“意在笔前”,许多书法家、绘画家寓禅理于作品之中,追寻尚意重悟、静虑无我、人心随缘、心物合一的空灵境界。晚唐以来,许多书法家、绘画家在慧能思想重体悟心证的影响下,以禅入书法、绘画之中,将书法与绘画作为禅的表现形式,形成独特的以禅论书、以禅入画的理论。由王维开创的山水禅画,苏东坡称其“画中有诗”,明代董其昌认为王维之山水画为“南宗”之祖。受慧能南宗禅影响而出现的南宗画风在宋元及以后发挥极致,促成宋元盛行的富有禅味的水墨画,如宋代画师梁楷的 《六祖破经图》、《六祖截竹图》等。书法方面,怀素、苏轼等提倡和实践以禅论书、以禅喻书的书法理论。宋代朱长文在《继书断》中记载道:“书之至者,妙与参道,技艺云乎哉!”,把书法之道与禅悟之道紧密结合起来。“书法犹释氏心印,发于心源,成于了悟,非口手所传。”宋代著名的书法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以及以后的许多书法家,都强调作书时的心地清净、无我无欲,以禅的理趣来指导书法创作,并寓禅理于书法之中。这些行云流水般的线条书法或者典雅幽静的绘画之作都表达着心灵的感悟,无不充满着禅的底蕴,都是惠能禅宗影响中国艺术的典型例证。

总之,慧能的心性思想及其所创立的禅宗,它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信仰,它更是一种思想学说,它早已远远超出了宗教的范畴,成为中国古代思想、传统文化、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类智慧的结晶。正如梁启超所言:“到了两宋,……禅宗独盛,禅宗是打破佛家许多形式和理论,专用内观工夫,越发与当时新建设之道学相接近,所以道学和禅宗,可以说是宋元明思想的全部的代表。”而根据慧能授法整理而成的《坛经》,它不仅是中国本土佛教史上惟一的经书,更是研究世界与中国佛教史、思想史、哲学史、文化史的典籍。正因为如此,慧能与孔子、老子被称为“东方三大圣人”,欧洲也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其文化意义和思想价值影响深刻,意义深远。

[1]宋先伟.六祖坛经[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4:69.

[2]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158.

[3]赖永海.中国佛性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5.

[4]洪修平.禅宗思想的形成与发展[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391.

[5]文史知识编辑部.佛教与中国文化[M].北京:中华书局,2008:83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en Philosophy Entitled by Huineng and Xin-Xing Philosophy of China

TANG Yong1,ZHOU Qiong2
(1.The CCP Propaganda Deparment,Shaoguang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2.The First School of Shaoguang,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mong the Zen Philosophy entitled by Huineng(AD638-731), ‘Mind and Nature’settle as the most essential concepts,including philosophical contents and characteristics illustrated by ‘Unity of mind and nature and Obtain the freedom by showing the original pure mind right here-now’.His thoughts are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all theories of Mahayana and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Huineng’s theory absolutely has an extensive influence on the following Chinese philosophy in Song and Ming Dynasty with its profound cultural significance and thoughts.

Huineng;Mind and Nature;cultural significance;thoughts

B946.5;G25

1007-5348(2013)01-0013-04

2012-11-21

2011年韶关市社科规划项目“南禅文化的源流及其现代意义”(SGSK2011-9)阶段性研究成果

唐勇(1984-),男,湖南洞口人,韶关学院宣传部助教,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责任编辑:彭 原)

猜你喜欢

慧能佛性自性
重思慧能的“自性”
——从体、相、用出发
“佛性”的兔子
如何读《坛经》
佛性青年不拂性
以荣格原型理论分析《天之骄女》中马琳的悲剧
禅争
慧能,不识字的禅宗六祖
《八月之光》中乔安娜的人格原型分析
《坛经》佛性顿悟之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