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宪政思想对高校学生工作制度化建设的启示
2013-08-15郭德厚
郑 蒙,郭德厚
(1.惠州学院 化学工程系,广东 惠州 516007;2.惠州学院 数学系,广东 惠州 516007)
高校学生工作是高校日常运作最重要的动作板块之一,是一项涉及诸多方面的复杂系统工程。这个板块的平稳有序运行,需要制度建设[1]37来保障;这个系统要充满生机活力,需要制度创新来实现。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长期实践中,对宪政制度在中国的具体实践进行了可贵的探索,特别是在制度化建设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时至今日仍然对高校学生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调查研究是学生工作制度化建设的实践基础
毛泽东十分重视调查研究,在开展每项工作之前都要做一番仔细深入的调查。他认为,调查研究是开展制度化建设的实践基础,是确保制度化建设不流为形式的前提。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的背景下,党内外当时对于新中国是否应当引入宪政制度以及适用哪种宪政制度存在激烈的争论,各种观点针锋相对,莫衷一是。毛泽东面对公众的询问并没有立刻做出回答,而是耐心细致地进行了一番调查研究。在对中国国情、制度优劣等有了清晰明确的认识后,才最终得出对中国应当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宪政制度的结论。他认为,判断一种制度是否应当适用,不但要考量这种制度的优点和长处,而且要思考该制度对社会的实际影响。因此,应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来寻找适合的制度,一方面“中国需要的民主政治……是合乎现在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2]733,既不能是纯粹的欧美民主,也不能是纯粹的苏联式的民主。另一方面,虽然我们的目标是实现苏联式的民主,但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一开始就实行社会主义宪政也不符合我国的国情。因此得出结论,当时中国应当实行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民主主义宪政制度。实践证明,毛泽东关于宪政制度的判断分析是经受住了历史检验的,也印证了调查研究是制度化建设的前提的观点。
高校学生工作制度化建设是当前学生工作的一个趋势和共识。但是,由于高校间的办学定位、办学层次和师资生源结构等各不相同,高校学生工作制度化建设的具体路径选择在学校间也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点。因此,要真正制定和落实好各项制度措施,协调好高校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关系,调查研究的地位也就显得异常重要。学生工作制度化的优点在于阳光操作带来的公开公正,也就是各项事务的落实最大可能地摆脱了人为因素影响,涉及的各方主体能够按照原先设定的权利义务去实现。但是,制度化的实现也存在一定风险,因为制度一旦设立就难于纠正,特别是权责分配失当的制度将对校园稳定造成不利的影响。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的高校,当代大学生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受到社会大环境的熏染,高校的制度化管理应当对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充分考虑。因此,高校学生工作的制度化建设要摆脱制度刚性的弊端,就必须了解所属高校的校情、教师和学生对制度的期待、优势与不足等,从而调查研究在学生工作制度化建设中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民主集中制是学生工作制度化建设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毛泽东宪政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民主集中制是毛泽东在深入分析东西方各种政治组织原则和深刻内涵的基础上的组织制度设计。他认为,民主集中制是一种具有优越性的组织原则,是处理群体性事务最佳的制度设计。一方面可以避免西方民粹主义的泛滥,保证决策的有力执行;另一方面,也可以规避个人因素的影响,杜绝一言堂现象,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就涵义而言,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集中指导下的民主。集中是建立在民主的基础上的集中,不以民主为基础的集中,只能是体现个人意志的集中,很可能是空洞的、虚假的、甚至是错误的集中,必然会成为个人或少数人的独断专行的借口。坚持集中受制于民主,才能有效地防止和克服个人专制主义的错误倾向。另一方面,任何民主活动都应置于一定的“集中”指导之下,民主一旦离开集中的制约就会使极端民主化泛滥,甚至导致资产阶级自由化和政治动乱的发生。换而言之,“集中”是在最广泛民主意愿基础上的“集中”,这种“集中”本身代表着大家的共同意愿和民主共识。因此,民主集中制的基础是民主,核心是集中。只有在民主基础之上的集中,才能实现真正的民主。
民主集中制作为毛泽东思想宪政思想的重要特征,运用到大学学生工作中,且在学生工作实践中使其制度化,应该成为大学生管理工作基本原则。大学阶段处于人生精力最旺盛、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其表现具有多方面特征。在诸多特征中,追求个性,渴望自由,民主意识强烈是最突出的。如果我们将对思想活跃、个性张扬、民主参与意识强烈的大学生的管理称之为“思想管理”,那么,对于“思想管理”既不能照搬成规进行“刚性”管理,也不能像许多大学正在做的一样,动辄以“稳定压倒一切”为由用行政命令代替了管理。大学生“思想管理”,核心在于以理服人,争取共识。以理服人之理,就是“集中”;争取共识之共,在于“服从多数”。以理服人、争取共识的实质就是民主集中制,以理服人、争取共识的过程就是制度化建设。我们要探讨的大学生管理模式,不只是管理学生,更重要的通过管理模式的建立、管理过程的实践,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传播民主集中制管理文化。从这个意义出发,学生管理工作制度化建设,必须回应大学生的民主诉求和参与要求,并通过吸收大学生参与制度建设与管理运行,引导大学生合理表达民主诉求,培养大学生在管理操作过程中,将民主管理与民主诉求的碰撞转化为正能量。
学生工作中的事务性管理,一般有着严格的时间界限和操作指引,强调时效性,比如每年9月份的新生教育、6月份的毕业生教育。这一部分也有需要讨论的内容,但就程序管理、秩序管理而言,已经形成了成熟有效且得到广泛认可的管理制度,原本就是在民主集中的产物。这一部分制度重在规范执行。如果将经过长期实践且行之有效的每一个制度,在执行前都让学生“民主”一番,或将这些制度所管理的每一个事务都“民主”一回,一般是行不通的,如果硬要“民主”某一事务,势必在繁琐的“民主”能量互动中导致学生工作的后滞,导致负能量滋生蔓延。
学生管理工作有时会涉及突发事件、心理问题、意外伤害、个人隐私等,在这类事件中,有的关键内容不宜公开,有的执行过程不便公开,有的处理结果不必公开。对于这些事件的处置,更应该强调因事而宜、因人而宜的个性化方案。这样,既可以提高效率,又可以减少体伤害,降低舆情风暴发生的可能性。这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因此,学生工作制度化建设必须强调民主基础上集中,对于涉及面广的事项可以广泛征求意见,对于时间紧迫的事项则应缩短决策时间提高决策效率。
三、维护制度权威是学生工作制度化建设的关键
毛泽东宪政思想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宪法至上。毛泽东不但自己模范遵守法律,而且要求共产党员带头执行。毛泽东在领导干部特别是高中级干部中着力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面前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没有例外的意识,教育引导领导干部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在《共同纲领》的序言明确规定“凡参加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单位、各级人民政府和全国人民均应共同遵守[3]584”。在1954年的宪法通过以后,毛泽东提出“全国人民每一个人都要实行,特别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要带头实行。不实行就是违反宪法”。[4]129制度是否管用,就要看制度面前有没有特权、制度约束有没有例外。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自觉维护制度,时刻带头树立制度的权威,牢记制度至上的观念。因此,毛泽东宪政思想实施得好的时期,宪法制度的权威得以树立,中国社会也呈现出稳定发展的态势。而随后宪法权威的扫地所导致社会动荡也从反面论证了维护制度权威的重要性。
学生工作制度化建设也同样必须维护好制度自身的权威。学生工作制度化会经常遇到各种挑战:一方面,学生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大学生,他们在接受管理的过程中可能出现有意或者无意违反制度的情况,究竟是网开一面还是照章处理呢?这常常会出现人情柔性与制度刚性的冲突。维护制度权威就必须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的观念,在出现人情与制度冲突的时候,坚决按照规章制度严格处理。另一方面,制度调整往往落后于实际情况,管理环境、管理对象的变化很容易造成制度漏洞,往往会有许多大学生利用制度漏洞或者打制度擦边球的现象躲避管理。维护制度的权威就必须依照规定明确哪些行为可以存在、哪些行为不属于处罚行为,对于没有规定的行为应当允许其存在。因此,上述这些矛盾的存在对学生工作制度无疑会造成冲击,但是,站在维护制度运作和制度权威的角度,应当要不犹豫地严格按照规定处理、对于违反制度的给予处分、对于尚未违反制度的不予追究,并及时填补漏洞。
四、发展创新是学生工作制度化建设充满活力的保障
毛泽东宪政思想是不断发展的。早在中国革命初期,毛泽东对宪政作了深入探索。《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是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雏形的代表。经过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到了解放战争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的发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核心理论、表现形式已经发展成熟。
毛泽东宪政思想是毛泽东本人与他的战友共同创立发展的。毛泽东去世后,他的宪政思想得到了与新形势、新形势下的国家发展相协调的发展。在文革结束之后,邓小平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制度建设,“八二宪法”随之诞生。随着江泽民时代“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以法治国成为其宪政思想核心。胡锦涛对毛泽东宪政思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领导集体必须依宪治国、依法执政”的宪政理念。习近平初政,其宪政思想已现端倪——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去。毛泽东宪政思想的发展与创新正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历程及其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与创新的一个印证。
新时期的大学生工作必须与时俱进。过去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工作新出现的许多问题无能为力。个别学生新问题,诸如特权学生、特殊学生;群体性新问题,诸如政治观、价值观、择业与就业观、消费观等方面与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中,有些现象已成为大学里的毒瘤,如女学生“傍大款”、男学生沉迷网络游戏等。所有这些,都为大学生工作提出了新课题,也给新时期大学工作制度建设提供了新契机。
学生工作制度化建设必须发展创新。发展创新,需要立足于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国际局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这一大背景,需要立足于培养迎接未来国家大发展的需要、迎接未来新的挑战的高度,以“形势逼人,不进则退”的勇气与紧迫感来应对。学生工作制度化建设的发展创新,需要从创新的角度重新配置资源,重新调整要素,寻求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的各自之能量及其相互合作之能量;并通过能量的充分运用,实现大学生工作制度建设的发展与创新,实现以发展与创新思路、机制解决大学生工作中的新问题,实现大学生工作及其效果向我们期许的方向发展。
随着学生工作制度化建设的发展与创新,这一工作原本涉及的资金、场地、物资等硬件配套设施,需要的信息、网络、社会资源等支持也应该与这一发展与迎新相适应;这一发展与创新原本绕不开的与校内各单位保持良好联系,与其他高校、政府、社会组织和企业等的沟通协作、迎得全社会共同的支持,同样需要以发展与创新的方式来解决。这样的话,毛泽东的宪政思想和实践及其发展,对我们今天的学生工作的启示必然是现实的:新时期大学生工作制度化建设必定与新时期的大学生工作实际需求相适应,新时期的大学生工作也必定别开生面。
[1]程向前,吴华明.试谈制度化与人性化在学生工作中的融合[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6-37.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33.
[3]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584.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