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校学报综合质量的思考

2013-08-15周建军

河南科技 2013年10期
关键词:装帧编校责任编辑

周建军 郎 婧 常 涛

(天津科技大学,天津 300222)

0 引言

出版物或者出版产品是已出版的作品,是出版活动的成果。根据总体特征来划分,出版物的种类有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六大类[1]。出版产品的质量问题,是出版单位的核心问题之一。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综合质量高的出版产品才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不被市场洪流所吞没。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本文仅就学术期刊中的高校学报综合质量的提高谈几点自己的看法,与同行进行交流探讨。

高校学报的质量主要包括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装帧质量。学术质量是衡量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根本尺度[2],是学术期刊的立刊之本、生命之源,没有良好的学术质量,学术期刊就失去了灵魂,高校学报也不例外;良好的编校质量是使高校学报中体现学术质量的文字信息得以正确、完整表达的重要保证,没有良好的编校质量作为保证,高校学报的学术质量很难得以保证,甚至会闹出笑话、出现错误,给读者带来困扰;良好的印刷装帧质量对于高校学报综合质量的提高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在良好的学术质量和编校质量的基础上再配以良好的印刷装帧质量,那么呈现给读者的将不仅仅是作品,而是精品。

1 学术质量的提高

1.1 有“米”

古语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一本学术期刊在稿源不能保证的情况下去思考或者是畅想如何提升学术质量,那无异于是建造一座空中楼阁。对于学术期刊而言最重要的是有“米”,并且要有“上等好米”。“米”是有限的,生产出来的“米”都到哪里去了呢?一部分相对优秀的稿件以英文的形式发表在国内外的被SCI或EI收录的期刊上,我们姑且称之为“外销米”;一部分以中文的形式发表在进入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的中文核心期刊上面,我们姑且称之为“贡米”。虽然不敢保证“外销米”和“贡米”一定是“上等好米”,但是,经过了“外销”和“进贡”的遴选后,留给非中文核心高校学报的“上等好米”已经很少了!

怎么能够争取到更多的优秀稿源呢?首先,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去约稿。高校学报的编辑要对本校所涉及各个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及其研究方向了然于心,对近期或近今年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或者国家及地方省部级项目资助的人员进行统计,从中选取与期刊报道方向相符的作者进行约稿;并且,要与这些作者保持联系,及时了解研究的近况,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在不同时间对作者进行约稿,争取对所研究内容有一个连续的报道[3],并应该给予优先报道。这部分作者大多走在学术的前沿,且稿件质量较高,每期期刊一定要尽量保证发表一定数目的此类稿件。

其次,充分发挥编委的作用,让编委行使相应的权利并履行自己的义务。高校学报的编委多是该校中在各个学科领域出类拔萃的专家学者,亦或是领军人物。编辑部应充分了利用这一资源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如笔者所在的编辑部规定在责任编辑初审后,编委第一署名的高水平论文,经一位同行专家审阅通过、主编审批后可提前发表;在责任编辑初审后,编委审阅并书面推荐的优秀稿件,经主编审批后即可发表。编委在享受稿件优先发表权利的同时也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大部分的编辑部都规定编委应利用各种机会,采取不同办法,为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力作贡献,例如:参加学术会议时宣传本刊、撰写论文时参考和引用本刊、推荐优秀校外稿源等等。

再次,必要时可以考虑采取行政手段进行引导。在高校或一些科研院所中,高水平的文章往往是计算科研量的重要指标,且这些机构大多给予将文章发表在被SCI或EI收录期刊的作者高额的科研奖励。然而事情的另一面却是,当国内的科研工作者要在数据库中查看这些文章时要支付给国外的数据库一定甚至是高额的费用。况且并不是所有的高校和科研院所都有足够的资金用于购买相应的数据库,这也为国内的科研工作者带来了一定的苦恼。笔者思考是否可以采取行政手段给予相应的干预或引导,让相关作者,特别是所写文章所研究的工作受到国家或其他部门基金资助的这部分作者,将部分研究内容发表在国内的中文期刊上,或者是本校的高校学报上,势必会对这些期刊学术质量的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当然,用行政的手段进行引导只是下下之策。

1.2 有“巧妇”

光有“米”还是不够的,还要有能够将原料加工成美味佳肴的“巧妇”。而在期刊出版的过程那中充当“巧妇”角色的就是各个编辑部的编辑。作为一本期刊的责任编辑首先要通过国家组织的出版专业职业资格中级考试,然后进行责任编辑注册。以上只是成为责任编辑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制度上的限制。责任编辑要有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来确保期刊的政治质量。同时,责任编辑要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扎实的业务技能,这是保持学术期刊质量的一个重要保障。要具有这些,除了上岗前的培训外,还需要对编辑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以丰富知识、提高技能,从而使编辑人员都能够成为“巧妇”。此处提到的继续教育不仅仅指出版总署规定的“每年不少于72学时”的继续教育培训(因为这只是狭义的继续教育),还应包括编辑人员的自主学习以及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研讨会或交流会。而继续教育的内容要以更新编辑知识、培养编辑意识和提高编辑技能为主要内容[4],只有在这三方面都有所提高我们的编辑人员才能成为跟的上时代的“巧妇”。

2 编校质量的提高

学术期刊中任何一个数据、一个符号、一个文字的差错都可能会令读者费解,直接影响读者对相关信息的选取和利用,严重时会造成事故和重大损失[5]。提高高校学报的编校质量首先还是要在提高编辑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上下文章。我们的编辑队伍很多是“半路出家”,或是刚毕业的学生[6],对于编校这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很难做到得心应手、左右逢源,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其次,要严格遵守“三校一读”制度。这不仅是制度上的要求,还是我们的前辈们多年经验的总结。在校对时要重视作者的自校以及不同专业编辑之间的互校。作者的自校建议在责任编辑一校后进行,此时编辑可以将自己校对时发现的问题告知作者,和作者一起解决这些问题。不同专业编辑之间的互校建议在三校时进行,此时大部分的问题已经被消灭,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工作量。互校时发现的问题要本着“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的原则,将所有发现的问题全都提出来,提供给相关专业的编辑进行最终处理。

此外,要运用“他山之石”来“攻玉”。编辑人员由于自己的思维惯性或者其他因素的限制,会在编校工作中存在“盲区”,这是就要靠编辑部以外的人员来帮助我们。此处的重点是读者和编辑出版领域的前辈(当然,他们也可能是期刊的读者)。编辑很难发现的问题,可能他们一眼就看出来了。要在期刊上留好编辑部的联系方式,以方便发现问题的人员进行反馈。笔者所在的编辑部曾经将一年的期刊寄送给编辑界的一位老前辈,请他对期刊进行审读。参照老前辈的审读意见我们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改正,这为我们期刊编校质量的提高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上几点是就如何发现编校问题提出的观点,那么发现问题之后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是在期刊印刷之前还有更改的余地,如果是在印刷出版之后发现的问题,建议在下期的期刊中做出相应的说明,这不是丢脸的行为,而是负责任的表现。

3 印刷装帧质量的提高

学术期刊的印刷装帧问题是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特别是装帧问题。有些学术期刊的封面,几年甚至是十几年都没有进行过更改,虽然体现了风格上的统一,却丧失与时俱进的时代气息,不能满足读者越来与广泛的审美需求。这种情况最好能及时做些调整。我们可否在“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变”的元素呢?例如可以在保持期刊封面中刊名、出版年和卷期号、责任者、国际标准刊号和条码的位置不变的基础上,在除此之外的位置做做文章。在不影响封面的整体性和统一性的基础上,可以刊登本期重点文章中的代表图片,或者划出一个版块对本期的重点文章进行推介。

4 结语

从上面的论述中不难看出,学术期刊综合质量的提高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某一项内容的提高很难带来整体质量的提升,只有学术质量、编校质量、印刷装帧质量都提高了,才能提高学术期刊的综合质量。

[1]中国编辑学会、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办公室.出版专业基础:中级[M].上海:中国辞书出版社,2007:25.

[2]王银娥.学术期刊质量与学术影响力:以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为例[J].唐都学刊,2011,27(3):82-85.

[3]王晓芳.梧桐成荫凤自来:谈学术期刊吸引优质稿源的途径[J].出版科学,2010,18(6):36-38.

[4]陈丽华,王坤,郭伟.关于期刊编辑继续教育必要性的探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28(6):70-72.

[5]马倩,张晶.基于EPIS数据库的编校质量改进方法[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9):129-131.

[6]刘素梅.提高科技期刊编校质量的途径[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6):190-191.

猜你喜欢

装帧编校责任编辑
把编校质量的弦绷得更紧
Finite-time Synchronization of Memristor-based Neural Networks with Discontinuous Activations
English Abstracts
中国出版政府奖装帧设计奖获奖作品集(2007—2013共3册)
文以载史——藏文的雕版印刷与装帧艺术
民国时期儿童读物装帧设计研究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English Abstracts
编校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