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文化资源分布状况及其文化服务作用
2013-08-15刘伟东贾书梅
刘伟东,贾书梅
(1.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哈尔滨 150018;2.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资源的丰富程度和质量高低直接对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产生多重作用。了解黑龙江省多样文化的分布,对我省更好地贯彻十八大报告精神,“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效能”,增强我省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继续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具有重要意义。
早在1857年,马克思就曾断言:“黑龙江沿岸的地方”是“当今中国统治民族的故乡”[1]。但是由于这些在黑龙江流域诞生、发展、壮大起来的古代各民族没有留下自己的系统的文献史料,而以往研究黑龙江流域古代历史所依据的有限的古代文献史料往往又出自对边疆少数民族持有偏见的中原文人之手,因此,黑龙江在很多资料上都被称为“蛮夷之地”,很多不了解历史的黑龙江人也认为这里地处边疆,开发较晚,文化不及中原地区。但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入,人们在交界镇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在哈尔滨、讷河、昂昂溪大兴屯、塔河、呼玛、加格达奇等地发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在白金堡、三江平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七星河流域发现了古代汉魏时期遗址。伴随着古代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金上京会宁府遗址等考古遗址遗迹的陆续发现[2],越来越多的证据证实,早在17 万年以前黑龙江地区就有了人类活动;大约在三四万年前,古人类为了追逐野兽,生存范围已经从黑龙江流域扩大到俄国远东、堪察加,并通过白令陆桥(今白令海峡),迁居到了美洲大陆;在距今约6 000-7 000年前,新开流文化已经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山东半岛上的龙山文化遥相呼应[3]。
黑龙江流域曾在中国历史上孕育了5 次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这些民族对促进我国的民族融合,推动各民族文化交流和生产力发展,促进华夏文明的繁荣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这种影响是南方任何少数民族所不曾有过的。20 世纪上半期,由于中东铁路的开通,致使欧风东渐,洋人、洋学、洋艺、洋器蜂拥而至,30 余个国家或民族形形色色的外国侨民接踵而来,他们将世界各国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风俗习惯带到黑龙江,将域外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精神文明带到黑龙江。黑龙江对这些五彩缤纷的文化广收博采、丰富了自己,形成了包容、开放的文化品位和性格[4]。
2007年,被喻为黑龙江文化“一号工程”的“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挖掘与利用”正式启动。在学界大量而深入的调研基础上,今日的黑龙江人可以自豪地说:黑龙江是可以与长江、黄河并称的中国文明发祥地,是中国文化的摇篮。
一、目前黑龙江省已发掘的文化资源
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资源广泛分布在黑龙江的白山黑水之间,深深融入到黑龙江人的日常生产生活中。
挹娄文化。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发现了距今1 800年前汉魏时期[5]在黑龙江流域直至现俄罗斯远东一带广大地区的黑龙江先民,上承先秦时期的肃慎人,是后世的勿吉、女真直至满族的先祖。他们留下的遗址1 400多处,有259 个汉魏时期古遗址获得了国家、省和市县级文物单位的保护。考古学家发现的七星河流域汉魏遗址是目前所知汉魏时期东北三江平原乃至东北亚及周边地区发现的结构最复杂、规模最大、宫城与宫殿出现最早的遗址。从功能上应分为五个管理层,按国家聚落考古的概念能分出三个管理层次,可视为国家的出现,属于复杂社会。友谊县境内的凤林古城,有京都、有宫殿,有文明、有国家。这些文化遗产在国内同一时期中是少见的,特别是“对面城”的历史文化内涵,中国早期文化遗址的“无价之宝”,为当时挹娄人活动区域内所发现的最大、最完备的遗址,有可能成为世界级文化遗产[6]。
鲜卑文化。据史书记载,黄帝曾派其子来到大鲜卑山统领土著居民,创造了极其辉煌灿烂的北方渔猎文化。在一千多年前,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创建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了半壁江山的少数民族统治朝代——北魏王朝。1980年,当代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证实在大兴安岭嘎仙洞发现的摩崖石刻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在嘎仙洞鲜卑石室中出土的遗物中有石镞、骨镞等狩猎工具,还有大量的狍、罕(驼鹿)、马鹿、野猪等野生动物骨骼,却没有马、牛、羊等家畜骨骼。这时的鲜卑人“聚木为屋”,即住“斜仁柱”式的住所,“骑木而行”就是使用滑雪板[7]。这些都证明拓拔鲜卑曾经创造了狩猎文化形态。
渤海文化。渤海国是唐代时期我国少数民族粟末靺鞨为主体在东北地区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立国共229年。强盛时期辖五京十五府六十余州,疆域包括现今我国东北地区东部、朝鲜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东部,史称“海东盛国”。当时的渤海国与唐朝有着密切的政治文化联系。从文字到制度,从建筑到礼仪,从服饰到艺术,无不体现着当时渤海统治者对唐文化的崇拜。渤海时期,出现了黑龙江历史上第一个国立图书馆、第一所大学;也是在渤海时期,黑龙江接受了历史上第一个外国留学生。现宁安市渤海镇保存的遗址遗迹,以及见诸于历史文献的书、表、牒、笺、碑文等,均可作为未来黑龙江省艺术、文化、工艺美术、科研等领域的宝贵资源。
金源文化。金源文化学者李建勋先生认为:金源文化是指11 世纪至12 世纪中期以金上京为中心地域的女真民族文化,是保持着女真本族的文化特质,同时又先后吸收契丹、渤海、汉族文化而形成的具有统一的、多元的、过渡的特色的文化。目前,学者及考古工作者已发现和认定170 余座金代古城,这些古城以今阿城市南郊的金上京城为中心,以松花江干流为主线,分布在松花江左右两翼的大小支流上,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城镇文化网络[8]。金上京古城有大型宫殿建筑遗址五处。在皇城遗址东12公里处有国内仅存的金代早期摩崖石刻女真人男女并坐石刻像。阿城境内的“龙江第一陵”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陵墓;被誉为“北方马王堆”的金齐国王完颜晏墓是国内迄今发现保存最完好的女真贵族墓葬。同时,金源地区还出土了铜坐龙、双鲤鱼铜镜等国宝级文物。在今阿城境内保存的大量文化遗存是我们研究金初原生态文化及考证金初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重要资源[2]。金朝对汉文化充满仰慕,非常重视,金人完颜希尹“依仿汉人楷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国语,制女真字”[9]。金熙宗以下的帝王都具有很高的汉文化素养。金熙宗自幼受汉文化薰陶,也十分尊重孔子,崇重儒教;海陵王写的汉文诗词熔南北文化于一炉,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世宗既擅长自作自歌女真本曲,又能用汉文创作诗词,当政时,继续推行熙宗、海陵王的汉化政策,下令将儒家经典翻译为女真字文本,先后译出《易》、《书》、《论》、《孟》、《春秋》、《孝经》、《老子》、《文中子》、《刘子》以及《史记》、《汉书》、《新唐书》、《贞观政要》等十余种[10]。
京旗文化。乾隆九年(1744年)至二十四年,清政府共迁移北京闲散旗人3 000户到拉林地区,让他们在满族的发祥地学习农业和练习国语、骑射,恢复本民族旧俗[11]。在黑龙江省拉林地区各满族乡镇中,至今仍留着具有当年北京旗人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包括家史资料近千件,生产工具、生活用品近万件,古建筑及其遗址120 余处、石刻数十件。在这些京旗屯落中不仅保存了大量的无形文化遗产,如风俗习惯、民间传说、民间歌谣和满族词汇[11],还保留了充满民族性、历史性、地方性、传承性和变异性的满族服饰、满族饮食、满族住宅、满族婚嫁、满族信仰等京旗遗风遗俗,生动地反映了民族心理特征和历史本质的真实。拉林的京旗文化作为京都文化的一个分支,与其他地区的满族文化相比具独特性,同北京满族同源同根,不仅促进了民族团结,更促进了京旗文化的融洽与发展,在东北边疆的开发建设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流人文化。黑龙江独特政治、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陈迹。黑龙江流人主要聚居在海林、宁安、齐齐哈尔、穆棱、瑷珲、哈尔滨、肇源、嫩江、依兰等地。历代流放到黑龙江的犯人成分复杂,有很多是触犯了统治者利益的知识分子和文艺人才。他们以其渊博的学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设馆授徒,教书育人;他们运用自己的医学知识解除了当地居民的病痛;他们创作剧本、上演戏剧,留下了丰富的诗集、文集等文艺作品,传播了汉文化,对黑龙江古代文化的繁荣做出了贡献[12]。如:方拱乾撰《何陋居集》,全部诗作基本写于宁古塔,可称为黑龙江现存第一部诗集。他的另一部《绝域纪略》(又名宁古塔志)是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可称为黑龙江的第一部风物志;张缙彦著黑龙江第一部散文集《域外集》、第一部山水志《宁古塔山水志》;程煐著《龙沙剑传奇》是黑龙江第一部戏剧集;吴兆骞撰《归来草堂尺牍》是黑龙江现存第一部书信集。此外,还有洪皓撰《松漠纪闻》;杨宾著《柳边纪略》、《力耕堂诗稿》、《大瓢偶笔》、《塞外诗》等[13]。
关东文化。一般是指明清以来在东北地区所形成的区域文化。“闯关东”的移民和移民后裔带来和创造了大量中原文化和本土文化融合后的杂交文化,这些文化通过日常饮食起居习俗、行为准则、社交礼仪、民间祖先崇拜、手工艺品等形式,在民间保有深厚的基础[2]。由于受到白山黑水间多民族融合的多元碰撞,兼容并包,以及汉族移民带来的儒家文化的影响,关东文化以豪放、旷达、质朴厚重、宽厚包容而绝少排他性著称。在宗教信仰上,是以中华文化传统的儒、释、道为主体,回教、萨满教以及基督教、东正教、天主教兼容并存。现在黑龙江乃至东北很多地区人们还保留过年要供祖先和灶王爷、要做各种动物形象的面食供品、在正月不剪头要等过“二月二,龙抬头”等关东习俗。
俄侨文化。外来文化的交流、移民文化的交融,一直是黑龙江地域文化的一个特色。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毗邻而居,在20 世纪前50年,因修筑中东铁路和国内动乱等原因,曾有25 万俄罗斯侨民来到黑龙江生活、工作。他们留下了丰富的诗歌、小说、回忆录等优秀的文学作品,创造了具有俄罗斯风格的文化以及俄罗斯文化与黑龙江元素结合的独具黑龙江地域特色的杂交文化[14]。大列巴、苏伯汤;吃饭时可以娴熟地使用勺子、筷子、刀子、叉子;女士们夏天穿布拉吉,冬天穿裙子;许多城市里保留着各式教堂,等等,这些都是受俄侨文化的影响。
犹太文化。从1899年到1985年,犹太人在哈尔滨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历程,形成了相当完整的社会体系。犹太文化主要是指在哈尔滨的犹太人创造的文化。目前,哈尔滨的犹太历史文化遗存包括文献资料、建筑、墓地、实物等颇为丰富[15]。犹太文化的追求实在意义与中国文化的追求现世道德意义;犹太文化的重精神、重宗教生活与中国文化的重世俗、重现实生活;犹太文化的强调出世与中国文化的强调入世;犹太人强调对上帝——神的崇拜与中国人强调对祖先——人的崇拜。这些迥然不同的文化,在黑龙江尤其是哈尔滨共生共存。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作为一种世俗信仰,曾在黑龙江广泛分布。黑龙江的宗教文化极具平民化,民间色彩非常浓厚。黑龙江省社科院研究员粱玉多认为,“黑龙江文化的包容性从古代就开始了。清初时,就可看到宗教兼容并包。在中国任何地方儒释道都是分立的,有的甚至互相排斥。在黑龙江省庙宇是三教合一,中间是如来,右是孔子,左是老子,全国没第二家。这种并存观念认为,三者都是伟大的,可以并列尊敬”[16]。由此也就不难理解黑龙江为什么会有众多宗教场所遗存。如哈尔滨1939年普查,宗教场所达84 处。其中,佛教15 处、伊斯兰教4 处、天主教3 处、基督教28 处、东正教21 处、道教10 处、犹太教3 处[2]。如仅在哈尔滨的大直街上就有佛教圣地极乐寺、普照寺和七级浮屠塔,有孔圣文庙,有俄国东正教圣·尼古拉大教堂(“文革”中被拆毁)、圣母安息教堂,有天主教波兰圣斯坦尼斯拉夫教堂,有中华基督教大礼拜堂和圣母帡幪教堂。这些教堂再一次认证了黑龙江文化的包容。
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应涵盖五个方面:口头传说和表述,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所谓非物质性,并不是与物质绝缘,而是指其偏重于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精神领域的创造活动及其结晶。”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占有独特资源优势。有资料显示,全国共有56 个民族,黑龙江有53 个,其中,有大量的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留存的民族有10 个,分别是: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蒙古族、回族、鄂温克族、朝鲜族、柯尔克孜族、锡伯族等。达斡尔族鲁日格勒舞、达斡尔族乌钦、赫哲族伊玛堪、鄂伦春族摩苏昆、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桦树皮画、满族珍珠球、女真谱评、双城皮影戏、宁古塔民间文学、满族萨满神话、满族欻嘎拉哈、满族踢行头、蒙古族四胡音乐、肇源古建筑彩绘、古驿道站丁习俗、鄂伦春族桦树皮船制作技艺、鄂伦春族狩猎文化、望奎皮影戏、兰西挂钱、鱼皮镂刻粘贴画、勃利黑陶制作技艺等传统艺术和技能流传至今。
矿业文化。黑龙江的6 处国家矿山公园大庆油田、大兴安岭呼玛、鹤岗市、黑河罕达气、鸡西恒山和嘉荫乌拉嘎,分布在省内6 个地市,约占全国61 处国家矿山公园总数的10%,居全国首位。这些矿业遗迹景观见证了人类进行矿业活动的历史,体现了矿业发展历史内涵,不仅可供游人观赏,还可进行科学考察与科学知识普及。
二、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在黑龙江省文化服务中的作用
在这个“资源为王”的时代,黑龙江丰富独特的文化资源对塑造和提升黑龙江文化品格,实现文化自觉,增强黑龙江文化软实力、抢占文化制高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对黑龙江省经济的拉动
黑龙江省很多少数民族自治县境内都有底蕴深厚的古文化资源。其中的民族文学艺术、民族文娱体育、民族宗教活动以及传统民俗风情、民族饮食文化等蕴含着无穷的魅力。如:文化建设先进县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集文化娱乐、经贸洽谈、民族体育为一体的那达慕盛会等已逐步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黑龙江省广阔的湿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湿地文化、景观和生物。乌裕尔河沼泽湿地、三江平原沼泽湿地、松阿察河湿地等,不仅有以湿地为基础的或独特、或质朴、或精粹的饮食文化,而且有造型独特、寓意深刻、民族意蕴丰富的商品文化。
近年来,黑龙江省还充分挖掘挹娄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生态文化、冰雪文化、抗联文化、知青文化、湿地文化等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加大对讷河书画之乡、甘南诗词之乡、富裕漫画之乡、依安民间剪纸之乡、克东满绣之乡、碾子山麦饭石工艺之乡、铁锋芦苇画之乡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名乡的培育扶持;通过达子香赏花节、黑龙江·鸡西兴凯湖国际观鸟节、北大荒湿地观鸟节、中国鸡西·兴凯湖民间文化艺术节、挹娄文化旅游节暨满族寻根祭祖大典、赫哲族乌日贡大会、关东旅游文化节、库木勒节、东迁节、开斋节等重要节庆日举办的各种活动;借助以昂昂溪文化、达斡尔族文化、鹤文化、满族文化等为主题的一系列全省、全国性学术研讨活动,不仅把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化门类和文化精品推向全国、推向世界,而且使黑龙江文化产业呈现出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齐头并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等融合互动,国有文化与民营文化多元发展的良好态势。2011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85 亿元,增长率达36%,增速是全省GDP 同期增速的3 倍。从旅游经济效益看,2012年,仅黑河市通过承办的第三届中俄文化大集和2012 中国国际文化休闲周两项活动,就接待旅游者30 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5 亿元。
(二)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对黑龙江省公益文化服务的推动
黑龙江历史文化资源的不断挖掘,带动了全省公益文化服务的发展。
“龙江讲坛”的金史系列、萧红系列和渤海国历史系列讲座已成为黑龙江省展示本土历史文化的一个品牌,讲座不仅再现了古代黑龙江地域的辉煌历史图景,而且弘扬了地域文化,传承了历史文脉,提升了我省的文化软实力。
黑龙江省的红色历史文化恢弘悲壮,内容丰富。横道河子镇的中东铁路建筑群,东宁要塞群,牡丹江的八女投江群雕,哈尔滨的赵一曼、赵尚志、杨靖宇等先烈的塑像及中共满洲省委临时省委旧址、《哈尔滨新报》旧址等“红色文脉”,由于其在黑龙江文化传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体作用,构成了地域文化的显著标志。
近年,随着历史文化资源的不断被挖掘,黑龙江陆续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开工或建成投入使用。在省直,相继完成省京剧院、省歌舞剧院等院舍改建扩建,开工建设省博物馆新馆、东北抗联博物馆和渤海遗址博物馆;在地市,一批大型文化设施建成投入使用,齐齐哈尔市图书馆、市马戏团、市群众艺术馆、大剧院,大庆市大剧院和博物馆,伊春市恐龙馆、双鸭山市博物馆、群众艺术馆、文广大厦、大剧院,绥化市博物馆等已成为当地标志性设施。同时,对皮影戏、伊玛堪等具有的深远历史文化意义和独特的民族民间艺术审美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大抢救、保护和传承力度。2009年至2011年,中央共补助黑龙江省4 175万元,作为基层文化设施条件改善资金储备。目前,全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07 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46 个,各级各类博物馆116 个,新型乡镇文化站876 个,社区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722 个,村文化室4 000多个。全省900 个乡镇实现了乡乡建有文化站的目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成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1 个,地市级支中心13 个,县级支中心210 个,乡镇服务点1 097个(含365 个农垦管理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行政村和农垦系统的全覆盖[17]。
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以上单位以及省市文化厅、省市民委文物处、社会文化处、艺术处、省民族研究所等单位的资料室,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黑龙江省委党校图书馆、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齐齐哈尔大学、绥化学院等省内高校图书馆及有关资料室等待着人们去唤醒、开发和利用。
[1]恩格斯文集:第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17.
[2]黑龙江十大系列历史文化资源[N].黑龙江日报,2008-07-04.
[3]张泰湘.从最新考古学成果看满族先世的历史与发展[J].满族研究,2002,(2).
[4]石方.20 世纪一二十年代哈尔滨多元文化研究[M].黑龙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2:5.
[5]挹娄人神秘“消失”但留挹娄文化在人间[N].新华每日电讯,2008-10-19.
[6]黑龙江省发掘的“挹娄文化”[N].双鸭山日报,2011-05-17.
[7]与鄂伦春族文化相关的历史和社会背景[EB/OL].http://www.elc.gov.cn 2011-07-06.
[8]王禹浪.论金源文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3).
[9]闲居散人.金朝女真文字的创立者-完颜希尹[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fdedb611ed9ad51f01df2f5.html.
[10]女真的汉化道路与大金帝国的覆亡[EB/OL].http://military.china.com/zh _ cn/history2/06/11027560/20050421/12258105.html.
[11]拉林满族京旗文化[EB/OL].http://www.wuchangwenti.com/flfg/tzhj/201111/549.html.
[12]卢安奎,李随安.试论黑龙江文化的几个特点[J].黑龙江社会科学,1998,(1).
[13]金凤,周蓉.试析黑龙江流人著作收藏及其对文化的影响[J].黑龙江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1).
[14]守护四十余载让俄侨文化魅力重现[EB/OL].http://roll.sohu.com/20120301/n336334570.shtml.
[15]郭蕴深.中东铁路与俄罗斯文化的传播[J].学习与探索,1994,(5).
[16]五入中原寻黑龙江游牧文明[EB/OL].http://culture.ifeng.com/geography/regional/200902/0210.
[17]黑龙江省加大财政投入 不断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EB/OL].http://www.ccnt.gov.cn/xxfbnew2011/xwzx/qgwhxxlb/201209/t20120920_263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