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验与我国农业旅游发展
2013-08-15陈玉光
陈玉光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山东 青岛 266071)
农业旅游在国外又被称为“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农业观光旅游”、“乡村旅游”等,是旅游与农业相结合而形成的新型旅游产品,它融农业生产、观光、品尝、购物、习农、科普、参与体验、娱乐、休闲度假、修身等为一体,是实现农村地区农业经济多样化和农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形式,并成为旅游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朝阳产业”。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市场需求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国外农业旅游发展历史较长,积累了很多可贵的经验,值得认真加以研究和借鉴。
一、国外发展农业旅游的经验
(一)农业旅游的载体及功能日趋多样化
在国外,随着农业旅游的日益兴盛,乡村所有的资源包括秀丽的田园、山林、海岛、风光旖旎的江河湖泊、风格独特的建筑和历史遗迹、农林牧渔的生产工具、过程、工艺及其成果、特色美食、农业节庆、民俗文化等资源都被充分地挖掘出来而加以很好的利用。农业旅游的功能日益向游赏、参与体验农耕渔猎过程并享受其成果、美食品尝、娱乐、购物、修身养性、休闲、度假等综合功能拓展。有的国家甚至在农业旅游中融入了教育和科普的功能。在“教育农园”方面较具代表性的是法国的“教育农场”和日本的“学童农园”,通过农园种养的动植物、生产工具和设施等向游客传授农业生产知识。以科学普及拉动农业旅游搞得比较成功的是新加坡的“农业科技园”。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可耕地仅占国土面积的9.5%,依靠科技支撑农业发展并带动旅游就成为该国的一大特色。自20 世纪80年代起,新加坡先后建设了10 多个农业科技园,园区内有作物、蔬菜、水果种植、珍稀动物观赏、花卉展、先进农业科技成果展示以及娱乐场所,成为集农产品生产、科普、观赏、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公园,每年吸引600 多万游客前往参观。
(二)政府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
第一,建立相关立法和行业标准,支持和规范农业旅游的发展。日本政府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制定了《农山渔村余暇法》和《农山渔村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支持农业旅游设施建设,完善休闲活动功能,规范农林渔业体验民宿行业健康发展。意大利政府通过颁布有关法令和规定,促进基础设施完善,鼓励农业旅游,并加强对农业旅游的管理。美国加州在1999年颁布了《加州农场家庭住宿法案》,对农场和牧场向游客提供过夜服务做出非常具体的法律规定[1]。为了实现对农业旅游行业的规范管理,国外政府还制定了农业旅游行业标准,由专门机构对旅游企业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以保证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
第二,为农业旅游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欧盟于1990年开始实施“乡村经济开发关联行动计划”,以推动乡村地区旅游基础设施及农业旅游电子商务建设[1]。意大利政府对已经开展农业旅游的单位给予享受政府有关农业低息优惠信贷和税收减免的政策[2]。法国农业部、农业信贷银行和旅馆信贷银行对从事农业旅游10年以上的家庭农舍按平均每个农舍约5 万欧元的标准发放建筑整修翻新补贴[1]。自2007年起,英国政府启动了“2007—2013 农村发展七年规划”,该规划将投入37 亿英镑,用以保护改善农村环境,提升农业竞争力,扶持乡村企业,创建有活力的社区。为了支持农业旅游发展,英国政府每年还拨出专项促销经费。截至目前,到英国乡村旅游的人数已超过10 亿人次。美国从联邦政府到州、县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业都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1992年,美国设立了国家乡村旅游基金(NRTF),主要从事相关项目的规划、资金募集、资助发放以及宣传营销。阿根廷制定并实施了乡村旅游业发展计划,推出了“马背上的阿根廷”、“乡村节日之旅”等一系列旅游项目,为农牧业生产者提供乡村旅游知识培训,举办全国性巡回展览和专题研讨会,向从事乡村旅游的团体和个人提供优惠贷款和补贴。阿根廷还成立了“阿根廷乡村旅游网”,鼓励所有农牧业生产者加盟。这些措施都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非政府组织在农业旅游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些国家通过行业协会、社团组织、商会联盟等非政府组织对农业旅游进行行业自律和规范管理,并提供各种服务。早在1954年,法国的联邦国营旅舍联合会就创办了“法国农家旅舍网”,此后各类农业旅游社团组织和中介机构(如法国农业与渔业协会、全国农民联合会工会、农业商会、全国农民联合会、法国国际旅游推广协会)陆续成立,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旅游的经验交流、信息传播、人才培训。随着行业协会的发展壮大,行业自律行为逐步产生作用,法国政府也逐渐由管理职能转向监管职能,行业协会在农业旅游发展中显现出主导作用。截至2005年,法国1.77 万户从事农业旅游的农户中已有5 800多户加入了全国性联合经营组织[1]。
(四)突出游客的参与体验性
在世界各国的农业旅游中,简单的观光、采摘、品尝已不能满足城市游客的要求,因此,让城市游客亲身参与到农林牧渔的生产过程之中,从而满足其返璞归真、寻根、在与城市迥异的陌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中获得别样的亲身体验的心理需求,就成为各国农业旅游中的重要卖点。
德国的“市民农园”突出为城市居民提供体验农家生活的功能,向有兴趣的城市居民提供小块土地,用于种植花草、蔬菜、果树。“市民农园”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了五大功能:体验农耕乐趣、提供健康食物、开展休闲社交、美化绿色环境、提供退休人员或老年人消磨时间的场所。至2008年,德国共有102 000个市民农园,占地面积达46 640公顷,超过400 万人参与市民农园的种植和管理[1]。近年来,德国又推出了“农庄与乡村度假——纯粹的修养和体验”,因参与性强、充分挖掘体验因素而普遍受到市场的关注和家庭出游的欢迎。这里饲养着孩子们喜爱的温顺的动物,并为度假家庭准备好了度假计划。主人教旅游者如何饲养牲畜和收割庄稼,旅游者还可以在这里参与制作当地特产,如自制香肠和奶酪、自产葡萄酒和果汁等,吸引了游客的浓厚兴趣[3]。
法国让游客通过参观葡萄园和酿酒作坊,参与酿造葡萄酒的全过程,了解酿酒工艺,学习品尝美酒的知识,带动了葡萄酒的大量销售。日本的农业旅游项目经营者用富有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和各种特色服务设施吸引了大批国内外游客。旅行社开发了丰富多彩的农业旅游产品,组织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鱼捞虾,草原放牧,牛棚挤奶,获益颇多[2]。韩国大城市周边地区的集体验与收获为一体的“周末农场”,每年都吸引大批市民参与,生意红火,成为当地居民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
(五)经过精心策划的节庆旅游效益显著
马来西亚的花卉种植业发达,政府推动将花卉种植与旅游业发展密切结合,使两者相得益彰。自1992年起,马来西亚将每年的7月2—9日定为“花卉节”,花卉节期间,举办花卉展览、花卉比赛、花车游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商店、酒店也借花造势,提出名目繁多的主题,以花为媒,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广泛深入的宣传,使种花、养花、赏花、爱花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花卉节”吸引了大量的国际游客,为马来西亚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使旅游业跃居国内第三大产业。“花卉节”不仅繁荣了旅游,又反过来进一步拉动了花卉的种植和销售。马来西亚在1995年成功地举办了国际花卉展销会,并逐步确立了在东南亚地区的权威地位。此外,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田纳西州、加州、佛罗里达州的“草莓节”也久负盛名。节日期间,农场、旅游企业、零售企业、娱乐界密切合作,开展草莓采摘、加工、品尝和选举“草莓小姐”等活动,带动了草莓的种植和销售。
(六)在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中融入更多的地域文化元素
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在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中都非常注意融入浓郁的地域文化元素,设计特色鲜明的旅游主题。他们不仅把农业旅游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更视为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西班牙开辟了“城堡游”、“葡萄酒之旅”、“美食之旅”等文化旅游线路;美国的“瓜果塑造”、“庄稼人艺术画”等乡间艺术也颇受游客青睐。这些形式赋予农业旅游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游客感受到浓重的文化气息,在快乐的旅行中受到文化的浸润和熏陶,极大地提升了农业旅游产品的品位。
(七)重视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促进农村旅游业发展,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英国政府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保护区体系。1945年,英国首次以政府白皮书的形式把建立国家公园列为战后重建的重要内容,并在1949年制定了《国家公园法》,以国家公园的形式保护农村资源和环境。1995年制定的《环境法》赋予国家公园管理机构制定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政策的权力。英国目前有15 个国家公园。英国设立了特殊科研保护区(保护那些在野生动植物、地质构造等方面有科研价值的农村环境)、自然保护区、优美自然环境保护区、当地保护区四类保护区。此外,英国政府还积极推荐本国保护区走向国际,获得国际组织认定。目前英国有613 个获得欧盟认定的“特别自然保护区”和262 个“特殊保护区”,170 个获得国际《湿地公约》认定的保护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9 个生态保护区和28 个世界遗产保护区。这些公园和保护区的设立为英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
二、推动我国农业旅游快速健康发展的措施
(一)采取“政府+协会+旅游公司+中间商+农业旅游项目开发企业+农户”模式,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农业旅游发展
政府在农业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政府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支持、规范农业旅游的发展;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状况和国内外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农业旅游近中长期发展规划;通过项目资金、土地使用、道路通讯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创造良好条件引导企业和社会资本投入农业旅游、贷款贴息、延期还贷、税收优惠、安排一定资金用于农业旅游的宣传促销等措施扶持农业旅游发展。
行业协会的作用主要是制定行规和服务标准,约束农业旅游企业和农户的经营行为;整合资源,协调各方,推动相关行业、产业、企业、农户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合力;设立培训机构,组织好对从业者的培训,提高从业者的管理和服务水平;在组织专家进行充分调研和市场细分的前提下,对企业和农户的市场定位和产品开发提出建议;搭建信息和经验交流平台,实现成果共享;通过行业网站推介各地旅游产品;进行业内评比,打造旅游品牌;等等。
城市旅游公司要抓住城市居民对农业旅游的强烈需求所提供的商机,积极拓展业务领域,开发农业旅游专线,建立与农业旅游项目开发企业和农户沟通互动机制,促进农业旅游项目开发企业和农户改进服务内容、形式和质量。农业旅游项目开发企业和农户要与城市旅游公司、旅游中介公司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以调动后者的积极性。各类经营主体要善于通过各种媒体加强对农业旅游产品的宣传营销,提高其社会知名度。农业旅游项目开发企业和农户要在产品多元化、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树立良好的形象。
(二)精心策划,加强管理
我国农村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农业生产历史悠久,物产丰饶,山川风物各异,有着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农林牧渔的生产场所、生产工具和设备、生产过程和工艺、秀丽的田园山水海岛风光、风格各异的民居村落、风味独特的各色美食、独具魅力的乡间民俗文化和民族风情,以及教育、科技等元素的加入,都构成了对城市居民的巨大诱惑。但从实践看,目前我国的农业旅游项目多以农户自发分散经营为主,规模普遍偏小,产品过于单一、档次低、同质化问题突出,效益不高。各地应因地制宜,将各种资源整合起来,对农业旅游进行精心规划和策划,将游赏型、节庆型、参与体验型、教育科普型、休闲度假型等农业旅游类型糅合起来,开发特色鲜明、内容和形式丰富多样的旅游产品,推进规模经营。有规模才能集聚人气和商气,有规模才能展现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并在竞争中提高服务质量,有规模才能实现“三产联动”,带动更多的农民增收。规模化的实现既可以是城市企业资本、社会资本的进入,可以是乡镇政府、农村两委有意识地策划、规划、引导、组织和扶持而形成,也可以是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或乡村精英、能人的直接参与。
要加强对农业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加强道路、水电、通讯、住宿、泊车、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治理好脏、乱、差,打造良好的旅游环境。对所有从业人员都要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从而使服务体现出“专业化”、“规范化”和“人性化”的要求。要加强价格管理,坚决杜绝宰客现象发生。要加强对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质量安全监管。为游客提供健康安全食品,是农业旅游业健康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几十年,中国已经告别了短缺经济时代,人民群众在饮食上已经开始由过去的“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健康”转变,由于在全国普遍存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城里人普遍缺乏饮食安全感。如果我们的农民兄弟能够为来自城里的游客提供安全有机食品,无疑会形成巨大的吸引力。我国有着悠久的生产有机食品的优良传统,现在需要把这种丢掉的农业之魂重新捡起来。如果某种农产品能够得到国家的“三品”认证和“地理标识”认证,其价格可以获得大幅度提高,城里人愿意花高价买健康。要力争将农业旅游区打造成集“游、赏、食、宿、乐、购”“六位一体”的一站式全方位优质服务体系,让城里人愿意来,吃得好,玩得乐,住得下,购得狂。
(三)加快产品升级,开发参与体验型旅游产品
在当今,国内农业旅游发轫之初简单的让城里人到农村欣赏一下田园风光、吃吃农家饭等初级产品已不能引起城市消费者更大的兴趣,在农业旅游产品开发中应注意更多地融入参与性、体验性元素,以满足城市旅游者寻根、求异、求新、求知、探索、参与、体验等心理需求。草原放牧、牛棚挤奶、猎场狩猎、渔场捕捞、田园耕耘、禽畜饲养、果蔬花卉种植,甚至某些农副产品的加工过程,都是吸引广大城市旅游者产生浓厚兴趣的重大卖点。这些旅游形式可以使城市居民获得一种彻底的放松,满足他们探奇求知、完善自我的要求,并在参与性体验中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和满足,延长他们在农村的逗留时间,提高他们的消费水平,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体验经济是农业旅游产品向深度开发的重要方向。
(四)赋予农业旅游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灿烂的农业文明,长期的农业生产生活环境铸就了厚重的农业文化。这种文化深深地渗透、凝结在农村的村落、建筑、历史、生产生活场景和过程、饮食起居、服饰、节庆、风俗习惯、民歌、舞蹈、曲艺、雕塑、绘画等方面,加之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就使得这种文化彰显出地域和民族特色浓郁、异彩纷呈的独特魅力,构成了乡间如诗如画、令人心驰神往的壮丽的社会画卷。文化是农业旅游之根,文化是农业旅游之魂,也是农业旅游的魅力之所在。开发农业旅游项目绝不应过多地掺杂进现代人工因素,而破坏或丢掉了优秀的传统乡间文化。各地旅游部门和企业开发农业旅游项目时要注意对当地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等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合理利用,赋予农业旅游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精心策划,提出特色鲜明的旅游主题,做好宣传推介,打造乡村文化旅游品牌。这既是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延续的需要,更是提高农业旅游产品档次,提升其文化品味和社会价值,实现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五)重视对农业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农业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其农业特性以及良好的生态。但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的农业旅游项目为了片面追求眼前的经济利益,过分依赖非自然技术手段,大兴土木,城市化、人工痕迹明显,破坏了农业旅游的“农味”和生态平衡,这是与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背道而驰的。农业旅游根植于地域生态农业特色和地域农业文化特色,因此,在发展农业旅游过程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旅游开发与人文环境、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尽量保持人文资源的原貌,并防止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和污染,实现最佳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张蓓,万俊毅,文晓巍.国外农业旅游的模式比较与经验借鉴[J].农业经济问题,2011,(5).
[2]瞿兆赛,曹林奎.世界旅游农业发展概况及其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中国农学通报,2006,(5).
[3]赵阳,索志林.我国农业旅游产品深度开发刍议[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