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文明走向

2013-08-15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文明理论

张 明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沈阳 110004)

近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气候变暖、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问题也影响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中国公众的健康。随着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再一次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并将“美丽中国”作为党和国家建设的目标之一。党对生态文明问题的再次强调,在彰显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自身的文明特质之时,也在人类文明转型中贡献出来自中国的声音。

人类是一个向往美好、追求文明的族群;而对美好事物的不断追求是人们探寻先进文明形态的直接动力。在文明形态的诸多先进要素中,人类更加看重文明的爆发力,以为短时间内创造出更多的物质成果是文明的唯一内涵。然而,当爆发力过多地消耗生态资源,使原本同一利益集团之中的生态系统与人类产生矛盾之时,人类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胁。人类是自然界的高级动物,具有认识世界改变世界的能力。在意识到群体的危机之后,人类自觉地调整发展方式,从对文明爆发力的追求变为对文明持久性的探寻,从而探究经济发展和生态进化的双赢。以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无产阶级特有的指导思想,在为本国人民谋福利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彰显出对世界发展负责任的姿态。在解决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生态、自然和人类共同进步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也在世界文明形态转型过程中逐渐由民族走向世界,成为人类追求长远发展、探求生态文明的重要参考。

一、系统性与进步性: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文明”属性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是一种文明论。按照对“文明”的三重内涵——“进步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标准来分析,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文明特性体现于从无到有的进步,体现于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建设的实践,体现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体社会成员共同致力的社会发展。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文明属性体现在“内涵”、“发展进程”和“发展要素”两个方面。

1.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内涵”的文明特质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是由生态价值论、生态保护论和生态发展论三部分组成的理论体系。其中,生态价值论是生态文明理论的核心部分,它着力关注生态文明理论的“务虚”方面,即生态文明理论的目标、意义等宏观层面的问题,为理论的发展提供指导思想层面的支持。生态保护论和生态发展论是生态文明理论的外延部分——它们将生态价值论中关于生态文明理论的原则具体运用于生态文明理论的可操作层面,形成了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为核心的生态保护论,以及依托全新的视域和整体的理念,借助于先进的科学技术,将生态循环理论运用于社会发展之中而形成的生态发展论。生态保护论和生态发展论着力关注的是生态文明理论的“务实”方面,为理论的发展提供现实抓手。

系统性是文明的必备要素之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三重内涵,从理论的核心层和外延层两个层面,从务实、务虚两个方面,彰显出它的系统性特质,成为其文明特征的有力表征。

2.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发展进程”和“发展要素”的文明特质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建设是伴随着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而开始并逐渐发展的。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处于边缘化地位,国家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仅限于森林、水等自然资源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供给性角色,仅仅是在资源、人口、环境领域进行一般性的政策建设。特定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使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停留在“经济中心点”上,而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特别是经济发展中表现出的非可持续性的经济发展方式,迫切地需要一种能够为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提供更加有力指导的理论。随着国际社会对生态问题的日趋关注,以人口总量急速增长为代表的国内生态问题的凸显,党和政府逐渐肯定了生态问题的独立性,清晰地认识到生态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危害。由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发展中,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逐渐由一般性政策高度上升到了国策高度,表现为以环境和人口的“国策”为核心性指导、由多个政策体系支撑的系统性理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也表现出由“单薄的线性结构”向“系统的网络化结构”延伸的发展趋势。在20 世纪90年代初,当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表现为以战略高度整体地看待影响生态文明的环境、人口和资源要素,制定出生态组合拳等综合性措施之时,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走出了三要素“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了生态系统内的“战略”提升。在“战略”阶段中,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的理论建设,一方面明显地体现出“战略”的内涵,即在全局性理念的指导下,将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各个子系统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涉及经济、法律、技术、行政、教育等多个要素在内的可持续发展系统,从广度上将原本孤立的各个要素联结成了一个更大的网络。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向“文明”过渡的趋向,从指导思想、可操作性原则,到实施细则、监控体系、评价体系的完善,用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先进生产方式推动社会前进。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在2007年完成了向“文明”阶段迈进的重要步伐。中国共产党将生态系统作为社会发展大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等发展方式的配合中,完成了由“小战略”向“大文明”的转变。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是一个动态的理论体系,它由“政策”阶段、“国策”阶段、“战略”阶段到“文明”阶段的发展历程,呈现出逐渐递进的变化趋势;由环境、人口、资源三要素“各自为政”的一般性“政策建设”,以三要素为核心的系统性“国策建设”,以三要素有机融合而形成的“战略性建设”,以及将生态建设置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文明建设”,彰显出文明所必需的发展性、系统性的本质理论属性,也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文明属性增加了砝码。

从理论到实践、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从过去、现在到未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在各个层面均彰显出“发展”、“系统”的文明理论特质,成为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引领世界文明转型的重要力量。

二、实践与成效: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实践进展

理论的重要价值,不仅仅在于思想认识层面的提升,更在于它对经济社会发展所起到的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是一个具有文明特质的理论体系,它对经济社会的深远影响还可以通过它在实践领域的现实成效得以体现。新中国成立60 余年的社会实践,从生态、经济和社会三个层面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实践价值。

1.生态领域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实效性彰显

尽管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整体污染指数居高不下,部分自然资源污染现象严重,突发性环境事件的数量有所增加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但这些并不能抹杀中国共产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以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为直接目标。人民的生存发展、社会的进步、自然界的延续都需要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物种资源为前提,由此,党和政府以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是绿色文明,减少能量消耗,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是实现“文明”由“黑色”向“绿色”转变的题中应有之义。由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政府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沙治沙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2012年末,“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11 858万立方米,比上年末增长4.9%;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4.9%,提高1.3 个百分点。……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5.5%,提高0.2 个百分点”[1]。从2008年至2013年的5年时间里,“共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17 亿吨、炼钢产能7 800万吨、水泥产能7.75 亿吨;新增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4 600 万吨;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7.2%,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5.7%和17.5%”[2]。“完成造林2 953万公顷,治理沙漠化、石漠化土地1 196万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6 万平方公里,整治国土面积18 万平方公里”[2]。

中国共产党生态治理能力的增强,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公众生存和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生态压力,污染的减少、沙漠化进程的部分延缓、绿色植被的增加在一定范围内实现着中国向绿色文明的转变。生态问题的部分缓解,也为多物种的繁衍提供了相对良好的生存环境,为经济社会进一步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和保障。

2.经济领域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实效性表征

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秉承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自身建设的终极目标。物质基础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基础,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在实现人—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中,强调经济领域的科学发展,经济领域在政府和社会两个层面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实践成效。

从政府层面来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政府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中国各级政府将以往单纯以GDP 作为地区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准,转变为以GDP、当地生态环境等多要素构成的综合性衡量体系作为衡量标准。此外,随着近年来党和政府对科学发展观认识的进一步深入,各省市纷纷调低了对经济发展速度的预期指标,变速度的高增长为发展质量的提升。衡量标准由以经济增长作为唯一衡量标准,到综合性衡量体系;发展思路由又快又好,向又好又快的进一步转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更深层次的理解,也从另一个层面彰显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在经济领域的应用。

生态文明是一种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上的高层次文明形态。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在现代化发展水平还不是很高的情况下,不能以简单的生态环境修补作为实现生态文明的主要手段,而应该将修补与发展相结合,在发展中实现更高层次的修复。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级政府大力推进产业升级,着力推动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在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提升整体发展水平中,推动了生态经济的进步。

3.社会领域对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实效性体现

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是近年来在中国召开的两次重要的国际性盛会,其中对“绿色奥运”和“低碳世博”之生态理念的诠释和践行,从社会角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实践成效。

“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主题之一。绿色奥运是指用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筹办奥运会,广泛开展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活动,促进北京和中国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在北京奥运会申办、筹备和举办的过程中,奥运场馆“在设计、施工中以高科技手段,采用绿色环保材料,节约能源资源”。据不完全统计,“在奥运工程采用新型能源项目的69 项中,光电、光热、地热、污水、热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项目34 个,热回收空调技术13 项,先进的能源利用技术22 项”[3],此外,“绿色”奥运也体现在交通、物流、住宿、餐饮等物质层面。在北京奥运期间,人们普遍关心环境质量,选择绿色生活,“绿色”奥运理念得到充分彰显。

“低碳”世博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的口号之一。它是根据“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确立了低碳世博的三大目标——“全面实践‘低碳式发展’、充分展示‘低碳’成果和广泛传播‘低碳’理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上海世博会的组织者提出包括“世博会的选址和上海城市的旧区改造结合起来,园区的规划中就考虑了生态的理念、低碳的理念,在世博会的建设当中大量采用了节能、绿色技术,首创了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展示,进行了大规模的绿化建设,整个绿化建设的面积达到106 万平方米”等五大措施[4]。在世博会召开期间,从场馆的选材到建设,从交通设施的选择和配备,都以节能减排为宗旨,人们也通过科普讲坛、骑车看世博等行动践行低能耗生活,用实际行动回应低碳世博的号召。

时隔两年,均以“生态”为主题的两次盛会,在崇尚环保,依托科技、全民参与等方面彰显出中国社会层面生态践行的同时,也呈现出生态理念逐渐深化、会议主题更加明确和参加范围更加广泛的趋势。社会层面的生态践行,一方面体现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实践成效,另一方面,也为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发展与未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的世界同一

尽管人类社会内部由于意识形态差别、地域分散等因素的影响而显现出社会发展的不同步,然而,从宏观视域来看,这种不同步并不会影响到人类社会整体同一性的发展进程。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到资本主义工业文明,隶属于人类社会中的不同成员似乎都在以同样的步伐走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征途中。如今,人类社会发展的同一性表现为整个地球村都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时期。文明的转型源于人类从对文明的片面理解和追求,逐渐演变成工业文明渴泽而渔的发展方式。面对经济发展的停滞和人类生存的威胁,人类理智地认识到唯有改变发展方式,创造出“在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上,实现人与人更大的和谐”[5]的新的文明,才会实现人类的持续进步。因此,世界范围内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倡导人类在地球村这一共有家园中,贡献出每一分子的力量,共同为解除人类的生存发展危机,实现人类的持续发展而努力。

作为世界共同体中的一员,中国也加入到人类社会轰轰烈烈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主题的文明转型之中。以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为代表的中国的生态文明理论建设,以及由此产生的实践领域的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变化趋势,表明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建设的成果,也成为千千万万个“正名”世界文明转型的一分子。然而,中国在这次转型中的作用并不仅仅在于彰显和证明。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中形成的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思想中含有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主旨,成为中国迈向生态文明进程中独具的优势资源。中国传统生态智慧以“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基本理念,通过儒家、道家等学派的论述,以及封建国家颁布的法律条文中,自然、人、社会、封建政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华传统文化不仅在价值理念上以天人合一为诉求,而且具有一系列的制度设计与之相匹配,更是深入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几千年的生活实践中,对于解决当前的经济危机与生态危机具有重要的启示性和借鉴意义。”[6]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思想以“自然—人—社会”的关系为发展线索,通过对三者关系由应然、实然到必然的思考,蕴含着人们应该在尊重规律、合理开发中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其中相对人类中心主义的观点,“主张以全人类的自由和平等为出发点和归宿的整体生态系统的和谐,是一种代表人类文明发展方向的价值学说”[7]。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在对中国古代传统思维的传承与对意识形态的继承和发展中,内在地具备了多重生态文明的要素。因此,作为工业文明后来者的中国,很有可能在这一个文明转型时期,依靠自身具备的多重先进要素,成为生态文明的先行者。

虽然就目前而言,中国在向生态文明转型的过程中存在着经济发展、科学技术和生态环境压力等方面的困难,国际社会也不时用工业文明的理念模式来阻碍中国迈向生态文明转型的步伐,然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本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以及对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和全人类负责的态度,中国共产党将继续深入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带领中国人民投身于生态文明的建设之中,以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的发展,与全世界人民一起,共同向以生态文明的实现为代表的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理论将推动中国走向文明发展之路,文明的中国将会成为引领世界发展大军中的重要力量。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华人民共和国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http://www.stats.gov.cn/tjgb/ndtjgb/qgndtjgb/t20130221_402874525.htm.

[2]温家宝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3-03-06.

[3]北京兑现申奥承诺特刊[EB/OL].http://www.beijing2008.cn/bocog/publication/n214381846.shtml.

[4]五大措施保证低碳世博绿化面积达106 万平米[EB/OL].http://world.people.com.cn/GB/ 11452365.html.

[5]潘岳.人类文明转型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下[J].文明,2004,(9).

[6]潘岳.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生态文明[J].人民论坛,2009,(1).

[7]张明.相对人类中心主义:马克思恩格斯系统生态观的价值基础[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猜你喜欢

中国共产党文明理论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请文明演绎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漫说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