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对策研究

2013-08-15刘增安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院校高职服务

张 卿, 刘增安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a.教务处;b.动画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81)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我国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是一种与“经济发展关系最密切、最直接,在提高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1]的教育类型。高职院校与社会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其社会服务能力与自身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逐渐成为各界共识,其承担的社会责任及其在服务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价值已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内在动力。

一、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内涵

20世纪初期,威廉康辛大学校长范希斯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2]进入21世纪以来,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3]的办学方针。《国家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划(2010—2015年)》明确提出: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企业技术进步,为产业升级服务;建立和完善教师社会服务的制度与政策,引导教师面向行业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开放教育资源,面向行业企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为社会(社区)成员提供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成为当地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的中心。结合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本课题组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内涵是: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整合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应用和服务;开放资源,传播先进文化和正能量。

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存在的问题

近十年来,我们欣喜地看到中国高职教育经历跨越、转型和提升,深切地体会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认可度。在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政策导向和中央财政的支持下,高职教育在基础能力建设、实训条件和师资力量等诸多方面都得到迅速提高,应该说具备了为社会服务的条件。但是,目前高职院校为社会服务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彰显,仍存在着诸多问题。

1.服务意识不够

不少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自己肩负着社会服务的责任和义务,仍然站在学校的角度,根据自身的资源和条件设置专业,培养学生。造成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脱钩,培养规格与岗位需要脱节,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不能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服务。

2.服务热情不足

由于近些年高职院校迅猛发展,师生比例严重失调,许多教师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时间不够,精力不足,与社会接触机会少,同时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主动服务社会经济建设的热情不足,积极性不高。

3.服务内容不宽

面向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服务社会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因此,许多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或者全部精力投入到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上,而在科研成果的转化、技术服务、文化传播等方面涉及很少。

4.服务成效不大

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有所改善,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有所提升。但是,由于没有顶层设计,社会服务缺乏系统性、长期性和稳定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不高。

三、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措施

1.主动融入社会,提高社会服务意识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应尽的社会责任,也是拓展自身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一个新的重要转型期,面对“新四化”建设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高职院校必须主动融入社会,成为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重要推手。

(1)对接重点产业,提供人才支撑

根据地方产业结构、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办学与区域产业布局对接,人才培养与产业用人单位需求对接,为当地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输送技术技能型人才。

(2)立足当地经济,助力中小企业

技术技能人才匮乏、创新能力薄弱、管理水平不高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高职院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助企业成就宏业”为己任,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培养紧缺人才,解决制约其发展的技术和人才瓶颈,成为促进区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推动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给水泵”。

(3)政企校一体,助推“新四化”建设

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支持,实施战略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和技术研究中心,提供人才培养、社会培训、产品鉴定、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技术咨询等服务,构建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学生多赢的局面,成为地方政府推动“新四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2.建章立制,改善社会服务环境

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与自身可持续发展有着直接的、密切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快速反应、同步跟进、动态调整的体制和机制,优化社会服务的制度环境。

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政策导向,加强社会服务奖励,加大社会服务在职称评聘、名师评比中的权重等方式,引导教师主动服务社会,发挥创新精神,拓展社会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提升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美誉度。

3.整合资源,拓宽社会服务职能

高职院校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和自身资源进行顶层设计,搭建管理、技术、培训和互动平台,协调校内外各方力量,整合优质资源,成为人才培养的集散地、科技创新的推进器、社会服务的辐射源、文化传播的“给水泵”,形成品牌和特色。

(1)搭建管理平台,成为社会服务的辐射源

成立学院社会服务工作专门机构,负责社会服务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具体实施。根据学院专业特色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进行社会服务定位,确定社会服务的领域、层次和对象。通过无界化管理,整合优质资源,创造社会服务条件,营造社会服务氛围。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提供人才培养和培训、技术创新和应用、技术咨询和指导、科学普及和传播等服务,成为社会服务的辐射源。

(2)搭建技术平台,成为科技创新的推进器

充分利用学院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技术研究中心(所),将学校的科研与企业生产相结合,形成“及时发现需求、合理协同创新、重在集成应用”的产学研结合、多方共赢的模式。建立技术服务团队,通过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实现社会服务职能。培育和建立科研团队,与企业进行横向课题研究,解决企业一线实际问题,成为科技创新的推进器。

(3)搭建培训平台,成为人才培养的集散地

高职院校要拆掉“围墙”,为区域内的“全民学习”提供条件和帮助[4],制定“适用于所有目标”的课程和培训菜单,搭建“多阶进出”的开放式、立体式、多元化的职业教育培训平台。在大力发展学历教育的同时,还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和创业教育等,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根据市场需要,满足非学历教育的各种培训需求。为失学、待学人士提供学习机会,为待岗、待业人士提供培训机会,为在职人士提供进修机会,为有志之士提供学位课程,为特质生提供执业证书培训等,逐步形成“双证”、“多证”的培养模式。

(4)搭建互动平台,成为文化传播的“给水泵”

传播先进文化、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是高职院校应该履行的社会义务。高职院校应该搭建互动平台,举办各种公益活动。同时,鼓励师生送文化进企业、送文化下乡,成为先进文化和正能量传播的“给水泵”。

4.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

(1)专业建设市场化

专业为市场服务。建立市场导向和市场驱动的机制,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进行专业调整。成立由业界精英、教育界人士、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政府主导、社会支持、行业参与,共同提供咨询,共同参与决策的模式,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使专业对口,供需接轨。

(2)课程建设岗位化

课程为岗位服务。邀请业界领袖全程参与课程建设,包括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实训实验室建设、教材编写、考核评价等,让行业企业岗位的最新知识、最新技能走进课堂,保证课程紧贴岗位需要。将企业培训课程前移到教学过程,缩短岗位适应期,提升学生就业能力,为企业提供合格员工。

(3)师资建设“双师化”

教师是社会服务之本,师资队伍水平与社会服务的能力具有最直接的关系。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能保证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还能提升社会服务水平。高职院校要采取培养和培训相结合,引人和引技相结合的方式,多形式、多途径提高师资队伍的实践技能。同时,高职院校要主动与企业合作,选派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生产实践锻炼,参与企业课题,邀请业界专家到学校培训指导,与行业能手进行技能比武,使教师多渠道与企业亲密接触,掌握行业最新知识、最新技术和最新动态,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5.开放资源,服务社会

高职院校要树立“只要条件允许,尽最大可能与公众分享”的服务理念。麦可思对2008届大学生毕业三年后的跟踪调查发现,校友最希望母校提供的服务是“使用母校的图书馆系统”(占76%),其次为“在母校组织校友聚会活动”(占48%)和“建立校友查询网”(占47%)[5]。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环境优良的体育运动中心,是校外人员(包括校友)特别希望与校内师生共享的两大主要“阵地”。当然,设施日常维护和运行成本也是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为此,可以采取有偿和无偿相结合的方式对外提供服务。开放教育资源既能促进学校与当地社区的融合,又能提高学校在当地的美誉度。

结语

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义务和责任,也是高职院校有效提升发展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动力的有效途径。高职院校充分发挥社会服务职能,有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势在必行,任重道远。

[1]陈希.在“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2010-09-15)[2013-10-01].http://202.205.177.9/edoas/website18/69/info1284507471330669.htm.

[2]辛香玲,梁利苹.略论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拓展 [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1):75-76.

[3]教育部,财政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的通知 [Z].教职成〔2011〕11号.

[4]王旭东.论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拓展 [J].中国高教研究,2007,(8):16-17.

[5]毕业生希望母校开放图书馆 [N].北京日报,2012-10-10(19).

猜你喜欢

院校高职服务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