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旅游”发展的均衡点——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2013-08-15闫联飞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生态旅游景区旅游

闫联飞

(中共重庆市委党校,重庆 400041)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发展生态旅游有利于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发展;有利于培育壮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有利于推进旅游业的科学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发展生态旅游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一、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其内涵

生态旅游是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发展而兴起的,最早于1983年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学者谢贝洛斯·拉思克瑞(H.Ceballos Las-curain)提出,并于1986年国际环境会议上得到确认。关于生态旅游,谢贝洛斯·拉思克瑞认为:“在观览自然景物的旅行时,被观览景物不应该受到损失。”日本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是:“爱护环境的设施以及环境教育的免费提供,使得旅游参与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自然地域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美国生态旅游协会的定义是:“为了了解当地自然历史知识与环境文化,带有目的性的去进行的旅游。此类旅游活动的顺利开展一般是在尽量小的改变生态系统完整性,同时创造经济发展的机会。”世界生态旅游协会与世界银行环境部的定义是:“有目的性的前往自然区域去了解自然历史和环境文化,同时不会破坏自然环境,并且它会使当地从自然资源保护中得到经济收益。”[2]虽然到目前为止,生态旅游尚无一个统一定义,但学者们对生态旅游的内涵却一致认为:(1)生态旅游的基本对象是相对未受污染的自然区域(含文化遗产);(2)生态旅游的过程是既定前提为生态保护、环境教育;(3)生态旅游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高度协调,生态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3]。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生态旅游与其他形式的旅游相比,在区位上具有自然性,在层次上具有高品位性,在开发上具有专业性。它完全符合现今游客们的“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以及“天人合一”的旅游心态,是国内甚至国际旅游业发展的趋势所在。

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域辽阔,地貌与气候多样化,民族历史悠久,这些都构成了我国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我国的生态旅游主要是以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景区等为载体发展起来的。1982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建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第一次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自此迎来了国家森林公园及森林生态旅游建设的迅猛发展。虽然那时开发的森林旅游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然而却为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至2001年初,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已建立近1 000处。自1956年第一批自然保护区建立以来,到2011年年底我国已有自然保护区2 68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79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9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42个,国家级地质公园141个。与此同时,各类保护区网络的及时建成,使得我国91%的陆地生态系统、87%的野生动物物种、66%的高等植物群落和30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得到了行之有效的保护。但是,由于我国的旅游业开发起步较晚,目前仍属发展中国家旅游开发的模式。国民对旅游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还存在较大的偏差,致使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大多还滞留在初级阶段,专业人才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模式单一、概念泛化等问题和现象依然存在,只是一味地强调到大自然中去旅游,过多地强调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旅游本身对环境资源的影响和破坏。当前,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生态旅游概念的认识存在误区

我国生态旅游在认识上存在两大误区:一是来自旅游群体层面。多数游客旅游是将大自然作为一个消费对象,他们认为双方是一种简单的商品交换关系(即花钱享受自然)。所以游客在观光旅游时只是将生态旅游视为一种户外解压、休闲的娱乐活动,其生态、环保意识完全有悖于生态旅游强调的对自然山水风光保护的内涵。二是来自旅游景点的开发和管理部门。其认为旅游资源的消耗仅仅是精神消费,不会对旅游资源构成威胁。然而事实上,旅游活动不仅消耗环境资源,甚至是对环境资源的破坏或毁灭。

(二)缺乏统一规划,盲目开发

由于受传统经济发展观的影响,国内许多旅游开发商只是把生态旅游当成一种时髦的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开发商们没有严格科学的资源考察与评估,没有景区总体与详细的规划,同时也没有贯彻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思想。旅游开发商只注重眼前利益,盲目重复开发,使得生态环境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规划者在做规划时没有充分考察评估周边的环境条件,严重侵害了当地居民的利益。同时,多数开发商不考虑生态资源的脆弱与不可持续性,使生态旅游区存在隐患,造成生态旅游业的开发缺少了其必要的保障,这也有悖于我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规划理念。

(三)生态旅游概念在实践中被泛化

由于“生态旅游”这一概念迎合了游客亲近大自然的心理,市场吸引力大,蕴藏着巨大的商机,因此被作为一种绿色标签,被许多相关机构乱贴乱用。如旅行社、景区为吸引游客打生态牌,甚至一些房地产商为开发高档房产也打起了生态旅游牌。这些机构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产品对旅游经营者究竟有哪些要求,就推出“生态旅游线路”,使得目前的“生态旅游”与传统的大众旅游活动没有什么区别[4]。还有一些自然景区,根本没有任何的科学规划和规范管理,甚至没有任何生态环境元素,也称自己是“生态旅游景区”。如贵州、四川等地都盛产竹子,于是都号称“竹海之乡”,完全没有自己的特色,无形之中误导了消费者。“生态旅游”概念已经被各业界泛化甚至庸俗化了。

(四)旅游环境破坏严重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就是环境,但是环境问题却常常被我们所忽视。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在我国已经开展生态旅游的自然景区,其中有47%的自然保护区存在严重的垃圾公害,15%出现了水质污染,13%存在噪声污染,6%存在空气污染,近30%的自然保护区由于生态旅游的开发活动,使得保护对象遭到严重破坏,13%的自然保护区甚至出现了旅游资源退化趋势。例如湘区、武陵风景区中二氧化硫含量高达0.62mg/m3,超过国家一级大气标准3.68倍,出现pH值达4.44的酸沉降,树林大片枯黄[5]。西双版纳的天然林面积已由1956年102万公顷下降到2006年的26万公顷。部分地区还大兴土木,花重金打造人文景观,严重破坏了大自然原有之美。

(五)社区有效参与程度较低,社会效益没能充分体现

造福当地社区,为当地社区参与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机会,帮助当地居民解决部分就业和发展,本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之一,然而我国目前的状况却不容乐观,生态旅游景区当地居民参与其中的非常有限,这就使得生态旅游带动当地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无论是经营者、管理者,他们普遍都有轻视甚至排斥旅游景区当地社区利益的心理,这就使得旅游所带来的社会效益没得到充分体现。据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由于开展生态旅游使当地社区1/2以上家庭受益的仅占10.7%,使当地社区1/5以上家庭受益的仅占49.3%,完全不受益的占22.7%[6]。

三、找准我国“生态旅游”持续发展的均衡点

(一)以自然景观为基础,使经济利益和环境维护相协调

生态旅游的出发点就是尽量维持原有景观,在不破坏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其资源。第一,突出保护意识。自然保护区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保护好区域内的自然资源及环境,其他各项工作的开展都必须围绕保护工作而进行,特别是区域内自然资源的规划与开发更不能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所以,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一是要以生态学原理为基本准则,二是要以确保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为最终目标。第二,遵循客观规律。人与自然界相比还是渺小的,所以,我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更要遵循它的客观规律,不能擅自违背自然去发展,人类每一次违背自然过度开采之后,都会受到大自然严厉的惩罚。自然中留给我们的任何一个物种都有它存在的意义,因此,要珍惜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在研究开发过程中始终保持遵循规律,不违背生态含义初衷,节制大规模整修,要保持原本风貌。第三,符合发展标准。这里提到的标准,主要是指生态旅游开发区域必须严格限制在保护区实验区范围内,旅游接待能力和实际接待量不得大于保护区的旅游生态容量,发展获利要普及当地居民,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促进其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达到保护和持续发展的双重目的。如果不控制人员容量,势必会在今后因为旅游者的无限制进入而造成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给当地居民带来生活隐患。

(二)树立环境忧患理念,使旅游生态意识与自我约束意识相一致

生态旅游要体现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这也是其区别于传统旅游业的核心所在。对环境的保护,需要多方面的合力并促,才能最终达到自觉保护行为。第一,培养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旅游可以使旅游者本人亲自参与其中,使其在实际体验中去领悟生态旅游中的奥秘,进而更加热爱自然,同时也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因此,努力培养个人保护意识是维护生态旅游恒久发展的关键所在。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从点滴积累,树立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提高个人素质,要自觉认识到只有保护自然才能享受自然,进而确保人类长久安全的发展。第二,加强旅游开发者的文化保护意识。每一个风景秀丽的山川河流、名迹古物,都有它特定构成的文化背景,人们只有逐渐了解它才会形成保护意识。因此,在开发过程中,不能盲目乱来,应按科学方法和自然规律保存自然景观。发展经济固然重要,但保护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更是人类长久生存的基本保证。作为开发者,要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时刻树立保护意识,并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凡事以保护为先,以此更好地向人们展示原始自然美,让人们感受大自然,从而形成保护自然的良性循环理念。第三,提升生态宣传意识。生态旅游的发展需要各方面的配合,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观念的普及,只有真正从思想上认识、认可一个事物,才能够确保实践中的可行性与稳定性。生态旅游是有别于其他旅游的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在全世界,特别是在我国仍是一个新兴事物,管理者、旅游经营者、旅游者、旅游当地居民,甚至是旅游学术界关于生态旅游内涵的界定,如何运作,效应评价体系等都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因此,生态旅游宣传工作的加强就显得十分重要,有必要利用各种渠道和宣传手段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真正使人们意识到旅游资源的污染、破坏会危害到自身的生活与福利,必须自发行动,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去保护资源环境。然而,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并不能如我们所期待的那样整体性提高,发展阶段与知识水平的差异制约了公众对生态旅游的认识各有不同,所以,管理者与旅游企业十分有必要去制定一些有效的措施以确保人们生态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政府可以定期向人们公布环境质量信息报告以及环境污染对人们自身健康和整体经济的危害,同时以旅游企业旅游项目的规划以及宣传介绍为载体,加入与环保相关的内容,以达到提高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使综合规划和长远兼顾相统一

旅游环境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不仅是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的整体,同时各地区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整体。若旅游项目的建设与开发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与统筹兼顾,会使原有生态系统迅速恶化[7]。而生态旅游的兴起和发展,从某种角度上推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们保护了自然,自然就会善待我们,给人类带来福址和生存空间。因此,在发展中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是保证发展持久的关键所在。第一,确保规划的专业性。生态旅游具有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的科学内涵,其要求旅游项目和旅游设施以及旅游路线与旅游服务的设计与管理都要突出较强的专业性,以使得旅游者瞬间可以获得回归大自然的精神享受,激发出游客保护大自然的环保意识,让其认识到保护旅游资源环境需从自身做起。第二,确保规划的可行性。一是在制定生态旅游项目规划时,必须考虑旅游资源环境的现状与特性以及空间分布、旅游者的兴趣及其需求、旅游当地居民的文化经济背景以及他们对旅游项目的容纳能力,同时也要考虑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当地居民的生产活动与旅游环境可否相容。二是生态旅游地重要性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要合理划分功能区,制定适合各种植物生长、动物栖息与游客观光游览以及居民居住的各种规划方案。需要充分利用山、绿地、河、湖和环境气候条件等,在为旅游者创造优美景观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创造舒适和安谧的居住环境。第三,确保规划的持续性。制定开发规划,就要遵循生态旅游基本的旅游理念和最终目标。要达到发展的持久,一是确保开发的旅游范围是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旅游活动,以满足人类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使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聚集于此,感受自然的纯美景观。二是体现环境保护意识,不能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来获取经济利益,要区别于传统的旅游业;三是以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增加足够的就业机会,并同时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

(四)健全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使发展目标同法规制度相促进

由于生态旅游是刚刚兴起的产业,所具备的相关管理制度也不尽完善。我国现阶段旅游开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集中在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破坏,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而造成的破坏。因此,我们要大力加强管理效力,用行之有效的管理手段促进生态旅游的持续发展。第一,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模式。生态旅游不同于传统旅游,因此,要有一套适合其发展的管理规程,有针对性地促进生态旅游朝着绿色、健康的轨道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要考虑到多方面因素,比如将水、空气、导游服务、景区等级等方面制成标准,对服务人员和景区商品进行培训和管理,按照要求制定管理内容。总之,要制定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管理办法与规章制度,把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均纳入法制化轨道。生态旅游开发需依法进行,进而避免生态旅游开发中的无序性与盲目性,以确保生态旅游开发能够科学、规范、有序的进行。第二,落实严谨规范的管理制度。生态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科学的筹划,更要有制度的约束。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是趋向普及性,但这势必会造成人员对环境的破坏。我们要严格掌控旅游人数,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破坏了环境利益。要在园区醒目的地点张挂相应景区管理标准,时刻提醒人们自觉维护景区环境。对于随意破坏景区环境的行为要及时制止,必要时采取处罚措施;对维护者则要高调宣扬,或赠送纪念品,以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鼓励他人积极配合。第三,培养专业过硬的管理服务人员。生态旅游最终面向的是社会大众,但它绝不同于一般旅游产业,需要专业的管理者和服务者。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实践尚短,生态学和旅游学又相对独立,因而既懂生态学知识和旅游学知识,同时又能正确把握生态旅游内涵的专业人才缺乏。针对这一特点,应该结合生态和旅游的双向要求,培养专业景区管理和服务人员,树立景区品牌形象,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服务质量,使生态旅游事业得到长足持续发展。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

[2]赵宗彪.关于我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探讨[J].经济师,2006,(6).

[3]杨秀梅,陈绍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探析[J].甘肃科技,2006,(8).

[4]肖建珍,肖光明.对国内生态旅游健康发展的几点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05,(1).

[5]舒代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6).

[6]余希.我国生态旅游发展对策浅析[J].特区经济,2007,(3).

[7]李长生,林金霞.论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集团经济研究,2007,(4).

猜你喜欢

生态旅游景区旅游
云南发布一批公示 10家景区拟确定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摘牌』
“摘牌”
某景区留念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生态旅游对野生鸟类行为的影响探讨
旅游
生态旅游产品设计与规划研究
我国生态旅游的开发与建设探索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