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交往实践的公共性意蕴

2013-08-15崔丽娜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公共性马克思哲学

崔丽娜

(中国人民大学 哲学院,北京 100872)

从马克思思想发展理路来看,交往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表明了马克思哲学在实践观上超越前人,又凸显人之主体性在实践中的基础性地位的深层跃迁,而且也揭示了实践在“在世”中深蕴的公共性旨趣,在马克思创立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并揭示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马克思交往实践的基本内涵

“交往”(communication)一词,在现代语境中的心理学上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接触或直接沟通,彼此达到一定的认知;在社会学意义上的“交往”意指特意完成的交往行为,通过交往行为特定的社会联系;在语言学上的“交往”主要用来表明信息交流、交互的过程;而马克思哲学上的“交往”是指主体间(特指人)所特有的相互往来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即实践主体在与其他主体间交互联系中的一种信息传播、物质传递、能量交流的存在方式。可以看出,在主体间的交往过程中,就在一定意义上隐含有交往实践的因子,毕竟,所有的交往必须包含着交往主体间的一种或显或隐的真实的“实践”。在哲学视域上而言,“交往”及“交往实践”概念的真正出场和意涵的最终完善、确立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紧密契合在一起的。如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等著作中,比较集中、系统、科学地阐述了“交往”、“交往形式”、“交往关系”、“社会交往实践”的范畴,揭示了交往实践概念的基本含义。总体上观之,交往实践之含义在马克思主义这里是较广泛的,“一方面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另一方面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活动。这两个方面实际上是交往的静态和动态体现”[1]。

1.交往实践是主体性和公共性的活动

交往实践是主体间的物质交往活动,具有主体性。在马克思哲学看来,“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2]54。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交往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唯有在人与人之间才发生交往实践,且这种活动带有一定的“自觉性”和目的性,超越了动物的本能。“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区分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特性,这是人所共有的性质,但它的现实存在却是各各不同的,是具体的。人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把社群积累的共同财富内化到自身,才能获得人的现实的实践性本质,成为现实的主体。”[3]正是由于现实中的个人在物质生产活动中的交往形成了家庭、氏族、原始社会、民族、国家等共同体,所以才有了人与共同体之间、共同体和共同体之间的交往。由是观之,主体间性的这种交互性活动,是交往实践本质的应有之义。交往实践的双向建构和双重整合不仅造就了交往的共同体,而且也造就了公共性和公共领域。

2.交往实践对物质生产及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方面,人类的生产是社会性的,离不开人与人之间联系和往来的“现世”实践。“为了进行生产,人们相互之间便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才会有生产。”[2]344也就是说,生产本身是以个人彼此之间的交往为前提的,一定的个人在生产中就以共同活动的方式处于社会交往过程中了。另一方面,交往活动的方式及组织形式又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条件决定的。人们总是围绕一定的物质条件进行各种交往活动,而人们赖以生存、生活的一切物质条件都是从生产活动中和日常生活中获得的,并受其支配。物质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决定着交往实践的广度和深度。生产力的每一次巨大进步都会推动交往形式的深度跃升—生产的发展会带来更为先进的交往工具的出现和交往手段及层级随之提升。“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2]86

3.普遍交往:民族历史转变为世界历史的前提

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可以分为“部落所有制”、“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资本主义所有制”、“共产主义”。人类历史上的“交往革命”直接决定或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演进,人类交往的不断扩大,各个民族从彼此隔绝,到相互交往,逐渐形成整体的、彼此相互依赖的世界历史。基于此,“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越是扩大,各民族的原始封闭状态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交往而自然形成的不同民族之间的分工消灭得越是彻底,历史也就越是成为世界历史”[2]88。显然,在马克思看来,一方面,民族间的交往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契机;另一方面,一个民族本身的生产力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则决定了该民族在从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的过程中所处的地位。世界作为一个和谐的整体完全实现了公共性普遍性格的成熟,人们在生活世界的活动领域当中实现了全面的平等,社会世界化和世界社会化最终实现了过程的同一。

4.交往实践是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的途径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294人的全面发展是指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一方面,人们的普遍交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现实基础。“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保证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2]74因此,马克思曾指出人的需要即人之所以从事劳动创造和各种活动的动力与内在必然性。人的发展的内在根据就是人的需要的不断丰富:从片面的需要到全面的需要,从低层次的需要到高层次的需要,从具体占有性的(利己)需要到充实人的本质力量的需要,充分体现出人的全面发展的渐进过程。人的需要总是随着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的层次发展表现需要的丰富性和全面性。在需要的推动下,人通过劳动实践不断得到满足,即自我实现。而个人的全面发展就表现为自我实现的全面展开。另一方面,普遍交往条件下的个性解放要求个人本身才能的全面发挥。人类只有获得全面的生产能力,才能够有征服自然界的更大自由。但是,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只有通过发展个人的片面生产能力,才能形成社会的全面生产能力;而当个人越来越片面地发展时,个人也就越来越丧失自由发展的机会。反之,当个人生产能力越来越全面地发展时,就会使阻碍个人发展的社会动因和力量越来越成为时代的错误。全面发展的社会生产要求全面发展的个人去驾驭它,并为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越来越成熟的客观前提。同样,只有个人普遍得到发展,人类才能真正获得驾驭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自由,成为自由发展的人,获得个性解放。而每一个人的解放是与世界历史和共产主义运动的进程一致的,即是以交往的普遍发展为条件的。

二、马克思交往实践的公共性理想

“公共性”是“人与人之间共在共处、共建共享的特性。它既是一种扬弃个体利益而考虑他人利益的公共理念,也是人们实践交往中互相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生活状态,体现了人的“类特征”或“能群”的“社会特质”[4]。从古至今,“共在”都是一种理想追求。无论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还是墨翟的“兼相爱、交相利”、“尚同”、“大同境界”、“天下为公”,还是霍布斯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整个近代资产阶级宣扬的“自由、平等、博爱”精神,都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共在”。基于此,马克思交往实践观不仅解决了人与人之间的公共交往问题,而且也揭示了其深蕴的公共性旨趣。

1.从公共生活经验理解社会公共性本质

在马克思看来,哲学不是象牙塔里的一种焦心苦虑,也不是精神贵族们的穷源溯流,而是一种“根植于人的生活并且为人的生活而生存的‘智慧之学’”[5]。人对生活的自然态度,能够使每一个人都自觉地遵循这样一种世代流传的自然的生活规则进行生活,并以这种生活的规则去理解他人的存在和生活。只有在这种意义上,个人之间交往才是可能的,人们所共同面对的生活世界才是存在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说生活与生活世界是同一的,人总是自然而然地生存在一个真实存在的世界里,而这个世界才能够从根本上说是一种人造的世界,也就是人所生活的共同世界。因此,要想获得对公共性本质的理解,就必须回溯到公共的生活世界的直观经验中去。在生活世界里,作为主体间性存在的单独个体通过相互间的沟通和交流,实现理解视域的彼此融合,这就是这种共同的理解过程中使各自所理解的世界彼此发生重叠和一致,在一个更为真实和普遍的条件下达成相互间的共识。马克思也指出:“发展着自己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2]73这表明,在交往实践与公共性的关系上,一方面,二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一种“等同关系”或者“平行关系”,而是交往实践决定着各种公共性的形成;另一方面,交往实践和公共性之间的关系又是一种互动的关系。公共性对于人们的交往活动具有不可或缺的定向和调控作用,离开了这种公共性理念,交往就会失去正常的秩序。为了使交往活动做到和谐有序,就必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建立一种每一个人都彼此认可并自觉遵守的公共性理念。马克思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出发去理解和把握理性认识,把实践理解为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现实交往活动,不仅实现了研究范式和研究路向上的现代转换,而且也揭示了交往实践活动蕴涵的公共性理念和公共性价值。

2.自我与他人关系中的公共性价值和情怀

马克思的交往实践是一种主体间的交往,是以实现互利为目的的交往过程。马克思认为,任何交往的产生都是建立在不同主体对自身利益的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它表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利性关系。以互利为纽带,人与人之间便形成了各种交往共同体。共同体作为人的利益的实现形式,它为每个成员正当地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提供保障;对共同体中的每一个成员来说,由于有了自己的共同体归属,使自己在追求个人利益的过程中避免了因利益上的冲突而带给他们的许多难题。马克思在自己的交往实践观中突出强调的就是人与人之间在劳动生产基础上建立起的社会交往关系,强调的是由交往的个体互相倾听的“对话理性”向社会交往中的权利与义务的相互的历史转变。马克思通过对自我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以相互性的解释,不仅把承担义务看作是实现自我目的的必要条件,而且也把拥有自我权利作为承担义务的必要前提。马克思通过对交往“相互性”进行了合理性辩护,反映着人们的一种公共性价值,代表着一种公共性的情怀和精神。

3.马克思视野中交往实践历史的公共性

在马克思的视域中,交往实践具有历史的维度,具有历史的公共性。历史性交往实践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交往历史的公共性。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使得人生存的环境总是受地域的限制,人类交往的规模和范围相当狭小。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提高,交往从本社会内部扩展到外部,发展较快的社会突破自身社会交往的限制向落后社会延伸,并最终形成内与外、本地与周边等的社会交往的互动格局,使人类交往的历史进入多社会互动并日益实现全球交往一体化的发展时期。这表现为交往的普遍化。交往的普遍化,一方面使得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为了在竞争中获胜,充分利用并发展自己的资源技术优势,参与了这一分工过程,并使行业之间和行业内部分工越来越细;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了普遍的世界性的联系,这就使个体与社会的矛盾得到了充分的展开,并具体表现为人的自由与交往、个性与共性、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尖锐对立。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人在私生活中是一个现实的人,但没有真实性;在公共生活中,人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性,却失去了现实的人,但没有现实性,人的生活被二重化了。马克思看到了由于个人与社会的尖锐对立导致人们从手段的意义上看待交往、交往被物化,以及这种物化关系引起的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产生的事实,并对其进行了激烈批判。

4.人类交往普遍化实践公共性追求的合理性

马克思交往运动是人类历史公共性发展和成熟的必然要求,是历史自身发展中不断孕育产生的一种自我决断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说,理想的交往,必然会推动着人由“片面的个人”转变为“完整的个人”,由“异化的”、“偶然的”个人转变为“自由的”、有“个性的个人”,由“狭隘地域的个人”转变为“世界历史性的”,真正“普遍的个人”,推动着世界历史由“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向“世界性的共产主义”迈进,并日益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总之,在理想的社会关系和交往形式中,社会是每一个个人的本质,是他自己的活动、生活、享受和财富,而人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获得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把人类交往实践扩大化和普遍化看作是消除交往异化的重要途径。马克思认为,一种理想的或合理的交往形式只能是对以往全部交往形式的彻底扬弃,这预示着“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产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这一人类公共理想价值目标的真实存在的合理性,以及进一步到来的历史必然性。

质言之,马克思的交往实践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现实的人交往活动的生存现实,而且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交往实践公共性追求的合理性理想。使人类的公共诉求得以保存和流传,使公共诉求获得新的开放空间和新的意义,并为人类公共理想的最终实现创造条件。

三、马克思交往实践观的当代启示

1.为当代多元文化共存提供了理论依据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而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是由社会主导意义向度支配的,社会是从存在—实体层面指认的交往实践体系,文化是从意义—价值结构来看的交往实践体系。从存在层面观视,社会实体是文化价值存在的基础,社会包容文化,文化是价值化社会体系;但从本质层面观之,文化作为价值社会则不仅指向和规范现实社会,而且作超越式否定。文化价值不断地超越社会而又转化为社会,并在新的社会中形成新的文化价值系统。

总之,交往实践为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和社会交流和融合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要实现多元文化共存,必须以交往实践的规范性为前提,因为“文化是在不同主体之间沟通交流中实现的,交往实践的规范性将保证交往过程的收敛性,交往中的异质主体只有遵循社会共同体成员所形成的认知图式、方法论准则和价值规范,各民族文化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世界才能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格局。”[6]

2.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开辟广阔道路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从历史的公共性出发提出了历史发展的三形态说即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马克思主义不仅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而且也将它与社会形态的演进和社会制度的变革紧密联系起来,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生成性。由此可见,人的发展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坚持马克思的交往实践理论也就坚定了我们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胜信念。人的自由、自主活动发展的程度是与人的公共性需要以及公共领域发展程度相一致的。

3.处理当今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方法论指导

坚持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要求,是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当今世界正从单一中心化走向多极化,在多极化的基础上重建全球发展与和平的国际规则,是当代人类实践的总格局、总趋势。承认差别,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互利合作,这既是中国的全球学原则,也是世界交往实践观的具体体现。自从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以来,世界各国的发展水乳交融。当下,中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我们要学会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趋利避害以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在世界交往中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飞跃式发展。

4.为当代中国的哲学发展提供对话平台

中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哲学被一分为八。有名无实的“一级学科”与各自独立的“二级学科”的不合理划分,使中国现代的哲学学科体制呈现出一种奇怪的格局,本来都是在研究哲学问题,但是彼此之间却壁垒高筑、以邻为壑、互不往来,长此以往,哲学如何承担文明的基础、文化的核心重任?改革开放30年,我国哲学的发展,很多工作还是解释性或注释性的工作,富有独创性的成果很少。因此,在我们疾呼繁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今天,我们应该从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去追本溯源,真正实现中、西、马的交往、实践、对话,从“大哲学”的视角达至三者的统一和汇通,从真正的学理上建构中国的哲学话语和哲学体系,摒弃应景式的、喉舌类的哲学言说方式,构建属于中国当下本已的哲学研究路径和学理方向。

[1]刘明合.交往与人的发展—基于马克思主义视角[M].北京:中国编译出版社,2008:6.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张文喜.马克思的交往理论及其价值特性[J].云南社会科学,2000,(6).

[4]周志山,冯波.马克思社会关系理论的公共性意蕴[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4).

[5]刘世军.哲学与生活专题讨论综述[J].哲学动态,1997,(5).

[6]李显棠.再论马克思交往实践观及其当代意义[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

猜你喜欢

公共性马克思哲学
虚拟公共空间中的乡土公共性重建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间隙、公共性与能主之人:楠园小记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菱的哲学
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研究述评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