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扇”文化的艺术赏析
2013-08-15李欢
李 欢
(湖南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8)
扇子本是炎炎夏日用来挥扇纳凉之物,然而,如今扇子不仅有拂署引风纳凉之实用功能,还赋有及其深厚的艺术内涵和文化内涵.中国素来就有制扇王国的美名.中国的扇文化有着十分深远的历史文化,据历史记载,我们早于新石器时代就有扇子了,所以它凝聚了我国从远古时期至今的社会思想变化过程以及对扇子审美创新的一个认知过程.扇子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竹文化、佛教文化也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扇子有着丰富的种类和艺术形态,以其独特多彩的外观形态和与笔墨诗画巧妙的结合成为一种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将其实用价值与丰富艺术文化内涵融汇贯通的艺术手法是我国伟大的民族文化创造之一,极具深厚的历史文化艺术内涵.扇面的诗、词、印、画也成为了我国民族文化艺术内涵的精华所在.扇子也是中国发展史上历史悠久的民间手工艺品,其天然的材质的运用,精湛的制作技艺工序,顶峰造极的刺绣艺术水平、细致的绘画功底及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笔墨内涵为中国的现代的设计艺术、绘画艺术及篆刻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对中国民族文化特色的保留及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中国扇”的历史渊源
扇子最早称“翣”,《方言·杂释》云:“扇自关而东谓之箑,自关而西谓之扇,今江东亦通名扇为箑.”《世本》曰:“武王作翣.”在过去对于扇得记载中我们可以知道,扇古写为“箑”,又称“翣”.中国扇子的发展历史已经有很多年了;发明扇子最初的目的并不是用来乘凉,而是把扇子作为一种装饰、一种礼仪用具.扇子最开始的学名为“五明扇”.相传是虞舜制造的,晋代崔豹的《古今注·舆服》中记道:“五明扇,舜所作也.既受尧禅,广开视听,求人以自辅,故作五明扇焉.秦,汉公卿,士大夫,皆得用之.魏,晋非乘舆(皇帝)不得用.”也就是说舜为了广泛听取贤才的意见来辅助他,就发明了五明扇.《辞海》对扇的解释是:“古代障垒蔽日的用具.”资料表明,在周代,王和后的车子都有“扇”,片来遮蔽风尘,叫“障扇”.《小尔雅·广服》:“大扇谓之翣.”王煦疏:“天子八,诸侯六,大夫四,士二.”可说明主人权利的大小就决定了翣的数量.后来的封建时期皇帝和大臣出行的仪倒中,都有大障扇来庇护,用来展现其权威.扇子从最开始作为权力的代表逐步转变成为乘凉、文娱、观赏的家居用品和民族工艺品,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取凉、引风的工具,形式多样,并成为民族文化艺术品.[1-3]
2 “中国扇”的形制分类
中国扇子种类琳琅满目,形态各异,应接不暇,它的发展历史已经有很多年了,最为我国民族工艺品产生了颇为重要的影响.我国的国民,选取当地出产的原材料,独具匠心的发明了种类繁多、特色各异的扇子,特色扇颜色及其丰富,如蔑丝扇、麦秆扇、芭蕉扇、牛骨折扇、绸舞扇、玉版扇、帽扇、自开扇、葵扇、挂屏扇、藤编扇、蔑丝扇、多功能光导工艺扇等,美不胜收.发展到今天,它的外观的变化并不大.最为常见的是芭蕉扇、折扇、纨扇、葵扇等等.
明朝的文震亨说过:“扇,羽扇最古.”追溯到两千多年以前,羽毛扇已经在众多种类的扇子中变换成了更为美丽的形态了.它的材质为鸟禽的羽毛,自然的纹路,形态的精致,明软光柔,让人爱不释手.
西汉到宋的这数千年时间里,绢宫扇最为流行,是文人官宦、嫔妃最爱的器具之一.它有精致特色的形态、丰富多彩的颜色.论其造型,多为圆月态,马蹄形、梅花形、海棠形等来衬托;论其花色,细致的彩绘技艺手法、细腻的刺绣工艺、具有造型艺术感的粘绢花团扇等,令人叹不绝口.价值不菲绢宫扇与昂贵的扇坠相配,玛瑙、金银、翡翠等材质的选择,鸳鸯、知了、灵芝的形态雕琢,并配以细腻的言辞,以表祝福的意蕴,使人赞口不绝.
折扇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扇了;折扇的古称为折叠扇、聚头扇、撒扇.折扇由扇骨、扇面组成;纸折扇是折扇中最为普通的一种.细长的竹片是纸折扇的骨架,把扇骨折起,下方用以钉铰来固定,剩下的部分打开来为半月的形状,然后把纸糊在上面,作为扇面,并在扇纸面上题词做诗.它既有羽扇的轻柔,绢宫扇的典雅,又增了几分文化底蕴.
檀香扇源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它以特殊的奇香著称.檀香扇十分小巧,制造的程序也十分繁琐,分拉花、烫花、画花、镶嵌等四步来完成.拉花就像是过去的剪纸艺术,只是用于檀香扇上,技艺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它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来源于它的“奇、险、巧”为特点.烫花是将产生了电流的电笔,通过电压的变换来使图案纹理更丰富多彩.画花则要使上宽下窄的扇面特色合理的运用,以此来使檀香扇更为完美.因此,扇面花纹艺术则为其中关窍.
象牙扇是各种扇中的珍品,它经过细致的雕琢,渗入了多种工艺的手法,融以美丽的纹路.如清朝时期广东的官员进贡皇上的一把雕花团扇,形态似蕉叶,由直径宽不到1 毫米象牙篾丝编织的而成.象牙丝细腻光润的质感是此扇面的精华.又如细拉浅刻象牙宫扇(梨花),把娇艳盛开的梨花,花朵、花苞及叶片雕琢于细拉象牙的底面,产生高低错落的变化.顾盼堰仰之情愫,柔和雅致,素雅秀丽.
3 “中国扇”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的联系
扇子在我国古代的诗词中常有提及.“清风在握,应知雅扇凭风骨.爽气满怀,还解文人重气量.”小小一柄扇子,在文人雅士手中彰显出非凡的情怀.例如唐代杜牧的《七夕》记载:“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描叙了一张秋景之图,绢宫扇在宫女的手上显十分雅致、柔美.唐代诗人王昌龄有“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俳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之诗.叙写的是宫女思念王爷的相思之苦,只能手握团扇惆怅伤感.扇原是用于夏天用来纳凉,秋天就不用了;所以古诗里常以秋扇来比拟弃妇.
在中国文学戏曲的众多作品中,有极多的情景与扇相关,如《西游记》、《红楼梦》、《包公案》等;还有非常多则以扇为戏名的,如《桃花扇》、《买花扇》、《檀香扇》等.
扇子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内涵.古往至今,扇子是人们人常生活用具的一部分,一把小巧的扇子集实用内涵与民族文化内涵于一体,还有很多故事、传记和传说与其相关.如《苏东坡画扇结案》、《空城计》、《题扇桥》、《扇子报喜》,以及泰戈尔题文于扇面等都表现出中国扇文化的重要性.扇词、扇诗、扇谜、扇联已成为几千年扇文化内涵的积累.在舞台表演中,扇子也有作为道具的用途,其扇舞颇为著名,人物的情感变化、性格特点时常用扇子来表达更显生动活泼.相传在古代,皇宫里有很多貌美的女子用扇子来装饰自己的头发,作为头饰,来象征其地位.扇子民俗的发展壮大,我国的一些地方,在端午节当天好友相互赠送扇子表达祝福之意便成为一种当地人得风俗习惯.更有一些地方用扇子作为男女定情之物,或在成亲当天相互赠与对方来表达双方的爱慕之情.扇子还象征着友谊,也是友人相互赠礼的工艺品之一.早从唐代,就有把扇子赠与友好国的习俗,各国大臣讨论扇文化,直到现在中央领导和省市领导也把扇子当成赠礼赠与他国.扇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扇子已慢慢演变为民族工艺品,其赋予的艺术内涵也大大提升,成为大家收藏的珍品.
扇子虽小,却包涵了书画、篆刻和雕刻等艺术形式.古今文人墨客都题词作赋于扇面上.这样,既不会使扇面呆板无趣,又增加其雅致之韵;齐白石、唐伯虎就造就了许多名作.齐白石的《青蛙蝌蚪图》尤为著名,被后人赞叹不已.例如折扇;扇面是中国画的浓缩版,又具有多变的外形;因此,花鸟、山水、人物、书法在扇面上得以表现得淋漓尽致.扇面材质的选择是极其关键的,扇面上的题诗作赋使折扇更具艺术情愫.雅致的行诗言,细腻的山水艺术画,涵盖所有.不仅为中国扇添上了美丽夺目、应接不暇的一页,也为我国书画家发展其才华开辟了新的领域.看似简单的扇骨同样大有学问,扇的骨架就可以看尽它的关窍.竹子、木头一般用于骨架的制造,珍贵的扇骨用檀香木、花梨木、紫檀、红木、象牙、牛骨、漆木等制造.雕刻扇面的一般是名家作品,雕刻出来的扇面独具匠心、形态丰富妙趣天成.相比扇面有折扇、团扇的区别;扇骨在形式上也可分为和尚头、螳螂腿、波折式等,雕刻是它的精华所在.竹木雕刻技法是我国扇骨制造的精华,简单明了,常在雕刻的主题之外留下许多空白,用来阐述其艺术美感和丰富的感情[4].
4 扇文化的发展传播
中国堪称“扇子王国”,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品种繁多,姿态各异,从新石器时代起至今,扇子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沉淀.集成独具韵味的扇文化艺术.不同人手中的不同的扇子有着不同的意韵,扇子不仅成为世人挥暑纳凉、扇风除汗的日常生活用具,还起着或装饰,或蔽丑,或撒娇,或嬉戏,或寄情的作用.古有窈窕淑女持扇扑蝶的娇俏妙趣之景.亦有翩翩少年挥扇、儒雅之气;譬如东吴的周瑜在赤壁之战中轻摇羽扇指挥三军,“羽扇纶巾,谈笑间,墙稽灰飞烟灭”.《水浒传》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苗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这是用扇子来表达公子们安逸的生活状况.《南齐书》中记载:“渊人南,以腰扇障日.”唐宋之问诗曰:“且握青纨扇,时将日影遮.”当然,扇子的用途还十分广泛,交际时作为伴手礼的用途,恋爱时用来表达相思的用途,在商业中广告的用途,炎炎夏日遮挡太阳的用途……可见羽扇用途的广泛性.[5]
诚然,中国扇不仅是一种实用物品,更是一种文化器物,成为男子儒雅、倜傥,女子温柔、谦逊的象征.在不同的时期,扇子就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底蕴.在历史发展中,我们不仅可以学习到中国超高的制扇技艺水平,也可以深刻的体会中华文化的内涵之深远.中国扇子与书法、绘画、篆刻、设计等多种艺术形式密切相联,发展成为丰富的扇艺术文化.扇子,不单是盛夏拂暑的良伴,并且又是赏心悦目的艺术工艺品,更中国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代表.扇子,更有其收藏价值.一把名家作诗题词的扇子更是价值不菲.我国的“扇文化”源远流长;对于扇子的审美艺术欣赏,也与我国的传统的审美观念:“尚善”相符合.相传,扇与善发音相同;暑热之日,人也更易心郁燥热,为此,使用扇子也是提醒自身一切向善,善待他人,善待自己,与人为善.一扇在手,既有实用价值又可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小小的一面扇子,却蕴藏着深厚的东方文化,耐人寻味,正如《佛典》所云:“一砂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1]白文贵.蕉窗话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
[2]郑永华.折扇把玩与鉴赏[M].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
[3]钱公麟.扇子[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
[4]杨祥民,吉 琳.对庄申先生《扇子与中国文化》一书的探讨[J].装饰,2010,(10):74-76.
[5]杨祥民.中国艺术之扇历史演变的文化研究[J].艺术百家,2007,(4):145-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