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野下的生态旅游经济观——经济内涵的生态道德新探
2013-08-15姜赛飞
姜赛飞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宣传部,衡阳, 421005)
任何人类活动及活动的指导原则最终都应该接受价值的评价,旅游经济也不例外.在生态文明时代,对旅游经济进行价值评价的目的在于以生态道德观引导旅游经济的发展.目前学界更多地是将旅游经济视为社会经济新领域,从经济学的层面把对旅游经济的评价简化为经济效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往往忽视、对旅游经济的深层内涵进行伦理思考,无视生态道德作为发展旅游经济的重要标准,更没有站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高度来审视生态旅游经济,对生态旅游经济缺乏应有的价值评价.笔者认为,旅游经济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人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既是道德文化研究的对象,也是道德文化研究的主体.因此旅游经济作为人的意识活动,其内涵的揭示与评价离不开道德的维度.
1 生态旅游经济应当是倡导生态道德的经济
旅游经济,“是指以旅游活动为前提,以商品经济为基础,依托现代科学技术,反映旅游活动过程中,游者和旅游经营者之间,按照各种利益而发生经济交往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总和”.[1]而一切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最终可归结为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如果说旅游经济可视为由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引起的,那么,至少涉及旅游者同旅游企业之间以及旅游企业同相关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为旅游者提供相应吃、住、行、游、购、娱乐等服务,而旅游者给付一定报酬,从而形成了旅游者与旅游企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旅游企业为安排好旅游者的旅游活动,需要同有关其他企业或部门发生经济联系.这种涉及范围广、运行时间长的经济关系到首先关系到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关系到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和精神享受,因而就选择哪个区域、开发什么与开发多少等问题而言,旅游经济显然不是纯粹的经济问题,甚至主要不是经济问题.赵远方、韩新忠在第一届欧洲生态旅游会议的报道《欧洲生态旅游会议呼吁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中说,“以长远的眼光看,环境对于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因为人类的活动受到破坏,比如:野生动物因为游客的增多而进行迁移,会给经济的长远发展带来不良影响.”显然,单纯从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旅游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损害人类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因此,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不能片面地强调经济效益,也不能抽象地按公平原则在旅游经济链上分配所得收入,因为这种抽象的公平建立在无视生态保护与维护生态平衡之上,实际上是在倡导公平地损害人类的共同利益.笔者认为,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活动目的实现行为本身的评价标准,除此之外,人类的活动还有一个终极目的,那就是行为的终极评价标准.“传统经济学以对富的最大限度的追求作为衡量人类经济活动成果的根本标准,导致人类的经济活动片面强调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而忽视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这与可持续发展观是相悖的.必须重塑经济活动的正确评价标准,克服原有评价标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在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中进行综合评价.”[2]为此,笔者认为在不改变旅游经济基本含义的情况下,对区域旅游经济的理解应补充和强调道德价值和生态目标,把旅游经济活动与人活动的终极目标在现实层面有机结合.人活动的的终极目标应该成为其他目标的最高目标,才能体现出人类活动的最根本的意义.经济活动也不例外.旅游经济不能只看重当代人甚至是旅游经济活动链条上的人的眼前利益,不能无视所有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的人包括旅游者的深层需要和其他领域或者下一代人的需要,必须充分发挥生态道德在人们行为中的自律作用.事实上,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只能幸福,道德责任感及价值评介则是影响幸福的一个重要因素,而旅游经济活动中地理、地质、地貌等自然成分占很大一部分,因而生态道德是其价值评介的重要内容.因此,从道德的维度看,旅游经济的目的离不开物质利益,但却不是鼓励人们最大限度地占有财富,而是使人类更为自由地发展自己的生态道德素质,并使之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得以施展,进而使经济活动参与者的价值得到社会的认可.至于福利,或者说是物质经济利益只能是旅游经济活动中一个表层的心理满足,而不能成为终极追求.因此,可以说生态道德才是旅游生态旅游经济的最高追求,所谓旅游经济效益归根到底只是旅游经济活动组织者或者说公司的经济成本作为资本所追求的目标而已,并不能从根本上、从长远的角度满足生态旅游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理由有三:第一,生态旅游是现代人类的一种高级生活方式,是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第二,这种高级的人类活动形式是现代人实现更高精神追求、创造幸福的载体;其三,生态旅游活动是人类培养生态道德情感、体验高尚道德生活、把人文情怀和道德视野扩大自然领域的重要途径.
综上所述,笔者得出结论:生态旅游经济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应依据可持续发展战略,把激发公民生态道德、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和精神追求作为终极目标,大力发挥活动参与者提升综合素质的行为载体和文化平台的作用.
2 生态旅游经济应当是和谐发展的经济
生态旅游只有在和谐发展中才能真正实现.所谓和谐发展即人与大自然、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己关系问题的和谐解决与共生共存,因此和谐发展的生态旅游经济观实际上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1 生态旅游经济是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经济,因此生态旅游经济应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大自然是人类生产活动赖以建立和存在的基础,同时也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和审美对象.生态旅游经济诸多要素取之于自然,要使这种人与自然的取给持续不断,人类就必须按照整体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对自然资源的改造和利用要有理、有度、有节,在改造和得用的同时也要按自然规律维护和给予.生态旅游经济观反对为追求经济效益而对自然滥采滥伐.反对利用新科技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去换取局部和一时的物质利益,强调人类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
2.2 生态旅游经济是人与他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经济,因此生态旅游经济应该促进人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
从人际和谐看,生态旅游经济的标准是什么呢?生态道德的终极标准是生态旅游经济活动本身及其他一切伦理原则的最高评判标准.生态道德的终极标准包括一个总标准和两个分标准.生态道德的总标准是指“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与每个人的利益总量”.[3]
一个分标准是在人们的利益异代人的利益发生冲突不能两全的情况下,增进异代每个人的利益总量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转化为增减同代全社会的利益总量;另一个分标准是在异代人们利益不矛盾而可以两全其美的情况下,没有牺牲自我利益的必要,转化为“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增加经济利益的总量”.[4]
按照生态道德终极标准的要求,在异代人们对生态旅游经济效益的追求发生矛盾不能全面顾及的情况下,就只能按“增加或减少全社会与每个人的利益总量”的原则限制某代人、某些人对经济利益的追求.而在人们对利益的追求没有冲突的情况下,则应该按“在不损害他人的前提下增加经济利益的总量”原则保障每个人包括每代人对利益的追求.如此,生态旅游经济则可促进活动参与者与他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
2.3 生态旅游经济是人的身心和谐的经济,因此生态旅游经济应该是促进人的身心和谐
从人的身心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看,如果人们把旅游经济看成追求各自纯粹的经济利益的过程,充满内心只有自我的私欲,那么只能导致财富崇拜带来的人的分化.因此生态旅游经济要求个体超越自我的物质束缚,平衡欲望与道德,从心灵上认同与接纳异己,“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现从个体的身心和谐,进而实现群体的社会和谐.大自然原本十分和谐,每一个个体其实属于宇宙自然的组成部分,从这一点上看,大自然的和谐决定着个体的身心和谐.也就是说,生态旅游经济中个体应有的身心和谐就是源于或效法于效法宙自然的和谐.为此,人类在旅游经济活动中就必须节制个人欲望,遵循自然规律办事,不违背天道.
3 生态旅游经济应当是“天人合一”的经济
“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是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之道,也是旅游文化的核心内涵.天,即事物运行的规律和法则;地,记载天地间森罗万物,所有世事;人,是一个可以改变这天和这地规律或法则的机会.“天时、地利、人和”,则经济繁荣、事业昌盛、人生吉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在中华民族独有的处世观念,包括经济活动的观念,其核心文化思想,就是一个“和”字,“和”已成为经济活动内涵的一种精神,人类行为的一种境界.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天人合一”阐述了一种伦理思想,颂扬了一种文化精神,顺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为新时期人类活动指引了方向.“天人合一”的经济观统一了人道与天道,是最高境界的经济观,理应成为生态旅游经济的追求努力的方向.恩格斯曾经说过,“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5]“天人合一”的和谐共生论要求人们在追求效益的经济活动中寻求人与大自然的动态平衡,并不是要求人们无所作为消极处世.
“天人合一”的旅游经济观是人类活动从道德境界向天地境界的延伸,是对纯功利经济观的反思与批判.如今,人们的活动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单纯的生存之策已越来越成为共识,追求微观利益增长的趋利之道已受到社会和时代的质疑.人类应当更多地关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解决经济、人文、自然三者的和谐.然而,在价值规律的自发性作用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正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解决旅游经济领域的现实难题也就需要有更高的视域,以应对狭隘的功利观对存在世界的解释.生态旅游经济实践要求人类从“天人合一”的伦理境界而不是纯粹效益的功利境界来审视其存在与发展.
“天人合一”的旅游经济观体现了人类经济行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来看,人类对自身经济活动的“觉解”基本上是与其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相一致的.自然境界中的经济问题,主要是源于物质产品短缺的矛盾.随着科学文化的进步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局限于功利境界的思想与行为缺陷已经暴露无遗,人类便进入了道德境界.生态旅游经济的道德境界把个人的正当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统一起来,把经济效益与道德文化统一起来.天地境界是人类思想和行为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中的旅游经济问题直指人类与自然共存的持续发展问题,把当代人的利益与后代人的利益统一起来,把人的自然、功利、道德、天地四种境界融合在一起来研究旅游经济的效益问题.
[1]林南枝,陶汉军.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刘玉坷,周运泉.用可持续发展观修正人类经济活动成果评价标准的误区[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1,(4):12.
[3]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王海明.新伦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5]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