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植县发展高山优质有机茶的战略思考
2013-08-15陈涛林罗军武王汉超易法桂冉立群
陈涛林,罗军武,王汉超,刘 彤,易法桂,冉立群
(1.湖南农业大学茶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南 长沙410128;2.张家界燕落春茶业有限公司,湖南 张家界427100)
发展有机茶是提高茶叶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确保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桑植县茶叶生产历史悠久,产业基础良好,全县现有茶园1 000 hm2,主要分布在高山丘陵地带,2010年茶叶总产量240 t,总产值1 300万元。目前已注册茶叶商标四个:“五道水”牌、“西莲云雾”牌、“三鹤园”牌、“元帅红”牌,其中“西莲云雾”牌茶叶连续三年在湘茶杯评比中荣获银奖。通过不断整合,已形成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三家,茶叶专业合作组织5个。当地茶叶自然品质优良,已成为区内分布最广的经济作物,茶产业已成为农业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但长期以来,由于专业技术人才匮乏,茶叶生产的科技含量低,茶园管理粗放落后,品牌意识不强,致使茶叶价位较低,效益不够理想。因此,建立有机茶园,发展高山优质有机茶,对促进桑植区域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
1 桑植县发展高山优质有机茶的优势
1.1 自然条件优越
桑植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的武陵山北麓,隶属于国际旅游新城——张家界市。境内有10 000个以上的大小山头,平均海拔达800~1 000m[1]。该县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性气候,年平均气温16.7~16.8℃,昼夜温差8℃以上,极端最低气温-4℃。年降雨量1 500~1 800 mm,常年相对湿度在80%以上,冬季少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条件适宜。土壤呈微酸性,土层深厚,肥力较高,适宜优质茶叶的生长发育。桑植县地处武陵山区,工业化进程相对较慢,工业“三废”污染少。高山生态茶园远离城镇工业区和生活区山地森林小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成就了桑植县茶叶香高味浓、绿色有机的优异品质,无公害、纯天然有机茶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1.2 品种资源与茶叶品质优势
茶树品种主要有福鼎大白、福云六号、白毫早和本地群体种。据调查,该县有丰富的野生茶树资源。野生茶树不如引进良种萌芽一致,但是茶叶品质独特,内含物质丰富,具有香高、味浓、耐泡的特质。这一区域的茶树除了具有一般山区茶树的叶片较大、叶肉丰厚、内含物丰富,氨基酸含量高的优点之外[2],还含有较高水平的茶多酚,特别是EGCG含量较高。据国家权威机构对该县绿茶的品质检测:其氨基酸(AA)、茶多酚、水浸物、锌、硒等7项指标达到全省优质茶最好水平。其中氨基酸(含量高品质好)、锌含量名列全省第一,硒含量名列全省第二。该县燕落春茶业公司曾送样到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进行质量安全检测,检测结果表明:按有机茶叶标准判定,送检的3个样品合格率达100%。
1.3 劳动力成本低廉
有机茶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过程中大部分工作需要人工来完成。桑植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共有人口43万人以上,不仅土地价格远比东部沿海地区低,而且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因此,桑植县发展有机茶产业其成本优势明显,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赢得价格优势。
1.4 茶文化与品牌优势
桑植茶文化沉积厚实,历史悠久,土家茶文化、桑植民歌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增添了桑植茶文化的底蕴。明清时期桑植就出产贡品茶,生产贡茶有600 a以上的历史,“三鹤园”茶在明清朝曾作为贡品茶。桑植茶文化是土家茶文化,土家人视茶叶为灵物,认为山有山神,茶有茶神,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比如敬茶、独特的泡制方法与享受、独特的茶礼。桑植茶文化也是桑植民歌文化,桑植民歌入选湖南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许多民歌就是山民在山间采茶劳作时即兴创作的,具有原生态和典型的民族特色。桑植茶文化更是红色革命文化,元帅茶产于贺龙元帅故乡张家界市桑植县,是1996年为纪念开国元勋贺龙元帅诞辰100周年而打造的一代名茶。目前,桑植县茶叶品牌已逐步树立,其中“西莲云雾”、“三鹤园”、“天子银毫”、“五道水三碗茶”、“元帅红”在全国、全省名优茶评比中获奖,这些茶叶品牌已陆续完成商标的注册,QS认证等质量管理工作,开始步入全面质量管理和产业提升的阶段。具备做大做强茶产业的各项基础条件。
1.5 民俗文化与旅游资源优势
桑植县孕育了贺龙、廖汉生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是湘鄂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二方面军万里长征的出发地。该县沉淀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其中最具代表的桑植民歌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县分布着17个民族,长期和睦相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异彩纷呈,尤以白族的“三道茶”、土家族的“打油茶”、“吊脚楼”吸引着八方来客。境内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八大公山原始森林、“亚洲第一洞”九天洞(国家溶洞探险基地,国际溶洞协会成员单位)、娄水风光、贺龙故居、“恐龙之父”芙蓉恐龙化石遗址等五大旅游品牌。另外,澧水、全藏河风景区以其独具特色的原始风貌吸引着海内外游人。丰富的民俗文化和旅游资源为桑植县有机茶产业面向国内外消费市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营销基础。
1.6 国家扶贫政策优势
目前,国家已确定包括桑植县等71个县在内的武陵山片区为国家重点扶贫攻坚的优先试点区域。国家、省、市给予了一系列的关于农村扶贫开发的优惠政策、包括金融支持,财政引导扶持的资金支持,税收方面的减免税支持。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有机茶的推广与开发将在一个高的起点上优化桑植县区的产业结构,拓宽农民的增收渠道。
2 桑植县发展高山优质有机茶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有机茶生产观念淡薄,茶产业效益低下
桑植茶叶生产虽然历史悠久,但一直发展缓慢,茶园面积扩张主要在2010~2011年,现均是幼龄茶园,尚未投产,投产茶园面积不大,茶叶产量不多。广大茶叶生产者和经营者满足现状,对茶产品认识不足,对茶产品的开发没有深层次思考,生产有机茶的意识淡薄,导致效益低下。
2.2 茶园建园基础差,茶园管理分散
桑植茶叶生产过去实行传统的开发模式,主要以劳动力的数量投入为主,科技含量不高。桑植现有茶园中,有30%左右是20世纪60~70年代的老茶园,种植标准低,基础建设差,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品种混杂、树龄老化,效益很低,急需更新改造。大部分投产茶园所栽培的品种是上世纪末引进的群体品种,无性系良种只占10%左右,现均未投产。现有茶园基本都分布在山区,绝大部分为分户管理。而有机茶的生产必须严格执行标准,其生产过程必须应用质量控制体系加以管理,这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户管理方式在相当大程度上为有机茶的开发增加了难度。
2.3 加工企业规模小,产业化水平低
桑植县茶叶加工企业大多为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建立的,制茶机械选型配套不符合有机茶生产的要求,更谈不上现在提倡推行的茶叶加工清洁流水线设备要求。大部分茶厂(点)规模小,制茶设备落后,制茶技术人员匮乏,茶叶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家庭作坊人居和加工场所没有分开,使茶叶品质受到影响。目前,桑植茶叶产业仍然以茶农分散经营为主体,各企业产品质量标准不一,拳头产品少,茶叶品质难以保证,市场竞争能力弱,茶叶产业化总体水平不高。
2.4 品牌意识不强,缺乏优势产品
桑植茶叶品牌少,知名度小,缺乏真正的优势品牌。其在茶叶产业发展进程中结合土家文化创建的“三鹤园”、“西莲云雾”、“天子银毫”、“五道水三碗茶”、“元帅红”等品牌,曾在国家和省级的茶叶评比中获得过一些奖项。但由于一直以来县级茶业主管部门和广大茶叶生产经营者未重视茶叶品牌的培育和宣传,桑植茶叶品牌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很小,更谈不上名牌效益和规模效益的形成。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桑植茶叶产业的发展壮大,特别是有机茶产业的发展。
2.5 科技投入不足,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
在众多的茶叶生产者中,受过中等专业教育的人员很少,大多茶农对茶园进行科学管理与加工及进行无公害和有机茶生产的意识十分淡薄。懂生产、会加工、善经营的技术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全县大部分产茶乡镇甚至没有配备专门的茶叶技术指导人员,专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目前,仅桑植县农业局有专门从事茶叶生产技术指导的机构(茶叶办),而且懂技术的在编人员只有1人,再加上茶农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传统观念浓厚,学习科学种茶的能力不强,茶叶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和推广难以进行。高质量茶叶特别是有机茶的生产需要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质量控制。桑植县目前在茶园建设、栽培管理、加工、包装、贮存等方面的标准体系尚未建立,茶叶生产全过程的监管缺乏有效机制,特别是推行有机茶生产的组织体系、监测体系、质量安全体系、技术推广体系等亟待建立和完善。
2.6 缺少政策扶持,资金投入不足
桑植县历来就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国家级贫困县,上至中央,下至省市,给予了优惠政策和扶贫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当地县级领导部门未把茶产业作为该县的重点产业来抓,使得扶持资金很少投入到茶产业的发展中去,对茶产业的资金投入更是少之又少。茶叶主管部门也由于自身专业技术力量匮乏,在茶叶的产前、产中、产后无法为茶农提供技术、物资、销售、信息等服务,在行业自律和行业保护以及引导茶农进入市场、维护茶农利益等方面几乎未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桑植县发展高山优质有机茶的战略与对策
3.1 重视有机茶开发工作,推动茶产业健康发展
有机茶的开发涉及到生态环境、茶园基地建设、栽培管理、清洁化加工、质量检测、有机认证,以及技术培训推广、监督管理等,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工作难度大,所以要引起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以及茶叶企业的高度重视。政府部门要统一认识,把开发有机茶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农民增收的切入点,上下联动,加强领导。特别是在主产茶区的乡、镇、场要成立领导和技术专班,领导要亲自挂帅,制定规划,落实任务。主管部门要根据茶业资源状况,因地制宜地作好茶产业的中、长期规划。要充分运用国家和省、市扶贫开发、退耕还林建设、农业技术改造、种苗繁育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扶持茶叶产业和重点示范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茶叶专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大户。对在茶叶生产和经营过程中有突出成效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和生产大户进行奖励;逐步提高对茶农的补助,切实减轻茶农建园时期的资金负担,提高茶农的生产积极性,推动有机茶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2 大力改造低产茶园,发展标准化良种茶园
目前,桑植县大部分投产茶园是20世纪70年代的老茶园,急需更新改造。县级领导部门要集中力量对现有中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对那些树势衰老,缺株断行严重,无改造意义的劣质茶园,要彻底改植换种,及时予以淘汰;对那些建园较晚,立地条件较好的群体种茶园,可用嫁接的方法换种,这样既节省投资,又能迅速恢复高产;要有计划地发展一批高标准的无性系良种茶园。可在条件相对成熟的乡镇,有计划地引进适合本地栽培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建立一批高标准的良种生产示范园或母本园,为今后茶园良种化创造条件。
3.3 着力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茶叶初制加工环境
对现有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卫生条件差的茶叶加工厂进行扩容改造,将其建设成为具有加工绿茶和红茶两大功能的综合茶叶加工厂,大力推广环保型名优茶机械设备,提高机械化程度,推广机采机制,采取立体采摘与机采相结合,提高春茶产量。在产品结构上,以生产高档优质绿茶系列产品为主(包括名茶、机制名优茶、优质绿茶等),以红茶系列产品为辅,形成春、夏、秋三季生产,精、高、低、三个层次系列产品。在生产方式上,实现名茶、机制名优茶的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实现大宗绿茶、红茶的机械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全面提高桑植茶叶生产的产量与质量[3]。
3.4 不断壮大龙头企业,强化品牌建设管理
一方面,要加大对燕落春茶业、西莲云雾等生产能力较强、营销网络相对健全的茶叶企业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扶持这些企业做大做强,努力将其打造为龙头企业,通过它们对辖区内茶叶资源进行充分整合和利用,带动桑植茶叶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造条件大力引进经济实力强、市场份额大、经营理念先进的茶叶龙头企业,通过品牌合作、资产并购等形式,将原有茶叶加工企业和茶农有机联合起来,形成一条产业链,实现生产组织形式的更新升级,保持桑植县茶产业的持续发展势头。目前桑植茶叶销售主要是自产自销的方式,市场还不规范,应该发挥品牌的作用,促进茶叶销售。应加大对“三鹤园”、“西莲云雾”、“天子银毫”、“五道水三碗茶”、“元帅红”等茶叶品牌的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发展有机茶。实施有机茶品牌销售战略,尽快形成名优有机茶品牌,打造有机茶“航空母舰”,为桑植的有机茶生产和茶叶品质提升起到龙头带动作用[4]。
3.5 努力健全科技推广体系,提升产业的科技支撑水平
应加大力度引进高素质茶叶科技人员,努力提升现有科技人员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的水平和能力。茶叶企业要把握时机,积极寻求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紧密合作,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技术依托,通过开展项目合作、引进技术或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等,为企业注入发展动力,推动有机茶产业快速发展。同时,要提高茶叶产业从业人员的科技素质,在茶园相对集中的区域,组织开展茶农培训,使茶农掌握有机茶生产的基本技术环节。要加强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组建一支以县茶叶办和县农业局经作站、植保站以及乡、镇、场农技人员、茶叶企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科技队伍,从上到下逐步建立有机茶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为有机茶生产、加工、贸易和质量控制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广泛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在全县范围内形成大力发展有机茶的浓厚氛围,确保全县有机茶开发的顺利进行。应及时将一些先进的、实用的科学技术推广应用到生产中去,充分利用中低档茶,提高茶叶的综合利用效益[5]。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茶产业升级。全面示范推广茶叶的标准化,实行基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6]。
3.6 严格执行有机茶标准体系,引导茶农生产茶叶
我国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和生产过程要求,制定了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有机茶标准体系,规范了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有机茶生产技术规程、有机茶加工技术规程[7],要引导茶农严格按照标准来组织有机茶生产。
3.7 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观光休闲茶业
观光茶业是茶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它使茶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和渗透。是对传统茶叶产业的改造和提高,是现代茶业的一种新形式[8]。桑植县的旅游业具有长远的发展前景,旅游资源丰富,县境内有澧水、娄水、八大公山、九天洞、峰峦溪、南滩高山草场、贺龙元帅故里等风景名胜;还有土家族、白族、苗族等少数民族的人文风情资源(如桑植民歌)。发展茶文化旅游有利于提高旅游产品的品位[9]。桑植县应充分发挥其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与民族文化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充分利用其位居大张家界旅游区域的区位环境优势,坚持红色文化、少数民族民俗风情与山水茶园生态并重,突出“民俗风情”与“元帅故里”特色,联动发展茶业观光、度假、休闲、美食、购物、娱乐等产业,将观光茶业发展成为全县的一大支柱产业,打造国内知名的茶业观光风景区。
[1]张丽剑,王艳萍.人文地理环境对桑植白族的影响[J].成宁学院学报,2011,(1):26-28.
[2]蒋 洵,黄伸先.发展武陵绿茶 提高湖南茶叶品质[J].茶叶通讯,2009,(2):20-22.
[3]陈宗懋,孙晓玲,金 珊.茶叶科技创新与茶产业可持续发展[J].茶叶科学,2011,31(5):463-472.
[4]王庆森.福建山地有机茶发展战略思考[J].茶叶科学技术,2008,(3):28-31.
[5]韩 冰.雅安市茶叶产业化发展对策研究[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3.
[6]李 萍.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7]闫友福.石门县有机茶生产现状与发展思路[J].茶叶通讯,2008,35(3):35-37.
[8]朱兴正,田易萍.观光茶业发展探析[J].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34.
[9]彭东明.茶陵茶叶产业发展的历史与展望[J].文史博览(理论),2010,(10):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