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课程观视角下英美文学课程建设微探

2013-08-15□刘

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多尔英美后现代

□刘 芳

(太原大学外语师范学院,山西太原030200)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西方科技革命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高速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了“后现代社会”。“后现代主义”的到来顺应了二战后一系列的巨变。转基因,克隆技术,细胞重组等科研成果的出现,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世界,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权威不断被质疑。人们不得不用“多元”观点来分析一切,这股“反理性”思潮渗透到西方社会各个领域。从七八十年代开始,美国课程研究领域出现了“课程概念重建运动”,课程被置于更为广泛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之下。1993年小威廉姆 E.多尔发表了《后现代课程观》,把后现代哲学思想运用于教育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教育观点,形成了后现代教育思想。本文将在解析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论观点的基础上,分析我国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建设的现状,并探讨后现代课程论教育思想下英美文学课程建设的发展对策。

1 多尔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1.1 理论基石

多尔是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集大成者。他深入研究皮亚杰的生物世界观,吸取了其“重组”精华。他还研究了杜威的“过程观点”,布鲁纳的“螺旋回归”理论,普利高律的“混沌秩序”等后现代理论。多尔顺应后现代主义思想潮流,运用新观点,以“开放,对话,体验,重组”为基础,提出了一种具有发展性,创造性,革命性的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1.2 多尔构建的以4R为核心的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

所谓4R,是指Richness(丰富性)、Recur(回归性)、Relation(关联性)、Rigor(严密性)。丰富性,是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在教学深度和意义等多层面的多种可能性或多种解释性。多尔认为课程应具有适量的不确定性。回归性,意味着将思想回转到自身,即反思自身。多尔认为,在回归中,有必要让他人(老师,同学)对自己的行为作出反应。关联性。指的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学科与学科之外的联系。这种广阔的联系,将形成有效的知识网络。严密性,并不是我们所认为的课程的精确性。多尔认为,严密性即对概念的重新界定。他强调不可过早或最终以一种观点的正确而结束,而要将所有观点融入多元组合当中。

总之,多尔认为,课程内容不应该是稳定客观的知识内容,课程目标不应该是预先确立的,课程实施方式不应该是阐述灌输,课程的参与者不应该是独立的个体,课程的实施过程应该是师生平等参与、对话,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

2 英美文学课程现状分析

2.1 课程建设初具规模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建设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在巩固学生英语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丰富学生人文知识、培养学生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社会观方面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2 思想认识不足

虽然英美文学课程在外语专业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是现在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存在对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课程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大部分高校学时只有一学年,课时每周只有两课时。不但如此,有些高校把教学时段安排在了大四。在高职院校中,迫于课时和就业的压力,英美文学课程,更缩短至一个学期,而且是毕业前最后一个学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匆匆讲解,草草结束;学生则囫囵吞枣,疲于应付。最终导致人文素质培养的课程目标的落实“形”大于“实”。

2.3 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教学目标只关注知识的落实与延伸;教材内容滞后难以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教学方法依然沿用传统单向输入教学模式;师生关系难以构建师生平等对话氛围;教学评价体制单一,课程考核主要以学期论文考察为主。

3 基于后现代教育思想的英美文学课程建设思考

3.1 英美文学课程应从知识目标走向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传统英美文学课程偏重介绍作家、作品等文学知识和英语语言精髓。而课程内容中,作家、作品、风格、流派等纷繁多样,学生经过一个或两个学期的学习,疲于死记硬背,效果可想而知。所以这种重知识传授为目标的观点是不可取的。在多尔看来,知识本身并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在后现代“非线性”秩序中,世界的本质是开放的,演化的,混沌的。在这种不确定的,有差异的世界中,人的存在得以关注,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也得以体现。将人从知识的权威中挣脱出来,在对知识的理解、创造中寻求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所以,英美文学课程的意义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平台,帮助学生将知识探究作为起点,利用已有经验,与文本产生对话,容忍由于审美经验、阅读能力而产生的对文本的不同理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真正激发学生的文学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精神。

3.2 英美文学课程内容应该走向多学科整体联系

在课程内容上,后现代教育思想家批判在学科课程设置中知识纵向联系,而忽略学科间横向联系。多尔的4R中的“关联性”强调课程要形成学科间的联系,知识间的联系,教育与文化间的联系,教育与历史的联系,教育与自然的联系,教育与宇宙的联系,从而形成丰富开放的教育网络。因此,英美文学课程模式必须从整体联系出发,把英美文学放在更宽广的社会实践背景中,及时更新课程内容,重视西方文学理论的分析指导作用,借鉴不同的文艺批评理论,培养新的阅读思考模式,鼓励学生结合实际经历去理解分析作家及作品,用文学理论去解读社会现象,使之成为现代社会系统中新一代的学习者。

3.3 英美文学课程教学方法应从单一走向多样

后现代教育家强调学习过程的“回归性”,即通过自身与他人、文本、文化的反思性运动,形成独特的自我见解。布鲁纳的“建构理论”强调“重构”。他认为在反思思维中,“心灵向自身回转”能够带来“新的可能性”或“超越”。教师在具体英美文学教学策略上,应该彻底摒弃单一纯客观知识的传授,要把具体的知识抽象化,寻找可探究的问题。把学生真正放在学习主体的位置上,鼓励学生与文本间的直接对话。在创立教学活动时,立足于学生对文本的不同反应,承认意义的多元性与学生的再创造。要采用多种方法相互配合,如小组合作讨论,文本再创造,赏析表演,汇报等方法。学生在主动参与的活动过程中,实现了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教师的对话,真正对文本的意义进行了探索与创作,完成了对知识的“重构”,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养成了严谨的分析习惯。

3.4 营造师生公平“对话”的教学氛围

后现代教育视野中,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是公平的参与者,多尔认为“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所以,教师的主导地位不容忽视。这就要求在英美文学课程中,首先,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探索的材料,并引导学生带着自己对生活的感触与文本进行“对话”;其次,教师要在授课时采用引导的方式,唤起学生参与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文学学习中。此间教师要适时进行背景介绍,概念解释,主题分析等指导,完成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通过公共讨论,反思与想象实现。这种公平“对话”的教学氛围,既加深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更提高了学生的欣赏能力。

3.5 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方式

后现代教育观念认为教学的评价并非是总结性的,而是创造性的,教学评价的重点并非考查学生掌握了什么知识,而在于考查学生如何运用所得知识。传统评价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结果的重视上,因而忽略了对过程的评价。高校英美文学课程可以将后现代教育课程观作为理论依据,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尊重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发言权,改变他们目前被动应对书面测试,或抄袭论文的尴尬境地。通过多途径,多层次,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与感受,以及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性学习能力等列入评价领域。

4 结语

为了真正实现英美文学课程对学生人文精神关怀的目标,应将多尔的后现代教育思想课程论的观点应用于英美文学课程活动中,与现行新课程素质教育改革观点吻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将新的教育理念应用于教学实践,使英美文学课程成为激发学生文学兴趣,丰富学生文化修养,并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的一门课,将是全体英美文学教师努力的方向。

[1]小威廉姆 E.多尔[美].后现代课程观[M].王红宇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Z].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姚文峰.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4(7).

[4]彭晓燕.英美文学课程“边缘化”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1(1).

[5]余 艳.高校英美文学课程改革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1).

猜你喜欢

多尔英美后现代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90后现代病症
清代准噶尔投诚人口供及其安置—以安置三姓的多尔济事例为中心
Onemoretime:comingandgoingLiuYu英美电影与英美文学的互动发展研究
A Precritical Analysis of the PoemThe Passionate Shepherd to His Love by Marlowe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印度 圣母节
瞬息间是夜晚
霍多尔科夫斯基获释的漫漫长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