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方政府舆情应对路径探究
2013-08-15胡建川
■胡建川
新时期的网络等媒介以其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成为人们表达个人想法的渠道。在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轨转型、经济提档升级的过程中,各种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爆发,其矛盾更复杂、影响力更强、破坏力更大。因此,提高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应对能力尤为紧迫。
舆情应对的指导思想
一是依法管理。政府在突发事件媒体应对工作中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各地各部门的突发事件应急机构,规范应急预案,统筹新闻发布。二是以人为本。政府在媒体应对的全过程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为新闻媒体采访提供应有的方便,在新闻发布时要耐心细致、冷静客观、注重引导。三是及时公开。政府应力争做到在第一时间发布公开、准确、全面、权威的信息,坚持“快讲事实、慎讲原因”的策略,分阶段、分步骤地滚动发布新闻信息,稳定公众情绪,赢得舆论引导和媒体管理的主导权。四是严明责任。进一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人制度,加强组织协调和归口管理,严格执行新闻发布工作规程,按照突发事件的性质来确定新闻发布的层级政府和组织机构及相关人员的职能职责。五是分类处理。对突发事件的对外新闻发布工作,总体上应把握“除特殊情况下不予公开”的原则,必须按规定及时上报,按照指令有序开展后续工作,六是预防演练。在平时要做好预防和演练工作,要建立健全境内外舆情收集、研判机制,及时做好个案分析研究,总结经验,提高新闻发布的针对性和引导舆论的有效性。
舆情应对的主要策略
一是先网上发布,后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的处置预案中,一定要在牢把“及时”概念,确保第一时间通过网络发布权威信息,重视发挥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补作用。二是先简要信息,后详细发布。既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又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及其负面影响,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三是先主流发布,后全面覆盖。突发事件发生后,可以先选择一两家平时保持较多联系的全国新闻网站和地方政府网、地方主流媒体的网站,作为主流权威的信息发布渠道尽快发布出去,在时效性上抢占先机、赢得主动。四是先纠正错误,后补充发布。首先是要对事件信息的真实性进行确认,及时对虚假信息甚至是可疑信息进行屏蔽;其次是要对没有显示在论坛中的有关事件发展的环节和细节进行添加;最后要对事件作出准确的价值判断,及时补充添加遗漏的事实判断信息。
舆情应对的具体措施
一是迅速组织网上讨论。突发事件网络舆论热点的引导,关键是要把握时机、平等讨论、互动交流、循循善诱,引导网民理性地发表见解、表达诉求。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需要建立起科学系统的信息反馈体系,把握信息流通过程。
二是通过主流网站表明观点。利用官方网站向媒体和公众发布信息,是最方便快捷的更新信息方式,透明度高,便于各种资料的归档和整理,可迅速而集中地纠正各种谣言、传闻,集中解答媒体和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政府可以通过网络媒体主动发布新闻或针对网上出现的新闻热点及时发布权威、正面的消息以表明政府的行动。政府官员可以到网络媒体进行访谈,直接回答网民关心的问题,还可以通过进行网络调查的方式征求公众的意见以展示尊重民意的形象等等。
三是组织专家学者发表意见。突发事件中,往往政府是责任主体,因此公众经常将政府的声音视为对自己的辩解,政府单方面的努力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议程设置”,建立网上舆论引导体系是缓解这一矛盾的有效途径,其中专家解读、权威声音解疑释惑成效最明显。突发事件发生后,对网络上的舆论焦点,政府要主动、迅速地作出反应,不回避矛盾、不回避问题;同时要组织熟悉情况、掌握政策的专家学者针对干部群众关心的问题,通过嘉宾访谈或直接发帖等形式进行阐释说明,讲清道理,澄清事实,驳斥错误议论。
四是依靠“舆论领袖”引导舆论。舆论领袖指的是那些在信息传递和人际互动过程中少数具有影响力、活动力的人,这些人具有巨大的引导舆论的能量。一旦突发公共事件在网上形成热评,有关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积极参与讨论,成为“舆论领袖”,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逐步实现网民意见的趋同。
五是组织网络评论员开展互动讨论。善待民间舆论,是形成舆论多元的健康环境所必需的。如果对一些较为片面、偏激的言论进行简单的封堵,虽然可起到一定的把关作用,但也可能激化矛盾,网民意见甚至会转移到其他的舆论场形成“一边倒”的态势。政府主管部门要把握舆论导向,组织网络评论员,采用合理的方法放大言论的建设性,消除其破坏性。
网络改变了我国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对政府管理方式正产生着深刻影响。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只要科学应对,善于掌握规律,蓬勃发展的互联网将会为实现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提供一个重要平台,成为地方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建设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