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的救赎——《金陵十三钗》的多角度分析

2013-08-15

三晋基层治理 2013年3期
关键词:金陵十三钗风尘张艺谋

吴 静

(山西大学,山西 太原 030006)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导演的第18部电影,在继《三枪拍案惊奇》与《山楂树之恋》的平淡之后,张艺谋的创作被大多数观众质疑已经进入了低潮期,但是2011年末的这部《金陵十三钗》却让很多观众惊呼“曾经的张艺谋又回来了”,这也是从侧面的角度肯定了这部电影的魅力。这部电影在观众的热捧之中成为了2011年度国产电影票房冠军。

一、电影叙事的独特性

电影是用画面和声音来包装的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以讲故事为核心的一种艺术。一个好的故事如何通过电影的形式被讲述出来,这基本取决于导演运用的叙事手法。

《金陵十三钗》是从女学生书娟的旁白开始叙事的,用画外音的形式基本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及背景,与此同时,影片的叙事视点便已经确立——是通过一个女孩的视点来讲述她周遭发生的一切。这种内部聚焦的叙事手法是导演张艺谋惯用的方法,在影片《红高粱》《我的父亲母亲》等影片中也都采用了这种叙事视点。这种类似说书人的叙事方法能够在影片开始的便牢牢抓住观众,让观众跟着讲述者进入故事中的悲欢离合。

《金陵十三钗》的叙事结构更偏向于戏剧性结构,一群花枝招展的风尘女子与一群朴素稚嫩的教堂女学生相遇在一起,这本就是一个很戏剧化的情节,而电影中也有明显的戏剧冲突,便是日本高官要求教堂的女学生们为日军表演唱歌,在表演的幌子下谁都明白这是一条凶多吉少的不归路。戏剧性结构的情节往往环环相扣,情节的逻辑性与紧凑性也是这种类型的电影吸引广大观众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电影中人物的宿命性

《金陵十三钗》中人物众多,其中有风尘女子、教堂女学生、军人以及一个美国流浪汉,每一个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特征,每一个人物身上都孕育着强烈的宿命感,每一个人物都有让观众为之感动的地方,这也是该片的一大特色。

(一)风尘女子玉墨

女主人公玉墨是一个风尘女子,但是这个风尘女子果断、善良、会讲英文。在影片的22分钟时,十几位风尘女子集体亮相于荧幕,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玉墨与身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的风尘女子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果断的把行李扔进了大院,带头爬进了院内,一出场便给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在玉墨与约翰的交流中,我们得知了有关她小时候的一些故事。她曾经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曾经也是教堂中的学生,然而这些曾经却终止于十三岁那年,一切记忆被她封存,只是在她平淡的讲述中,仿佛还能够看到十三岁那年带给她的伤痛。玉墨是善良的,她与约翰打交道只是为了让他帮助她和姐妹们一起离开南京;在其他风尘女子们对李教官评头论足之后去向李教官解释她们的有口无心;在妓女们躲避日军要关掉地窖的门时她坚定的说“让学生们进来”,这让观众看到了一个不同寻常的青楼女子。影片最后,玉墨与其他风尘女子们一同坐上日军的汽车远远离去,她们的未来如何影片并没有交代,只是她的那身学生装打扮,似乎让玉墨回到了当年,回到了13岁之前无忧无虑的快乐生活之中。

(二)殡葬师约翰·米勒

克里斯蒂安·贝尔在影片中饰演了一位来自美国的流浪汉约翰·米勒,职业是殡葬师。他为了钱来到教堂安葬死去的神父,却在意外之中成为了假冒神父,最终带着十几位女学生们离开。约翰由一个酗酒又沉迷美色的小混混变成女学生们的救命恩人,这个过程带着一点美国大片的感觉——救赎,不仅仅是对女学生们的生命救赎,更重要的是约翰自身的灵魂救赎。救赎的过程是慢慢推进的,影片开始观众看到的是一个眼中只有钱、酒、女人的小混混,但是当他看到日本兵追着女学生们满教堂跑的时候,内心的正义感被激发了出来,他大声遏止着日本兵,试图用神父的名义及教堂的神圣来阻止他们的行为。约翰用自身的单薄之力去保护女学生们,当看到一个女孩在他面前死去的时候,他流下了痛苦的眼泪,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到约翰内心的情感,也让观众意识到约翰小混混的面具背后隐藏着如此闪亮的人性光辉。

(三)教堂学生孟书娟

女学生孟书娟虽然不是女一号,但整部影片是在她的讲述中展开的。在十几位女学生中,书娟起着“领导者”的作用,当发现日本兵进入教堂时,她带着学生们跑到楼上;当意识到去为日本兵唱歌是一件生死未卜的不归路时,她又带领着女孩子们准备集体自杀来保住清白。从书娟与父亲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书娟不愿意抛下同学自己离开南京,这些细节表现出一个善良的书娟。当女学生们在教堂里为日本兵唱歌的时候,小蚊子冒失的出现让所有人都捏了一把汗,而书娟随机应变的掩护了过去,这个细节表现出一个果断的书娟。书娟的果断与善良与玉墨的性格是极为相似的,玉墨也在她身上看到了十三岁之前的自己,所以玉墨愿意挺身而出保护这些不谙世事的女学生们,而书娟也永远记得那些不知姓名的秦淮河女子。

影片中还有许多不可不提的人物,比如教堂中唯一的男孩乔治、热爱琵琶的豆蔻、视猫如命的小蚊子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这种追求更像是一种信仰,促使着每一个人在人性的包裹下绽放美好与感动。

三、电影主题的深刻性

《金陵十三钗》被定型为一部战争片,但是与以往的那些战争片不同,它没有用大段的篇幅去表现战争的残忍与军人的英勇,整部影片宣扬的便是一个字——爱,爱便是这部影片的主题。

(一)爱情的美好绽放

玉墨与约翰之间的爱情是影片中的一条故事线索,玉墨对约翰从最初的厌恶转变为爱情,而约翰对玉墨也从最初只是单纯的被美色吸引和诱惑转变为爱情,这种转变并不是偶然的,它基于两个人之间不断的交流,他们之间的交流也是由最初言语上的三言两语转变为心与心的沟通与契合。玉墨与约翰都是有故事的人,当他们背后的故事被全盘托出后,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似乎更近了一步,共同的命运与责任促使他们之间的爱情萌发。一个是有许多恶习的小混混,一个是花枝招展的妓女,大多数人对这两种身份都不存在好感,甚至对于他们之间的爱情都感觉不值一提。但是,玉墨与约翰之间的爱情却显得那样珍贵与美好,玉墨与约翰之间的爱情,是一种别样的纯洁与美。

(二)大爱无边的释放

约翰扮演着一个救世主的角色,他帮助女学生们逃离了灾难,这种行为与他原本只求利益的小混混形象大不相同,这种变化也体现了一种博爱的情感。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片中初期的约翰只爱钱,即使教堂中已没有一分一毫,他也只要钱。但是当他看到因为害怕而到处逃窜的女学生时,当他听到这些女学生们凄惨的叫声时,心中最深处的正义与善良被激发了出来,正是从那一刻起,他下决心帮助这些女孩走出困境与危险。所以他努力去修那辆破旧的卡车,他告诉女孩子们是去优雅的地方表演唱歌,他编造善意的谎言只是为了保护她们稚嫩的童心……他所做的一切并不掺杂任何利益,只是心中那份博爱让他慢慢发生改变。

(三)父爱的细腻与真切

书娟父亲对书娟的爱是人世间最基本的父爱,这种爱是最普遍也是最能够感动人心的。他为了救女儿迫不得已成为一名汉奸,即使他明白这种行为一定会让年少的女儿嗤之以鼻,可是这似乎是帮助女儿的唯一出路,哪怕是背负着汉奸的罪名也在所不惜。他不断地哀求日军,只是为了见女儿一面;他冒着生命危险帮助约翰找修车工具;他为女儿求来一张通行证,他所做的这一切并没有多么崇高的目的,只是单纯的在尽一份父亲的责任。书娟父亲的这种默默付出让我们感动,如果没有约翰最后告诉书娟“你父亲是个好人”,也许书娟会记恨父亲一辈子,但是父亲对书娟的爱是真真切切存在过的,也是真真切切的打动过我们每一个人。

四、电影画面色彩的感染性

张艺谋的每一部电影都能在画面造型方面给人带来视觉享受,这或许和他是摄影专业出身有关,所以他力求每一个镜头的专业性以及每一幅画面的优美性。无论是《我的父亲母亲》中油画一般的景色,还是《英雄》中如同山水画一般的背景,这些画面都是那样别致的美丽。

《金陵十三钗》也不例外,虽然是一部战争片,但是这并不能够阻碍张艺谋在画面上费劲心思。对于战争的描绘,在灰暗色调的基础上仍然加入了一丝彩色元素。例如在李教官牺牲的那一刻,巨大的爆炸之中飞出一些五颜六色的纸,这种唯美的画面在表现战争的电影中是极为罕见的,写意的镜头也让观众眼前一亮。

《金陵十三钗》中,教堂中的那块圆形彩色玻璃是影片中的亮点,美丽的彩色窗口与玻璃折射出的斑斓光线构成了一幅极为经典的视觉画面。这块玻璃映衬出的暖色调与教堂的冷色调形成鲜明的对比,充满暖色调的窗口似乎象征着希望,是教堂中所有人向往宁静的寄托。影片最后定格于在玻璃映衬下的十四个风尘女子,那时的她们仍是花枝招展、浓妆艳抹,但是脸上的笑容似乎更加迷人,这一幕不仅一直留存于书娟的记忆当中,也深深地萦绕于观众的心中,因为那份美丽之中带着光辉与感动。

《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在前期的准备工作方面历时之久,同时电影也花费了巨大的投资额,但是电影本身并没有让观众失望,在电影的故事内容、画面造型以及主题思想方面都带给观众强烈的心灵震撼,这也是对于电影工作者们最欣慰的回报。

[1] 何茂艳.浅谈张艺谋电影之色彩与构图艺术[J].文艺评论,2011,(20).

[2]张明芳.流动的空间——张艺谋电影影像造型探寻[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3).

[3] 万年春.论张艺谋电影的内聚焦叙事特征[J].名作欣赏,2008,(2).

猜你喜欢

金陵十三钗风尘张艺谋
火星岩石既能遮风尘,也可挡辐射
我有一瓢酒,可以慰风尘
Turnin’:愿你历尽千帆,不染岁月风尘
张艺谋:上合之光辉映“中国梦”与“世界梦
错过了张艺谋,她没有错过爱情
孤独者张艺谋 我有各种想法却无人能说
张艺谋电影的流变及文化、美学再反思
却见风尘多纷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