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对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思考
2013-08-15林茂
林 茂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044)
一、增强文化自觉
文化自觉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是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和先决条件。“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提高文化自觉,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第一,建立高度的文化认同。文化自觉的前提是文化认同,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共性文化的认同,即主体对某种先在的作为民族生存方式的文化模式、文化精神、文化价值和文化地位的认同。就我国而言,首先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其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同;二是对异质文化的认同。世界是多元的,文化也是多元的。总之,我们的文化自觉不能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是要与时俱进,兼容并蓄,去糟取精。
第二,推进文化创新。深化文化自觉的必由之路是切实树立文化创新意识。文化自觉是一种理性的价值精神,是一种觉悟,是在对自身文化自知的基础上求得自明的过程,它内在的包涵着强烈的创造性和开拓性。进行文化创新:一是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这是目前我国文化创新上的一个瓶颈。二是打造自己的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竞争力的主流文化。一个国家的文化应该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有自己的思想创造、文化话语和文化精品。用开拓精神,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增强在国际交流中的竞争力,使其既富有民族优良传统,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对于我国来讲,也就是要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三,提高责任担当上的自觉性。责任源于自觉,行动体现自觉。责任的承担必然离不开主体:一是从人民群众来看,马克思曾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先辈们不仅为我们创造了众多优秀的文化同时还将之传承至今。中国民族文化发展至我们这一时代,我们必须以对民族、对历史、对后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把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二是从执政党来看,有没有强烈的文化担当,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是一个政党是否成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同时,我们党还必须自觉承担起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责任和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责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党履行执政使命、执政职责的必然要求。
二、建立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及其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只有增强文化自信,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觉、走向文化自强。
当前,国人日渐增强的文化自信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以悠久辉煌的传统文化为指向。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的文明进程中,积淀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当下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自信心的重新确立,也是文化自觉的重要体现。
然而,就如何建立文化自信来说,应该形成和强化人们对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自信,增强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信。关于如何建立文化自信的核心指导思想,毛泽东早已做出指示“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总结起来就是:尊重历史,立足当下。
因此,建立文化自信,立足于当下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将之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艺术活动的全过程;通过创新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使人民更自觉弘扬以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要着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和“美好家园”,在传承、更新、整合与重塑中完成对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
三、实现文化自强
文化自强,就是一个民族、国家和政党自我努力,积极向上,不断凝炼核心价值观,增强自身文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实践过程。在我国,文化自强表现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形成中华“强文化”的核心价值,这是中华文化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在世界文化中找到自身定位、赢得诚恳尊重的基本点。
第一,塑造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观决定着文化的立场、取向和选择。文化软实力、竞争力,从根本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旗帜,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要体现时代感,二是突出大众化,三是具独创性。时代感,也就是要反映时代要求、把握时代主题、引领时代潮流、反映时代精神。大众化,就是关注大众诉求,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群众,使之具有强大的道义力量和广泛的社会认同。同时,其表述形式的问题,要尽可能鲜明、简洁、凝练,使人们易懂、易记、易表达。
第二,要进行文化体制改革。只有不断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扫除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才能唤发文化的勃勃生机,它是文化繁荣发展的动力源泉。进行文化体制改革:一是要进一步厘清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界限。自十六大明确区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以来,文化体制改革是逐层次、全方位的展开,取得了很多成效。但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相混淆,政府统包统揽,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因此,应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加强宏观管理,深化文化企事业单位内部改革。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自主经营,公益性事业单位凸显“公益性”,建立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二是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文化强国,人才是关键,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对此,首先是按照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形成合理的不同层次的人才队伍结构;其次是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特别要加大对年轻人才、高层次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再次是创造人才成长的环境和机制,不拘一格,为高层次领军人物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第三,要大力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必然是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同时必然是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过程。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应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中国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软实力。为此,应大力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文化发展就是一个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再到文化自强的过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实现文化自强的重要前提与基础保证。三者相互促进,相互贯通,共处于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实践之中。坚持“三自”,不懈努力,知行统一,文化强国目标就能实现。
[1]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 张 冉.文化自觉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J].人民论·学术前沿,2012,01(中).
[3] 董学文.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N].文艺报,2011-9-16.
[4] 李庆刚.以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N].解放军报,2011-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