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公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及启示
2013-08-15汪沂
汪 沂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德国是欧洲第一大强国,是西欧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国内经历大风大浪,社会政治结构经历多次变革,同时也引起思想政治观念的极大改变,但是经历这一切后的德国风采依旧。可见,德国公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很到位,并有自身的优势。基于此,应该认真比较我国与德国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差异,通过学习和借鉴,提高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德国公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特点
1.重视从青少年时期进行政治养成教育。二战后,德国人在深入反思的基础上,加强对国民的民主政治教育,引导人们坚定自由民主制度的基本价值观等。德国的政治养成教育对于德国的统一和再次成为经济强国提供了较好的思想基础,这种教育又被称为“政治陶冶”或“政治养成”[1],政治养成教育贯穿于德国的不同群体和领域。
对青少年的政治养成教育工作主要通过学校的“政治教育课”进行,课程都是必修课,有社会学、社团学、历史学、公民学等课程。除此之外,一些课外、校外活动则是政治养成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通过这些课程让学生理解和支持民主议会制度,正确认识国家社会主义和纳粹统治的本质,提高青少年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最终完成政治社会化。青少年的政治教育由学校来负责,成人的政治教育由社会机构来承担。这些团体和机构大致可分为:(1)政治基金会:是德国独特的社会团体,对公民进行政治教育是各基金会的核心工作;(2)“业余大学”和独立政治教育机构:其共同任务是对民众进行政治教育,经常结合国内外的政治经济社会形势举办讲座、报告会,讲解国内外经济大事、法律知识等;(3)联邦政治教育中心:德国政治教育的决策、组织、管理和实施机构,其工作目的是通过尽可能广泛的信息传播,“促进民众对政治事件真相的认识,强化民主意识,增强参与政治合作的准备。”[2]可见,政治养成教育已经贯穿到每个德国民众心中。
2.注重伦理道德教育。在德国,对公民特别重视伦理道德方面的教育。鲍勒诺夫提出了朴素道德理论,即人类社会中实际蕴含着一种纯情和持久的道德[2]。朴素道德是更一般、更基本、更长久,保持同一性的道德,如诚实、信赖、同情、关心等,它们是一切道德的基础。培养人们的朴素道德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自觉忠实地完成每个人在特定范围内的责任;二是坦诚地与人交往;三是同情他人、乐于助人;四是尊重他人的权利,与人为善;五是言行举止端正,做受人尊重的人。德国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善良教育”。德国的善良教育包括:爱护动物,善待生命,怜贫惜弱,宽容待人。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在德国彰显得淋漓尽致,通过伦理道德教育让公民自觉地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
3.“天然”的宗教教育。德国是宗教改革的发源地,至今以天主教与基督新教为主的宗教仍在德国政治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德国现代宗教教育具有自身的特色:第一,世界观的教育,包括罪恶教育、爱心教育、忠诚教育。其世界观教育首先要教人们原罪观,即人生来有罪,为了赎罪,必须爱上帝,这就需要具备爱心,由对上帝之爱到对上帝忠诚,这是宗教教育中世界观教育的内容。第二,提倡弃恶扬善的道德观。主要是教育人向善、行善,劝告人们弃恶从善。其目的使公民具备一种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即公正、自由和平安。第三,职业观教育。它是世界观和道德观的补充。职业观教育主要解决的是一个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劳动安身立命、实践信仰的问题。德国通过宗教教育不仅培养了公民的宗教信仰,还有利于人格的健全养成。
4.成熟的心理咨询法。德国是心理学的发源地,心理学至今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德国,几乎所有的学校都设有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等机构,那里集中了一批受过专门训练的心理咨询专家,为学生提供发展、适应和障碍咨询。德国学校的心理咨询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前途预测、择业咨询。主要是通过职业兴趣、学习动机、个性、能力等测试,对学生的升学、就业、前途等进行指导。二是行为、习惯咨询。主要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不良行为习惯,纠正不正确的学习方法,调节心理障碍。三是心理发展咨询。旨在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实践证明,德国学校的心理咨询指导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水平和自助能力,解决学生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在思想上和心理上的成熟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5.抵制外来文化的大众传媒教育。由于德国是世界大众传媒业高度发展的国家,因此,德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很重视利用大众传媒进行渗透与辐射。德国利用公共广播电视台和私人广播电视台同时播出节目,用摆事实、讲道理的办法引导群众正确认识一些外部媒体歪曲本国的报道。联邦政治教育中心还通过国际互联网平台开辟了关注者交流平台,并设有专门网页、开辟专栏,邀请政治专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向访问者深入剖析重大社会、经济、政治问题的社会根源,通过新媒体对德国公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大众传媒无时无刻不在向国人灌输资本主义的民主、自由价值观、宗教信条、道德规范和原则,使人们认识到本国的优越性,自觉抵制外来不良的文化、价值观及对本国的不实宣传,让外部宣传不攻自破。
二、中德公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差异
1.德育主导方法侧重点的不同。德育主导方法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显性教育是指利用各种公开手段、公开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手段。隐性教育是指运用多种喜闻乐见的手段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等,道德教育贯穿于其中,使受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德国在对公民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侧重于隐性教育方法,对学生主要是在课程的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成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让成人参加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在实践中得到熏陶和感染。通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将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思想观点、政治理论和道德品质教育真正根植于每个公民心中,最终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侧重于显性教育,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以及相应的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教育和武装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采用公开的场合、形式和手段直接向教育对象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内容和目的,公开表达和彰显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张和要求,尽可能让人们直接感受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社会主义主导意识形态。
2.高校课程设置的差异。德国高校课程设置侧重于渗透教育。在德国的高校中没有设专门的德育课程,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伦理学、神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课程来实现,通过高校各学科、各专业的渗透,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专业学习各个环节之中,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
我国高校“两课”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是每个大学生的必修课,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大学生正确政治方向的确立、科学政治观点的形成,都必须依靠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来确保。换言之,在一定程度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必修课的地位是不容质疑和动摇的。
3.“灌输教育”方法的差异。德国对“灌输”的运用主要采用间接灌输法,坚持在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建立平等关系;注意激发人的身心潜能,开发人的创造力,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自主能动性;考虑教育对象的特点合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既讲道理,又办实事,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运用艺术的手法,让教育对象乐于接受这种“灌输”,最终实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我国主要采用直接灌输法,通常采用上传下达、强制灌输的方式,教育对象大多被动接受,很少有发言的权利,这种方法较少考虑教育对象的接受能力和主体地位,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够理想。
三、德国公民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的启示
1.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结合。经过比较后发现,德国在对公民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时采用“显隐结合,以隐为主”[3]的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隐蔽,就越是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所以我国应该在显性教育的前提下,特别重视隐性教育的运用,让二者有机结合,实现最优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在学校,运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时应该注重:第一,显性德育课程中的隐性渗透。教育者应该转变死板的教学风格,使整个教学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进行,引导学生有效地接受教育者传达的信息。第二,寓德育于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之中。正如有学者所说:“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社会课程的内容丰富、量大面广,它们可以从大学生的成长规律、人际交往准则等不同角度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人生、挫折和成功,准确辨别善恶美丑,使其性格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练、身心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保持良好的心态、稳定的情绪、乐观的精神和健全的人格。”[4]134-135第三,积极建设校园文化,陶冶学生的心灵。良好的校园文化所传载的思想价值和校园精神能影响学校的每个成员,有利于良好学风的营造和优良道德的形成。对于普通公民,应该有意识地设置一定的生活环境和文化氛围,通过优良社会风气对公民进行长期熏陶感染,就会逐渐达到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的目的。
2.注重道德实践活动。我国要借鉴德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社会实践法,积极组织道德实践活动。道德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指导下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包括道德行为、道德评价、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其他具有道德价值并应承担道德责任的活动,其终极目的是实现理想人格和理想社会。道德实践要贯穿于受教育者的社会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等各方面。我国政府应该鼓励公民积极参加公益活动、文明创建活动、志愿服务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提高公民自我教育的能力,树立尊重他人、为他人服务、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使公民在服务社会和服务他人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和爱国爱他人的精神。
3.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全人格。德国的心理咨询机制十分完善。由于我国目前的心理学发展还不成熟,所以我们只能对公民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干预。依据有心理问题公民的心理特点,制定出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计划,有针对性地讲授心理健康知识,开展辅导或咨询活动,帮助公民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加强对有心理问题公民的心理健康监测,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的困惑,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使他们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适合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干预工作是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维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大力发展不放松。
4.通过大众传媒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德国通过媒介教育积极抵制外来不良的文化与价值观,我国也应该利用大众传媒积极传播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充分利用大众传媒的优势扩大传播思想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人们可以通过杂志、电视、互联网等媒介,了解国际国内的大事件、国家推行的新政策、老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等。利用大众传媒可以倡导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提高公民的觉悟和思想道德水平,最重要的是抑制腐朽反动的外来文化,改造和优化社会环境。大众传媒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每个公民的政治社会化,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公民有效地内化为正确的政治观,并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5.合理发挥宗教的优势。我国虽然不是宗教国家,但拥有56个民族,属于多民族国家。基于此,我们可以借鉴德国的宗教教育。德国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具有很强凝聚力的国家,从根本上,就是由于他们有着浓厚的宗教信仰。德国长期倡导宗教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而我国一贯主张宗教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分离。德国的宗教教育从本质上体现的是道德教育,教育人们一切向善,克制内心的私欲,做错事要承担相应的惩罚等。这种教育是为了保持人们内心安宁最终达到维护国家安定团结。我国应该按照不同民族的宗教特色基于中国推行的主导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制定出一些宗教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使少数民族同胞更乐于接受国家推行的各种政策,并积极支持政府工作,这样能更好地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1]许宏治.让社会主义在人们心中扎根:民主德国重视政治思想教育[N].人民日报,1989-09-08.
[2]毕德.德国的政治养成教育[N].学习时报,2000-10-19.
[3]时胜利,崔洁.中德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比较及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4]张红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以文化多样化视角[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