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应然逻辑探析

2013-08-15孙全胜

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时代化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孙全胜

(东南大学 人文学院,江苏 南京211189)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应然逻辑起点:改革开放的实践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不仅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然逻辑。毛泽东很早就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1]534邓小平在苏东剧变后仍然坚信要把马克思主义和时代相结合,坚持用马克思的理论推动改革开放的实践,他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2]382-383这充分说明了,如何应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可回避的问题。在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江泽民提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不仅体现马克思的基本思想,还包含传统思想,从而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推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在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中,习近平则继续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由此可见,推动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这得益于其不崇拜一切的辩证法。马克思的辩证法认为,“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3]244。在共产主义者眼中,没有什么最终的、神圣的东西,一切都可打破,一切都可摧毁。马克思主义存在的意义就是促进国家、私有制、共产党等一切现存事物的加快灭亡。马克思主义的品质就在于它是一种彻底的社会批判理论,它必须通过批判才能出场。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批判就是时代化的过程。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只有扎根于改革开放的实践才能实现。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结构变动,利益格局调整,思想观念变化,人们活动的差异性、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明显增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认识复杂化,成为社会机制健全的表征。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必须体现这种时代进步。

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其理论形态呈现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在马克思、恩格斯时期,他们集中精力分析了早期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提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并倡导工人革命活动。这一时期,号召工人革命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目标。在列宁主义时期,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应用到本国的革命实践,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这一时期以俄国的十月革命和中国的革命最为典型,并形成了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这一模式以无产阶级专政和计划经济为特征。在社会主义改革时期,各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同时,纷纷推行经济改革。这一时期的改革有的走不下去了,如苏联的“民主化”“公开性”“新思维”等改革既导致了冷战结束,推动了人类的和平和发展,也导致了苏联解体,使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受损。而中国在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的同时,大力推行经济改革,解决了公民的温饱问题,并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经济大繁荣。中国的改革仍在探索之中,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提出到现在已经20余年,但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还远没有建立起来,这就需要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扭转经济、政治、思想的混乱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根源于马克思思想的批判本质,这一批判本质让它能够不断变换自己。

在马克思看来,“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4]220,“人民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4]219-220思想家“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4]219。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就是平等。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还认为私有制是不平等的根源,因此,他主张废除私有制。在他看来,“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作为社会的人即合乎人的本性的人的自身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彻底的、自觉的、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丰富成果的。”[5]173客观地说,离开了平等的追求,脱离了时代精神,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条件。私有制作为一种生产资料进行个人或集体的排他性占有的制度,体现的是个人权利。资本主义发展经济就是为了保障个人的权利不受侵犯。马克思对私有制造成的贫富差距极为不满,他期望工人获得应得的财富。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后,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允许私有制经济发展,这一方面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引起了新的利益分配不均,造成了很大的贫富差距,因此,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要考虑公平和效率的问题。

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改革开放实践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在推动社会快速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经济方面,收入分配不公平,而且很多是因为不合理的体制造成的。比如权钱色交易、潜规则横行、关系网复杂等。还有官本位等传统思想仍在毒害社会。此外,土地的公有(政府卖地)与公民住房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房价过高,严重影响了公民的幸福感。房地产行业仍是价值规律在起作用,公民的购房需求的不断增加,而政府却紧紧控制土地的买卖,导致供需矛盾。政治方面,社会等级思想仍盘踞在人们头脑,导致阶层关系的不和谐,出现了贫富严重分化等问题。体现较突出的就是城市拆迁和农民负担过重问题。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正是中国执政党针对社会新情况,维持意识形态控制的必然选择。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因此,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4]203而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我们必须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在实践中积极探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建设,这也是深化改革开放的迫切要求。

二、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应然逻辑的双重展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

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转移才能有所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6]544。毛泽东也指出,“马克思主义一定要向前发展,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不前。停止了,老是那么一套,它就没有生命了。”[7]281不难看出,不“老是那么一套”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前提,也是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必然选择。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应然逻辑不仅是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理论建构过程,也是一个从继承到创新的社会实践活动。理论不会自动发展,时代却在不停变动,马克思主义要想不被时代抛弃必须努力跟上时代的步伐,努力体现公民的利益。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时代精神三者自觉结合的理论建构过程。

从理论建构的过程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针对于“教条化”和“书斋化”的。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要反对教条主义。马克思主义以实践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根本的理论特征。它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紧密结合的实践哲学。它的特征是反权威、反僵化、反绝对。马克思主义是激进的、彻底的,马克思的思想有明确的价值取向,但它从没有不可更改的观点。其次,马克思主义不仅是一种批判理论,更重要的是一种改造世界的运动。它要推翻现存社会,建立一个自由、平等、全面的人间天国,它仇恨内在的洞穴、心灵的迷宫。共产主义理想是美好的,但理想的实现是否需要坚持良知?以牺牲部分人的利益换取未来的美好,显然是违背正义的。理论批判也许无关痛痒,只会遭到声讨,现实破坏却要付出现实的代价。马克思主义通过破坏世界来创造更好的生活。而马克思的哲学变革也是通过批判旧的形而上学实现的。马克思抓住了阶级斗争,把哲学变成了改造世界的科学。因此,马克思极力反对调和、温情,而赞成暴力、决绝。马克思主义出场的方式就是进行彻底地批判,它充满了批判精神,这种批判不仅表现在理论上,还表现在实践上;不仅体现在对自身以外的东西,还体现在对自身。现实世界是不断运动的,作为人的思想成果的理论也不可能一成不变。再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中国化”内涵的拓展。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早期资本主义时代的理论,充满对资本主义的恐惧和厌恶,它极力想超越资本主义阶段,而原始社会平等自由的生活给了它理想启迪。而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血缘关系一直在社会中起着很大作用,官本位思想一直束缚着人们的头脑,要打破旧的生活,必须借助马克思批判精神的力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场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对准中国的病症,防止产生病急乱用药的排斥反应。因此,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现实的磨合和碰撞中。

从实践的发展过程来看,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从书斋走进时代的深处,在反复的比较和考量中,拣选最体现良知的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也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现实的复杂性让我们必须有所舍弃、有所坚持。中国在解决温饱问题后,应该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法制,让社会建立充满人性的规则,并保证规则的通行,以抛弃适应传统家国血缘关系的人情规则。让潜规则的毒瘤消肿,让透明公开的规则的嫩芽长出。理论要和时代同行,让民主的思想在中国真正出场。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不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个实践过程。“无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还是大众化,都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之间双向互动的过程,其实质都是‘两化’。”[8]因此,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和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体两面,共同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所谓理论的时代化,就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推动理论的创新发展,要坚持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回到理论的认识过程,要通过生动的形式、时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创新理论。理论的时代化突显的就是人的思考的能动性。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发挥人的思考认识作用的必然选择;时代化马克思主义表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当下性,创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必须要紧跟改革开放的实践,并对实践的问题进行反思。

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是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基本路径。马克思指出:“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9]416恩格斯也认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3]742马克思的基本方法就是批判,采用的思维模式是传统的二元对立,表现在具体方面就是阶级分析、资本分析等方法。马克思的思维方式虽然有缺点,但批判精神却仍与我们同在。不断地批判是马克思思想的内在逻辑,应然地要求不断地抛弃已有观点。马克思就是在不断抛弃自己已有观点的前提下发展的,他先是抛弃了基督教精神,选择了黑格尔思想,既而抛弃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选择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因素,而晚年又转向人类生态学研究。马克思不断在不同的时空环境中转换其理论形态。他告诉我们:没有一种理论是可以超越时空、永恒不变的,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是理论的本真状态。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因为永远指向变动不居的未来。理论创新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只有在他们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的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10]820因此,只有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表明的就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诉求。现在,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处于关键时期,发展方面已由单纯追求GDP提升到追求精神生活。各种矛盾凸显,处理不好,经济将停滞不前或倒退。为了巩固改革的成果,必须推动思想解放。

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的关系就是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的关系。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9马克思一再告诫后人不要把他的思想当成教条,我们应该尊重他的意见。我们不仅需要继承前人的理论观点,更重要的是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离开质疑和反思,马克思主义是不会向前发展的。

三、结语: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应然逻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有密切的联系。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基本路径。马克思要随时适应现实的情况,以更好地指导现实实践。这就需要理论工作者在新情况、新环境下,对不断变化的实践进行新的理论建构。理论建构必须与时代同行,体现每一个公民的利益,而不再做简单的敌我、领袖群众的划分。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是思想的基本品性。劝勉,而不是灌输,开启民智,而不是压制,应该是我们的秉持的基本法则。因此,理论成果需要为公民所了解、所认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当然也是人类社会的法则,斗争也再所难免。思想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合,把思想变成推动实践发展的巨大力量。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不仅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更重要的是密切结合国情和时代特征进行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要和时代开展对话,赋予理论以现实内涵。

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前提下对理论进行创新性建构,从而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完备理论体系。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既是沿着前人的脚步前进的过程,也是一个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的过程。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其基本要求是要达到理论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此,在继承基础上的理论重构,必须坚持求真、求善、求美的统一,在真、善、美发生矛盾时,坚持善的法则,让爱出场化解矛盾。任何理论都应该秉持善的法则,真实可以让人绝望,美丽也可以让人沉迷,但善良却让人心存希望。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本质上是一种求真与求善的结合,是面向时代的一种反思。因此,中国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必须以时代中的主要问题为依托,通过吸收、批判、升华等方式对理论进行创新性的建构,既要体现时代的价值追求,又要实事求是地分析现实具体问题,在总结前人实践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综上所述,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是以改革开放的实践为导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时代阐释的过程。在理论创新上,以马克思等人的论述为基础,展开积极的思想对话,对原理进行科学的历史论证;在实践创新上,以现实中的实践问题为依托,把时代精神和中国建设经验结合起来,对具体观点进行补充和完善。因此,以理论联系实际为中心、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已有成果及展开丰富的理论创新活动,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一体两翼”的时代化机制。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袁传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命题解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13)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时代化马克思马克思主义
习近平谈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不断推动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评《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研究》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