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后工业时代的生态伦理思维
2013-08-15史良
史 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胜利学院,山东 东营257000)
众所周知,后工业时代,是二百多年前爆发的工业革命的延续,是以信息与科技为先导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产物。因此,在目前的一段时期里,后工业时代的主导思维还是工业革命流传下来的工业思维。工业思维是在工业革命时期内产生的,它在一定情况下促进了工业革命的产生、发展和壮大。然而,工业革命的历史局限性和这种思维本身带有的弊端,却是不得不注意的。
一、后工业时代的生态伦理思维
工业思维的种种危害告诉人们:在后工业时代,我们需要一种优于工业时代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要极好地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和其他一切事物和谐共处;这种思维不能再以人为万物的尺度、为一切价值的中心,于是生态伦理思维应运而生并且具备了强大的生命力。
1.生态伦理思维的兴起。生态伦理学是人类在与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步形成的。1869年,生态学的创始人德国科学家E·海克尔提出,“生态学是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关系的一般学科,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1]1935年,生态学家阿瑟·坦斯黎创立系统生态学,以生物系统代替生物群落概念[2]。生态系统概念揭示了对象与周围环境相互交流的关系。20世纪以来随着生态危机的加剧,生态观念逐步深入人心,生态伦理思维由此产生。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掀起了新一轮环境保护运动,并以1973年的石油危机为契机,掀起了保护生态运动,自此生态伦理思维蓬勃发展起来并逐步被人们认可。
2.生态伦理思维对工业思维的超越。生态伦理思维就是运用生态学的观点与原理分析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是后工业时代兴起的一种崭新的思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将对后工业时代产生积极影响。生态伦理思维对工业思维具有以下超越:
一是思维结构的整体性。从生态伦理思维观点出发的生态学的世界观是系统整体性的:自然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人、自然和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生态系统。二是思维视野的开放性。思维视野即人所能触及到的时间和空间范围[2]。思维视野越广阔,则思维的广度越大,认识越周全,见解也越深刻。从生态伦理思维的观点出发,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整体,在系统内部存在着普遍的开放性。因此,生态伦理思维要求人类在面对生态问题时具有开放性思维。三是思维定势的前瞻性。生态伦理思维的前瞻性特征,要求人们立足现实,着眼将来,通过对未来的预测规划,指导当前的活动。生态伦理思维,既关注人类的眼前利益,更关注人类的未来利益。四是思维取向的和谐性。和谐是一种稳定、有序、协调的状态,是事物之间的一种理想的关系。生态伦理思维在思维取向上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性,和谐性是与功利性对立的一种思维取向。
二、生态伦理思维对后工业时代的作用
生态伦理思维的整体性、开放性、前瞻性和和谐性,是对工业思维的极大超越。然而一种思维是否具有生命力,关键还是在于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作用。生态伦理思维对后工业时代具有以下作用:
1.解决人类的精神危机。在工业革命的形成中,形成了人和自然主客对立的思维观念,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由此,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盛行,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思想盛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展,个人主义盲目膨胀,到了后工业时代,人们的物欲已经膨胀到了极点,为了追求利益,不惜采用种种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同时对自然大肆掠夺。人们的精神已经接近崩溃状态,不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生态伦理思维的产生解决了人类的精神危机。生态伦理思维注重人与人的和谐,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产生了一种和功利性对立的和谐性思维,促使人们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和他人的利益,避免了生态危机和不正当竞争,将人从精神危机中解救了出来,实现了对自我的超越。
2.唤醒人类的生态意识。生态伦理思维告诉我们,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也是其他自然生物的唯一家园,地球的完整体性表明了地球变化和地球上的生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后工业时代地球生态系统的异常特征反映了地球生态过程的异常变化,这些异常变化的持续可能危及到人类和地球的生命[3]。因此,我们需要一种生态危机意识。这种危机意识能够唤醒我们的生态良知,从而激发潜藏在我们内心的生态意识。当我们拥有了这种生态意识,我们就能够把这种意识升华为个人的品格和道德情操。生态意识的唤醒有利于人们更好地与社会、与自然相适应,有利于解决后工业时代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3.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伦理思维具有和谐性的价值取向,它能化解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使生态系统达到一种理想关系。同时在生态伦理思维的观点中,人是作为生态系统的一种要素存在的,而不是生态的主宰。
因此,生态伦理思维能很好地调节人与人、人与自然、国家与国家以及当代和后代的关系,能够促进社会和谐共生。在人与人方面,生态伦理思维避免了个人中心主义,将人们作为平等的方面来对待,有利于人类的和平共处。在人与自然方面,生态伦理思维扭转了工业思维中把人和自然主客对立起来的观点,在人和自然平等的基础上,抑制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观点,有利于解决生态的污染和破坏问题。在国家与国家问题上,生态伦理思维不以国家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地位来衡量国家,而是强调每个国家的权利和义务,强调每个国家都必须为解决生态危机做出应有的贡献,打击了霸权主义国家企图控制世界、打击发展中国家的目的,更好地维护了世界的和谐。
4.发挥生态的自然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指出:“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4]149可见,社会生产与自然生产、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生产力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人类如果只追求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注重自然生产力的发展,就会破坏生态平衡,动摇社会生产力的基础。长期以来,人类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只顾发展社会生产,完全不顾自然生产的再生能力和承受极限,导致自然生产破坏、自然生产力锐减。自然生产力的破坏反过来又严重抑制和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态伦理思维要求人类重视自然的力量,保护自然,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然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带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力量。
三、后工业时代的出路
后工业革命时期是工业革命经过了一二百年的发展而到达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生态环境的危机已经越来越强烈,生态伦理思维已经表现出其强烈的生命力,必将成为时代的主导。因此,在后工业时代,我们需要坚持以生态伦理思维作指导,并将其付诸实践,坚持把生态伦理思维转化为社会道德伦理,让21世纪变成生态化的世纪。
[1]E·海克尔.苏联哲学问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
[2]喻文德,周晚田.生态思维的内涵及其意义[J].吉首大学学报,2008(5).
[3]李明明.生态伦理观及其当代价值[J].怀化学院学报,2010(5).
[4]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