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战线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规律探析
2013-08-15张海燕徐功献
张海燕 徐功献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411105)
在中国共产党推进统一战线的历史过程中,统一战线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也蕴含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从刺激-反应的角度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统一战线是如何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发展的,从而得出规律性的认识,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统一战线的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对象、革命动力和革命任务的变化,以及变幻莫测的国际环境等;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主要包括统一战线的组织构成要素,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阶层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统一战线的原则与策略,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功能及统一战线的目的、目标等要素。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都在各自的范围内以一定的方式影响和刺激着统一战线作出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的反应。
一、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要素共同刺激统一战线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统一战线外部环境与内部构成要素均对统一战线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发展有刺激作用,同时,二者对统一战线发展变化的刺激作用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这种刺激的互动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统一战线的发展变化是其外部环境与内部构成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者共同影响着统一战线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其中,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使统一战线可以明确自身所处的历史地位和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而内部构成要素的变化,可以使统一战线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发展优势与劣势,从而决定自身在当前社会的发展变化中能够做什么,应该怎样去做。综观各个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在以各自方式刺激统一战线的发展变化的同时,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刺激着统一战线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发展。如抗战时期,外部环境中社会主要矛盾由国内阶级矛盾变为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革命任务也转到进行抗击外来侵略,保卫民族独立上来,加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需要,致使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其次,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要素是推进统一战线主题发展变化的主导力量,内部构成发展变化的方向和趋势是统一战线发展变化方向的根本指南。统一战线的组织构成要素,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阶层在统一战线中的地位和作用,统一战线的原则与策略,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功能及统一战线的目的、目标等都以一定的方式推动着统一战线的变化发展。统一战线内部的各种关系,诸如统一战线内部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等的发展变化也不断对统一战线的发展变化提出新的要求。因此,要科学合理分析统一战线内部构成的各个方面,结合具体的时代和社会背景,认清统一战线内部构成要素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再次,统一战线外部环境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统一战线的变化发展也能起到关键作用。马克思主义矛盾论认为,事物的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变化发展的方向,但次要矛盾在特定时期、特定状态下对事物的发展变化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同理,相对于统一战线的内部构成,统一战线的外部环境在特定时期、特定状态下对统一战线的变化发展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革命的任务、对象和动力随之发生了变化,统一战线的范围、性质和任务也发生了方向性的转变,从而导致了统一战线性质、任务的变化及范围的扩大。很明显,这是外部环境中的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刺激、作用的结果。
最后,内部构成要素的发展变化体现着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趋势,内部构成要素变化是外部环境变化在统一战线内部演进规律的具体反应。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历了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从各个历史时期上看,不同时期统一战线的外部环境一旦有了变化,其内部构成要素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作出调整,从而使统一战线适应时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如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统一战线的外部环境中的社会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转化为人民内部矛盾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任务由革命转到全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上来,同时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这些导致了统一战线内部组织构成范围的扩大。
二、统一战线在外部环境刺激下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产生的规律性反应
受统一战线外部环境的各种刺激作用,统一战线在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内部构成要素也适时作出了相应的发展变化。
(一)统一战线联合的社会阶层、阶级范围不断扩大
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党的历史任务和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不同,统一战线的对象和范围也不同,但总体上来说,这个范围是在不断地扩大的。其中,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统一战线内部构成要素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国民革命时期,由于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北洋军阀统治集团与中国人民之间的矛盾,所以当时结成的国共统一战线是由广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参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包括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及封建的地主阶级、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亲英美派。这是由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所决定的。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所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包括各民族、各民主阶级、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广大华侨、各界民主人士及其他爱国分子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地方实力派。社会主义时期的统一战线范围空前壮大,是最广泛的 “爱国统一战线”,不仅包括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还吸纳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这是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当前物质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求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所决定的。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导致了统一战线联合的社会阶层、阶级范围的不断变化。在国内阶级矛盾处于主要地位时,统一战线联合的阶级、阶层范围相对较小,而在民族矛盾上升到社会的主要矛盾时,出于一致对外的需要,统一战线联合的阶级、阶层范围就相对广泛。但由于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国内的阶级矛盾逐渐消失,民族之间的关系也逐渐趋向缓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因此统一战线的联合范围也随着社会矛盾的这一变化而不断扩大。
(二)统一战线在革命建设中的作用、地位越来越突出
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作用,且这种地位作用越来越突出,这已经是被历史所证明了的。中国革命的性质及革命任务的不断变化要求统一战线在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要随着这一趋势而不断变化。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及成就已经证明了统一战线在革命建设中的作用、地位越来越突出这个规律。
大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由于革命的性质是民主主义革命,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国内反动阶级的残酷统治,赢得民主和自由,故当时的统一战线在革命中的作用是联合各革命阶级为争取民主、自由而共同斗争。抗日战争时期,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国革命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虽然依旧是民族主义革命,但把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作为当时革命的重中之重,统一战线的作用也理所当然地转到联合国内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张抗日救国的阶级和阶层上来,统一战线的地位也上升到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高度上。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革命的性质已不再是民主主义革命,而是社会主义革命;与此同时,革命的任务也不再是反抗侵略及推翻国内反动统治,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统一战线的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框架下的为社会主义建设和祖国统一而积极献言献策的组织,作用也由之前的革命转移到建设、改革及争取祖国完全统一上来。
1939年毛泽东在 《〈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就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1]第20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后颁布的《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提出:“统一战线是我们党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是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2]不难看出,在外部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刺激作用下,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提高。从 “三大法宝”之一到 “三个重要法宝”说的演进,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三)统一战线的原则和策略呈现出多样性发展趋势
作为统一战线开展工作的依据,统一战线的原则和策略也在适应时代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过程中不断创新。国际环境,尤其是国际上大国对待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态度,是影响国内统一战线原则和策略不断发展变化的重要因素。各个历史时期,国际环境的变化,影响着我国统一战线原则和策略的发展变化。
国民革命时期,苏联领导下的共产国际支持并采取了一系列得力措施促成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但同时共产国际认为中国共产党力量弱小,不能独立领导中国革命,故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策略是“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共产党在统一战线中未能掌握领导权。大革命失败,使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掌握统一战线中的领导权,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华促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并一致对外。美英等国为了维护在华既得利益,加上苏联和美英等国希望中国政府和军队牵制大部分的日军,以减轻他们在太平洋战场和欧洲战场的压力,也大力支持国共合作抗日。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掌握着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始终独立自主地领导着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始终独立自主地领导人民军队和其他抗日武装开展抗日游击战。 “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等原则策略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抗日战争中坚持下来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解放战争时期,苏联等已经获得民族解放的社会主义国家竭力支持中国的民族解放战争,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却不顾中国人民的反对,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为了争取民主、自由、和平,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 “民主、自由、和平”等为原则策略,坚决打击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右派。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世界处于相对和平的环境,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要求中国要团结更多的同盟者一起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社会经济,故对各个阶层的 “团结、联合、引导、帮助、教育、通力合作”等多样性的策略成为统一战线工作的依据。
国际环境的不断变化,致使统一战线原则和策略也在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从早期的 “争取领导权”原则到现今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坚持对各个阶层的 “团结、联合、引导、帮助、教育、通力合作”的策略很明显地体现出统一战线原则和策略呈现出多样性发展趋势以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国际环境。
(四)统一战线的主题从 “革命”不断发展为 “建设”
统一战线组织自成立以来,在外部环境中革命任务的发展变化的刺激作用下,主题内容也在不断发展变化。我们通过对各个历史时期统一战线主题的分析,对这一变化发展归纳为:从 “革命”不断发展为 “建设”。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中心任务是推翻国际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因此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可以概括为 “联合与革命”,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组织和团体,共同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过渡时期,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领导由被压迫地位变成国家主人的中国人民进行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可以概括为 “团结和改造”,目的是为争取更多的社会力量进行三大改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新时期后,国家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党和国家的任务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统一战线主题当然也要围绕这个任务来进行,故这一时期统一战线的主题为 “爱国与建设”。
统一战线的主题从 “革命”不断发展为 “建设”的过程中,“团结一致”贯穿其中,因为只有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中国革命才能取得胜利;只有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够又好又快地进行;只有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革命的任务才能有强大的完成动力。
(五)中共与各民主党派在统一战线中的关系越来越亲密
各民主党派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历程中,都与中国共产党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建立起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在统一战线中发挥的作用随着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加强。
大革命时期,中共 “二大”的决议案中就有了既要联合与援助民主党派,又要在共产党的旗帜下独立做自己阶级运动的思想,此时中共与民主党派之间是联合和援助的关系。抗战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合作,共同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而协力奋斗,并积极参与了共产党领导的以 “三三制”为原则的抗日民主政权,二者形成了亲密合作的关系。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一起为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内战、独裁政策,争取和平、统一和民主而努力,并与国民党召开 “伪国大”、制定 “伪宪法”斗争,同时积极参与了国统区的爱国民主运动,这一时期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是团结战斗的关系。1949年9月,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一道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参与制定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和作用的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建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建国后,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 《论十大关系》中深刻阐明了中共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我们对民主党派必须实行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3]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又把“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关系发展为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这继承了毛泽东关于政党关系的阐述,并进一步强调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是互相监督、荣辱与共的关系。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在统一战线外部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刺激作用下,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逐渐发展为:共产党领导、各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各党派参政,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亲密合作的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友好合作关系。
除了上面所讲的,统一战线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的刺激下,在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变化上的规律还表现在:统一战线的指导方针逐渐成熟,统一战线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功能不断上升,统一战线文化不断增加新的内容,统一战线工作越来越规范。
三、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刺激下统一战线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发展的规律性反应的启示
统一战线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的刺激作用下,在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一系列规律,回顾和总结不同历史时期统一战线的变化发展规律,对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新世纪新阶段的统一战线工作具有重大的启示。
(一)统一战线应适时采取适应时代和社会变化发展的新方式
统一战线是适应中国革命的需要而产生的,必然随着中国革命的发展而发展。统一战线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的不断发展变化,必然要求统一战线工作的策略及工作方式也要随之发生变化,以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毛泽东指出 “当革命的形势已经改变的时候,革命的策略,革命的领导方式,也必须跟着改变。”[4]
当前,统一战线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相对于革命时期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正处在内部改革和对外开放、大力进行经济建设的重要历史时期,国际局势的相对和平安定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统一战线内部联合的社会阶层范围空前壮大,统一战线内部各组织构成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亲密,统一战线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也日渐提升,这些都要求党和政府根据这些变化适时采取更多更好的方式,发挥统一战线的积极作用,以促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统一战线工作在适应时代和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应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原则,也是统一战线的一个原则。在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为适应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在对统一战线的策略上,提出了许多原则性的思想,如共产党必须坚持自己的独立性,必须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必须坚持局部利益服从于整体利益,必须坚持既团结又斗争等;为适应统一战线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的变化,又提出了统一战线工作应该具有高度的灵活性。统一战线由于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紧密结合,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统一战线成为战胜国内外敌人的重要法宝。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统一战线工作更应该在适应时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应对统一战线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等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具体分析,根据实际情况作出适应客观实际的决策。应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从服务于经济建设、祖国统一等中心大局工作出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开展统战工作。 “求同存异”、 “一国两制”等构想的提出,就是统战工作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典范,我们应继续坚持这种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和策略。
(三)坚持多党合作的光荣传统,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广大无党派人士一道,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经受了多种多样的严峻考验,在历史的激流中患难与共,共同走过了同心同行、肝胆相照的光辉历程。新中国成立后,又共同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是我们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事业胜利的有力保证。当前的爱国统一战线,党仍然要同广大党外朋友建立亲密友好的合作共事关系,坚持多党合作的光荣传统,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体要求是热诚欢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以主人翁的态度关心国家大事,热心社会主义事业,对国家的各项大政方针大胆、负责地发表意见,提出建议和批评;与各民主党派继续坚持 “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继续保持“共产党的这个同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的原则,是固定不移的,是永远不变的”的态度[5]。
(四)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统一战线前进中的曲折,坚定统一战线必胜的信念
在曲折中前进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同样,统一战线也是在曲折中发展的。统一战线在随着时代和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其外部环境遇到过很多挫折,有外国侵略者对中华民族的侵略战争,有帝国主义支持本国的官僚资本主义对统一战线的破坏。内部构成也发生过巨大变化,如大革命后期的大资产阶级和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叛变革命,脱离了统一战线组织,使统一战线在内部构成上处于十分薄弱的境地。面对这些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上遇到的挫折,中国共产党和其他民主党派没有被吓倒,而是总结历史教训,继续前进。
统一战线过去有曲折,今后也将会遇到许多意料不及的曲折,只想走平坦大道不走弯路是不现实的。曲折并不可怕,它不可能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趋势,“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6],事物前进的总趋势是不变的。所以,当前的统一战线工作要勇于实践,积极进取,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统一战线前进中的曲折,坚定统一战线必胜的信念。
统一战线对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来说,不仅是一个法宝,而且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法宝,全党全国人民都应该学习研究这个法宝,实践运用这个法宝。研究统一战线在外部环境和内部构成的刺激作用下,随着时代和社会发展呈现的一系列规律性反应,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祖国和平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维护世界和平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5.
[2]邓小平文选(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03.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94.
[4]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52.
[5]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9.
[6]徐焰等.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7: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