啼血杜鹃向土地——艾青诗作《我爱这土地》赏析
2013-08-15郝竹梅
郝竹梅
(山西省司法学校,山西 太原 030006)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一、作者身世与诗作背景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1910年出生在浙江金华一个中等地主家庭。由于算命先生说艾青命里克父母,于是,父亲把艾青送往同村一个贫苦妇女大叶荷的家中哺乳寄养。艾青在大叶荷的家中寄养了五年,这其间塑造了他朴实、正直、善良的性格。被领回家依然受到冷遇,他说自己“成了家里的新客”,说自己在“冷漠和被歧视的空气里长大”。
1929年艾青在法国学习绘画,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包括他献给大叶荷的深情赞歌《大堰河——我的保姆》,写此诗时第一次用艾青的笔名,并因此一跃而成为诗坛新星。
从此,诗人踏入了为我们民族的命运歌唱与呐喊的行列,写下了大量诅咒黑暗、向往光明、歌唱土地和人民的诗歌。他的诗鼓舞和激励着无数热血青年走上为民族事业而战的革命道路。他的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诗作有《向太阳》《黎明的通知》等,都很有名。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要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
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国人民奋起抵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歌唱之鸟”与“土地”等四个意象
“假如我是一只鸟”,全诗用一个出人意料的假设开头,引起人们的疑问。“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应该”是一种本分,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不假思索顺乎自然的理所应当。“应该干什么?”,去歌唱,去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古诗有“自在娇莺恰恰啼”,有“隔叶黄鹂空好音”,鸟的歌声都是婉啭悦耳,作者这里却反其道而用之,别有深意。“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者的意象渐渐明朗。“嘶哑的喉咙”说明这是一只饱经磨难,用全部生命力量在歌唱的小鸟,正因为唱得竭尽全力,正因为唱得恒久,才使喉咙嘶哑,同时嘶哑一词也给人带来一种难言的悲情和凝重感。这只鸟就是文天祥诗中“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那只啼血的杜鹃,它是一只永不停歇地对土地、对祖国啼唱的杜鹃鸟。鸟就是诗人,诗人就是那只深爱着祖国面对侵略者永不屈服的杜鹃鸟。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土地”是鸟儿用生命歌唱的第一个对象。土地本来总给人以厚重感、渺远貌,土地上本应万物勃发、欣欣向荣,而此刻的土地却被暴风雨强烈而无情地冲刷着、毁灭着。树木零落,风雨飘摇,这正是国土遭受日寇欺凌的真实写照。当时日寇疯狂肆虐,草菅人命,所到之处,生灵涂炭。艾青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有着相似的描写:“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悲愤的河流”,河流是鸟儿用生命歌唱的第二个对象。“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土地上的河流总是滚滚流淌,永不停息。然而诗人笔下的河流却非现实之河,而是人的情感聚集成的一条河流,这是一条怎样情感的河流啊,这是一条属于全体中国人民的悲愤的河流!面对日寇铁蹄的践踏凌辱,面对流离失所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河山,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每一个炎黄子孙都会悲从中来,由悲而愤,怒不可遏。“永远汹涌着”,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只要敌人来侵犯,人民这条悲愤的河流就会永远汹涌澎湃。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风”是鸟儿用生命歌唱的第三个对象。风有时轻的只有树叶儿感受得到,有时狂的整个世界都能感觉得到。诗人笔下的风正是让世界惊骇的风,这是人民面对侵略者不屈不挠抗争的狂飙飓风。敌人的侵略一日不止,人民被激怒的风就会一日不止地吹刮,直到赶走侵略者。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黎明”是鸟儿用生命歌唱的第四个对象。这一对象较前有明显不同,“黎明”到来,阴霾散尽,太阳即将露出笑脸,万物静穆而萌动,一切柔和温馨而美好。诗人一方面实写黎明,它象征着充满生机的解放区,这正是那无比温柔的黎明;另一方面虚写,可看作是对民族解放战争所抱的坚定必胜的信念,相信温柔的黎明一定能够到来。
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中,“土地”是重心,其它三个都依托于此。正当读者沉浸在诗歌一系列意象中,诗篇却陡然来了一个大转折,一个破折号引出了下一个意象。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鸟儿啼血而死,生前不停地对土地歌唱,死后全部归还土地。“生如夏华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鸟儿生于斯、长于斯、养于斯、歌于斯、死于斯,最后葬于斯。土地即祖国,鸟儿一生都在为祖国呐喊歌唱,死后全部归还给祖国,不仅魂归土地,而且连最不容易腐烂的羽毛也一定要腐烂在土地里面,让身躯肥沃土地。鸟儿对土地爱得执著,这份挚爱正寄寓着诗人为祖国献出一切、至死不渝的决心。
三、诗眼:对“土地”的深沉之爱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假设到写实,从写鸟到直接问自己,诗人展现给我们一个近景特写:诗人静静地站在那里,凝眸土地,眼里噙满泪水……,无一言无一语无一声,此时无声胜有声,我们分明感到了他内心的汹涌澎湃。那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感情,有对土地的挚爱,有对侵略者的悲愤之情,有对人民反抗战争的摇旗呐喊,有对未来胜利的憧憬……,何以腹内辗转?何以眼里常含泪水?归根到底是因为诗人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六个沉重的点,似乎涌动着潜流地火般的激情,更为沉重持久地叩击着读者的心房。
第二节诗人不再采用象征手法,而是写实,是直抒胸臆。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之情就蕴涵在这朴实平易的一问一答中,它是诗人发自内心的声音,是诗人的心灵自白。它像誓言一样庄严,像鲜血一样凝重,虽然很平实,却有着惊天动地的震撼力。
古人云:“诗言志”,诗歌是抒情的载体。诗人在这短短的两节诗里用心歌唱,用灵魂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歌唱;歌唱我们神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勤劳勇敢顽强的人民,歌唱祖国灿烂的未来。这一种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感,怎能不让诗人眼里常含泪水!怎能不让每一个有热血的中国人眼里常含泪水!
四、高超的艺术手法
诗人除了用心灵歌唱土地外还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来抒写自己的情怀,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其一,象征意象的运用。客观的自然景物即“物象”,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情感色彩,被赋予灵性,成为了浸透着主观意愿的“意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本诗中诗人选取了一连串贴切的意象并赋予象征意义,使得意象内涵更加丰富。
鸟是诗人的象征,借鸟的形象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暴风雨打击的土地”是我们历史悠久而又灾难深重的祖国的象征。“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悲愤”、“激怒”象征了反抗精神,“永远汹涌”、“无止息”象征着我们这个民族对列强的抗争一直在进行着,一直没有停止过。“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其二,假设与现实交相辉映。诗人以“假如我是一只鸟”虚拟,歌唱的鸟儿同时也是诗人,连羽毛也腐烂在泥土里的鸟儿也是诗人,鸟儿与诗人合二为一。假设与现实交相辉映,通过现实描写我们更能理解对着土地啼血的鸟儿,通过鸟儿这一假设我们更能理解诗人眼中常含的泪水,二者互相呼应,缺一不可。
其三,通过设问升华主题。第二节“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的情状,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的爱国之心,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眷恋,它是那个苦难年代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最真挚的爱的表白。自问“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然后毫不犹豫地回答:“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种感情久压心底,经自己一问便无法遏制喷薄而出,爱国主题随之立现,诗意得到了提炼和升华。
其四,对比手法的运用。鸟儿歌唱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生命耗尽后投身土地的怀抱,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鸟儿生前死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在这强烈的对比和反差中,一以贯之的乃是“鸟”对土地执著的爱,这实际上寄寓了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决心。我们通过对比也更能体会诗人自始至终浓浓的爱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