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动力论探析

2013-08-15张志强

三晋基层治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矛盾动力马克思主义

张志强 张 娟

(延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延安大学附属小学,陕西 延安 716000)

在党的十六大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这些重要的战略部署及表述表明党中央对和谐社会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们党已经认识到社会和谐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这标志着和谐动力论的问世。

一、和谐动力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及理论基础

(一)和谐动力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从国际上看,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不断发展,这表明世界向和谐状态发展是一个大的趋势。从国内来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三十多年来,政治稳定,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我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逐步走向和谐的过程。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前提下,我们党逐步确认了和谐是推动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以年均递增近10%的速度跨越式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践证明,我国的改革开放是成功的。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和经验表明,在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之后,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会进入到一个特别关键的阶段,2004年我国的人均GDP已接近1200美元。在这样一个特别关键的阶段,其他国家有迅速跨越的成功经验,也有停滞不前,甚至陷入长期动荡的反面教材,这样一个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时期”,也是“矛盾突显时期”。“拉美现象”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从上世纪50年代起,拉美各国经济开始发展,如巴西、墨西哥等,各国人均GDP大体上超过1000美元,但从此就一蹶不振,出现经济与社会严重失衡,经济不前,贫富分化,社会动荡,人与自然不和谐等现象,称之为“拉美现象”,这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的前车之鉴。

我国进入这样一个时期以后,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大量潜在的、复杂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与问题,多种矛盾与问题错综复杂,交织在一起,其解决的难度和复杂性是以前没有过的。针对这些突出的矛盾与问题,十七大报告做出了系统的概括和分析,总结了新时期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新的阶段性特征,并明确指出,如果这些矛盾和冲突等一系列的“不和谐”因素长期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社会主义事业的进步。和谐动力论正是在大社会背景总体和谐但又矛盾突发的现实基础上提出的,其目的就是把握住发展机遇,顺利渡过“转型期”。

(二)和谐动力论形成的理论基础

1.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渊源

把和谐当作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并不是没有根据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思想渊源,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谐思想一直渗透在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和谐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价值取向,早在春秋时期圣人孔子就提出“仁”及“和”的思想,亚圣孟子也认识到“人和”的重要性,近代思想家也提出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以及天下为家的“小康社会”等等思想,虽然这些思想难免有些空想成分的存在,但都蕴含着和谐的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古代有着进步的意义,即便是在社会高度发达的今天,也会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著名中国思想史研究者韦政通在《中国哲学辞典大全》指出:“和谐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理想,恐怕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古人对和谐的普遍渴求。在个人方面,一向以内心的和乐宁静为人生的理想境界;家庭的和顺,则为兴隆之象;政通人和,乃政治的理想政绩;对做天子的,希望他能协和万邦、咸和万民;对宇宙万物,皆视为有情,有情者莫不相感,相感者莫不和谐。和谐是中国人最普遍的价值观,它不但能满足自我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也满足形上的要求”。[2]显然,中国传统文化是和谐动力论产生的深厚的历史依据。

2.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是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矛盾双方(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对立同一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对于矛盾的双方,我们应该从整体上来把握,这也就是说,不只是矛盾的斗争性能够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矛盾的同一性作为事物发展的前提,也能够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发展。社会的发展也是如此,社会发展的动力也根源于社会内部矛盾的斗争和同一。这一动力范畴,正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动力论的哲学基础,和谐动力论正是认识到矛盾同一性在推进社会发展中的突出作用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此外,毛泽东时代“斗争哲学”的教训也为和谐动力论的提出提供了理论借鉴。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提出的和谐动力论,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基础上,吸收马克思主义的矛盾学说,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审视当今时代的时代变迁,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使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在中国发展到新形态的阶段,诞生了颇具时代特色的新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论——和谐动力论。

二、胡锦涛和谐动力论的基本内容

(一)从和谐动力论的核心表述来看

2005年2月,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以上这些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全面把握和体现。这几句话非常清楚地说明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指明了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是一个怎样的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表述。

(二)从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内容来看

从横向来看,一个社会,尤其是当代社会应该由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构成,和谐社会更是如此,与“四位一体”相对应的是政治文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四个文明的建设。首先应强调的是物质文明,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才开始认识到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正所谓“仓廪实而知礼节”;我们在上世纪70年代刚刚实施改革开放时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文明要“两手抓”而且“两手都要硬”;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认识到民主的重要性,由此提出了政治文明建设;伴随着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的出现,人类愈加认识到保护环境和生态的必要性,由此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和谐社会正是建构在这样四个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上的“四位一体”的社会,在这里我们不仅强调人与社会要和谐,而且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也要和谐。正是由于这些和谐的因素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三)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运动机制来看

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运动机制来看,就是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从而实现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也是和谐的前提。“和谐”一词的本意就是和睦、无冲突。但是这种稳定是相对的,不是静止不动的,它是通过发展来实现的,即发展是实现稳定和和谐的条件和手段。只有不断发展经济,最大化的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社会才能和谐。发展和稳定相互依存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改革则是达到这种状态的手段和途径。“和谐”就是“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所能达到的最佳状态。“改革、发展、稳定”所隐含的三对矛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并代表了社会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交替,主流和支流的变换过程,这正是社会动力方面的动态变化过程,如果我们能够妥善处理好三者的关系,社会就会处于一种良性循环状态,呈现和谐特征,即在稳定中改革,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求稳定。

三、和谐动力论的意义和价值

(一)和谐动力论的理论意义

和谐动力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的继承、发展、突破和创新。和谐动力论把和谐当作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这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斗争的哲学”,在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也一直认为矛盾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没有矛盾就无所谓发展。和谐动力论以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为基础,全面地分析矛盾的两个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立足现实,着眼于解决我们面临的具有全局性问题而得出的科学结论。

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矛盾的斗争性主要表现为差异和冲突,在某些时候甚至表现为对抗,而社会矛盾的同一性则表现为社会的和谐、团结和一致;正是由于社会矛盾的对立统一才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和谐社会,指的就是社会矛盾在对立统一的运动中达到的一种平衡、协调的稳定状态,它是矛盾同一性作用于人类社会中的最高表现形态。

胡锦涛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思想的指导下,对毛泽东的矛盾动力论、邓小平的改革动力论和江泽民的创新动力论继承和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和谐动力论”,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大大拓展和深化了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和谐动力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的最新学说,和谐动力论的提出为我们认识矛盾特别是矛盾解决方式问题开辟了又一崭新的视角,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进一步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与发展,使得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学说有了一次新的跃升,使得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有了新的发展、创新和突破。

(二)和谐动力论的实践价值

现在,我国的改革与发展处于关键时期,把和谐当作推进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我们把握“黄金发展期”,顺利度过“矛盾突显期”,成功实现社会转型。和谐动力论有利于我们按照更适度、更合理的方式解决当前存在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化解冲突,避免矛盾的不断激化和升级,促进社会的稳定,实现社会和谐。深刻理解和把握和谐动力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乃至世界社会主义的事业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和谐动力论的影响必将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而向世界扩展。“和谐世界”思想是对中国传统“和合”思想的发展,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好和平的精神,这个思想必将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和谐动力论”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动力思想也将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N].人民日报,2007-10-25.

[2]韦政通.中国哲学辞典大全[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社,1989.407-408.

猜你喜欢

矛盾动力马克思主义
几类树的无矛盾点连通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再婚后出现矛盾,我该怎么办?
矛盾的我
对矛盾说不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动力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