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实践概念的不同维度与层次

2013-08-15郝世超

三晋基层治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康德感性

郝世超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1],“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给我们展现了西方哲学中两类不同性质哲学的不同使命,这两类哲学即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不论是古代哲学还是近代哲学,都属于理论哲学范畴;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跳出了这个范围,进入了实践哲学的领域。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的革命性的变革,在哲学上可以称得上是继康德哲学以后的又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概念是对以往哲学中实践思想批判基础上的继承和发展。作为一种实践哲学,实践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实践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一以贯之的思想。本文结合马克思的文本和西方哲学的传统,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概念不同维度和层面的含义,这对于从发展根源和理论全局的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一、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实践概念的扬弃

在以思辨特色著称的西方哲学传统里,或多或少也出现了一些关于实践的思想,这些都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的对象。因此,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概念的理解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西方哲学中的相关思想进行剖析。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亚里士多德、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思想。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思想

亚里士多德以前,西方哲学中就有实践概念存在,但那时的实践概念“指的是一切生命的行为方式,并不特指人的行为方式”。[2]只有到了亚里士多德那里,实践才得以成为专属于人的活动,是“在人的非理性因素支配下追求正义、善、美好等美德的政治和伦理等方面的活动”。[3]实践的概念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更多地与其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结合论述,更多地关注的是如何行善、如何获得幸福的实践智慧。

亚氏将知识分为三类:关于实践的知识、关于制作的知识和关于理论的知识。“如谓一切思想必为实用、制造与理论三者之一”[4],在这里,实践活动被提到了与制作和理论活动同等的地位。在对知识分类完了以后,亚里士多德对人类的活动也进行了分类:“主要的生活有三种选择,第一种就是我们方才所说的享乐生活,除此而外,另一种是政治生活,第三种是思辨的、静观的生活”[5]。在政治生活中,人们追求的则是善,为了实现人类最高的德行,从而使人幸福,使人成为其本身,这个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因此,这里的“实践”更多地具有伦理学上的意义。

(二)康德实践哲学中的实践概念

康德批判地继承了亚里士多德的有关实践哲学的思想,并将其逐步发展和丰富,开创了实践哲学发展的一个新领域。康德哲学中对实践概念并没有单独地、明确地提出和论述,但是在其三大批判中却可以看出许多实践哲学的思想。

在康德看来,自由即是纯粹理性的意义所在。“纯粹理性是实践的,亦即能够独立地、不依赖与一切经验性的东西而规定意志”。[6]康德的实践哲学同亚里士多德的一样,更多地关怀的是道德实践。同时,康德明确了道德实践的条件,即必须在纯粹理性的支配下进行,或者说是在一种绝对自由的状态下进行。唯有自由才是道德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康德认为,人为自然界立法,这个“法”就是自由,存在于纯粹理性中。因此,若从主体考虑,则人的存在方式则是实践,是自由支配下的道德实践。“这种‘实践’能力表现为人的自由意志能够自由自觉地自己为自己立法”。[7]因此,实践在这里又具有了人的生存方式的意义。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看出,实践概念在康德那里具有了伦理道德、认识论和存在论的多重意义,而这些都指向一个共同的目的——使人真正成为他自己,实现人本身的自由,消除人的二律背反,消除人的异化。这些也都为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继承并得以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概念的不同维度与层次

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实践哲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践哲学更多地具有了属人的色彩,真正成为人的实践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只是一般地继承了实践哲学的人本主义传统,而且要求在无神论的意义上贯彻实践哲学的彻底的人本主义”[8],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开启了西方实践哲学传统发展的又一个新的“范式”,与此同时,实践概念也在这个进程中得到了丰富和拓展,出现了许多新的涵义。

(一)本体论意义上的实践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其以前的实践哲学的相关概念而形成的。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概念偏重于伦理学和政治学,康德的实践概念具有先验论的色彩,而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那里,实践概念则更多地具有了感性的、现实的色彩。

一方面,马克思认为实践是现实的、感性的、物质的活动。它更多地倾向于以现实生活世界为前提和依据是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的活动,是在唯物主义指导下的实践概念。对马克思来说,如果人类失去了实践这一基本的物质性的感性活动,那么包括理论活动在内的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将无从谈起,都将不复存在。

另一方面,实践具有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开篇便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9],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马克思实践概念的特征,在肯定其是直观现实的感性活动的同时,又明确提出,实践首先是“人”的感性活动,必须考虑“主观方面”,即必须考虑人的因素。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实践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化,实践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反映人的类本质并实现人自身。

(二)认识论意义上的实践

从认识论意义上总体来说,实践是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在认识中的基础地位和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为认识提供物质条件,实践是认识的事源,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类要从此岸世界通达彼岸世界必然包括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是从未知的彼岸世界转化到已知的此岸世界,从而认识真理。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在这里明确强调了实践作为认识的动力和标准的意味。

(三)生存论意义上的实践

前面已经论述,实践是人类的本质。由于实践不是抽象的人的活动,而是具体的、感性的人的活动,所以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因此,人是具有“类”本质的,而不是单个的。由于“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自然就推出了“实践是人类的本质”这一论题。据此我们可以得知,实践对于人的生存具有重要的前提性作用,在此,实践又具有了生存论的意义。从现实性上说,人是一种包含理性在内的感性活动的存在,即实践的存在。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人在实践活动中把自己从动物界区分出来,创造出了人之为人的一切本质特性。

(四)马克思的实践属于生产——艺术范式

在马克思看来,人类改造自然的感性的、工具性的和对象性的生产劳动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这种活动在资本主义社会被异化了,被异化成了与劳动者相背离的活动,人不能成为人,人被异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追求的就是人的个性解放,实现人的绝对自由,由此岸世界通达彼岸世界,使人消除异化,使人真正成为其自己。“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范围内生成的”[11]。而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类所需从事的就是在有大量可支配时间的情况下可以做的艺术实践活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实践概念属于生产——艺术范式,这个范式开创了实践哲学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五)马克思概念的不同层次

马克思实践哲学在人和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了两种主要的实践形式:生产实践和艺术,两者具有不同的等级地位。生产实践是最根本的实践活动,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和其他实践哲学的最根本不同之处,而实现充分自由的艺术实践则是人类实践的追求和梦想,也是实践的最高形式所在。

1.生产实践具有基础地位。生产实践,亦即叫做劳动实践,马克思在其重要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用劳动实践的概念阐释了私有财产的产生和消亡,并且借此阐释了人的异化和通过劳动实践怎么实现了异化的扬弃,进而使人摆脱异化,回归到自己的本质,使人真正成为人,成为其自己。

实践不是被异化的,应是对人本质的复归,是人对自己的真正占有。但马克思比黑格尔更进了一步,黑格尔以绝对精神为自己的理论根据,而马克思则认识到了感性活动,尤其是生产实践活动对人存在的重要性,将绝对精神从神秘主义中拉了回来,变为了可感知的、具体的生产实践活动。

2.实践对于社会历史的重要作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将实践概念应用于了社会历史领域,从而形成了以实践,特别是生产劳动实践为根本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不是精神作用的结果,而是生产实践作用的结果,从而使其实践哲学在更广的层面上得到了较好地发展。

3.艺术生产实践。在马克思的理论中,人类社会生活从本质上看其实是一种实践行为,文学、艺术等社会意识的形式不仅深深地植根于社会的物质生活实践之中,而且它们的生产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实践活动。

三、结语

西方哲学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独具自己特色的实践哲学传统,出现了早期古希腊实践哲学、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康德实践哲学和费尔巴哈实践哲学等诸多发展阶段与流派,实践哲学也伴随着哲学史的延伸而不断得到发展和丰富,实践的概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阶段,实践概念不再只是伦理学意义上的道德践履,也不再是纯粹理性支配下的道德实践,更不是只仅限于自然哲学领域的蹩脚的实践哲学,在对以前实践哲学进行了积极扬弃后,更多地具有了感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社会活动的意蕴。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是西方实践哲学发展的一个精髓所在,是一个新的发展空间。马克思正是在继承和批判前人相关思想的前提下,通过发挥自身的理论素养创立了独具自己特色的实践哲学,实践的概念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大的丰富和发展,可以说,马克思实践哲学的产生和发展是实践哲学的一次革命。

[1][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16,18.

[2]郑 臣.从伦理学到政治学——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探源[J].兰州学刊,2007,(6):17.

[3][7]曹小荣.对亚里士多德和康德哲学中的“实践”概念的诠释和比较 [J].浙江社会科学,2006,(3),133,136.

[4]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134.

[5]苗力田.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7.

[6][德]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55.

[8]邹诗鹏.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生存论基础[J].学术月刊,2003,(3):2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297.

猜你喜欢

亚里士多德康德感性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纯接受性的被给予?——康德论自我刺激、内感觉和注意
艺术百家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分析网络新闻的感性面对及思考
康德是相容论者吗?
对康德空间观的误解及诘难的澄清与辩护
崇尚感性意味着什么
感性的解放与审美活动的发生——对马克思一个早期思想的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