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紧迫性

2013-08-15涂冰燕

三晋基层治理 2013年5期
关键词:文明人类世界

涂冰燕

(中共南阳市委党校唐河分校,河南 南阳 473400)

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布局,并提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提升到治国理念的高度,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表明我党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在此,笔者试从四个方面论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紧迫性,以助于深刻理解我党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一、时代背景: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

回顾人类文明发展走过的历程,人类社会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时代,现在正在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

在原始文明这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类靠采集天然植物和渔猎维持群体的生存和繁衍。受自然的限制、支配和威胁,人对自然界的基本态度是畏惧、崇拜,仅仅是被动地适应自然。当时,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其低下,即便出现了一些过度采猎行为,也不会对自然环境造成多大破坏。这一时期,人与自然的关系表现为人对自然的高度依赖,自然主宰着人类。

社会发展到一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农业文明时代。人类逐步以农耕代替采集、渔猎,也由迁移不定的生活方式转向聚居、定居。在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基础的社会中,由于人口数量有限,人类活动范围较小,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尚未超出自然界的承受能力,生态系统仍可以维持着大体上的平衡,人类仍能与自然界正常共处。

18世纪60年代,人类步入工业文明时代。机器大工业代替手工业,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极大提高,特别是20世纪以来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天地万物都沦为技术改造的对象。工业文明在带给人类无限福祉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危机和生态危机。20世纪上半叶发生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的“八大公害事件”,充分暴露出了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和严重的环境问题。

这时,人类逐渐看到了工业文明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而开始对工业文明和人类生产实践活动进行深刻的反思。例如,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女士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提醒世人:“化学工业正在将地球变成一个化学毒品性试验室,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命都在成为毒品测试的试验品。”她告诫人们,环境问题不解决,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中”。

此后,人类开始把环镜问题与人口资源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一些有影响的国际环保组织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相继成立;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全人类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揭开了全人类共同保护环境的序幕,也意味着环保运动由群众性活动上升到了政府行为。1992年6月,联合国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制定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提出了人类社会发展和改善环境所要达到的目标。自1992年里约环发大会以来,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文件和国际公约的问世,标志着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全世界的共识。

当今时代,人类社会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时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94年我国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白皮书》;1998年,国家专门制定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2000年制订了《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可持续发展纲要》等文件。这为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确立奠定了制度基础。

二、理论分析:“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表明,我国进入生态环境转型阶段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源于“库兹涅茨曲线”。后者是由获得过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库茨涅茨提出的,说的本来是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即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随着经济增长呈先加大而后减小的倒U型关系。20世纪90年代,普林斯顿大学的格罗斯曼和克鲁格等经济学家,把库兹涅茨曲线的思想应用到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分析当中,经过对42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内14种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物质12年的变动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环境污染程度随人均收入增长先增长而后下降,即大多数污染物质的变动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增长呈现出倒U型趋势。

1995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假说正式提出。根据这一假说,一方面,经济增长意味着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大量的资源投入带来更多的污染排放,因而对环境质量产生负面的规模效应;另一方面,经济增长通过诸如清洁能源的新技术使用、产业结构的升级与优化等,对环境质量产生正向的技术进步效应和结构效应。一般说来,在大规模工业化阶段,规模效应超过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不断恶化;后工业化阶段,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超过规模效应,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逐步改善。归结起来,这三类效应共同决定了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倒U型曲线关系: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呈先恶化而后改善的趋势。

这个曲线理论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进入工业现代化时期,生态环境逐渐恶化达到顶峰,客观要求推动这个国家必须采取重大战略措施来扭转恶化局面,控制环境污染。

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曾警告:“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2]面对人口膨胀、资源枯竭、环境恶化等不可回避的问题,人类要想在地球上继续生存下去,必须改变对自然界一味索取的价值取向。摒弃“人类中心论”,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承载力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可能使人类社会的文明得以传承与延续。此时,人类社会就需要一种新的绿色低碳发展方式来替代原来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我国的经济增长已持续多年,实现生态环境转型既是发展的客观要求,亦是规律使然。

三、资源禀赋:我国是资源总量上的大国,人均拥有量上的贫国

《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中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拥有量较低且分布不均衡。

人口总量世界第一。以201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全国人口总数为1339724852人。目前,我国人口比世界上发达国家人口之和还要多1亿。世界上超过1亿人口的国家,除我国外还有印度、俄罗斯、印尼、巴西、日本,但我国人口比这6国之和还多。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人口数量之多,不仅居世界之冠,而且大大超过其他人口大国。

我国水资源总量占世界水资源总量的7%,居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仅有24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25%,居世界第119位,是全球13个贫水国之一。而且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与人口、耕地分布状况不协调,造成水旱灾害加重。

我国人均耕地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人均可用面积逐年减少。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耕地面积约为18.26亿亩,比1997年的19.49亿亩减少1.23亿亩。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10多年前的1.58亩减少到1.38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这就道出了我国严格保护耕地的极端重要性。

我国森林总面积1.75亿公顷,仅占世界的4.6%,林木总蓄积量不足世界总量的3%。森林覆盖率18.21%,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25%,居世界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居世界122位。

我国主要矿产储量占世界的比例并不高。化石类能源探明储量约7500亿吨标准煤,总量较大,但人均能源拥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煤炭、石油、天然气人均剩余可采储量,分别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58.6%、7.69%和7.05%。我国煤炭储量相对丰富,但从中长期来看,仍面临诸如赋存条件、勘探水平、运输条件、安全因素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能被有效开发利用的煤炭资源量明显不足;而且在资源分布上,具有不均匀性和区带性。据美国能源信息署预测,中国煤炭可控开采量已不足60年,而石油可供开采量仅有14年。从矿产资源的可利用性来看,资源禀赋与人口不断增长之间的矛盾将长期存在。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是资源消耗强度加大的阶段,这就更加剧了资源短缺的矛盾。

四、环境状况: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是由于自然、人为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生态恶化的形势严峻,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触目惊心的生态危机。

水污染值得警醒。来自环境保护部的数字显示,目前全国地表水污染依然较重。2011年,我国废水排放中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为2499.9万吨,氨氮排放总量为260.4万吨,均居世界前列。我国一半城市市区地下水污染严重,57%的地下水监测点水质较差甚至极差;2011年上半年,七大水系除长江、珠江水质状况良好外,海河的劣V类水质断面比例超过40%,为重度污染,其余河流均为中度或轻度污染;90%的城市河段受到不同程度污染,近2亿农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标准的饮用水。

土地污染和退化令人关注。2008年以来,全国已发生百余起重大土地污染事故。国土资源部统计表明,目前全国耕种土地面积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属污染。环保部南京环科所研究员单艳红说,华南部分城市约有一半的耕地遭受镉、砷、汞等有毒重金属和石油类有机物污染;长三角有的城郊连片的农田受多种重金属污染,致使10%的土壤基本丧失生产力,成为“毒土”。截止2011年底,水土流失面积356.92万平方米,占国土总面积的37.2%;沙化土地面积占18%,受沙化影响的人口达4亿多,全国8.5万座水库总库容已被泥沙淤积1/3;全国天然湿地已减少36%。

空气污染严重。2011年,我国城市大气环境质量有11%的城市超标。在检测的468个市县中,出现酸雨的市县227个,占48.5%;酸雨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12.9%。今年1月份我国从东北、华北到中部乃至黄淮、江南地区,出现大范围、长时间严重雾霾,影响面积130多万平方公里,受影响人口达6亿;其中PM2.5给中国城市带来的挑战是严峻的。

动植物物种急剧减少。由于人口激增、工业生产、环境污染等原因,致使大量物种失去了与之相适应的生存环境而急剧消亡。近50年来,我国大约有200个物种的数量大量减少,有的甚至已经灭绝。大量高等动植物被列为濒危物种。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四分之一,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

环境问题不禁制约经济发展,而且影响社会稳定。近年来,重大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给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直接酿成社会群体事件。特别是2012年四川省什邡市的百亿元钼铜项目、江苏省南通启东的王子制纸排海工程项目和浙江省宁波市镇海的PX项目因公众诉求表达不畅,纷纷遭到群众强烈抗议。这些事件最后皆以政府宣布放弃项目的建设告终,这对政府的公信力造成很大的损害。

五、结语

我国环境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综合的、多方面的。如果任由目前的生态危机继续下去,不但我国经济建设的成果会大打折扣,而且将增加不稳定因素,激化社会矛盾;不但会殃及子孙后代,而且将直接威胁到当代人的生存。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刻不容缓的一项重大任务,只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良好的环境支撑。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1-82.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83-384.

猜你喜欢

文明人类世界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请文明演绎
人类第一杀手
漫说文明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对不文明说“不”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
世界上所有的幸福都是自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