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实现中国梦
2013-08-15王磊
王 磊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的过程中定义了“中国梦”,即“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并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倡导”反映了实现中国梦的道路、力量和主体。“中国梦”的实现需要13亿民众,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指引下,共同为之努力奋斗。
一、实现中国梦的基石: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和具体内容,指明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根本着力点。
在国家理想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即民富国强,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永恒主题,也是中国梦的美好夙愿。民主即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线,也是创造人民幸福美好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然状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重要支撑。而和谐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选择,它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画面。可以说,国家层面的四个内容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概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这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第一要义,体现了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在社会秩序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即人的意志、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理想目标。平等即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逐步实现人类社会的实质平等。公正即公平正义,其实质是要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正如《论语》所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而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即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权益,它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根本制度保证。以上四方面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概括,也是对未来中国美好社会的生动描绘。
在个人行为规范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即热爱祖国,要求人们自觉维护祖国的独立、统一、尊严、荣誉和利益,关注祖国的前途和命运,时刻听从祖国的召唤,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热爱祖国的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敬业即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断,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的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它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而友善则强调公民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这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最终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美丽夙愿。
二、实现中国梦的挑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制约因素及原因分析
中国梦所追求的目标,除了政治、经济、文化的指向外,还有道德领域价值观方面的正能量。因此,中国梦不是单一的“强国梦”、“富裕梦”,还有“道德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思想道德领域价值观方面,积极向上的方面是主流,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道德领域价值观方面,社会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这是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必须要应对的挑战。
(一)信仰缺失问题比较突出
随着全球化时代的来临,信仰缺失、信仰危机已成为全球普遍关心的问题。在中国,信仰缺失问题不仅仅表现为社会主义信仰和民族意识的淡化,也表现为道德信仰的迷失、功利主义流行、金钱崇拜泛滥。尤其是耻言理想、蔑视道德、躲避崇高、拒斥传统、不要规则的社会思潮,不断地冲击和挑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而信仰缺失、理想信念动摇的问题就造成了一些群众开始寻求精神家园,所以宗教在广大地区迅速发展,封建迷信回潮。可以说,现实的社会矛盾问题的累积叠加导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力不振;转型期的渐进性和复杂性又导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部分人群中难以深入人心。而新时期的各类社会矛盾问题的根本解决,才是人们的精神压力得到缓解,精神生活健康充实,各种宗教、邪教失去生存土壤的根本。
(二)诚信危机问题影响巨大
由于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各次政治运动和文革的冲击,我国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体系遭受了一定程度的破坏。随着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政策法规的不健全和市场发育的不确定性,都加剧了我国的诚信危机。主要表现在:政治领域,官员为个人升迁捏造数字,谎报政绩;大搞形象工程,严重脱离群众。经济领域,生产和销售者偷工减料,以次充好,制造和贩卖假冒伪劣产品,谋取暴利。文化教育领域,伪造证书、学历、假文凭,考试作弊,替考等等。这些不良的诚信缺失,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社会公正问题成为焦点
公正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中的焦点。当前,我国社会公正方面存在着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方面的问题。贫富差距体现在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行业差距等方面。比如城乡差距,201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3.13:1,这一数字已经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城乡差距。在社会保障方面,在教育领域,存在择校贵、差异性入学政策多、农民工子女入学难等问题。在医疗保障领域,存在着现行医疗保险的灵活性和社会化管理不足、城乡医疗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在住房保障领域,存在房价居高不下,居民“买房难”,廉价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等保障性住房有限,需求不足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有市场经济的不完善、政府职能的缺失和文化教育的疏漏等几方面原因,如果解决不好,会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公正体系建设的瓶颈。
(四)社会奢靡之风愈演愈烈
根据世界奢侈品协会统计,2011年中国奢侈品市场年消费总额达126亿美元(不包括私人飞机、游艇与豪华车),占全球份额的28%。当前,社会的奢靡之风不仅在商业界、企业界盛行,而且在我们的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中也呈蔓延趋势。媒体屡屡曝光的天价茅台酒、天价宴席、天价香烟,公务办公资源消耗,大型活动铺张浪费等等,很多都打上了领导干部腐败的烙印。这部分领导干部的价值观蜕变,负面形象的传播,很大程度导致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向心力不强。
三、实现中国梦的对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宣传教育,使核心价值观获得社会群体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心,转化为群体共识,必须要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可以说,宣传教育引导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的基础性工作。而加强宣传教育的一个基本的方法,是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对不同的社会主体,用不同内容和形式的引导教育。要抓住青少年和党员领导干部这两个重要群体,树立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三级教育网络,开展符合青少年个性特点的教育实践活动,引导青少年领会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党员领导干部,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列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作为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的重点课程,让广大党员干部在学习中深刻领会,引导他们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自觉实践者,进一步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同时,我们还要充分利用中国传统节日,重大纪念日等时间,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祝活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认同。
(二)坚持“以文化人”,使核心价值观融入文化产品生产
先进文化必须内化于人,才能真正发挥它的灵魂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所以,坚持“以文化人”是一个必要的方式和手段。而文化的有形载体就是精神文化产品。可以说,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判断和道德情操。积极引导文学家、艺术家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创作出能够生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要求的文化产品,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为载体,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和思想真正的入脑入耳入心,让群众在美的享受中得到启示和教育,切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三)掌控舆论导向,使核心价值观贯通各类媒体传播
媒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重要载体,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积极实践它的社会责任。当前,网络信息的传播是全球性的,西方的文艺作品、电脑软件等在网络上的大量传播,正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而一些西方敌对势力正恶意向我国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这极易引起人们思想价值观的扭曲,导致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在行为模式上产生自我放纵和随心所欲的不良现象,产生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信心不足的情绪,动摇了应有的政治信仰,极大地削弱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认同。所以,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今天,各类媒体一定要做社会道德底线的坚守者,做正确价值观的引领者,要保持自己在社会和公众之间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唱响媒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
(四)加强社会实践,使核心价值观贯穿整个社会领域
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全过程,贯穿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各领域。推进公民道德工程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评选表彰模范,学习宣传先进典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现实中活生生的具体形象,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为人们内心的道德准则,形成有利于核心价值观建设的社会氛围和生活环境。对于广大的普通民众,更要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他们的学习工作、生产生活之中,引导人们从具体事情做起,从基本规范做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开创“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盛世局面。
最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引领力来源于对现实利益的正确表达。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人文关怀。通过民生问题的切实解决,让人们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人们才能理解和认同党的主张,自觉接受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本文为黑龙江省委党校(省行政学院)2013年度重点资助项目科研成果,项目批准号为2013B04。
[1]中共新领导集体宣示以实干托举“中国梦”的政治抱负[EB/OL].新华网,2012-11-30.
[2] 重庆市“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课题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大时代课题: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调研报告[J].探索,2010,(3).
[3] 王中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当代中国的文化发展[J].科学社会主义,2010,(6).
[4] 梅荣政.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的几点思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5] 张朋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N].光明日报,2013-4-6.
[6] 王淑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专家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梦[N].光明日报,2013-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