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养肉种公鸡的主要技术措施
2013-08-15李鹏飞
李鹏飞
(黑龙江省铁力市畜牧兽医局畜牧站152500)
笼养肉种鸡具有房舍利用率高、饲料投入少、生产性能高等优势,已经为大多数饲养场所接受并广泛推广。公鸡在鸡群所占比例仅为8% ~10%,但是它们提供给肉仔鸡的遗传潜力达50%以上,对于种蛋受精率、鸡群健康及经济效益起着关键作用。所以该技术对于肉种鸡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保证适宜的温度、通风等环境条件
因为公鸡不能提供种蛋,对于终端效益的影响看不见,摸不着,所以在养殖生产中经常被忽视。往往将公鸡笼置于舍中条件较差的位置,造成公鸡的一生都处于相对恶劣的环境中,严重影响种蛋受精率及商品代质量,导致养殖效益下滑。正确的做法是尽可能为公鸡创造优良的环境条件,必要时可牺牲部分母鸡利益,保证公鸡育雏前期温度能够达到32 ~35 ℃,以后随着日龄增长逐渐降低到18 ~20 ℃。同时能够提供适宜的湿度、通风、光照等条件,确保公鸡按照培育目标健康生长。
2 按照标准体重曲线调控体重
通常让公鸡在前2 周进行自由采食,保证雏公鸡1 ~7日龄迅速增长,并在14日龄达到或超过体重标准,使公鸡4 周龄体重达到660 g,以保证其骨架发育,以便能够在未来获得良好的受精率。
以后每周末都要抽测体重。即每10 ~20只鸡为一组,称重一次,样本笼养肉鸡须全部称重,不可遗漏。抽样数量不应低于存栏数的5%。从鸡群21日龄(3 周龄) 开始,在每周同一天的同一时间段,随机抽取舍内不同位置的样本笼,对于样本笼内鸡逐只个体称重,以确保所测得体重数据的代表性和有效性。称重结束后,计算平均体重、均匀度,依据这些数据,参考育种公司提供的体重标准,制定下周饲料量,使鸡群体重按照标准曲线增长。15 ~20 周龄期间的增重,对公鸡睾丸发育和第一次光照刺激的反应有重要的作用。这期间过度限饲会对精子量和受精率造成永久性的影响。同时在这期间,公鸡不能受热应激,否则将严重影响受精率。大多数公鸡在20 周龄的体重应达到2.65 ~2.9 kg。
计算投料量需注意两点,一是由于笼养鸡运动量小,维持消耗少,料量应比地面平养低,实践证明以少3 ~5 g 为宜。二是东北冬季湿玉米(水分含量大多在30%以上) 价格低廉且易于购得,为养殖户普遍使用,效果也可以,但在配比饲料时,要扣除多余水分,以保证比例平衡。
3 提高鸡群均匀度
平均体重(±10%范围) 内鸡只百分比是鸡群的体重均匀度,管理良好鸡群的均匀度应该在80%以上。其影响因素首先是日常综合管理,如温度、密度、湿度、通风等。另外,通过分栏饲养,定期挑鸡也是提高育成期肉种公鸡均匀度的有效措施。
在雏公鸡21日龄前按照数量分栏,主要目的是便于对雏鸡进行精细管理,第4 周龄起按照体重差异分为大体重鸡群、中体重鸡群、小体重鸡群,并定期挑群,区别投料,争取使每一栏鸡都能在骨骼生长发育阶段(即63日龄前) 趋近标准体重。在10 周龄时,若体重仍然超标,就不要试图将体重拉回到标准,否则容易出现骨架和体重不同步而导致发育不好。而应重新绘制一条平行于标准体重曲线的曲线,作为下一步控制标准,这样也会获得较好的生产性能。
在分栏工作中,由于笼养的料槽位置和数量对于鸡只是固定的,所以要保证鸡只数量分布均匀且投料准确,防止采料量过度不均现象发生。同时育成期间要根据表型筛选有缺陷的公鸡,如弯曲的脚趾、畸形腿,弓形背、断喙不良、交叉喙、颈部弯曲、胸骨发育不良,胸肌和同群鸡相比明显发育不良者以及太小的公鸡均应及时淘汰。保证种公鸡达到性成熟时,要腿长强壮、体型直立、胸肌发育良好、脚趾正常不弯曲、结构匀称、羽毛有光泽、鸡冠肉垂大而鲜红(第二性征明显) 、目光明亮有神、睾丸发育良好。
4 高峰期后的饲养管理
经常检查鸡群及公鸡个体状况应该是管理者的常规工作。通常,生产管理者通过每周公鸡体重的绝对值和每周体重涨幅来分析公鸡生产潜力,及时给出公鸡料量。事实上,公鸡体重不是检查和分析公鸡生产潜力的最好方法。通常我们看到因为公鸡不活跃而超重,又因为超重而不活跃。公鸡的喂料量应该基于公鸡的体型(体重与体型相关) ,而不仅仅是体重大小,体重应该为体型服务。
没有特殊情况,产蛋期的公鸡料量不允许减少。试图将体重超标的公鸡回到标准体重,会造成睾丸功能的完全停止。同时利用孵化场信息来检测受精率。一旦发现低于标准,应该检查是在什么时候哪个方面没有控制好,并作出必要的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