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零米平台 推广农机技术
2013-08-15京山县农机科教推广中心万家华
京山县农机科教推广中心 万家华
0 引言
京山县以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搭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平台,在田间课堂零距离向农民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有效解决了农机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实现了农机科技与农民零距离对接,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创新驱动农机化的有效机制,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京山县利用合作社打造推广农机化技术的样板平台(简称零米平台,下同),在田间课堂零距离向农民推广农机化技术,成为全省的特色和亮点。通过打造零米平台,示范农机技术,建立起农机科技与农民的直接通道,将最新的农机科技成果,直接推广到田里;通过田间课堂培训,使农民成为农机技术能手,成为永远驻村的农机技术员、土专家,成为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推手,促进了农业增产,提高了农机新科技对农业增收的贡献率。
1 建设样板基地,打造零米平台
京山县种植特点是“小”而“散”,推广农机化技术难度大。考虑到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利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局限性,县农机局筛选了适合本地特点的农机化技术进行推广,以全县49个农机专业合作社为载体,搭建农机化技术推广平台,通过与农机合作社互动,建立了“推广站专家+推广平台(合作社示范基地+田间课堂)+农机推广技术员+科技示范户”的推广机制;“专家坐镇基地、合作社试验示范、技术员包村包社联户”的科技服务机制;“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技术培训机制。通过在田间课堂零距离向农民推广农机化技术,打通了农机化技术到田最后一公里。
1.1 建立样板基地,取得示范经验
在打造样板基地过程中,京山县农机推广中心科技人员深入农机合作社建立示范基地,使合作社的农田成为农机推广的“试验田”、“样板田”。这样不仅缩短了技术转化过程,而且技术人员直接参与到农机作业生产、管理中,对技术的把握也会更为准确,使科技成果“软着陆”,打通了农机推广人员、农机合作社与农户的沟通渠道。通过直观技术培训、田间地头示范,充分调动了农民知晓与应用农机的积极性,把农民培育成农机推广“二传手”,将一些熟练掌握农机技术的农民群众吸纳到农机推广的队伍中来,使农机推广队伍更加多元化,提高了农机推广效能。
京山县政府为了推广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将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列入新农村建设10件实事之中。县农机局坚持“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原则,将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推广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乡镇,列入考核目标;并确定重点扶持峥嵘、亲农、力雄农机合作社等基础条件好、服务规模大、辐射带动强的3家重点合作社,开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还把基础较好的东方、源发等7个农机合作社作为水稻插秧机械化示范样板,进行先行重点培育。每年春耕、“双抢”、农忙季节举办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培训班,培训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和插秧机操作人员,并以农机合作社为载体召开水稻育秧、机插秧现场会10次以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逐步被农机合作社、农机手掌握,农机合作社获得了推广示范经验。这种“家门口”的示范与带动作用最具感染力,易于形成推广农机的良好氛围。通过组织合作社、经营大户到省内外学习考察,积极培养科技示范户、农机能手;通过定期为社员举办农机技术知识讲座,努力打造一支推动农机化发展的本土人才队伍,使合作社社员都成掌握农机新技术的“土专家”、“二传手”。
1.2 开办田间课堂,实行现场教学
“田间课堂”是京山县在农机推广中摸索出的参与式农机技术教育模式。培训的内容是农机技术,采用农田作业、直观演示、田间示范、实验对比等方法和技巧,在寓教于乐中把耕作、播种、机插秧、病虫防治、机械收获等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农民,提高其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一批土专家,对农民起到示范带动作用。京山县农机合作社经过试验示范拥有了农机化示范推广经验,其自身在农机化技术应用上的成功,对农民具有很强说服力。他们运用理论教学、现场演示和上门指导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农民讲解农机化技术,探索出田间课堂教学模式,培训农机手10 000多人,有效带动了全县农机化水平的提高。
京山县以田间课堂等平台为基础,面对面培训农民,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农民收入,培育文化型农民,积极开创农机培训新路子;采取现场讲解、发放技术手册、挂历、光碟,通过邀请专家集中培训、技术人员实地指导、驻村入户走访座谈以及科技大集等多种方式,开展多形式、多渠道、多角度的核心技术培训工作,让农民在关键技术上“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源发农机合作社通过举办水稻育插秧技术培训班,面对面传授软盘旱育插秧技术,使农民直观、深刻地理解了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关键环节,提高了育插秧的效率,带动了插秧机推广。峥嵘农机合作社与厂家联合进行水稻插秧机技术现场培训,为农民搭建了技术平台,使农民直观有效地了解了水稻插秧机的技术特点,为水稻插秧机的推广使用起到了推动作用。农机合作社田间办学,教师现场教学,农民零距离学习,形成京山田间课堂模式。通过理论学习加现场指导实践,手把手教,一户一户指导。把农机实用技术用简单易行的讲解模式和指导方式让农民接受了。使各镇95%以上的农机户都掌握了一门以上的农机实用技术,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条件。
1.3 打造零米平台,推广农机技术
农机化技术推广,通过社会多方面的力量获得的效果要比靠政府一家的力量好得多,关键是怎么做。京山县提供了一条新思路是:农机部门提供技术——建立合作社示范基地——农机化新技术培训与示范——示范基地丰收——合作社购买农机——首轮推广成功。这一模式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这条链为破解农机推广最后一公里做出了一种模式。京山县通过引导众多农机合作社参与互动、论证,已经得到了完美运转验证。农机合作社拥有先进技术、资源集中和贴近生产的优势,县农机局通过示范树立源发、亲农、峥嵘、东方、力雄等样板农机合作社,利用农机合作社的优势开展田间课堂培训,把最新的科技成果直接推广到田里,将农机技术“嫁接”给农户,使农民学到技术后即购机,一批批农民成为永远驻村的农机技术员,一批批农户升级为农机化示范户,形成了良性裂变效应。农机合作社成为繁育示范户的摇篮、打造出零米推广样板平台。
京山县通过农机部门与农机合作社等互动,建立了农机推广的零米平台,开办了农机培训的田间课堂。实现科技与农民零距离对接。过去指导农民干,现在干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京山县利用合作社零距离推广平台(零米平台)以点带面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取得了明显成效,获得了农机化技术推广的成功。县、乡两级的农机推广部门是农机推广的主体。只有建立高效的推广体系,才能更好地将农机新技术传授给农民,促进农民增收。推广平台是灯塔,示范基地是一盏灯,点亮一盏灯就会照亮一大片。
2 做强零米平台,制造推广效应
2012年5月,京山县曹武镇农民拦住前来调研的湖北省农机局周局长,请求批给插秧机购机指标。因为国家补贴指标有限,农民购买水稻插秧机已一机难求。京山利用农机合作社打造样板平台,通过零米平台成功推广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出现了特有的推广效应:利用合作社零米平台获得了零距离推广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的满分效应。
2.1 政策推动,资金扶持强硬件
为了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推广农机化技术的作用,京山县制订了鼓励农机化技术推广、鼓励土地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机跨区作业等服务市场办法,引导农机合作社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引导机具有序流动,实现专业化分工和区域间优势互补,不断提高农机使用效益和经营效益,推进农机服务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一是对农机合作社进行农机化新技术示范给予物质补助,在农机合作社示范农机化新技术第一年,所需物质全部由农机部门买单。例如,2012年京山利农农机合作社示范推广油菜机械精量直播、油菜机械收获技术300亩(1hm2=15亩),种子、肥料、机械全部由农机局买单;京山源发、亲农、东方、峥嵘、力雄等农机合作社示范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时,秧盘、种子、壮秧剂、插秧机等全部由农机局负责;二是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切实把农机合作社作为农机具补贴的重点。县农机局对峥嵘等农机合作社分别单列购机补贴资金100万元,对亲农、东方、力雄等农机合作社分别单列购机补贴资金50万元。农机合作社、合作社社员购买使用农机的积极性明显增强,出现了农民购买农机时一机难求的现象,为农机新技术推广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县农机推广中心通过与农机合作社联动示范,一方面,强化基层农机推广服务,确保基层农机推广服务机构示范推广有场所、工作有经费、下田有工具、服务有手段;另一方面,引导农机合作社参与农机推广服务,通过资金、物质等方式予以扶持,引导其成为农机推广的重要力量,成为田边示范推广服务中心。
2.2 机艺融合,对比试验助推广
京山县把水稻种植机械化作为推进全县农业发展的重要工作来抓,完善水稻机械化的技术支撑体系。抽调种管、土肥、植保、农环、农推所和农机推广站技术骨干组成水稻机械化专家组,根据全县不同区域、土壤和水稻品种,以实现农机农艺对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减轻农民劳动强度,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进行大胆探索实践和试验示范,制定了水稻品种、播期、行距、行向、施肥、植保和农机作业的农机农艺有效融合规范;确立了适宜当地经济、生产条件发展,农机合作社和农民乐于接受、适用的主推机型和水稻集成栽培技术,扩展了水稻机械化技术推广的空间,助推了全县水稻生产机械化。
在推进水稻机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中,京山县建立了农机农艺融合协调机制,在品种选择、育秧、播种、田间管理、茬口对接等各个环节做到农机农艺的融合,与各合作社一道,制定适合本地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路线,形成农机农艺相适应的机械化育插秧技术体系。在此基础上,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农机合作示范社水稻插秧机械化经验,介绍机插秧技术效率高、质量好、稳产高产、降低劳动强度等优势。以示范农机合作社为基地,开展机插秧技术科技下乡、科普赶集、现场会,为推广机插秧技术营造良好环境,充分发挥农机合作社的示范引领作用。为了推动机插秧工作,还在源发合作社等地建立了试验对比田,分别采取机插秧、直播、抛秧、手插秧,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播种时间、统一田间管理、统一种植密度。水稻收获季节,组织农业、农机主管部门及相关专家进行了统一测产,用事实来验证机插秧的技术特点和优势。为整体推进全县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提供了有利的支撑。
2.3 田间推广,技术指导重服务
2.3.1 抓好技术服务
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中,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加强技术指导非常关键。在推广水稻机插秧时,县农机局抽调8名技术人员成立机插秧技术指导小组、带领合作社技术骨干,深入田间地头,抓好软盘育秧、整地、机插等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通过合作社田间课堂开展技术培训,在水稻育插秧期间,由合作社技术骨干组成服务队,分片包机,指导安装、调试机械。突出薄水插秧、浅水活棵、及时防治病虫草害等关键技术措施,做好机插水稻前生长期的技术跟踪服务,努力实现高产稳产。
2.3.2 开办田间课堂
田间课堂是以农民为中心,以田间为课堂的一种自下而上参与式农技推广方式,主要围绕当地主导产业,以农民实际需求为出发点,开展参与互动式培训、点评式培训、田间实践培训。实现了教师与农民面对面,技术与田间零距离,达到了发现问题最准确,解决问题最及时,科技服务最紧密,技术推广最到位。田间课堂不仅使农民更新了种植观念,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增强了协作意识和互助意识,还激发了农机人员的活力,有效破解了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难题,真正使科技成为推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把金钥匙。田间课堂采取“分组—提问—采集—讨论—指导—活动”等六大步骤进行。农民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提问,自己尝试破解问题之道,培训过程围绕农民的需求,针对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利用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开展经验交流,来解决生产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互动和参与程度十分热烈。培训过程还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增强了农民合作意识,探索意识,创新意识,提高了农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科技素质。田间课堂这种培训方式实用、方法灵活、农民易懂。授课中老师、辅导员、学员互动性好,并且能把田间实际问题带到课堂里来解决,理论结合实践培训效果好。
2.4 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出成果
在机插秧推广中采取点线面结合、零距离推广,突出农机户、合作社、示范村3个重点。抓中间带两头,通过合作社示范,引导农机户,辐射示范村,取得了较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2.4.1 抓点,建立示范点
2012年5月9日,荆门市市委书记万勇在东方农机合作社示范田里驾驶高速插秧机示范插秧,带头推广水稻机插秧技术。东方农机合作社示范机插秧,速度快,效果好;对农户进行选种、育秧、管理、插秧一条龙服务,深受村民青睐。通过采取集中育秧和规模供秧的形式,解决了种田大户育秧难的问题,带动了农户用机、购机。
2.4.2 抓线,培植农机户
在农机合作社示范带动下,农户由接受服务变为购买插秧机,合作社由提供服务转为机插与技术服务相结合。农机户也成了带动农民购机用机的领头羊。亲农合作社采取"市场化运作+合同化管理"的方式,与1 300多农户签订了机插秧合同。机插秧省工、省钱,产量高、效益好,农户也逐步由被服务成功升级为机插示范户。
2.4.3 抓面,建设示范村
自2005年起,以源发、亲农等合作社为示范点,从建设水稻机插秧示范村,到整村整镇推进,促进了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亲农农机合作社还将机插秧技术推广到四川双流和江西丰城等地,并组织合作社跨区机插。农业部李斯华处长认为是“非常好的事”,值得其他合作社借鉴和推广。
京山县水稻种植面积约85万亩,推广插秧机已近5 000台。水稻机插率在2012年底已达到6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近30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2013年,全县12.5万亩早稻有10.5万亩实行了机插,机插率达到84%,预计全年机插面积将超过57万亩,机插率将达到67%以上。水稻插秧机推广数量连续5年名列全省第一。京山县在2012年12月被农业部确定为湖北唯一的“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先行县”创建县。2013年4月26日,农业部农机化司生产管理处李斯华处长对京山县水稻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给予高度评价,李处长说“水稻机插秧应当作为京山县第五张名片,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京山县的实践表明,农机合作社拥有先进技术、资源集中和贴近生产的优势,农机部门通过加强扶持、引导与培植,将农机合作社的“硬件”优势转化为农机推广服务的”软件”优势,形成较为成熟的农机化技术推广优势。通过合作社示范带动,使农户成功升级为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户。京山县利用零米平台、借助田间课堂、零距离推广农业机械化新技术,投资小、见效快,具有显著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