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求型的工科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①
2013-08-15吴金顺张维亚程根银潘天泉林熙坤朱滢滢
吴金顺 张维亚 程根银 潘天泉 林熙坤 朱滢滢
(1.华北科技学院建筑工程学院,北京东燕郊 101601;2.华北科技学院科技管理处,北京东燕郊 101601)
0 引言
教育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方方面面,尤其高等教育关乎一个国家的兴旺盛衰。在以科学技术为第一生产力的今天,所需要的是综合型人才,要求大学毕业生不仅有高尚的品德,远大的理想,要具备扎实的基础,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具备熟练的专业操作技能,练就吃苦耐劳的精神。因此,当今社会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的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标准,无论对于教,还是对于学,这即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1]。
对于工科院校,尤其应重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是受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的影响,实践活动在实际发展中往往难以实现,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难以提高。理论学习与实践课堂相结合理论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此类现象的发生,使学生在动手能力和学习积极性上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也较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基于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需求型教育模式,即根据社会需求制定并实施专业教学的模式,使高校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1 工科专业教育现状与面临的问题
社会需求对高校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愈来愈高,不但要求大学生具备综合能力和素质,还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实践能力。从往届毕业生的调查情况来看,无论公司、企事业单位,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加重视。几乎80%的单位都倾向于招收有工作经验的、实践能力强的人才,也说明了目前我国高校培养的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难以直接或很快的独立工作。当大学生面临残酷的就业形势的时候,往往会把问题的矛头指向无情的社会和激烈的市场竞争,责怪社会的发展不符合大学的教育,学到的内容不能直接派上用场。然而,我们却没有意识到,大学从属于社会,是社会的一部分,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我们不能责怪社会发展太快,是大学改革的步伐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
1.1 大学阶段的过渡性
学生进入大学的第一年,是新鲜的一年,同时也是最迷茫和问题横生的一年。大学里的新生活,和高中残酷的背书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对于心志尚未成熟的新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此,学生容易走向偏颇,在大脑中形成了诸如只要高考考好了,上了大学就一切都顺利了,大学都是用来玩的,大学就是为了混一个文凭等错误观念。
对于刚入学的新生,学校为了对学生进行基础教学而设置的高数、英语等课程,并未涉及到专业相关的认识性感知的训练,等到二年级、三年级的时候,即使开展了专业课,学生仍旧会有天马行空的感觉,对专业课的学习就局限在了教材上。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学习出发,学生在学习基础课程乃至于暖通空调、冷热源工程的时候,到学习完依旧对系统没有一个完整的印象,再细到系统相关的设备、部件,学生在没有真正看过、系统性的了解之前,根本就无法知道它是什么,自然就无法知道此设备的作用,以及设备运行的过程和机理。
1.2 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片面性
受传统的教育体制的影响,目前,大学的教育很大程度上延续了传统教育的“纯理论”学习模式[2],即重理论、轻实践,重智育、轻德育,重结果、轻过程。在大学的课程编排中,虽能体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时,受到资源、资金、安全等客观方面因素的影响,往往又难以高质量地完成实践环节的教学,导致高等教育就更加依赖和重视理论教学。而对于工科专业来说,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辅助大学生理解理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的重要途径,也为学生和老师提供近距离接触的机会。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把德育理念贯彻在教学过程之中,促进德育与智育的全面发展。同时,实践教学是解决理论教学中问题的环节,而理论教学是验证实践知识的环节。实践就是要带着问题去实践,带着答案回到课堂,形成“专业问题”和“实践问题”相结合的良性循环,从而发现自我学习的缺陷,增强创新意识和学习的自觉性,不断提高个人的能力和素质。
1.3 社会需求和教育现状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也越来越高。不但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各种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一个企业,对应聘者的要求来自方方面面,除了专业知识扎实,很大程度上还要求求职者的实践能力,但这与新阶段的教育相矛盾。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使得高等教育培养了大批“高分低能”者。这些人根本不是社会和企业需要的人才,这无法满足一个企业和社会的需求。导致出现“用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局面,在现实中,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大多数应届毕业生进入企业后,都反映刚毕业的大学生经验不够,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等问题,仍需要“回炉”重练。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角度看,一个学生单从书本上了解管路、管件及系统的制作及安装,不去工地进行实地参与学习,就无法检验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更没有创新潜力。
2 实践课堂的教育作用
工科专业高等教育的矛盾来自方方面面,实践课堂理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样的一个矛盾[3],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提高学生团队意识的需要
一项工程的完成,必然需要来自不同领域的人的合作与交流,实践讲求合作精神,学生在实践中不断磨合,培养学生与不同类型的人之间的交流,在实践中解决专业性问题。
2.2 提高学生综合水平的需要
文化即智慧,智慧源自实践。在现代社会,文化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含义,知识来自实践,也服务于实践。学生在实践中能更好的结合教材内容,系统地产生辩证性思维,并在实践中体会教师的德育,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2.3 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的需要
在当下此起彼伏的竞争激潮中,惟有包含激情、追求创新,才能占据一席之地并实现超越。创新已然成为社会发展、组织进步、个人成功的有效途径和主要推动力。而实践能力的提高,正是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只有在实践中,学生才能更有效的掌握技能。实践检验理论,实现融会贯通,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对专业性知识进行整合,才能为创新性思维的产生提供通道。
2.4 解决企业和教育固有矛盾的需要
本课题还对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15名往届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网络随机调查,90%的学生认为在工程实践中学到的知识最多,效果最好,而且企业很看重实践能力。因此,面对应试教育的传统性和企业对应聘者的实践要求,实践课堂的提出,能够很好地解决这种矛盾。四年的高等教育,学生在实践课堂上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这将对学生在将来步入社会,处理专业性难题大有裨益。
3 开展实践课堂的方法
本文中基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开展专业型分级辅助实践教学研究,根据学生能力和兴趣的不同,把实践科目进行分级设置,分别设置为:(1)以训练动手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技能型实践;(2)以训练系统分析能力为目的的设备系统组装实践;(3)以训练科研能力为主要目的的科研测试分析训练。让学生自愿选择实践科目。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是典型的工科专业,很好地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点。所培养的大学生直接接触工程实际,以设计实际工程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主要目标,且涉及的专业范围相对较广泛,包括:供热、供燃气、通风、空调、制冷、建筑节能、空气净化、设备控制及信号处理等方向。
本课题将从三个层面展开研究:
1)技能型实践研究
针对有技能特长或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实践训练,该部分训练主要对专业技能的学习与实践,如管道下料、套丝、切割、焊接、打压等技能环节。使学生具备专业设备维修技能与技巧,为即将就业的学生提供一技之长,也为直接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资本和就业方向。根据以往实践教学经验,在现有的实践训练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技能训练的环节,提高实践质量。
2)设备系统组装能力培养研究
系统实践能力培养是对专业设备系统的组装、问题解决及调试的研究。该环节的训练可以提高学生对系统的认识、对专业的认识、检验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锻炼问题处理及系统调试的能力。如:采暖系统的组装、空调系统的连接、水系统的调试及风系统不平衡问题解决等。这部分的实践能力培养对象是针对具备一定专业知识的大学生开展的,因此,训练对象是高年级的专业学生。适合直接就业的大学生和考研究生的大学生。
3)科研型测试分析研究
科研型实践训练主要是科研测试和数据分析环节。通过该环节的训练,使学生掌握科研活动的基本内容,了解科研活动的基本程序。在该层面的研究中,主要引导学生正确的进行科研测试,学习科研测试的方法,初步掌握数据分析的方法,该环节的实践训练适合考研究生的学生群体,使其具备初步科研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于如何解决过渡阶段的心理障碍。对于这个阶段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性的思想教育是一个良好的途径,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上来讲,就是认识问题,纯理论学习已经让学生产生了厌烦性,只有从最直观上的学习才能让学生一改从前的背书式学习,在本专业上讲,最初的学习,可以从最基础的设备、管路附件开始,从制作到安装施工,循序渐进,一步一步的让同学了解到专业。
4 结论
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教学探索应用,受到了不错的效果,学生对多层面的实践教学模式反映良好,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专业内涵,基于需求型工程实践也提高了大学生就业资本和信心,进一步通过本文的分析及分层实践教学体会,得到了以下结论:
1)对于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实践教学可以很好地辅助课堂教学,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2)开展专业性实践教学可以改善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减小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的差距。
3)分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可以很好地为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供空间机会。充分调动各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整体上提高高等教育水平。
[1] 彭彦城,王岩琴,叶小倩,张欣.高校第二课堂教育的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0,(4):232-233
[2] 令狐文生,金一鸣,李纯清.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状况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高教论坛,2010,(3):21-23
[3] 王晓如,贠大强.第二课堂与课堂教学关系研究[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1):85-88
[4] 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1-5
[5] 陆必应,李悦丽,宋千,等.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工科本科生[J].高校教育研究,2009,8: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