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探究
2013-08-15陈丹丹
许 刚 陈丹丹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
我国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陕西、甘肃、广西、贵州、云南、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西藏等12个省、市和自治区。面积为538万km2,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6%;人口约3.62亿,占全国人口数量的27.04%。西部地区地域辽阔,人口稀少,是我国经济欠发达、亟需加强开发的地区。全国贫困人口大部分分布在该地区,西部地区同时也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的地区。我国西部地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仅相当于全国水平的67.8%,尚未实现温饱的贫困人口大部分也分布于这一地区。
1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1.1 小城镇是我国城镇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城镇作为我国城镇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系城乡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在城镇化进程中肩负着非常重要的任务。小城镇是农村地区一定地域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信息中心,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辐射、吸纳、服务的作用。大力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途径之一。
截止2011年,全国城镇人口达到6.91亿,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达到了51.27%。其中东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61.0%,西部地区城镇人口比重仅为43.0%。西部地区比东部地区低18%,西部地区城镇化水平远远落后东部地区,严重滞后于西部地区自身的工业化和经济发展进程。东西部差距的焦点主要在东西部农村的差距,而东西部农村发展差距突出表现在小城镇建设上[1]。
1.2 推进小城镇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发出号召: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推进城镇化战略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推进城镇化要遵循客观规律,循序渐进。城镇化水平和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方面。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在西部、在农村。目前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仍然较落后,西部人民生活总体上尚未达到小康水平,广大农村更是处于实现温饱奔小康的发展阶段,城镇也有一批人口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解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阶层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努力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没有西部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国的现代化。因此,只有西部都富裕了,只有农村、农民都富裕了,我国才能称得上真正的全面小康。
1.3 小城镇发展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西部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正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是改善农业、农村、农民状况的巨大的杠杆。2010年2月,李克强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强调,“城镇化是扩大内需最雄厚的潜力所在,也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中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有1 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由此带动的投资、消费需求,至少可维持4%~5%的经济增速。城镇化既增加了投资、又推动了消费,成为拉动内需的持久动力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2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
2.1 小城镇规模小,对区域经济的带动力不强
与东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小城镇总体规模过小。单从小城镇人口居住规模上看,多集中在3 000人~5 000人之间,最少的只有1 000多人,而东部地区很多小城镇的人口规模普遍都在10 000人以上,有的多达30 000人~40 000人。相关研究表明,小城镇的最小经济规模是常住人口1万人以上,小城镇人口达到5万人,才能对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发展起到显著的带动作用。目前西部地区多数小城镇相比这一标准差距还很大。规模过小必然使西部地区多数小城镇的发展需支付更多的成本。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成本过高,城镇功能难以完善,就业门路狭窄,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能力较差,直接制约着西部地区小城镇的健康发展。
2.2 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布局不合理
西部地区多数小城镇缺乏规划或规划滞后,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建设资金的筹集渠道过于单一,建设标准低。排水设施不完善,供热条件差,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大;管理落后、重复建设现象普遍,资源浪费严重,尤其是耕地资源使用效益低。这些情况严重地制约着小城镇对乡镇企业和大批农业人口进镇从事二、三产业的吸引力,使小城镇对企业和人口的聚集效应低下,严重限制着小城镇对人口和产业的吸引及容纳能力[2]。受基础设施落后影响,现有小城镇的区位优势也还不明显,交通、通讯等设施目前都还处于建设阶段,因此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还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党的十八大提出坚持走新型城镇化的道路。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西部地区地域广阔,小城镇在地域空间内大多呈散状分布,小城镇之间及小城镇与中心城市之间相距较远,无法实现城镇之间资源共享、基础共建、效益共增、环境共保的目标。资金、技术、人才都比较缺乏,不能有效地实现中心城市、小城镇、广大农村腹地三者的协调发展。这些客观原因对走新型化城镇道路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2.3 小城镇经济实力薄弱,在地区经济中所占比重小
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城镇经济实力不强,在地区经济中的比重明显偏低。截止到2011年,西部城镇共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6万亿元,占西部地区GDP的40%。东部城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98亿元,占东部地区GDP的48.8%。西部较东部低8.8%。西部地区城镇经济的落后,直接导致了西部城镇化水平的滞后。
3 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对策
3.1 科学规划,实现区域小城镇的协调发展
科学规划在小城镇发展道路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小城镇发展具有统领作用。西部小城镇在经过建国后50多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部分小城镇也初具一定的规模,但从整体来看,西部小城镇规划布局主要以行政区划为主要的依据,缺乏科学性,对生态环境考虑的也不多,最终造成西部地区小城镇建设呈现出遍地开花式的发展模式。
小城镇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城镇发展中要以新型城镇化为指导,要与大中小城市的发展统筹考虑,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合理布局,使其协调发展。各级政府应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抓紧编制小城镇发展规划,并将其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
3.2 树立经营城镇理念,加强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
树立经营城镇的理念,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使基础设施建设走上投资→建设→经营→投资回报→再投资建设的良性循环。按照市场经济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城镇要素配置效率,加快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3]。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使各类投资主体和建设主体真正平等地参与竞争,建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多元投入机制。西部地区小城镇发展的其他基础设施如自来水、电、气、路、桥建设水平普遍不高。这是今后一段时间小城镇发展的重点所在。这些服务设施的滞后对小城镇成为服务中心和人口聚集中心十分不利。较差的基础设施对招商引资、人口聚集乃至进一步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3.3 合理引导第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
目前,西部地区多数小城镇的聚集能力还很弱,根本原因在于小城镇的产业聚集度太低,特别是第二,三产业发展落后,不能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区域第二,三产业向中心镇集中,形成非农产业发展的高地。
发展小城镇的实质是发展小城镇经济。目前蓬勃发展起来的小城镇,都有活跃的经济,都有产业支撑。实践证明,搞“空城计”,农民进城之后还要回去,对农村市场不会有什么拉动作用。有了经济发展,有了产业,小城镇才会有人气,才能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1] 孟海宁,张建强.我国西北地区小城镇特色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8(1):62-64.
[2] 张文奇.西部城镇化进程要“提速”[N].光明日报,2000-03-24.
[3] 刘国军,刘 萍.21世纪甘肃小城镇发展的对策探讨[J].开发研究,2004(3):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