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多元选择★

2013-08-15黄朝明董友琴

山西建筑 2013年14期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公共服务

黄朝明 董友琴

(1.东北大学中改院分院,海南海口 570228;2.海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海南海口 570228;3.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海南 海口 570208)

中国城镇化目前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2010年~2020年将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要遵循城镇发展客观规律,增强小城镇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充分发挥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化的重要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带动区域发展。从发展实际出发,采取多元化模式,寻求一条符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区域资源环境匹配的城镇化道路,是中国特色城镇化的必然选择。

1 城镇化推动社会形态多元变革

城镇化推动着经济社会变化。在此过程中,大批农民离开土地,部分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成为非农业产业工人,部分留在当地从事农业生产成为农业产业工人。城镇化过程导致农村村民生活形态、生产形态、管理服务形态等方面均发生巨大变化。

通过推动农村社区、小城镇的发展,在城镇化加速的阶段促进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为解决城乡统筹发展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

1.1 推动人居生活形态变革

城镇化通过发展农村社区,推动小城镇发展,使农民居住形态由分散向聚集转变。通过加大对农业企业投资,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使农民的收入大幅提高,增强农民的消费水平,推动地方加快工业发展。

城镇化的正向发展演变,在于政府、企业和相关单位为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互相影响,互相发展,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1)产业发展相关利益方发展调整。城镇的形成、发展主要来自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壮大,因此城镇内部的各相关产业为了获得发展的空间,需要相互协调和配合,在共同发展的前提下,实现共同利益。这些利益表现为诸如基础设施系统的不断完善,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和相互学习的外在效应等,使企业在各自发展过程中保持高度交融状态。

2)与经济结构有关的变化引起的利益调整。组成城镇系统的各产业间的利益活动出现多元化倾向,产业结构的变化会导致城镇空间布局的变化。合理的空间结构,有利于相对独自发展的产业系统与城镇发展新环境的融合。

3)相互接近的相关利益调整。城镇化中相关产业组织自觉地对城镇的邻近或边缘地域提供服务而获益,这就引发各种生产要素诸如土地、金融、物流和信息传递到城镇外,形成利益增值外溢,可促进外部区域的发展。

在此发展形态下,由于利益的驱动,引发城镇空间的进一步扩张。构成城镇的各系统的逐步聚集、外溢,均是由产业系统对利益的追求和聚集,使城镇交易费用得到节约形成的。

1.2 推动产业生产形态变革

农村社区、中小城镇的存在、发展,必须通过企业组成的产业集群。其结果要么形成农业主导的城镇,要么是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主导的城镇。没有企业的形成,就失去了城镇发展中由企业提供的聚集和支撑作用。

产业聚集发展及相关企业组织程度较高的区域,均是城镇发展活跃的区域。企业发展的加强,利于推动相关城镇的发展和壮大,最终导致社区发展城镇化、产业经营网络化和城镇发展综合化现象,极大地影响区域城镇发展的动力基础,使得企业形成与城镇发展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关系。产业化作为城镇发展的动力要素和机制之一,推动城镇产业形态的变化。

1.3 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和管理形态变革

城乡工农业融合发展,建设各类产业园区,农民完成身份转化,并参与相关产业化经营过程。促使企业在原有城镇中和已有企业形成更为密集的网络和更为发达的城镇经济。

为平衡城镇发展中服务、管理配套,需要建立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公共服务管理网络,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因此,需要强化区域内道路、供水、供气、供热、治污、信息等基础设施的联网建设。

2 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挑战多元化

城镇化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随着城镇化加快,城区人口快速增加,自由职业者大量增加。原有的将人口固定在一定区域内的户籍管理制度难以适应这样的变化,尤其是部分农村户口居民在企业从事产业劳动,缴纳劳动保险,同时在集体中仍然保留土地,因此原有的户籍管理方法及对象难以跟上。

2.1 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人口管理体系、产业关系尚未建立起来

伴随着农村社区、小城镇建设的加快,居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与此相适应的人口管理体系、产业关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大部分农村居民转变为城镇居民,进入社区后,相互之间的群体感、认同感缺乏,组织、协作等都有待进一步提升。

2.2 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有待完善

随着社区建设和小城镇的建设完善,村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随之而来的社会保障、养老等政策不能实现与城市的并轨,为获得较好的发展机会,进入城镇工作的村民数量大增,将老人和儿童留在农村中,农村的空巢家庭数量大量增加。对留守儿童而言,因现阶段村内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其享有平等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机会在减少。

3 新时期我国城镇化的多元化发展对策

3.1 控制大城市发展,坚持发展完善农村社区和小城镇

大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较多,致使发展困难,在接纳居民进入上难度较大。

各地在城镇化发展中,应通过加快发展农村社区及小城镇,有利于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条件,完善就业培训教育,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社区、小城镇,培育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居民生产、生活形态改变,实现农民就地城镇化,这是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现实选择。

以社区、小城镇为主要形式的城镇化道路给当地居民带来巨大土地收益。促进了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助于农民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逐步实施身份转变,利于城乡和谐发展。

3.2 完善社区、城镇公共服务体系,提升发展效率

社区、城镇发展的效率,取决于各产业发展对资源利用的效率及对交易成本的控制水平。当组成社区、城镇的各产业经济产出的边际收益超过边际成本,产业发展对城镇的推动才是有效率的。

相关城镇发展中的问题,需要在多元化的城镇化建设中,通过提升发展效率,加以解决。

1)强化产业聚集效应。同类企业聚集在一个地区,由于劳力、技术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集中产生高效益,给企业间的人、财、物、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交流创造了优越条件,有助于提高行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便于开展专业化协作,相互促进,提高行业经济效益。另外,还可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的多层次需求,开拓更大的市场、吸引更多的客源。对生产中的不安定因素,可以协调克服。减少由于经济波动带来的对产业发展的季节性、偶然性影响,使城镇市场规模更丰富、产业经济发展更为强大。

2)壮大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企业生产中,总存在与投资规模、生产能力等相适宜的最佳规模点。城镇规模过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率较低,城镇的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因此,在城镇化发展的不同地区和时间段,依据其发展条件,确定合理的城镇规模,使城镇化发展水平能处于相对经济的状态。

3)提高产业经济带动效应。城镇产生和发展,能将周边一定区域内的人口、资本聚集。不同的城镇规模,积聚能力存在差异,体现出不同的城镇效益差别。城镇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是产业的聚集、扩展、合作而形成的。因此,在形成城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后,需要提升城镇发展效率,对周边农村地区形成较大的带动作用,促进地区发展的同步。

[1] 王钦池,王京华.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进程中的城镇化道路研究[J].人口与计划生育,2011(2):52-54.

[2] 陈美球.小城镇道路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与《小城镇道路:中国城市化的妄想症》[J].中国农村经济,2003(1):72-74.

[3] 李翠玲,王建红.关于中国城市化战略的思考[J].城市问题,2011(2):17-20.

[4] 科 斯.论生产的制度结构[M].盛 洪,陈 郁,译.上海:三联书店(中译本),1994.

[5] 李 泉.城镇的性质:反思与检讨——来自新制度经济学与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解读[J].财经科学,2011(10):51-56.

[6] 濮励杰,黄贤金,周寅康,等.城市土地供应与房地产市场运行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50-156.

[7] 孔祥斌,张凤荣,王 茹,等.大都市区域耕地利用与保护[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2008:159-163.

[8] 王云才.现代乡村景观旅游规划设计[M].青岛:青岛出版社,2003:236-270.

[9] 蒋立红.对当前房地产业若干热点问题的再思考[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22-234.

猜你喜欢

小城镇城镇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文化边城镇远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