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新建校区规划建设的校园文化观★

2013-08-15黄世国

山西建筑 2013年14期
关键词:校园环境校区新建

黄世国 朱 柯

(重庆理工大学基建处,重庆 400054)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各地高校掀起了一股兴建新校区的热潮。刚刚兴建的新校区,其校园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空前,办学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但由于与市区在时空上的距离,客观上使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与老校区断离,其周围也缺少一个有利于营造良好校园文化的大环境,导致了新校区的学生被迫处在校园文化的断层上,没有普通传统高校校园所拥有的良好的文化氛围。如何将新建校区的规划建设与高校应有的人文气息和谐统一,这是高校新建校区规划建设全新的艰巨的任务。

1 校园规划建设是高校新建校区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和载体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时代浪潮,我国高等教育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要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更好地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就必须转变观念,深化教育改革,建设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先进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又称载体文化,校园是学校精神、学术与文化的载体,是塑造、培养高素质创造性人才的基地。高校校园文化是高等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高校校园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在整个校园文化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高校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师生员工在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创造各种物质设施,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是校园物质创造的形式和成功过的总和。高校校园物质文化不仅在外形上有教育、熏陶作用,而且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校园规划建设属于物质文化范畴,它旨在营造高校的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文娱活动等设施条件以及花卉、树木、草坪、雕塑、小品、道路等自然人文景观。作为物质载体,校园规划建设起着构建校园文化氛围,知识熏陶,沟通信息,扩展人际关系,为师生员工提供良好的育人设施和丰富校园生活等作用。

2 高校新建校区校园文化的缺失

2.1 缺乏老校区文化的传承发展

高校大多数的新建校区地处城市郊区。高校新建校区在快速建设和发展中,过分地追求校园总体效果和建筑规模,对总体效果和建筑风格所包含的内涵和文脉考虑不足,未注重校园整体和谐。师生普遍反映新校区建成时间短、建设速度快、总体规模庞大化、建筑风格现代化、投资巨额化、缺少个性化和文化,所能看到的是现代气派的图书馆、教学楼、实验楼,高楼林立,宽敞的道路,崭新的绿化景观,缺乏一些特定的意义,更难以感受深层次的校园文化和人文精神。老校区沉淀下来的大学文化和大学精神在新校区缺失,没有较好地传承和发展,现代气派的新校区校园环境缺少老校区的厚重。新建校区规划建设中要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做好老校区的文化传承。

2.2 缺乏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高校校园文化较大程度上是通过丰富的课余生活和浓郁的学术氛围来体现,这离不开师生员工的交流、沟通、互动,新建校区的师生员工缺乏交流、沟通、互动的现象无法达到丰富的课余生活和浓郁的学术氛围的效果。由于新校区最先建设的是校舍,如,教学楼、实验楼、学生公寓、食堂等,没有建设教职工住宅,或是教职工住宅建设滞后;另一方面,新建校区周围没有建成较好的中小学,教职工子女就读问题没有解决;另外,市区有完善的配套设施,多数教职工在市区有稳定的住所,诸如,教工子女上学、生活用品购置、看病吃药等等都很方便。教职工工作生活两地分开,进而形成一种非常无奈的“教师走教、学生住校”的现象,学生课外时间几乎见不到教师的影子,学生教师的交流、沟通、互动很少,导致了新建校区的丰富的课余生活和浓郁的学术氛围的缺失。

2.3 缺少与外界的沟通联系

高校新建校区大多数地处城市郊区或城乡结合部,周边环境条件比老校区相对要差很多,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相对落后,没有城市相对成熟的环境条件。高校新建校区偏离城市闹区,就像“荒漠上新筑的新城”“世外的桃源”,十分孤单,这也使得高校新建校区内的教学科研活动和学生生活活动相对封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闭门造车”培养学生,与周边的沟通联系自然较少,优秀的城市文化对高校影响不大,无法为高校校园文化提供充足的养料;反过来,高校对周围社会环境和社区居民无法产生强大的文化辐射和精神引领作用,无法体现出高校先进文化的社会魅力。高校新建校区与城市之间相互缺失依托,彼此分离相对严重,这对学生的培养也是十分不利的。

3 抓好高校新建校区的规划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3.1 科学规划,注重传承,打造校园文化特色

加强新建校区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四方面加强。

1)抓好校园总体规划。注重科学规划,无论整体布局,还是建筑风格、色调等都要反映学校的办学理念,反映民族精神风貌,反映地域特色,校园规划建设中要加强周边地域的联系和沟通。2)特别应强调传承大学精神。要注重考虑如何发挥学校物质设施对学生精神潜移默化的传播功能,时时处处会对学生的思想、情操、行为、习惯起着熏陶、渗透和影响作用,从而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观念、健康的心理品质和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3)校园规划建设百年大计,要以发展为基础。校园规划建设要以“实用、美观、特色”为原则,实行“整体规划,分期实施”,教工住宅宜与一期校舍工程同步建设,建设过程中切忌片面追求“高、快、变”。所谓“高”,就是规划建设追求高标准,甚至是奢侈浪费;所谓“快”,就是规划建设时片面追求快速度,恨不得一夜建成;所谓“变”,就是规划建设变化快,计划赶不上变化,失去了整体规划的意义。4)硬件建设现代化。硬件建设也是校园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所说的硬件主要是指楼内的设备设施,是高校教学、师生学习、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硬件建设要达到现代化,要有三个到位:a.认识到位,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反对铺张浪费;b.投入到位,资金要到位,还需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做到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相结合;c.管理到位,要加强过程管理,发挥设备的最大效益。

3.2 培育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和人文景观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精神文化教科书,具有独特的吸引力、感染力,有利于陶冶师生的情操。提到北大,人们就会想到未名湖,说起清华,人们就能想起清华园,这是因为人们在环境优美、内涵丰富的大学校园里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凝重和人文的底蕴,感受到人与自然的贴近与和睦。高校新建校区要培育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

1)始终贯穿校园文化。讲究城市与建筑、环境与人文、生命与自然的和谐,融大学精神于山水之间,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势必对大学精神的发展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2)尊重自然生态环境。尽量减少土石方量的开挖和人为破坏,尽量结合原始地貌,结合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反映地域文化特色。

3)校园环境建设简洁。简洁是一种美,美化校园不是装扮公园,不必复杂豪华,要寓文化教育于美感好感,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和教育功能相协调,营造高雅健康的人文景观氛围。

4)移植部分悠久的古树,体现历史的沧桑,通过培育花草、绿地和小树在贫瘠的土壤中成长,实现了绿化、观赏、休憩等传统功能,更能体现出一座年轻的大学在新环境中自强不息、坚韧刚毅的奋斗历程。

5)加强校园管理。加强对广告、横幅、标语的管理,保持校园环境整洁,要开展环境道德建设活动,组织开展学生文明修身活动等等。

[1] 赵中建.学校文化[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陈呈频,郑春晔.试论高校新校区建设与校园文化的融合[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9-11.

[3] 刘发生,谢小刚.论高校校训对大学精神形成的影响[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51-53.

[4] 姚 信,梅伟蕙.大学城文化建设的问题及其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5(7):58-60.

猜你喜欢

校园环境校区新建
严格落实从业禁止制度 建设平安清朗校园环境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南大门
成都医学院新都校区一角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校园环境优化研究
数字化校园环境下学生综合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