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视觉动词语义认知结构分析

2013-08-15钟守满沈亚奇

关键词:英汉隐喻语义

钟守满,沈亚奇

(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 310036)

视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感觉,可以通过感官动词进行表达。人类主要通过视觉器官——眼睛来感知认知域中的空间、视像以及颜色。可以说,视觉动词在各种语言中都是使用频率最高的感官动词。特别是在英语中,视觉动词的语义有着细致分工,句法结构的要求十分严格,远远超过其它类感官动词。张建理[1](2005)指出,视觉动词反映了人类最基本的空间经验,是认知语言学领域里最受关注、最需要解释的对象之一。迄今为止,不少学者以视觉动词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多学科的探讨,但多数依据传统语言学理论展开。近年来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视觉动词的研究也有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发现。重新审视视觉动词的语义结构,不仅有利于更好总结现有研究成果,也有助于进一步深入探讨视觉动词的演变规律与特点。

一、视觉动词定义及其分类

(一)视觉动词

视觉动词不像其它词能在字(词)典或工具书中找到合适的定义。视觉动词分为“视觉”和“动词”两个部分。前者是生理学词汇,通常说明物体的影像刺激眼睛所产生的感觉。通过视觉,人和动物获得对机体生存具有重要意义的各种信息。有关研究表明,至少有80%以上的外界信息是通过视觉而获得的,视觉是人和动物最重要的感觉,而视觉动词是用来概括视觉行为的,是人类通过视觉来认知世界经验的产物。视觉行为使得视觉认知过程中的诸多要素得以显现(尹海良[2],2012)。

(二)英汉视觉动词分类

英语中的视觉动词有很多,如 see,look,watch,stare,notice,observe,witness 等。赵彦春、黄建华[3](2001)对英语感官动词进行了模块分类,作为英语感官动词之一的英语视觉动词,可以分为视觉动作动词、视觉感知动词、视觉联系动词三类。根据及物与否、可否使用进行体,则可从句法上划分不同类别英语视觉动词。

譬如,look一般表现为不及物动词,可加介词,并且look可以通过进行体构成句子;see具有及物性,可直接带宾语,且一般情况下不能用进行体构建句子。例如:

She was looking at her new watch.

I can see that plane,but I can't see a bird.

但据此分类颇具争议,因为部分英语视觉动词既可以是及物动词,也可以是不及物动词。比如,look一词在特定语境下可作为及物动词。如:

Look,I'm sorry.I didn't mean it.

此外,该划分不能突显视觉动词的特殊性,因为诸多其它动词也可以按照及物与否以及可否使用进行体这一标准来进行类别划分。

Saeed[4](1997)等学者认为,英语动词的词义可以用语义成分分析法进行分解,从而提取出动词的共同语义因子,这些共同语义因子则可用来对动词进行归类性语义描述,即把动词归入不同的动态类别。比如,活动类和过渡性事件类即是其中的两个动态类别。活动类指的是持续的(持续性即指动作呈进行的状态),而过渡性事件类是指终结性及瞬时性的(终结性表示动作有自然的终点,而瞬时性则指一发即停的现象)。但是,语义成分分析法本身具有不足之处:通常情况下,一组近义词无法用语义成分分析来进行区分,因为一组近义词常常具有相同的语义特征。一系列的英语视觉动词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近义关系,此时,语境对视觉动词的选择使用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因此,视觉动词根据语义和语用两方面的结合来进行分类更为合理。

张晓丽[5](2007)对汉语视觉动词的研究表明,因眼睛活动而产生视觉的词,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表示眼睛活动而产生了视觉行为的词,比如“看见”;另一类是表示眼睛活动而产生视觉,进而表达不同情况的词,比如“仰视”。张建理[6](2005)提出,基于因果事件框架和认知上的差异,视觉过程存在多个不同的因果阶段,与“盯”、“瞥”有关的动词称为投视动词;与“看”、“观察”有关的动词为审视动词;与“见”有关的动词则称为视觉感知动词。A.谢米纳斯、冯文杰[7](1995)认为,对带有明确认知意义的视觉动词,按照动作的状态或方式的差别,把视觉动词划分成六个组,分别是“斜着眼睛看”、“往远看”、“往下看”、“往上看”、“往自己的周围看”以及“往后看”。但这样的分类具有较为明显的缺陷,即无法归类所有的视觉动词。汉语视觉动词和英语视觉动词在语义上有很强的对应性。

二、视觉动词语义认知分析

(一)英语视觉动词语义认知

借鉴认知语义学理论,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通过对视觉过程进行描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视觉过程是一个因果事件,可以被分解为多个视觉阶段,各自得到彰显,并由于突显性的不同,彰显方式也各不相同。

刘华、刘坤[8](2006)从视觉动词中挑选了几个典型的词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动态语义学的实质。通过研究视觉动词的语用行为,可以分析其语义结构中的动态成分,但具有动态特性的并不是这些语义成分本身,而是视觉动词所应用的语境等因素。

由于see是英语视觉动词中较为典型的中心成员,因此具有认知凸显性,相比其他视觉动词,see比较容易被我们的大脑所提取,因此,有不少研究专门针对see展开。柳学永[9](2011)运用主观化理论对典型的视觉动词see的词义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see的词义演变过程是从具体的物理域向抽象的认知域转变的,并且see的句法结构也相应地发生变化。此外,由于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常常把特定的时间、地点以及事件联系起来,因此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了一种固化的常规关系,造成一个明显的主观化过程,在特定的语境中,人们将自身对特定事件的主观认识投射在某件事的时间或地点上,从而造成see的主观化。

高玲玲[10](2008)从认知语用的角度,对典型视觉动词see的语义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发现视觉动词see主要是在语用推理下的一个语义逐渐语法化的过程。

(二)汉语视觉动词语义认知

(1)典型视觉动词—“望”族动词语义认知

“望”是一个典型、常用的视觉行为动词。武文杰、徐艳[11](2011)根据空间隐喻概念和原型理论,对“望”族动词进行了语义认知研究。“望”的基本意义是“向远处看”,表示动作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空间距离比较大,而这种远距离特征可以被借用作表示时间的长短和主客体处境、地位的差异。“望”由“向远处看”这一基本词义引申出“探望”、“盼望”等动词义项,“望”类动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建立在“望”的基本词义和与“远距离”特征有关的引申义的基础上,而“望”的引申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类的认知特点,是借助空间隐喻来完成的。

(2)隐喻理论为基础的语义认知

Lakoff&Johnson[12](1980)提出了“隐喻概念系统”,由此说明隐喻不只是语言修辞的问题:隐喻不只是一种增加语言表达能力的手段,而是一种思维方式。概念隐喻是一种基本隐喻,能派生出若干种隐喻模式。韩玉国[13](2003)以汉语视觉动词为例,具体论述了“感知/心智范畴”这一隐喻模式,从而发掘汉语视觉动词在语义方面的发展图示以及相关的语法化理据。他认为,视觉隐喻过程即指起始域到目的域的投射,两域之间的相似性是使这种投射得以实现的前提,相似性使得目的域的语义以起始域的方式得以解读。

三、英汉视觉动词语义认知对比

提起视觉动词,人们总会先想起英文中的look和see,而在中文中,人们则会想起“看”和“见”。汉语视觉动词“看”、“见”和英语视觉动词look、see的语义特征和语义分布有着较高的对应性。由此可见,英语视觉动词和汉语视觉动词间存在着较多的相似性。以概念隐喻相关理论为依据,英汉语视觉动词语义认知结构对比如下:

(一)心理空间(心域)的语义投射

心理空间(心域)指的是人类的思维空间,人们通过眼睛观察事物,进而形成一定的隐喻思维活动,这种从视觉向心理空间的投射,在英汉语中存在共同的认知。

(1)英汉视觉动词的“see/看”都含有“思考,考虑,理解”的意思。例如:

I see what you are saying.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A Japanese might fail to see anything amusing in a joke which would make an Englishman laugh to tears.

在我看来,这件工艺品非常完美。

(2)英汉视觉动词的“see/看”都含有“预测或是预见”之意。例如:

I can see what will happen if you keep playing computer games instead of preparing for the examination.

有些人虽然整天待在图书馆,但是学习效率不一定高,不见得考试能得第一名。

(二)社会关系域的语义投射

视觉动词可以投射在各种社会形态之中。如视觉动词的“看”表示“拜访,会晤,约见”:

I will look you up when I go to Shanghai.

“You've quite made my day by coming to see me,”said the old lady.

“I've just arrived by train,”she said.“I'm coming to see you.”

该科学家今天要见英国女王。

有人在办公室等着要见你。

吵过架后,他们好几年都未见过面。

(三)物质世界域的语义投射

物质世界与人类关系密切,由于物质世界十分复杂,因此人们常借助于自己最熟悉的视觉体验来隐喻变化莫测的物质世界。在一定程度上,英汉两种语言在这方面具有共性。

(1)“发现、确定”是“(看)见”,为“发现、确定”而做的“调查或其它努力”是“看”。例如:

警察对着监视录像看了半天,仍未见犯罪嫌疑人有何破绽。

Look no further.

(2)“期待”是“看”,“经历”是“(看)见”。如:

She is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sponse.

她又一次见证了奇迹。

(四)视觉动词向其他认知域的语义投射

人有五官,因此人的知觉也分为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五个部分,这五种知觉域之间也会发生隐喻投射。比如视觉域向听觉域的投射,如“眼见为实(Seeing is believing)”,在汉语中我们通常说“通感”,这也说明英汉两种语言存在知觉域之间的互动。例如:视觉动词表示“听觉”:

玛丽见他说得这么真诚,便信以为真了。

Let me see what he wants to say.

综上所述,英汉视觉动词的语义在隐喻投射方面基本相同,存在较多的语义认知相同点。但是英语和汉语作为两门属于不同语种的语言,英汉视觉动词必然也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具体词的语义层面。比如,通过see和“看”的比较,会发现see将“看,视线接触”投射到社会活动目标域上,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为社会活动,从而使某种情感得到确认,有to spend time with sb.的意思,即有“与(某人)待在一起,交往”的意思,而“看”却无此意,如:

Are you seeing anyone(=having a romantic relationship with anyone)?

They've been seeing a lot of each other(=spending a lot of time together)recently.

而“看”可以引申为“依靠”之意,see则无此意。譬如:

我可能去,但要看情况而定。

四、结论

本文通过视觉动词的综合评述及语义认知分析,总结如下:第一,视觉动词没有一个较为明确的定义,分类也尚不明确,值得讨论;第二,对汉语视觉动词的研究比较多,对英语或者是其他语言的视觉动词研究却比较少;第三,隐喻投射问题是英汉视觉动词语义认知对比的焦点所在,今后有待结合其他领域(如翻译、教学领域)进行拓展;第四,大部分英汉视觉动词的语义认知对比研究针对几个典型词汇展开,如“看”和see的讨论,“看”和see作为视觉动词词汇范畴的典型成员,都属于基本层次范畴,虽然对基本层次范畴的研究较为重要,但这种研究并不具备普遍性。

[1]张建理.英语视觉动词:概念的转换和彰显[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5(6):161-169.

[2]尹海良.汉语视觉动词研究的一部力作——读《现代汉语视觉行为动词研究》[J].学习方法报(教研版),2012(2):18-19.

[3]赵彦春,黄建华.英语感官动词模块性的语义分析—认知词典论对词库的描写[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4):11-14.

[4]Saeed J.Semantics[M].London:Blackwell Publishers Ltd,1997:107.

[5]张晓丽.现代汉语视觉动词研究述评[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10):18-19.

[6]张建理.因果事件框架理论对动词的解释[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2):6-8.

[7]冯文杰.现代汉语词汇中表示“视觉认知”的词的语义分析[J].农垦师专学报,1995(3):37-41.

[8]刘华,刘坤.从几个视觉动词看动态语义学的实质[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5):45-49.

[9]柳学永.视觉动词see的语义变化与主观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116-118.

[10]高玲玲.视觉动词see语义演变的认知语用阐释[J].安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3):96-100.

[11]武文杰,徐艳.“望”族动词语义认知分析[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6(3):58-60.

[1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8.

[13]韩玉国.汉语视觉动词的语义投射及语法化构拟[J].外国语言文学,2003(4):10-13.

猜你喜欢

英汉隐喻语义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语言与语义
《活的隐喻》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对《象的失踪》中隐喻的解读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德里达论隐喻与摹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