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开放大学背景下的电大信息化建设
2013-08-15李述武
李述武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教育现代化列为战略目标之一,并用三段的篇幅阐述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由此可见,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和主要的“抓手”。这也为电大信息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那么,什么是信息化?什么是教育信息化?电大信息化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应该包括怎样的内涵和基本属性?电大信息化建设有哪些实践和探索?面临怎样的挑战?应该从哪些方面解决,笔者做了一些思考,供大家探究。
一、信息化和教育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信息化(informationalization)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智能化工具又称信息化的生产工具。它一般必须具备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再生、信息利用的功能。)与智能化工具相适应的生产力,称为信息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工具与过去生产力中的生产工具不一样的是,它不是一件孤立分散的东西,而是一个具有庞大规模的、自上而下的、有组织的信息网络体系。这种网络性生产工具将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将使人类社会发生极其深刻的变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教育管理、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模式。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电大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基本属性
电大信息化建设无疑隶属于教育信息化的范畴,是国家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电大自身发展的特点,电大系统信息化建设所包括的内涵应有:集教学、管理、服务和评价等多项功能于一体的远程教育云平台建设(造云);多网融合的远程教育网络环境建设(借路);适应多终端的应用环境建设(建端);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学习支持服务环境建设(包括云呼叫平台);数字化校园建设;学分银行支撑环境建设;运维环境的体制机制建设(包括组织及经费保障制度);评价体系建设和技术队伍建设。
电大系统信息化建设应具有如下基本属性:开放性、时效性、安全性、兼容性、多样性(个性化)、可扩展性和超稳定性。
开放性:开放大学是面向社会全体成员开展学历继续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新型大学,这就决定了教育对象的开放,就云平台而言他可以是游客、注册用户、缴费用户(缴费后学习一门或多门课程)、培训学员或正式学员等多种身份。
时效性:除了硬件的升级改造外,电大信息化建设一定是将最前缘的信息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和学习支持服务的方方面面,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大的信息化建设必须与时俱进,即“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安全性:信息化建设最大的挑战就是安全性,黑客和反黑客技术永远是“矛与盾”的关系,包括预防病毒在内的各项技术手段,在开放大学的信息化建设中必须综合考虑,积极防范。
兼容性:随着“泛在学习”学习理念的深入,学习和服务将更多的是移动学习和移动支持服务,这就要求信息化建设中必须考虑多终端的应用,他既可以是传统的台式电脑(笔记本电脑),也可以是平板电脑(IPAD、IPHONE);他既要支持苹果操作系统,也要支持如安卓等操作系统。
多样性(个性化):学生、教师、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科研人员都将利用云平台完成各自不同的需求和功能,这种多角色、多功能的广泛应用决定了电大的信息化必须是多样化和个性化的。
可扩展性:随着开放大学的建设,其办学模式、培养模式、评价模式和服务模式都将不断得到完善,信息化的功能模块也将不断扩展,利用已有的基础性数据进行功能性模块的再设计成为了必然。
超稳定性:开放大学云平台功能使用广泛,可以会造成数以亿计的并发访问用户,这将对网络和服务器形成巨大的冲击,系统稳定性面临极大地挑战,而这只能通过级联和分布式服务布置来加以解决。
三、电大信息化建设的优势
自成立以来,电大就与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步发展,始终将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及管理中,首先是广播电视,后来是网络的应用,尤其是1999年开放教育试点以来,明确确立了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规划,使教育教学手段发生了根本性变革。经过十几年人才培养模式及开放教育改革试点的探索,电大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以网络教学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模式改革日臻完善
如果说2005-2006年开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为各地在教育教学模式上作了阶段性总结,那么,2002-2004年“非典”的爆发为电大探索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检验的平台,客观上也起到了助推的效果,使电大人认识到了必须以网络为主要手段来改革教学模式。经过开放教育试点到国家开放大学挂牌,十几年来电大初步形成了以天网地网人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综合应用为特色的网络教学环境。按照“统筹与分类结合,分工与合作并举,软件与硬件协调”的原则,不断强化系统建设,形成了覆盖全国城乡、布局基本合理的教学网络,为试点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
2.以网络数据为主要形式的教务管理模式日益规范
电大的教务管理情况复杂,层次多、学生类型多,较普通高校要难得多,如果没有教务管理系统对电大学生进行管理,三百多万的学生毕业审核恐怕都难以想象,经历了两套教务管理(俗称:老教务系统和新教务系统)的开发使用,以网络数据库为主要形式,包括了教学计划(专业规则)、学生的基本档案,学生课程注册、报考和各种成绩数据,并以此等作为学生毕业审核的依据。
3.以网络通讯为主要方式的支持服务体系日趋活跃
开放教育将教学支持服务作为服务的主要内容,开放教育学生学习的“孤独感”伴随着学生学习过程的始终,为了打破这种情况,电大系统始终将学习支持服务当成电大系统考核的重要工作,各地也作了大量的“尝试”,最早是电话、电子邮件服务,后来又有了QQ群、电话短信平台等,随着企业服务模式的引入,远程呼叫系统也被采用,而且越来越活跃。
4.以网络资源为主要内容的课程资源建设日渐丰富
开放教育试点初,电大的信息化建设仅仅停留在网络建设的“初级阶段”,网络建成后课程资源的建设才引起了重视,大家打了一个通俗比喻:有了路、有了车,但没有货。所以中期评估要求 90%以上的课程均要有两种以上的网上教学资源,应该说当时基本上解决了有无的问题,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发展,随着电大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电大现在建设了一大批优质的课程教学资源,并以此作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考核指标之一。
5.以网络检查为主要途径的评估评价机制日现完备
经过了开放教育试点的中期和总结性评估后,电大的评估评价机制开始步入经常化,形式上呈现多样化,其中包括年报年检、网上教学检查和实地教学检查等多种方式,内容则从过去的指标体系发展到现在的质量因子,使这种评价更有利于各单位从对评估工作的注意转移到对教学质量的关注。
6.以网络运维为主要目标的技术队伍建设日见常规
各单位网络建成后,为了保证网络的正常的运行和维护,都建立了相应的职能部门,不管他是怎样的建制,还是多多少少的引进了一些技术人员,虽然这些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但如果能将这些人员集中起来组成团队并形成活力,将对电大信息化建设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四、电大信息化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1.电大信息化建设发展极不平衡
且不说中国东西部多年以来存在着所谓的“数字鸿沟”,甚至在一个省的不同市内,由于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不同、投入不同、重视程度不同,导致数字化教学基础条件、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技术人员开发教育教学资源的水平迥异。
信息化建设另一个不平衡的表现是:许多地方存在着“重视硬件建设,忽视软件建设”、“重视建设、忽视应用”,表现最为极端的情况是:在许多领导的认识中,信息化建设就是购买计算机。
由此可见,电大的信息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要花百分之百的精力抓信息化基础建设,要花百分之一百五十的精力抓课程资源建设,要花百分之两百的精力抓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应用。
2.信息化建设缺少科学谋划,多平台建设导致的“信息孤岛”现象制约了信息化建设的发展
电大从试点初期到目前,中央电大各部门考虑到各自的需求,或开发、或引进了一些应用系统,解决了当时的燃眉之急,据查现在仍在使用的系统达近20套之多,但这些系统各自为政,缺乏统一规划,数据之间难以相互打通使用,不排除个别软件还存在着“数据壁垒”的现象,数据要真正走向融合,还有许多困难需要克服,这包括要解决一些人存在着的认识问题。
3.信息化建设经费得不到充分的保障和落实
电大建设方方面面,信息化建设也与校领导(特别是主要校领导)对其认知的程度而千差万别。据笔者调查发现:部分(主要是东部发达地区)学校能将信息化建设的经费保证纳入了学校的预算;部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可能是依靠政府的专项经费和学校的配套资金部分组成;还有部分学校可能在学校的常规预算中根本就没有考虑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真正到出了问题后,再作专项来进行处理。
4.技术人员的队伍建设有被“边缘化”的倾向,严重制约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某种程度上讲,成为了电大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技术队伍的建设对信息化建设无疑起着事关成败的重要作用,因为决定成败的因素主要是人,但在电大的发展中,技术人员成为了技术服务人员,这当然是由工作性质所决定的,除少数部门主要领导外,大多数技术人员可能都不为领导所知,更谈不上熟悉了,长期的被“边缘化”,技术人员可能就会失去心理平衡,甚至得过且过,这对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是沉重的打击。
五、电大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对策
1.进一步统一思想,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作为开放大学的办学基本条件建设和重要办学特色的重要性
首先,要确立信息化教育的理念。就是确立以计算机网络为条件下的教育理念。教育现代化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既要打破对传统的教学方式的路径依赖,也要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中的思维定式。如果这种观念不改变,即便有再先进的数字化设施,再完善的网络系统,再成熟的信息技术,教育现代化将难以实现,必须探索以构建网络为主要教学手段下的新的教学模式。
其次,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是电大办学的基础工程,是办好开放大学的先决条件。电大的办学突出特色就是远程教学。网上的自主学习,网上教学管理和服务是电大的办学特色,其重要支柱就是信息化建设。没有先进的一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没有一大批稳定的、有奉献精神的、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师队伍、管理队伍、技术队伍和研究队伍,电大的办学特色就无法体现。
2.明确作为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的投资主体应该是政府,从政策层面上构建保证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和运维的体制机制
首先,国家开放大学与普通高等学校有所不同,它强调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既然是全体社会成员,那么,这个责任理所当然的应该由政府承担,开放大学可以作为政府指定的教育机构,代表政府行使教育职能,但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应该由政府来投资建设,政府代表全体社会成员投资,即谁投资,谁受益。
其次,以电大“捉襟见肘”的经费来投资教育的信息化建设无疑是“杯水车薪”,且不谈运行和维护需要多少经费保证,单就“云平台”、“云教室”和“云呼叫平台”的基本建设恐怕就要几十个亿的投入,所以开放大学要实行可持续发展,在完成自身的“造血”功能前,政府必须要不间断地保证投入。
3.中央电大作为国家开放大学总部要科学谋划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既要考虑现实需求,也要考虑长远发展;
既要考虑作为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普遍需求,也要考虑个别地区的特殊情况开放大学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吸取电大当初的经验和教训,在顶层设计中就要科学决策、认真谋划,打造一朵具有多种功能的云,考虑到开放大学的教育教学模式尚在探索中,教学、管理和服务模式必将随着开放大学建设而深入,此次这朵“云”,一定要有较好的“可扩展性”,另外,各地的情况不同,发展的程度也千差万别,所以这朵“云”,要有不同的针对性。即我们通常说的“个性化”。
4.信息化建设方案中应明确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的定位和建设的基本要求
电大系统的信息化建设必然是一个由中央电大(总部)、省级电大(分部)、市州级电大(学院)和县级电大(学习中心)构成的信息化系统,中央电大所建设的云必然要通过路(网络),供端(各教学点)来使用。反之,各教学点教师及资源也是在端来通过路的形式上传到云供大家共享使用,因此,电大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建设和使用的整体,原则上中央电大和省级电大通过教师团队构筑教学模式探索和课程资源建设的主体,而市(州)和县级电大教师除参与中央电大和省校教师团队建设外,还应加强教学模式的研究,指导学生学习和应用好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使其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益。总体上讲,云平台由总部规划建设,省校既要参与中央电大的云平台建设(分布式),并和学院、学习中心共同完成部分学科、专业及课程的建设,也要在指导学院和学习中心共同完成借路及建端的工作,发挥系统办学的优势。
总之,国家开放大学组建是电大发展到新时期所面临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开放大学的重要办学特色和基本办学特征,必须加以重视,并使之不断适应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需要。这既是内涵建设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综合办学实力,打造核心竞争力,不断拓展自身生存和发展空间的战略举措。
[1]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Z].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Z].
[3]关于加强国家开放大学信息化建设的若干意见[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