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13-08-15刘华存刘成刚王彦杰邓铭瑞沈贤宇刘丽娟潘开文

四川林业科技 2013年2期
关键词:成都市农户工程

季 猛,刘华存,李 伟,刘成刚,王彦杰,张 林,邓铭瑞,沈贤宇,刘丽娟,潘开文

(1.邛崃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四川 邛崃 611530;2.邛崃市国有林场,四川 邛崃 611530;3.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和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 成都 610041)

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基础性工程,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它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难度大,是关系到广大农民切身利益的系统工程[1,2]。成都市作为四川省退耕还林工程重点市之一,经过10多年的建设,在提高森林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和促进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3,4]。为实现该工程“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目标,成都市各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区(市、县)结合自身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在稳步推进工程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发展后续产业,并围绕全市林业产业体系建设,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地方经济的发展,实现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稳定发展,为切实有效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尚缺乏资料支撑。作者根据现场调查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全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的现状,剖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建议。

1 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发展现状

近年来,成都市各退耕还林区(市、县)坚持从实际出发,在分析需求和建设可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相对集中,科学合理规划建设项目和规模,初步形成了颇受欢迎的后续产业和相关林业产业发展模式。

1.1 大力发展林下种养殖

1.1.1 林下养殖

双流县、大邑县、金堂县等地在退耕还林区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林下养殖项目,初步形成了一些规模化养殖基地,如大邑县出江镇宝珠村生态养殖基地、金堂县淮口镇光荣村桃园生态鸡养殖示范基地等。该模式在发展运行中,由公司供应种苗,负责统一组织管理,并与农户签订购销合同,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从而极大地降低了农户的养殖风险,有效增加了退耕农户的经济收入。2011年,双流县煎茶、黄龙溪、合江、正兴四镇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林下生态鸡养殖项目,通过专业合作社和四川省登悦林木种植开发有限公司牵头带动,以及提供技术服务,共养殖生态鸡26.6万余只,发展带动退耕还林养殖户650余户,纯利润达400万元以上。

1.1.2 林下种植

双流县通过引进鑫山牧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形式,发展退耕林下牧草种植养牛,为当地农户持续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都江堰市、崇州市、邛崃市、蒲江县、大邑县等地多采取“大户带小户”、“合作社+专业农户+贫困农户”形式发展林下种植重楼、黄连、沙参、桔梗、沉木等名贵中药材以及林下种植野菜和森林蔬菜,一些地区还建立了林下中药材示范种植基地,如都江堰市在虹口乡光荣村建立了重楼示范种植基地。林药和林下蔬菜种植充分利用退耕林木林下空间,特别为一些喜阴的中药材提供了庇护场所,达到增加林地产出的目的。以都江堰市发展林下中药材为例进行经济效益分析,都江堰市每0.067 hm2种植重楼约5000株~6000株,3 a可投产获取收益,以现有药材行情每株0.5元·a-1计算,在见效初期收入37500元·hm-2~45000元·hm-2,随着年限的增长,其经济价值还将不断增加。

1.2 培育特色经济林产业

1.2.1 竹材竹笋产业

成都市多个区(市、县)依托现有竹资源,以及通过引进新竹种,大力发展竹材和竹笋产业,通过扩大竹子栽培面积,增强产业体系的建立,从而有利于增进退耕还林成效。如:都江堰市以“公司+合作社+农户”形式发展雷竹和方竹产业,形成了向峨、红光等竹产业重点村,特别是高风竹产业合作社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凯达公司为龙头,2011年笋用竹投产面积2000 hm2,产笋量1500万kg,产值达5000余万元,有效增进了退耕农户的收益。邛崃市2011年新建慈竹1580 hm2,复壮2373 hm2,并引进了河北凯越集团天澜木业有限责任公司、中冶崃山纸业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形成了竹笋和竹材销售、加工、销售的产业体系,2011年林竹加工实现产值13.7亿元,占该市林业总产值的46.6%。

1.2.2 “三木”药材产业

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成都市集中在龙门山脉地区建设了“三木”药材林,主要分布在都江堰、彭州、邛崃、大邑和崇州,特别是都江堰市已形成三木药材1.03万hm2,有华泰川芎药业三木药材基地等67 hm2以上示范基地20多个,形成了虹口高原等10多个“三木”药材示范村。在“都江堰市三木药材产业合作社”的带动下,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出口韩国和日本。2011年,都江堰市厚朴皮产量3000 t、厚朴杆3000 m3,年产值7000余万元,出口收入900万元。

1.2.3 林茶产业

蒲江县依托当地茶资源,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过程中,大力发展茶林混植模式,形成了茶桂、茶银、茶樱等茶林混植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基地2000 hm2。同时,成立了茶林种植专业合作社,促进了林产业发展,不仅维持了茶叶收益,创收了相关林木产品价值,而且带动了该地森林旅游,显著提高了退耕户的纯收益。

1.3 稳步推广特色经果林

特色经果林是退耕还林区农户增收的主要后续产业之一。在退耕地上种植名、特、优、新特色水果,生产周期短,见效快。青白江的杏,金堂县的油橄榄、富硒油桃,蒲江县的柑橘、猕猴桃,邛崃市的猕猴桃等,均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并对部分优势品种进行辐射推广,保证了产品的收购、销售。如青白江福洪乡的杏花村、幸福村依托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种植优质杏47.7 hm2,逐步辐射民主、字库、进步等5个村,目前规模达900 hm2,销售收入3600万元·a-1,成为福洪乡农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1.4 实施种植业丰产措施

各退耕还林区(市、县)主要通过发放肥料、对退耕户进行施肥培肥等技术指导,实施种植业的丰产措施。通过合理施肥,提高现有耕地及退耕地的生产力,有效促进林木生长,发挥林木防护作用的同时,提高林地产出,增加退耕户收入。

1.5 进行低产低效林改造

结合成都市林业产业发展和退耕区产业结构调整,将现有低产低效林改造成生态经济效益高的森林。其中,经济林的改良可以大幅度地提高产量及单价水平,生态林改良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气候、土壤条件,改造后的树种其经济价值明显高于先前树种,从而在保证生态效益不下降的前提下,提高退耕还林地的经济收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2011年,蒲江县实施了柑橘改良为金橙、脐橙项目,2 a~3 a后单价收入将翻倍;崇州市对红梅进行嫁接改良;邛崃市也将原有的枇杷、巨桉改为香樟等珍贵树种;双流县实施了核桃高接换种等。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推动了退耕换林地后续产业的发展。

1.6 着力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作为广义上的后续产业,能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各区(市、县)依托退耕还林和后续产业发展成果,积极打造生态旅游项目,经济效益明显。例如,都江堰市以合作社带动农户为主要方式,依托自身资源,打造“蜀西竹海”,发展铜马沟乡村田园旅游项目。邛崃市打造了一批以天台山等风景名胜区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发展了楠木溪等村“农家乐”和“林家乐”的乡村旅游。金堂县淮口镇光荣村已成为登山赏花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生态农业示范村。蒲江县“茶林混植”模式带动了当地“农家乐”和“林家乐”的兴旺,农户增收显著。青白江依托福洪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建成的“中国西南方最大的优质杏基地”这一独特资源,大力发展现代乡村旅游业,通过举办“杏花节”和“杏果采摘节”,2011年旅游销售收入1000万元,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

2 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发展成效明显,特别是林下种养殖、特色经济林产业及退耕后生态环境改善所带动的生态旅游均能在短期内给退耕农户带来较大收益,因而受到农户青睐。但从总体上看,由于全市后续产业发展的品种较少、产业链短、附加值低,龙头企业实力相对较弱,对农户的带动面存在局限性,因此,后续产业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

2.1 后续产业发展涉及范围依然有限

由于全市退耕还林工程涉及面广,而现阶段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本身涉及范围有限,相关产业基地建设仅在部分有资源和条件的地方开展,还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因此,即使部分退耕农户在后续产业发展与带动中受益,但总体来讲,仍达不到共同致富、全域富裕的要求。

2.2 退耕还林相关补助仍较低

在走访调查中,退耕农户普遍反映退耕补助较少。尽管全市已实施了对生态林的生态效益补助,然而退耕农户从退耕地获得的补助与全市耕保基金的补助差距较大,随着中央和地方出台各项惠农强农政策,退耕还林补助收益比较优势逐渐减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户经营管理意愿,从而限制了后续发展和产业规模的扩大。

2.3 项目实施与成果巩固不足

部分发展项目由于补助太少,很难完成从招投标、设计、实施再到检查验收等的相关工作。由于部分项目仅注重农户短期的经济收益,缺乏对建设成果的巩固和开发的深入研究,因而后续产业发展思路欠缺。

2.4 集约经营管理不力

多数退耕农户文化程度较低,掌握的市场信息和先进生产技术有限,忽视或淡化退耕地投入和经营管理,集约化经营程度普遍较低,成了制约后续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瓶颈。

2.5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目前全市龙头企业的数量总体较少、实力较弱,退耕还林产业化经营程度偏低。多数龙头企业与退耕农户利益分割,实行二次返利比例较小,多为松散型的买卖关系,其辐射、带动和吸引力不强。在此情况下,退耕地上的多数林产品,例如三木药材、竹笋产业尚未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仍处于初级加工或初级产品阶段,资源优势还没有真正转化为品牌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农户增收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3 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后续发展对策

3.1 进一步开展产业论证

按照“因地制宜,市场前景,龙头产业”的思路,制定合理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规划与布局,并进行充分论证,将其纳入地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在优先保证生态效益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产业,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5],培育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3.2 加大退耕补助力度

应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补助额度和集约化经营管理的补贴金额,充分调动退耕农户的积极性,加强退耕还林地管理,提高林地生产力。

3.3 加强科学技术示范及指导

尽管全市各退耕还林区(市、县)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每年对退耕户进行各种技能培训,包括笋用竹栽培与管理技术、林下种养殖技术、低产林品种改造技术等,然而,由于退耕户自身接受新信息、新技术还有一定的适应和实践过程,因此,应进一步强化对典型示范地的管理与林农培训,充分发挥示范效应的带动作用。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管理团队,实行产业和科研单位联合,进一步培育出产量高、品质好的产品。

3.4 培育龙头企业,创知名品牌

全市现有的竹笋、竹材、三木药材等加工企业多为初级产品加工企业,因此,通过土地利用、市场准入和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积极主动地引进大型企业和深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积极鼓励现有企业进行联合与重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层次,扩大主导产品生产规模,促进企业做大做强,做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形成一体化的联合经营体,带动退耕户依靠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走上致富之路。

3.5 加强成果转化力度

在林产品生产、加工、贮藏的环节上,大力推广林业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加速向现代林业转化。引导农户把握绿色食品的生产趋势,重点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生产,积极发展林产品的精加工、深加工,争创名牌,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3.6 提高退耕户生计能力

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性取决于农户能否增收、收入结构能否调整[6],为了促使退耕农户可持续生计的获得及发展,保障政策效果和可持续性,新一轮的退耕还林政策除了实施直接补助外,需要更加关注农户资产和生计能力的提高[7]。政府部门应设置专门机构、专人负责,为农户出门务工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加强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切实解决好退耕还林后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再就业问题。在抓好主导产业开发,实施产业化带动型发展模式的同时,应强化针对退耕还林实施的具体情况开发不同后续产业发展项目,因地制宜,支持和鼓励退耕农户分散型发展[8],充分体现在各退耕村落实施开发项目的公平性,筛选适合各地区自身发展的模式,确保农户持续增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此外,由于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与实施涉及到多个部门,因此,应在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的相关政策基础上,加强各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切实把后续产业的发展与推进全市生态建设、农业产业化、基本农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农业科技工程、扶贫开发等紧密结合,落实好各项配套保障措施,通过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和促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建成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美丽成都和小康社会。

[1]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西部办实施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和政策措施[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2.

[2]支玲,刘建昌.退耕还林(草)的涵义与实施基础的研究[J].世界林业研究,2002,15(6):14 ~16.

[3]许先鹏,周锐.成都市退耕还林工程的主要成效及后续发展问题浅谈[J].林业建设,2011(5):14~17.

[4]李非非,李智彪,曾小毕,等.成都市退耕还林地主要造林树(竹)种对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的改良效应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1,32(3):66 ~68.

[5]张洪明.四川省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J].四川林勘设计,2011(4):52~56.

[6]赵丽娟,王立群.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对农户收入和就业的影响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76~81.

[7]谢旭轩,张世秋,朱山涛.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6(3):457 ~464.

[8]高淑桃,方玉媚.四川退耕农户自我发展模式及评价[J].农村经济,2008(11):55 ~58.

猜你喜欢

成都市农户工程
农户存粮,不必大惊小怪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让更多小农户对接电商大市场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粮食日 访农户
农户存粮调查
子午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