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探膀胱经的脑属性及其与心经之关系

2013-08-15蔡向红申霖来

世界中医药 2013年3期
关键词:心经心脑膀胱经

蔡向红 申霖来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2 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100700)

1 中医脏腑功能的经络基础

中医脏腑理论滥觞于《内经》,传承发展于历代医家,以解剖居位远近为萌芽,以“象”测“藏”方法而拓展,阴阳配属思维以充实,经脉互为络属为基石[1]。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五”规划教材[2],论述脏与腑之间的表里配合关系,有更进一步的阐述,言其依据有三:1)经脉络属;2)生理配合;3)病理相关。换言之,经络是脏腑功能完成的基础。回顾经络的作用:1)生理功能:运行全身气血,营养脏腑组织——通道作用;联络脏腑器官,沟通上下内外——联络作用;感应传导信息;调节机能。2)病理反映—经络是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3)经络诊断—作为推求病因、病位的依据。4)经络治疗。5)预防保健。

如果说基于阴阳五行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精髓,经络则是这一理论的核心构架。下面单从肾经经脉循行例证,且不赘举络脉、经别、经水等即可窥见一斑。

“肾足少阴之脉……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寥寥数语即可诠释肝肾关系、肺肾关系、心肺关系、心肾关系存在的物质基础。中医基础阐述:肝肾同源,肾水上涵于肝木;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肺主吸气,肾主纳气;心主血,肺主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心主火,肾主水,水火既济,生命活动才能正常等等。不难看出,上述中医脏腑功能及生克关系,若无经脉相连,上述关系如空中楼阁。

所以经络相互络属是完成脏腑生理关系及病理影响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经络循行中,剥离繁复,清晰脉络,进一步挖掘脏腑关系,求是创新,以便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多的诊疗途径。

2 心经与脑的关系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藏神。现代医学之脑功能,与中国传统医学之心的主神、藏神功能内涵相容学术界多有论述和认同。从经络理论看心经联络于脑,及与脑相关联的组织器官:1)心经上系“目系”。如《灵枢·经脉》所言“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2)借助督脉,心脑相连。“督脉者,……上额交巅上,入络脑……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素问·骨空》)等;3)通过足阳明经建立心脑间的联系。如足阳明胃经“循眼系入络脑”(《灵枢·动输》);足阳明经别“上通于心……还系目系”(《灵枢·经别》);4)通过膀胱经心脑相连。《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等。以上四点说明了“心脑间经脉相连互络”的关系。

心经“属心”的同时,也体现了心经“络脑”的特点,从临床主治概要来看心经“络脑”,手少阴心经腧穴主治除心、胸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症外,主要是与脑相关的疾病,如癫、狂、痫、痴呆、不寐、中风、热病昏厥、眩晕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及脑心综合征[3],表明心经和心包经穴位不仅可治心病也可治脑病。

3 膀胱经与脑的关系

《灵枢·经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灵枢·空骨论》:“督脉者……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灵枢·寒热病》“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

膀胱经下起于足,上通于脑,络肾,经别当心入散,其背俞为脏腑之精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联系诸经,故可将肾之精气、心之气血以及其他脏腑之精微上输于脑,养脑益髓,以奉元神。

4 膀胱经的脑属性

膀胱经“入络脑”实质为“属脑”,故尝试提出足太阳膀胱经为“脑经”的概念,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主气,《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精则养神,”王冰在《黄帝内经素问补注》中说:“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乎,”故足太阳经穴可温通阳气,调养元神。刘立公[4]等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膀胱经及其腧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整理结果显示,膀胱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9 项,其中与脑直接相关的症名就有三项,较之其他脏腑相关症名为最多,症次合计为1 067,较之应用于他病的症次亦为最多,此为膀胱经主治脑相关疾病之明证。

膀胱经和督脉是治疗“脑”病的主要经脉,并且为世代医家的临床实践所证实。督脉经穴的功能主要是治疗“脑病”,类似于瘫痪、癫、精神病等,本经脉所系28个穴位中,有24个穴位直接与“脑病”有关,仅长强穴、悬枢穴、中枢穴及灵台穴不与脑病直接产生联系[5]。然《难经·二十八难》把十二经脉喻为“沟渠”,把奇经八脉喻为“湖泽”,以说明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的关系,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膀胱经和督脉之间亦是体现了这个关系,两者经气相通,联系紧密,膀胱足太阳经为“诸阳主气”,督脉为“阳脉之海”,督脉总领诸阳的作用正是通过膀胱经为主的经络实现的。甚至有人从经络角度分析,认为“足太阳膀胱经穴所在恰是督脉与夹脊穴经气外延重迭覆盖之处,足太阳膀胱经穴于此联络沟通二脉,具有调控二脉的枢纽作用,独取足太阳膀胱经穴时能起到调节两经的整合作用”[6],故后世医家有“太阳与督脉相通”,“五脏之俞,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之说,清·张志聪(《灵枢集注·背俞》)。因此也就好理解当今学者“督脉是大脑经(膀胱经)的经别,并非奇经”之说了。

曾有学者[5]提出“足太阳膀胱经即为大脑经”的概念,与本文此处所提概念相似,笔者考虑中医学中仅有奇恒之府脑的概念,且中医之脑与现代之大脑有所区别,故以“脑经”称之。

5 心经与膀胱经(脑经)的经络联系

5.1 心、膀胱经(脑经)经别加强心脑间相互联系《灵枢·经别》言:“手少阴之正……属于心,……合目内眦。”即指心经经别在目内眦处与手太阳小肠经汇合,《灵枢·经脉》则有:“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可见目内眦不仅为心经经别与小肠经汇合之处,还是膀胱经之起点,故目内眦亦为心经经别与膀胱经交通之处。《灵枢·经别》曰:“足太阳之正……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指出了膀胱经经别不仅“散之肾”,还“当心入散”。所以心、膀胱经(脑经)分别通过经别加强了心脑之间的相互联系。

5.2 心经与膀胱经(脑经)相合 经脉相合理论见于《灵枢》:“太阴阳明为一合,少阴太阳为一合,厥阴少阳为一合,手足之脉各三,则为六合也。”张志聪集注有载:“六合,谓十二经脉之合也。足太阳与足少阴为一合……手阳明与手太阴为六合者,各从其经正而相通也。”张景岳也曾说过:“六合,十二经之表里谓之六合。”可见经脉相合是指经脉之间表里对应的关系,其形成借助于“其经正而相通”,即借助各自经别相沟通。结合上文论述,探究心、膀胱经(脑经)之间的关系,两者一阴一阳,一里一表,互相属络,且有经别相通,虽无心、膀胱经(脑经)相合记载,然其实质与传统六合一致,故可认为两者具有相合关系。

5.3 心经与膀胱经(脑经)在循环路径上流注交接《灵枢·大惑论》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项中。”其中“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的经脉,恰是《灵枢·寒热病》所述的“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正属目本,名曰眼系。”之经脉的反向描述,故“上属于脑,后出于项中”与“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都是讲的同一条经脉,即指膀胱经[7]。同时从《灵枢·大惑论》记载:“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裹撷筋骨血气之精而与脉并为系,上属于脑,后出项中。”可见五脏六腑之精气以目系为中介通道上输于脑,心之精气亦然,而《灵枢·经脉》曰:“心手少阴之脉……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故从经脉交接流注上看,心经与膀胱经(脑经)通过目系相交。

综上所述,根据膀胱经与脑的关系,笔者认为膀胱经在脑的生理病理中具有重要地位,从而提出膀胱经为“脑经”的概念。同时膀胱经与心经相互络属,其密切的联络以及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影响,也为“心脑同治”“从心治脑”“从脑治心”提供了理论依托。在本文基础上,如进一步补充完善心脑生理病理上的相关性,则可更加全面与深入地把握心脑关系,为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1]唐健嫩,李其忠.脏腑相合理论的发生学初探[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6):16-18.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115.

[3]傅立新,赵建国,赵红,等.针刺对脑—心卒中患者血中内皮素、一氧化氮含量影响的动态观察[J].中国针灸,2002,22(9):628.

[4]刘立公,顾杰,沈雪勇,等.古代文献中膀胱经及其腧穴主治的统计报告[J].上海针灸杂志,2004,23(12):42-43.

[5]曾鹏飞.论大脑经脉与其功能的协调[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8,4(3):10-14.

[6]史华敬,向开维.独取足太阳膀胱经治疗颈性失眠[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31(1):54-55.

[7]严健民.论足太阳膀胱经在经脉学说中的历史地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3,9(11):57-59.

猜你喜欢

心经心脑膀胱经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只要3个动作,解决身体90%的疾病
七招给心脑“消署降温”
一测多评法测定心脑健胶囊(片)中6种儿茶素
常按通里开心窍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稿约
解析八大山人的书法《心经》
我的远教“心经”
母亲的“心经”
肾经、膀胱经开合时间与中医治疗肾病综合征疗效的相关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