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内瘀津的转化利用
2013-08-15张晓平
张晓平
(武汉科技大学附属天佑医院,武汉,430064)
津液[1]是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代谢障碍,津瘀则为湿、为水、为饮、为痰。湿、水、饮、痰等瘀津,传统均认为是体内实邪,所导致的病证均为实证,故主观上采用清瘀的攻伐思路治疗。然而体内大部分瘀津能被机体转化利用,只有少量溢于与外界相通管道中的瘀津可被排出体外。笔者在本文将分析瘀津的成分,瘀津对机体的积极作用和不利影响,传统祛湿、利湿、渗湿、胜湿、燥湿、化湿、逐水、利水、化痰饮等清瘀方剂中客观存在的化湿、化水、化饮、化痰为津等瘀津转化利用法,进一步探讨瘀津转化利用法的机理与临床运用。
1 瘀津的成分
瘀津为津液代谢障碍所致,传统包括湿、水、饮、痰等,这些瘀津中大部分成分,甚至全部成分仍然为津液,有的裹摄有一些对机体有害的物质[2]。津停为湿,湿为津液运行停滞的反映,若单纯为津液停滞,其成分仍然为津液,如果因津液停滞而致有害物质滞留,则湿中就会裹摄有害物质。湿聚为水,若未裹摄有害物质之湿聚之水,其成分仍为津液,如果裹摄有害物质之湿聚之水,其成分亦会裹摄有害物质。水浊为饮,这里的浊有两种含义,一为稠,一为秽,未裹摄有害物质之水中有益物质浓度高为稠,其成分仍为津液,裹摄有害物质之水中的有害物质浓度高为秽,其成分除津液外,亦包含有害物质。饮凝为痰,未裹摄有害物质之饮进一步凝炼之痰,其成分还是津液,裹摄有害物质之饮进一步凝炼之痰,其成分除津液外,亦包含有害物质。
2 瘀津对机体的作用
2.1 瘀津对机体的积极影响 传统认为津液代谢障碍之瘀津,如湿、水、饮、痰等均为病理性产物,均为无用废物。然而,它们的大部分成分,甚至全部成分仍然为津液,具有保护脏腑组织、限制或载运消除有害物质等作用,并非无用之物。相反机体遇有害物质侵袭,若生湿、生水、生饮、生痰等功能减弱,不利于有害物质的限制或载运消除,有害物质对脏腑组织的损害将加剧。
2.2 瘀津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津流不腐,津瘀则有害物质蓄积,当有害物质蓄积一定量,超过津瘀限制有害物质对脏腑组织产生损伤能力时,就会发病。例如津瘀中之湿阻滞部位不同其表现各异:湿阻滞经脉,则头重如裹、肢体沉重或屈伸不利;湿壅上焦,胸闷咳嗽;湿阻中焦,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腻或甜、舌苔白腻;湿滞下焦,腹胀便溏、小便不利;湿泛溢皮肤肌腠,发为水肿。又如津瘀中痰饮上扰清窍可见眩晕,昏冒;痰饮阻肺可见喘咳咯痰;痰饮阻滞心脉可见心悸、心胸闷痛;痰迷心窍可见神昏、痴呆,或发生癫痫病;痰火扰心可见谵妄狂躁,或发为癫狂病;痰停于胃可见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饮流注经络筋骨则可致瘰疬痰核,肢体麻木,或半身不遂,或成阴疽流注等;顽痰郁结不散则成瘰疬、瘿瘤、痰核等;痰气凝结咽喉可见咽喉中如有物梗阻的梅核气。
3 瘀津的转化利用
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涉及五脏六腑的一系列生理活动。《黄帝内经·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津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胃肠吸收水谷中的精微,输送至脾,经脾的运化转化为津液并转输于肺,通过相辅宣发向上向外和肃降向上向内布散到全身。肾对津液的输布起着主宰作用,肾阳蒸腾气化,一方面推动脾气散精,小肠秘别清浊,津液经三焦运行至肺而布散全身,另一方面将津液转输之代谢废物化为尿液注入膀胱,排除体外。脏腑组织器官,特别是脾、肺[3]、肾的功能失调,均可影响津液的的生成、输布和排泄,从而破坏津液代谢的平衡,导致津液不足之津亏、液脱等;或津液停滞而成湿、水、饮、痰等瘀津[4]。瘀津易致机体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内湿、水、饮、痰等壅盛,而另一些脏腑组织器官内津液虚亏。瘀津的转化利用,有助于将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内湿、水、饮、痰等壅盛之瘀津化为津液,发挥滋养脏腑,濡润口、眼、鼻等九窍,滑利关节,充养骨髓和脑髓,化生血液,调节机体的阴阳平衡,排泄代谢产物等作用。瘀津的转化利用,有助于津液的输布,消除机体某些脏腑组织器官内湿、水、饮、痰等壅盛,而另一些脏腑组织器官内津液虚亏的现象。
3.1 传统清瘀方剂中客观存在的瘀津转化利用法传统祛湿、利湿、渗湿、胜湿、燥湿、化湿、逐水、利水、化痰饮等清瘀及破瘀、逐瘀等祛瘀诸方剂[5]中客观存在的化湿、化水、化饮、化痰为津及化瘀血为营等瘀津、瘀血转化利用法。例如五苓散中白术健脾燥湿,促进运化,既可化水为津,又可输津四布;防己黄芪汤中黄芪、白术、甘草更能体现益气健脾利水之功;五皮散中茯苓皮甘淡渗湿,利水消肿,兼可健脾;苓桂术甘汤中苓甘术健脾以祛湿意图明显;实脾散中附子、干姜温壮肾阳,蒸腾气化水湿为津,又有茯苓、白术健脾运化水湿为津;真武汤中除附子温壮肾阳,蒸腾气化水湿为津,茯苓、白术健脾运化水湿为津外,芍药有益阴敛营之意;独活寄生汤中人参、茯苓、甘草益气健脾利水,地黄、当归、川芎、芍药调养阴血,更能体现转化利用瘀津治法;十枣汤中的大枣,主观上制毒缓峻,客观上有培土化水为津的瘀津转化利用作用。二陈汤中的茯苓,苓甘五味姜辛汤中的干姜、细辛、茯苓、甘草、五味子,半夏白术天麻汤中的白术、茯苓、甘草,涤痰汤中的人参、茯苓等,客观上均有瘀津(痰饮)转化利用的作用。
3.2 瘀津转化利用法的临床运用 体内大部分瘀津能被机体转化利用,因此在临床上针对瘀津病证,不应单纯采用清瘀治法,应以化瘀津为津液(如体液[6])为主,辅以清瘀。瘀津,应以健脾化瘀为津为主,温肾化瘀为津为辅,单纯的津停之瘀仅健脾化瘀为津、温肾化瘀为津可取得显著疗效;瘀津兼热者可佐以清热;瘀津兼寒者可佐以散寒;瘀津兼风者可佐以祛风等。健脾化瘀为津的药物如芪、诸参、二术、二苓、草、枣、焦三仙、山药、白扁豆等为佳,温肾化瘀为津的药物如干姜、细辛、附子等,均需视瘀津偏寒偏热性质选用。
3.3 瘀津转化利用的时机和治法需结合脾肾功能状况,特别是脾胃功能状况来选择 人体五脏之气衰旺,与四时季节变换有关。这种内外之气的对应关系,是以五行为理论根据的。如肝属木,春亦属木,则肝气通于春,肝气旺于春;心属火,夏亦属火,则心气通于夏,心气旺于夏;肺属金,秋亦属金,则肺气通于秋,肺气旺于秋;肾属水,冬亦属水,则肾气通于冬,肾气旺于冬。但脾是一个特殊的内脏,它在四季中没有对应的独立季节。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历代医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论,即脾旺于四时之末各十八日与脾旺于六月长夏[7]。脾为瘀津的转化利用的主要脏腑,故瘀津的转化利用的时机在四时之末各十八日和六月长夏。
1)各季节,四时之末各十八日为瘀津的转化利用的有利时机。脾旺于四时之末各十八日这种理论认为,脾在五行属土,而土居中央,能兼木火金水之气,故土不专主于时,而气透于四时之中,若以时间言,则分治于四时之末各十八日。《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帝曰:脾不主时,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四时之末各十八日,合之即七十二日。四时各减十八日,皆剩七十二日。如此五脏各主七十二日,一周期三百六十日为一年。需要指出的是,脾虽寄治于四时之末各十八日,但脾气的作用却是贯通于四时的。换句话说,心肺肝肾诸脏,都依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气的充养,所以四脏之中皆有脾胃之气。《内经》中多次提到四时之脉中皆当有“胃气”,并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其实就是对脾旺四时的一种特殊应用。《难经》与《金匮要略》提出“四季脾旺不受邪”的概念,则是从正气抗邪方面来说的。总之,脾主四时的理论强调了脾气的重要性,也从主时角度证明了“脾为后天之本”这一特性。在四时之末各十八日健脾化瘀,可取的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春天肝旺而脾弱,脾土被肝木所困,容易致脾胃输送、消化功能受影响,出现腹胀、腹痛等瘀津转化利用障碍的问题。因此,春天除了疏肝利胆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健脾养胃。养脾胃需静心,使肝气不横逆,脾胃安宁,脾胃运化功能得以正常运转,以达到瘀津正常转化利用目的。春天除多按摩期门、太冲等穴养肝疏肝之外,勿忘多按摩足三里、中脘等穴以养脾胃,助“木乘土”所致瘀津的转化利用。夏天是阳气最旺的时候,同时这时候的湿气也比较重,湿邪容易损伤人体的阳气,特别是损伤脾胃之阳气,导致脾之气机不畅,饮食运化失常,使人出现脘腹胀满,不爱吃东西,大便稀溏,甚至发生胃肠炎、痢疾等瘀津转化利用障碍的问题,因此,夏季养脾胃的重点在于除湿。夏天的寒凉饮食,特别是冰冻的冷饮,会产生寒湿之邪而导致暑湿兼寒的瘀津病证。因此,虽然是夏季,我们还是要少吃寒凉食物。夏季里除多按摩极泉、神门等穴养心之外,勿忘多按摩足三里、中脘等穴以养脾胃,助“夏湿”所致瘀津[8]的转化利用。秋季之时,很多的家长反应,孩子刚入秋的时候,就变得不爱吃东西了,人也变瘦了。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孩子经过炎炎夏日,体内能量消耗较大,饮食结构也会发生变化,孩子们爱吃冷食冷饮,损伤脾胃的阳气,才会出现上述的瘀津情况,这类孩子有时还容易患感冒、腹泻。故不要吃太凉的食物,并选择清淡、细软易消化的食物。秋季除多按摩中府、太渊、列缺等穴养肺之外,勿忘多按摩足三里、中脘等穴以养脾胃,助“秋燥”所致瘀津的转化利用。冬天不宜摄入过多甜食,因为,甜食会助湿,妨碍脾胃转化利用瘀津的功能,令人中满,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所说:“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冬季里除多按摩关元、太溪、气海、肾俞等穴强肾外,勿忘多按摩足三里、中脘等穴以养脾胃,助“冬进补”所致瘀津的转化利用。我们一年四季都勿忘甘温养脾胃,以助四时不同因素所致瘀津的转化利用,而各季节,四时之末各十八日为瘀津的转化利用较有利的时机。
2)一年中,长夏季节为瘀津的转化利用的最佳时机。长夏的气候特征是主湿。湿在五行属土,故对应于长夏。从夏秋之交来看,确实是湿气弥漫的特殊季节。天阳下迫,地气上蒸,湿为热蒸,则蕴酿生化。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皆以长夏之化为中心。四时若无长夏为之化,则草木虽繁茂而果实不成,秋既无收,冬亦无藏。人体若无脾土生化之功,则虽饮食日进,而气血不化,四脏皆失滋养。但长夏之湿虽主生化,而湿之太过,反困其脾,而成六淫之邪湿。故至夏秋之交,脾弱者易为湿伤,诸多湿病亦由此而起。又因时逢炎夏,湿与热兼,往往湿热交争而为病。古人言“暑必挟湿”,其原因就是暑热季节(夏秋)正与湿盛季节(长夏)重叠。从五行相生关系言之,春肝木生夏心火,夏心火生长夏脾土,长夏脾土生秋肺金,秋肺金生冬肾水,故脾旺于长夏一说亦顺理成章。然而脾既旺四时,又旺长夏,如何统一?《中藏经》云:“脾者土也……王于四季,正王长夏。”“正王”可以理解为“最王”(“王”通“旺”)。就是说,脾虽旺于四时,而以长夏为最旺。是故一年中,长夏季节为瘀津的转化利用的最佳时机。
3)冬季为瘀津的转化利用的有利时机。除冬季之末十八日为健脾化瘀,促进瘀津的转化利用的有利的时机之一外,整个冬季天都适合益肾化瘀。肾主津,瘀津的转化利用有赖于肾阳的蒸腾气化,有赖于肾阴的滋润溶化,故冬季为肾藏精的关键季节,肾精足则阴阳旺,阴阳旺则湿、水、饮、痰等瘀津化而为津,以被机体转化利用。故“冬进补”需“阴阳并补”,单补阳不利于瘀津的溶化,单补阴,不利于瘀津的气化。如冬季运用附子、肉桂、干姜、细辛等温里助阳药物的同时,需配合麦冬、天冬、沙参、枸杞子等养阴药[9]。
总的来说,体内大部分湿、水、饮、痰等瘀津能被机体转化利用,只有少量溢于与外界相通管道中的瘀津可被排出体外[10]。瘀津的成分包括大量可利用的津液和少量的对机体有害的物质。瘀津对机体具有保护脏腑组织、限制或载运消除有害物质等积极作用,亦有蓄积有害物质而损害脏腑组织等不利影响。传统祛湿、利湿、渗湿、胜湿、燥湿、化湿、逐水、利水、化痰饮等清瘀方剂中客观存在的化湿、化水、化饮、化痰为津等瘀津转化利用法。四时之末各十八日为健脾化瘀,促进瘀津的转化利用较有利的时机;一年之中,长夏季节为健脾化瘀,促进瘀津的转化利用的最佳时机;冬季亦为益肾化瘀,促进瘀津转化利用的有利时机。
[1]张景明,陈震霖.论津液与脏腑关系及其抗病御邪作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7,13(1):13 -14.
[2]张晓平.对“湿”的重新认识[J].中医杂志,2009,50(4):380-381.
[3]胡业建.从肺论治津液输布异常疾病[J].西部中医药,2011,24(10):31-32.
[4]丁建国.“津液运行模式”钩玄[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4):54-56.
[5]梅晓云.津液代谢失常导致瘀血之刍议[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17(2):79 -80.
[6]和胜.津液的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6(12):1615.
[7]胡正芬.脾主时令形成渊源初探[J].国医论坛,2007,22(3):18 -19.
[8]张晓平.略论冬病夏治要在祛湿[J].江苏中医药,2010,24(1):64 -65.
[9]许丽绵,杨凌,罗颂平.免疫性不孕症与慢性生殖道炎症的相关性及中药干预的临床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4(5):363-367.
[10]吴燕,欧阳臻,赵明,等.桂苓神术汤及其有效部位的利尿作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4):16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