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晶日教授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经验
2013-08-15林晋濠
林晋濠 张 杨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哈尔滨,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病科,哈尔滨,150040)
谢晶日教授是黑龙江省名中医,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为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脾胃病科主任,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谢教授业医近40载,学验丰硕,活用经方和时方,擅长运用中医药对各种疑难杂病的诊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治有独到之处。余有幸侍诊于侧,获益颇多,现将谢师运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思路和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病因病机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ivecolitis,UC)目前病因尚未十分明确[1]。现代医学认为其与人体的免疫功能絮乱[2]、遗传及细菌或病毒感染、饮食失调、精神因素有关。从临床特点来看,本病可属于中医“大瘕泄”“肠澼”“久泻”“休息痢”“脏毒”“泄泻”“肠风”等范畴。主要病因为素体虚弱,禀赋不足,感受外邪,饮食不节(洁),情志内伤等。谢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三脏联系最为密切,肝郁、脾弱、肾虚、气血失调为其本,湿浊内生、瘀血毒邪为其标,疏肝解郁、健脾祛湿、清热解毒、活血止血、涩肠止泻等法皆可依临床酌情用之。在本病早期诸多病因病机中,多为肝郁脾虚、湿热下注,其中以肝郁脾虚病机尤为重要,而后期常病久累及于肾而出现肝肾阴虚、脾肾阳虚之象,其中以脾肾阳虚较为多见。
2 治疗方法
对UC的治疗,西药美沙拉秦肠溶片、柳氮磺胺吡啶片及糖皮质激素泼尼松龙等虽有一定疗效,然存在耐药性及较多不良反应的弊端,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很大影响[3-4]。鉴于西药在治疗UC上的捉襟见肘,谢教授一贯主张充分发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认为可将溃疡性结肠炎按活动期和缓解期分别进行中医辨证论治。
2.1 活动期常以邪实为主,表现为肝郁不疏,木乘脾土,或忧思伤脾,土虚木乘,《景岳全书·泄泻》有云:“凡遇怒气便作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触而发,此肝脾二脏之病也。”或湿热蕴结于里,下注大肠,或气机失调,气血不行而出现气滞血瘀证,甚则血肉败坏,毒邪内生,瘀毒互结。故治疗上谢师强调抑木扶土,药用柴胡、佛手、川楝子、吴茱萸等,且重视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常嘱咐患者调畅情志。若有明显湿热蕴结之象,治疗则应再加以清热利湿,药用黄连、黄芩、大黄等,同时时刻谨记不忘调气行血,正如刘河间《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曰:“下血调气。经曰:泻而便脓血,气行则血止,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药用防风、槐角、地榆炭、土鳖虫等,此则气血调畅,瘀毒可祛。
2.2 缓解期常以正虚为主,因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后天之本虚弱,运化失司,加上饮食不当或病情日久失治误治,久病入肾、久病必虚而表现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医宗必读·痢疾》曰:“是知在脾者病浅,在肾者病深。肾为胃关,开窍于二阴,未有久痢而肾不损者。”即病程长久者,多为虚象,且多伴有肾虚的表现,故谢师治疗时予以调补肝肾,温脾理气,常用乌药、狗脊、续断、牛膝、淫羊藿等药,另一方面,由于湿邪与脾病往往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湿邪重浊黏滞,易困扼脾土,无论湿从寒化或热化,皆可进一步伤及脾胃,脾失运化,气机不畅,津液不布,水饮停留,助生湿邪,故还应重视健脾燥湿之法,中药茯苓、炒白术、薏苡仁、苍术、厚朴等均可用之。此外,由于临床中久病之人,多耗气伤血,易正虚邪恋,故谢师治疗时佐以涩肠止泻之品,如诃子、肉豆蔻、五味子、五倍子等,同时强调以扶正为主,兼以祛邪,使之无闭门留寇之弊,又无祛邪伤正之忧。徐徐缓图,冀正气恢复,病可渐愈,充分体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思想。
3 典型病例
男,40岁,2012年05月21日初诊,主诉:腹泻、腹痛伴黏液脓血便反复发作10年。现症:患者面色萎黄,语声低微,大便稀溏,4~5次/d,伴有黏液脓血,矢气频作,下腹重坠,肠鸣,伴左下腹疼痛。腹部喜暖,四末不温,腰膝酸软。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辅助检查:(2012-03-16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二院)肠镜:溃疡性结肠炎。病理:结肠黏膜溃疡性病变(距肛门60 cm),间质水肿。便常规:RBC满视野,便潜血阳性,WBC 38~40/HPF,大便颜色棕红色。中医诊断为痢疾,脾肾阳虚证。西医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中医病机分析:脾胃乃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气机升降无序,可见矢气频作,脾病日久则脾气虚弱,升举乏力,故有下腹重坠。脾失升举,运化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则腹泻。气机升降逆乱,可致气滞血瘀,经脉痹阻不通,不通则痛,故见左下腹疼痛症状。气血不行,久则血败肉腐,瘀毒互结,加之脾气虚,气不摄血,血不循经,溢于肠络,则可见黏液脓血便。日久脾病及肾,肾阳亏虚,脾失温煦,阳气不达四末,可见腹部喜暖,四末不温,腰膝酸软等症状,舌质淡暗,苔白,脉沉细皆为脾肾阳虚之象。四诊合参,病位在脾肾,病性虚实夹杂,预后欠佳。治宜温肾健脾,固涩止泻。自拟方肠病1号加减,药用附子15 g、茯苓20 g、炒白术20 g、乌药20 g、诃子 15 g、补骨脂20 g、肉豆蔻20 g、五味子20 g 等,10剂,水煎服,并嘱患者注意休息,调畅情志。
二诊:10 d后复诊,大便偏稀,偶有黏液脓血便,2~4次/d,左下腹疼痛略有缓解,时有下坠感,肠鸣,仍易矢气。舌质淡,苔白,脉沉细。加炒蒲黄15 g、五灵脂15 g等以活血止痛。继进15剂,水煎服,嘱患者勿劳累,勿食辛辣油腻之品。
三诊:15 d后,患者服药后症状好转,大便略稀,1~2次/d,无明显黏液脓血便,左下腹疼痛已明显减轻,自诉寐差,多梦易醒。舌质淡,舌尖略红,苔白,脉沉细。遵二诊之方去附子以减其汤药温燥之性,加酸枣仁15 g、莲子心15 g,以养心安神,随证治之。15剂,水煎服,嘱患者注意饮食,慎起居。
四诊:15 d后再次复诊,患者服药后诸症均明显好转,自诉大便1~2次/d,偶有不成形,无黏液脓血便,腹部偶略感不舒,余无明显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略沉。三诊之方去补骨脂、肉豆蔻,加芡实15 g以收涩止泻,15剂,水煎服。遵原治法缓缓图治,以冀巩固,并嘱患者保持情志舒畅,防风寒,勿劳累。
[1]张春阳.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2,26(6):97-99.
[2]赵旭红,常丽丽,田春凤,等.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免疫功能分析[J].河北医药,2012,34(4):560-561.
[3]陆玥琳,沈洪,张声生,等.中医序贯疗法对溃疡性结肠炎维持缓解的疗效观察[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7(2):118-120.
[4]张晓昌.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方法和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1):8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