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交流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

2013-08-15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归化文化

韩 颖

(南京晓庄学院 外国语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一、引言

电影是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最广,最具有国际性和大众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很多时候,人们了解一个国家就是通过这个国家的一部电影开始的。所以,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在不遗余力地为本国电影在全世界的推广做着各种各样的努力,例如全球知名度很高的美国的好莱坞、印度的宝莱坞和其他国家的以各自城市命名的电影节。各个国家的文化部门都会通过各种途径推广他们的电影产品,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各国都想通过本国电影来树立各自良好国际形象的意愿。因为片名是对影片内容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所以在推广本国电影的过程中,首先也是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对电影片名的翻译。如果能够让观众用最快捷最方便的方式去阅读并理解电影片名,进而能够让观众大致掌握电影的内容或所讲述的文化价值取向,这无疑会大大地提升一部电影的影响力。本文通过文化传播的视角来探讨电影片名翻译相关理论及其应用,进而探索我国电影对外推广的思路,并对我国电影片名的翻译及电影的对外推广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二、文化交流视角下的电影片名翻译存在的问题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电影片名的影响

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重人伦,轻器物,并同时受到中国文化思维和哲学思想的影响。所以,中国文化中人们习惯于从整体把握事物。首先,我国的电影片名中体现了中国文化注重概括性的一面,例如,《金粉世家》、《不见不散》、《天下无贼》等等。其次,汉语文化还讲究含蓄美,故事的叙述通常是讲究讲三分、留七分,给人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朦胧美。例如,《一帘幽梦》、《一江春水向东流》、《似水流年》等等。再次,汉语是声调语,声调抑扬顿挫的韵律美最能表达出丰富细腻的感情;这其中还要求语言要凝练、工整、和谐等等。最后,中国文化深受中庸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中特别强调平衡美,汉语中有很多与成语相近的四字短语,这些短语庄重稳定而又不乏灵活性,使表达更加形象生动,汉语片名中也多用四字短语,例如《卧虎藏龙》、《十面埋伏》等等。

西方文化中热衷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强调人性的独立、人格的完整,力图表现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所以,许多影片都直接以具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命名,如:Harry Potter、Pygmalion、Lolita、Rebecca、Ghost等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中文电影中,除了著名历史人物、民族英雄、楷模外,很少用人名命名一部电影。其次,英文片名中名词占主导地位,大量使用名词或名词词组。例如,在1928年至2006年奥斯卡78部最佳影片中61部片名为名词词组。

电影片名的翻译表面上处理的是单个的字、词或短语,但它面对的却是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目前情况下,由于东西方语言文化的差异而导致的某些电影片名翻译的偏差,已经成为电影片名翻译中的棘手问题,并且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影片的美学价值。

(二)文化交流过程中电影片名翻译存在的问题

由于对外开放和文化交流力度的加大,现在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中国有很多的网民都会在许多大片还没有在公映之前已经先睹为快了。那么因引进时间滞后而处于不利地位的电影发行放映机构只能在译名上做文章,改头换面,造成陌生感,以便使观众误认为是新片。例如,美国影片Ricochet,台译《猎杀红蝎星》,大陆原译《子弹的反跳》,公映时译作《警匪生死劫》。另外,电影片名翻译中,引进西片作商业发行、放映的机构为了物质利益,有时会对同一部影片推出好几种译名;同时,随着大陆、香港、台湾三地文化交流的增加,大量港台译名也不断涌入,也导致了西片译名的混乱。

在将我国影片的中文片名译为英文片名时,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翻译工作整体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我们还有大量繁琐而细致的工作需要去做。我们必须深入细致地研究西方观众知识领域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然后在翻译中处理好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这样才能使西方观众接受我们的英文片名,进而接受我们的电影。这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该片是典型的武侠片,故事片以“卧虎藏龙”隐喻游侠独立不倚、飘忽不定的气质,同时暗示在错综复杂的江湖中天外有天、人上有人。《卧虎藏龙》英译名为Crouching Tiger,Hidden Dragon,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虎和龙均是力量、勇气的象征。此外,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更是权力、尊严的象征。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是一种口吐火焰、长着一对翅膀的恐怖怪兽,是邪恶的化身。以hidden dragon译“藏龙”难免会使英语国家观众产生抵触情绪。

三、文化传播过程中电影片名翻译的原则和应用

(一)在尊重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进行电影片名翻译原则

在对电影片名进行翻译之前,我们应先对影片内容、故事所讲述相关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刻而透彻的了解。这其中要求我们不仅要对原电影所处的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的学习,而且要对翻译的受众所处的文化传统进行深入的学习。通过对文化传统知识的学习,我们既可以更好的理解原名,也能使得我们翻译出来的片名与影片内容更加吻合。例如,影片Pygmalion讲述了一个酷似灰姑娘的故事。翻译者通过对影片内容和相关知识文化传统的深入了解,再联系《诗经》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诗句,于是把影片的片名翻译为《窈窕淑女》。由这个例子我们看出,通过对英文化中的文化的了解,再加上对中国古典文化的深厚底蕴,便可以翻译出让中国人民能接受的优秀的电影片名。再例如,上面论述的关于将“藏龙”译为hidden dragon的问题。既然英语文化的观众不能接受龙这种动物,那么我们可以选择用他们能够接受的动物来替换。在英语文化中,狮子是力量的象征,也是威严、权利的象征,我们不妨尝试把老虎换成狮子来翻译,比方译为“Roaring lion”似乎更妥。

(二)文化视角下的归化和异化原则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归化的原则就是要求立足于受众的审美需求、文化认同感,通过各种翻译手法,使翻译的电影片名更贴近本国观众的生活和欣赏心理。例如,The English Patient被翻译成了《英伦情人》,这样使受众自然而然的进入了影片之中,不受任何打搅地进入到电影的情境之中了。再例如我国部分影片的英文名字的翻译,将《花样年华》译为In the Mood for Love,将《阿飞正传》译为Days of Being Wild,将《无极》译为The Promise等等。上述几个例子都是在正确认知原名的前提下,从西方观众的接受能力和文化习惯出发,对电影片名进行归化处理的。通过归化方法的处理,我们有效地减少他们在理解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并实现对影片内容介绍的目的。

从文化的视角来看,电影片名的异化原则,就是指翻译的片名中保留了原来电影片名的语言文化特点,给观众以地道的异域风情。在异化策略指导下,我们可以用音译、补译、创译等方法,以便给观众带来一种陌生感和疏离感,从而增强对观众的吸引力。这样我们可以将外国电影的异域风情带给我国观众,也可以将中国的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传播到国外。例如,将The God Father翻译成《教父》,不仅是让中国的观众立刻知道是关于西方的影片,而且还能够了解影片的故事和一个教父关系。

归化选择符合译入语文化的价值取向,能够使观众倍感亲切,并激起观看的欲望。异化的选择能使观众欣赏到原汁原味的外来文化,从而使观众主动地感受影片带来的外来文化。归化和异化是解决文化差异的好办法,这两种翻译策略相辅相成,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三)文化视角下美学的形神兼备原则

在对电影片名进行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影片的美学价值。美妙的译名就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很多优秀的电影译名,已经成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共同的记忆,若干年后还会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印象。许渊冲教授在诗词翻译中提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电影的片名翻译也可以依此作为美学的原则,笔者称之为形神兼备的美学原则。译者如果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了美学的原则,那么他们翻译的电影片名不仅可以传达原片名的内涵,而且还可以向观众介绍更加深刻的文化韵味和美学欣赏。这其中两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将著名影片 Madison County Bridge译为《廊桥遗梦》;将著名影片A Walk in the Clouds译为《云中漫步》。当然,在遵循形神兼备原则时,有时需要译者摆脱原文词语的束缚,深入把握电影的思想美学特点,然后进行艺术再创造,从而将美感传递给观众。

四、我国对外文化传播过程中电影片名翻译的两点建议

(一)根据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制定不同的翻译形式和传播方式

现在的文化交流是全方位多角度的,我们不仅要将我们的电影推广到英语文化国家,也要推广到别的语种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语种。如果能让更多的非英语文化国家的西方观众看懂我们国家优秀影片,那么我们的电影作品肯定能够更好地传递我们的电影所承载的中国优秀文化。我们只有主动地根据不同世界国家的文化背景,有针对性的提供一些既能反映我们国家文化底蕴和文明特点,才能创造出使这些国家的大多数民众接受的译名。

现在国内有很多专门的机构和者学者在从不同的侧面研究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我们可以利用这一重要的人力资源,有意引导和加大对各语种的电影片名和内容翻译的科研立项工作,从而有效地将我们的电影和文化传播出去。

(二)利用各种文化交流平台推进电影片名翻译工作国际间的合作

为了更好的传播我国的电影和文化,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制度化的形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推荐和引进优秀的电影作品,进而推进电影片名翻译工作国际间的合作。例如,建国时期在西方国家放映我们的电影《梁山伯和祝英台》,在西方世界就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另外,我们可以向全球各大电影节和全球主要的影视基地选派翻译工作者去和国外的同行们进行交流和合作。我们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电影节,例如上海电影节,设置一些和电影片名翻译有关的研讨会,增进与国际社会的沟通和友谊。

五、结语

电影片名的翻译是一项创造力很强的实践活动,我们只有正确面对东西方语言而导致的文化差异,顺应不同文化,才能将电影片名的翻译工作做好。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够将电影片名的文化性展示出来,将人类共有的美好思想、动人情感和智慧启迪用凝练、优美、和谐、工整的语言完美的概括出来。我们的电影片名翻译工作也一定能够帮助全球的观众跨越各种文化的鸿沟,从而达到文化传播的目的。

[1]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2]丁树德.翻译技法详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

[3]王治奎,等.大学英汉翻译教程[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

[4]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归化[J].外国语,1998,(2).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6]包慧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7]蔡平.翻译方法应以归化为主[J].中国翻译,2001,(5).

猜你喜欢

归化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谁远谁近?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归化翻译与江西诗法——以《鲁拜集》的三个七言绝句译本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