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电视媒体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
2013-08-15张星晨
张 晖,张星晨,张 静
(中国农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北京 100083)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深刻阐述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发展和宣传普及时,第一次明确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一个拥有七亿农业人口的国家,广袤的农村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场域,广大农民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受众和价值主体。如此庞大的农民群体若没有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很难说完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也不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因此,从农村现实情况出发,结合农村当前文化设施的状况以及农民的特点,依托电视这个传播媒介,在农民群体中大力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使其融入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是当下推进中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要求。
一、电视媒体在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必要性
(一)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需要电视传播媒介的支持和帮助
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就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需要通过一定的传播方式,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借助于具体的形式表现出来,把晦涩深奥的文字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实践艺术,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广大农民了解和熟悉,转变为其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武器,更好地服务于广大农村和农业的发展。电视传媒作为一种传播介质,是一种重要的社会信息传播方式,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电视媒体在进行信息传播时,它的目标群体就是广大人民群众,理论宣传借助于电视媒体的这一优势,可以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在农村得以广泛地传播,可以实现马克思主义相关信息或信息系统的运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为农民大众认同,被农民大众掌握,并被农民大众自觉地用来指导自己的实践,从而扩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吸引力,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传统人际传播媒介在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作用有限,需要突出发挥电视媒体的功能
长期以来,农村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通常要经历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再到普通的农民群众的过程,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利用“口耳相传”、“村广播站”或者“标语、墙报、宣传册”等宣传途径,推进马克思主义在普通农民群众中的传播。但是近年来这类依靠人际传播媒介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于传播者的变化而表现出不可持续性。一方面,农村党员队伍中青年党员较少,党员年龄普遍偏大,思想觉悟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在马克思主义传播方面已力不从心。根据我们2011年在贵州、云南的调研,农村党员的平均年龄在50~55 岁,35 岁以下党员偏少,而且95%的农村年轻党员常年外出打工,不能够起到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作用。另一方面,农村党员的文化程度并不高,理论认识水平也较为有限,在对马克思主义进行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的过程中,解决不了农民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村民的认同度并不高。这些均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甚至由于传播者自身的一些做法,间接导致了村民在心理上对于党的主流意识形态产生一定程度的抵制。基于这种状况,有必要突出强调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的作用,发挥其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亟须一种“强势”媒体的解救
当前,我国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状不容乐观,广大农民的思想意识领域正面临严峻的挑战。近年来,经济社会处于转型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口流动的频繁,原本在城市较为盛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等有碍个人健康全面发展的思想已将疆域拓展至农村,再加上农村落后地区封建迷信思想的死灰复燃以及宗教势力的快速发展和扩张,各种陈腐、落后、错误的思想观念沉渣泛起,侵蚀和消解着马克思主义在广大农民心目中的地位,对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阵地形成较大冲击。张红云对山东沂蒙老区农村的调查显示,“村民中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只有3%,信仰宗教的5%,而相信鬼神的达到70%”[1]。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出现偏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缺乏了解、对农村的生存现状不满、精神文化生活匮乏、信仰趋向多元化和功利化等,严重影响了农民群众对社会主义的信仰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向心力。这种现状再加上传统的农村理论宣传方式缺乏针对性、时效性和实用性,对农民思想意识的引导较为困难和低效,亟须一种和农民接触率高、冲击力强、影响面较大的“强势”媒体发挥作用,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及其在农村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为农民和新农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二、电视媒体在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可行性
(一)电视媒体在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具有其他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报刊、广播、电视和网络四类媒介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进行了传播和发扬。四类媒介传播信息的方式、感染力、影响力等均有不同,相比之下,电视媒体在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具有其他媒介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一,电视媒体提供给受众的是视觉符号和声音符号有机结合而成的“声画复合体”,比报刊上静态的文字与图片和广播中单一的声源冲击更具有吸引力,而且,电视的文本解读能够带给受众更多的真实感,从而加强受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体悟。其二,电视在当今农村的普及率非常之高,受众面以及接触率等远超过网络及其他媒介,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北京大学“中国农村居民媒体接触与消费行为研究”课题组2009年对8 省19 市3 800 户农村居民进行的抽样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农村家庭电视保有率为97.6%,98.4%的农村居民在过去一年中收看过电视,农民与报刊、广播、互联网的接触率较低,年均不足30%。如果比较农民与各类媒体日均接触情况,其他媒体与电视的差距则更为显著。其三,电视收看方便、内容丰富、花费较少,不存在使用技术上的障碍等,更加符合农民群体的习惯和偏好等。这些特点无疑使得电视媒体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更具优势。
(二)电视媒体是农村文化设施不健全条件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媒介选择
农村文化设施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的重要载体,是开展理论宣传教育的主要阵地。党的指导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否真正进村入户,乡村文化设施是关键。目前,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普遍较为缺乏和落后,互联网普及程度较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资源稀缺。陈文胜对湖南省万户农民的调查结果显示,“80.1%的农民认为农村文化设施缺乏,75.4%的农民不知道乡镇文化站的存在”[2]。公共文化机构和设施的不健全,文化建设的落后,导致农民思想文化阵地陷入瘫痪状态,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首要选择就是电视。根据2007年财政部教科文司等部门的调研报告,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中普及率最高的文化传播媒体是有线电视或电视差转台。徐雪高等在《农民获取不同类型信息的渠道结构现状及成因分析》中指出,“97.4%的农户拥有电视机,并且92.7%的农民每天都收看电视节目”[3]。2008年,国家发改委、广电总局全面启动全国20 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了农村地区广播电视覆盖水平。广播电视尤其是电视的高覆盖率、高应用率,为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最为有利的平台。
(三)电视媒体是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最主要的文化传播工具
从20 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电视媒体传播的发展进入了日新月异阶段。据统计,1985年我国电视受众的覆盖率已经达到68.4%,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超过广播68.3%的比例,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第一渠道。电视成为超越报纸和广播的最重要的信息大众传播媒介,电视的影响力也不断创新高。农村信息、文化、交通等相对较为封闭,缺乏信息获取途径。农民通过电视媒介可以直接了解到中央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其他信息,减少了许多中间环节,非常受农民欢迎。2007年央视第五次全国电视观众抽样调查结果表明:98.74%的农村人口是忠实的电视观众,更有93.7%的农民将“看电视”作为最佳休闲方式。2009年,由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国文化报联合主办的“关注农民文化需求”调查显示,“看电视”成为农民最主要的文化娱乐方式,比例占到93.81%。与看电视相比,农民看电影、看戏剧以及其他文娱节目实况表演等文化活动都明显匮乏,农民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形式较少。从农村当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无论从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还是农民家庭自有文化传播媒体来看,电视都是普及范围最广、影响力最深、受众接受程度最大的文化传播工具。“电视文化”作为农民文化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成为大众传媒中最有可能影响、改变和提高农民素质的媒体。
三、电视媒体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
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电视媒本在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电视媒体应该做到如下几个方面。
(一)秉持“以受众为本”的理念创新农村影视文化宣传,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电视媒体要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意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占领农村思想阵地,必须创建农民能看懂并产生共鸣的属于他们自己的影视文化。农民数量众多但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根据农业部的调查,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8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到82.2%。如果让他们去学习抽象的理论,其难度可想而知。因此,要坚持“以受众为本”,从广大农民群众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出发,关注和弄清楚农民的文化需求,致力于影视文化宣传创新。
首先,改变“媒体城市化”的现实做法,大量制作和播出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的农村题材的电视节目,增加节目的亲和力,拉近电视媒体和农民受众之间的心理距离。农村生活与现代都市生活有所不同,农民最为关心的是与自己相关的事,农民群众最喜欢看的莫过于贴近自己生活实际的节目或作品。因此,要平衡城市与乡村题材的选取,真正站在农民的视角上,了解农民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多创作一些切合农村生活实际、合乎农村风土人情、反映农民自己生活和情感、有主流价值观导向的“农味”十足的文化作品。
其次,要创新马克思主义的电视宣传语言,采用通俗易懂的大众话语和更直观形象的表现手法,把大道理与农村生产生活的家常事务联系在一起,巧妙恰当地运用农民熟悉的语言,包括土话、方言、俚语等,把复杂理论变成群众听得懂、能理解、乐意听、愿接受的大白话,从而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入耳、入脑、入心,家喻户晓。
再次,从群众的理解能力和审美情趣出发,关注和明晰农民的文化需求,丰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传播的节目形式。电视节目面向农村群众,不但要在片头制作、出像背景、音乐选择等方面尽量符合农民的兴趣和口味,而且,在节目策划和节目制作中,应凸现农民的主角地位。无论是引导和帮助农民致富的节目,还是公民道德教育类节目或者科普类节目,都要选择身边人、身边事,给农民以话语空间,通过典型案例,让农民现身谈创业经历、具体想法和做法、生活感受等,以源于农民现实生活的节目内容,帮助这一群体实现自我教育。此外,还要以促进乡村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为主旨,积极开展面向农民群众的电视直播活动,充分吸纳农村现有文化资源和文化能人参与节目,激发农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的吸引力、渗透力和影响力。
(二)发掘电视媒体的教育功能,增强农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感和信服度
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角度而言,电视媒体的教育功能发掘得还不够。电视不仅要关注农民群众的理论需求和生产生活需要,帮助农民提升知识技能和文化素质,更重要的是要通过电视媒体有形和无形的宣传,激发农民自我提升、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的意识,培养农民的农村家园意识和自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从电视节目内容和编排来看,要注意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要注重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涵借助于恰当的节目形式并融入内容中去。比如,反映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类的节目,要通过选择典型的案例,分析生产生活或工业污染对于村容村貌、农业发展和农民身体健康造成的危害,让农民知晓为什么要讲求科学发展,引导农民树立清洁生产、文明生活的理念。再如,对于解决农村家庭邻里纠纷类的节目,不但要帮助当事人分析并解决问题,关键要传达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帮助当事人和其他群众知晓基本道德准则、行为规范及处世之道等。
二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融入各类电视节目的主题思想中,引导和构建农村健康向上的主导价值观。当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常住人口中有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电视在他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现实行为等。面对城市化进程中妇女、老人和儿童这样的受众,除了可以采取趣味性更强的电视传播形式,创作开发和制作更多短小快捷,充满时代气息、现代意识的视听节目,还可以通过法制类节目以及传统戏曲等文艺类节目,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健康文化,注意把教育人、引导人和尊重人、关心人结合起来,引导他们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建立良好的意识系统。
三是要紧密结合各地的具体实际,更加及时地解读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的有关惠农、利农、便农的各项政策和措施,着力做好信息的传播服务,不但让农民知形势,明政策,而且教农民学会那些他们渴望学到的养殖、种植等方面的技术,提供各种实用信息等,为农民提供切实的帮助。把政策解读、热点引导、信息供给等工作和实际解决群众最为关心和最为现实的利益问题结合起来,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让农民由衷地感到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等都是在维护他们的利益和帮助他们谋求福祉的,从而自觉地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三)提升电视媒体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乡村传播能力,促进马克思主义的有效传播
广大电视媒体工作者担负着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领社会思潮的重要责任,其自身的职业精神、价值取向、业务水平等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的质量以及社会公信力等,影响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因此,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有效传播,有必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首先,要提升电视媒体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坚持和强化正确的舆论导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是一项长期工作,培养一支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高、专业素质能力突出的电视媒体队伍至关重要。电视媒体工作者能够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各种社会思潮,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潮的引领者,将有助于在节目的选题、策划、传播内容等方面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调,创作出具有思想意蕴和艺术魅力的电视节目精品,全面深入地做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工作。
其次,电视媒体工作者要善于把握电视媒体传播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提升乡村传播能力。我们在贵州和云南农村调研时发现,农民收看一些节目时会因为看不懂或者觉得没意思而关掉电视。究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种:内容不能真实地反映农村现实生活,太假;情节过于离谱,瞎编;节目的专业技术性较强;等等。基于此,电视媒体工作人员要真正“走转改”,要深入农村田间地头,走村串户,深入调研农村实际,认真核实农村情况,切忌人为拔高脱离农村实际,为做节目而做节目。要真正了解农民的需求、认知能力、思维习惯和心理特点,知晓并认真研究农民朋友关注的热点问题,采用典型示范、政策解读、交流疏导、民主讨论的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的现实问题,解除其思想疑虑和困惑等。对待一些突发性事件,应力争在第一时间发布准确信息,表明党和政府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和工作进展,引导农村社会舆论沿着理性、建设性的轨道发展,不给小道消息和谣言提供传播空间。
再次,要开办农民频道,更加有针对性地、更加集中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宣传工作。如河北农民频道,自2009年独立营运以来,收视率连连攀升,目前已成为河北省最受观众喜爱、收视率最高的电视频道,被广大农村观众亲切地称为“咱农村老百姓自己的频道”。借助于这样的频道,使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内容贴地皮儿、接地气儿,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化为农民群众的文化理念,渗透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农民群众,达到百姓寻常日用而不觉的境界,实现真正彻底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张红云.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困境与成因分析——以沂蒙老区农村为例[J].学理论,2011,(7).
[2]陈文胜.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现实困境——基于湖南省万户农户调查[J].中国农村经济,2010,(5).
[3]徐雪高,靳兴初,沈杰.农民获取不同类型信息的渠道结构现状及成因分析[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