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学院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学研究
2013-08-15周宇豪
周宇豪
(郑州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孔子学院作为语言教育和文化交流的平台,其担负的重要使命就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它对于加强中国文化的输出力与渗透力以及提升中国软实力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1)作为文化品牌的孔子学院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间的关系;(2)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涵及其历史的、哲学的根源和现实意义;(3)孔子学院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学意义。
一、作为文化品牌的孔子学院与中国传统文化
(一)作为文化品牌的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是在世界范围内以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的名字命名的、以传授中国语言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交流机构。一般来讲,国外学者有关对中国的研究基本上都是把孔子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言人,把研究孔子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作为研究中国的切入点。这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将在世界范围内以教授汉语言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赢利性组织命名为孔子学院。换句话说,孔子及其学说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品牌。这个品牌所蕴含的潜在能量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东亚地区发挥作用,至今仍是长盛不衰。作为文化品牌,孔子学院自身所具有的鲜明特征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孔子学院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广泛性和典型性,是打造中国软实力的最佳品牌。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文化离开了语言则成了“谎话”。因此,语言作为形成文化的重要因素,其作用不仅仅在于表达思想或描述一些客观事实,更重要的是语言构建了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其中包括群体共有的思想及人的身份。同样,语言以文化作为主要支撑,特别是对于完全陌生文化背景下的语言学习,如果不了解这种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即便是在学习过程中努力了,最后收到的效果也难免是“鹦鹉学舌”。
其次,综合性是孔子学院的又一特点,这为促进孔子学院在海外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条件。孔子学院办学模式灵活,不仅提供汉语学习,而且还提供中国文化、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性服务,有的还提供如何在中国开展商务活动的知识等,以满足不同领域人士对中国了解之需要。
(二)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和平主义”为代表的价值趋向。英国著名哲学家罗素在其所著《中国问题》一书中曾经指出:中国人向以博大精神的文化为荣,而中国文化的核心精神在于追求自由而非支配别人。正如罗素所言:“它们追求的只是自由,而不是支配……中国虽是两千年帝国的后裔,然而对帝国的热衷却已极其淡漠了。”[1](P154)罗素的观点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中崇尚和平理念的精辟概括。对此,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也曾经有过类似的论述。他说:“尽管中国战事频繁,但进入历史时代后,即逐渐成为和平化的世界帝国。”[2]P30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确实是一个崇尚和平的民族,和平主义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趋向。其中“和为贵”、“和而不同”、“以人为本”是这种和平主义精神的突出表现。这种以“和平”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而沉淀下来的精神财富,它已经深深地镶嵌在民族大众的心理的、知识的、生活的结构中,并不断通过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而得以延续。不仅如此,从历史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发扬光大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且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东亚地区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这种传统影响的魅力就在于促使人类追求善的力量,追求不同理想、观念、传统和文化的和平共处及相互交融。总体上,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整体上讲,“和为贵”所体现出来的和合文化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一以贯之的整体思想系统。所谓“和”即和睦、平和、和谐等,同时“和”也是涵盖自然、社会、心理等层面与各领域的基本原则,是传统文化的精华和一种崇高的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以“和为贵”为核心的文化体系衍生出了“与人为善”、“仁者爱人”等,渗透于中国不同文化派别的主流思想之中,成为人们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及道德原则。
第二,“和而不同”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强调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重视吸收其他文化的有益成分,不断创新、发展和形成时代需求的文化理论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讲,“和而不同”的“和”就是多样性的统一,是融合与创新。因此,“和而不同”是中华民族得以形成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吸引力之所在。
第三,“天人合一”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调整天人关系、人际关系和各种意识形态的关系,以建立起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秩序。这种思想还表现出中国人对自然环境及其规律的尊重,反映了人对天道和永恒的感悟,从根本上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宇宙中万事万物都要遵从宇宙的特性及其永不停息的运行规律。
第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就在于从哲学的、科学的角度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这就使它与宗教文化明显区别开来,一般宗教都要借助于一个虚幻的主观世界对比现实社会,从而激发人的信仰虔诚。而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并扎根于可以实证的客观规律并符合人类思维逻辑,因而其自觉柔性教化社会的功能就更加强大。
二、孔子学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学思考
(一)孔子学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觉性与必要性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文化活跃在当今世界上的一个品牌,既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也是沟通世界不同文明、吸纳不同优秀文化成果的重要平台。任何文化只有与外界保持持续的接触和交流才会产生吸引力。从深层次讲,能否保持文化的先进性和创新能力,对文化能否产生和保持吸引力至关重要。由于历史传播手段及现实意识形态的原因,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承仍然非常有限,这既与这种文化自身所具有的优秀品质不相符合,也与拥有这种文化的中华民族在世界上发挥作用的地位不相符合。同时,语言的传播和发展同样离不开文化的输出和渗透。因此,孔子学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这种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共享文明成果的需要。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孔子学院在对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会吸纳其他文化中的精华,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内涵,真正达到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融合。所以,孔子学院在教授语言学习的同时,也有必要和义务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核心价值观。
与此同时,孔子学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是自觉的文化输出和渗透。首先,这种输出和渗透是异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文化的需求。伴随开放而导致的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和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利益攸关方”,世界需要了解中国,而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文化交流,因为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其核心价值观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行为方式。从传播学角度说,孔子学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满足了传播客体的客观需求和自觉接受,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力和渗透力。其次,孔子学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尊重异族文化传统、满足世界全面了解中国愿望的基础上实施的。因此,这种传播无论从主体还是客体及传播手段来讲都是一种理性的自觉行为,与通过暴力或强制性的文化输出及渗透完全不同。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过殖民或战争形式输出并渗透其文化传统的事情屡见不鲜。而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今天,如何避免西方传统的文化输出方式,孔子学院的创立和发展给出了理想的答案。正如孔子学院海外合作者普遍反映的,孔子学院不仅为他们提供了汉语学习教育的平台,同时也为他们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和当代发展中的中国及未来中国的发展,包括如何掌握与中国进行经济、贸易往来等方面的知识,提供了令人满意的渠道。
(二)孔子学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学思考
孔子学院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一方面向世界更加明确表达了中国对构筑和谐世界发展理念的基本立场,另一方面也为世界理解中国为什么要构筑和谐世界及构筑和谐世界的历史的、哲学的传统文化背景提供了可供世界及中国相互对话的舞台。需要指出的是,利用孔子学院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进行传播绝非是变相地进行所谓“政治制度”或“意识形态”的输出和渗透,而是让世界从根本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和为贵”、“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优秀价值理念,及这些理念对于解决世界上存在问题和分歧所提供的有益启示,以便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愿望及中国“和平崛起”的文化支撑基础和现代化发展战略。众所周知,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海外所谓“中国威胁”的论调一直不绝于耳。从根本上说,“中国威胁论”的出现反映了国外相当一部分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知或狭隘的理解。
因此,孔子学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不仅为世界了解中国提供了平台,也为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从传播学角度看,这条路径既反映传授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平等互利关系,也在传播路径上开辟了一种传播主体与客体同时互动的模式,避免了常规传播中客体被动接受的局面。从现实情况看,孔子学院将传授语言学习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使学习者从中更好地把握中国文化产生的人文思想根源。从传播效果看,与传统传播模式不同,孔子学院作为一种文化品牌,实际上构成了中国活跃在国际舞台上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与中国日益强大的硬实力相得益彰。尤其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孔子学院以语言教育的形式在那些曾对中国持有偏见的国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使当地民众对中国文化从不接触、不了解到主动学习,这种潜移默化的变化正是中外民间交流不断增强,进而促进相互理解的体现,为民间外交注入了新的内涵。由于孔子学院采取外方作为办学主体,中方合作承办的模式,所以对于调动所在国地方政府、社区居民和当地华人社会的力量有着重要意义。它突出了以文化的功能促进和改善中外友好合作关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掌握更多的话语权。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个别对中国持极具异议或别有用心的人将这种文化交流错误解读或故意渲染成中国的“政治制度”及“意识形态”的输出与渗透。因此,如何发挥孔子学院文化品牌优势,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有效开展海外汉语言教育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仍是目前孔子学院发展壮大的关键。
三、结论
孔子学院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一部分,以自觉、合理的方式对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为正在崛起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而树立独特的国际形象。从传播学意义上讲,孔子学院既是传播的主体,也是传播的客体。这种传播模式在全球化发展日益密切的时代背景下赋予了中国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凸显了中国文化日益增强的输出力和渗透力,为贯彻落实中国“和平崛起”、构筑“和谐世界”的发展战略发挥了独特作用。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模式,孔子学院在对外文化交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也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和困难,关键在于如何改进和完善这种传播机制。
[1][英]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2][德]马克思·韦伯.儒教与道教[M].洪天宝,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