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艾附暖宫丸配合针刺治疗虚寒性痛经40例临床疗效观察

2013-08-15郭倩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3年2期
关键词:经行病证月经周期

郭倩

(江西中医学院2010级研究生 南昌 330006)

痛经亦称经行腹痛,是妇科常见病及多发病。多发于青春期女性,部分患者因疼痛剧烈,已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与工作。笔者用艾附暖宫丸配合针刺治疗虚寒性痛经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均为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门诊病例,经中医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后,确诊为虚寒性痛经的患者。年龄16~36岁,其中16~26岁25例,27~36岁15例;未婚者29例,已婚者11例;病程最长15年,最短4年。

1.2 诊断标准 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1)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连腰骶,甚则晕厥,呈周期性发作;(2)好发于未婚青年女子;(3)全部病例均排除炎性疼痛及器质性病变、占位性病变所致疼痛。

1.3 治疗方法

1.3.1 口服中药 方药:艾附暖宫丸[2]:艾叶6 g,当归 10 g,川芎 6 g,香附 6 g,熟地 15 g,吴茱萸 6 g,肉桂 6 g,黄芪 15 g,续断 10 g,白芍 10 g。服用方法:上方每日1剂,水煎2次,早晚各服1次,于经前3 d开始服药,经期继服,经后3 d停药,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

1.3.2 针刺疗法 取穴:关元、中极、气海、三阴交、血海、次髎。操作:次髎平补平泻,余穴皆用补法。一般于经前一星期施针,经来即停,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

1.4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所拟定的痛经疗效标准进行评定。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未复发;好转:疼痛减轻或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经周期;无效:疼痛未见改善。

1.5 治疗结果 40例患者均于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其中治愈25例(62.5%),好转13例(32.5%),无效2例(5.0%),总有效率为95.0%。

2 典型病例

患者张某,女,24岁,2011年3月20日初诊。经行腹痛7年,13岁月经初潮,月经周期35~50 d,经期6 d。自初潮起行经后错,经量少,有血块,经行小腹冷痛,喜温喜按,腰膝痠痛,舌淡边有齿痕,苔薄,脉沉细涩。证属血虚气滞、下焦虚寒。治宜理气养血,暖宫调经。予上法治疗3个月经周期而愈,嘱继续服用2个月经周期,以巩固疗效。

3 讨论

妇女在月经期前后或经期中发生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者,称为痛经。西医治疗痛经大多副作用大,效果不明显。中医在治疗痛经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易被大多数患者接受。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无外虚实。虚者肝肾气血不足、胞宫失于濡养,“不荣则痛”;实者气滞寒凝,“不通则痛”。临床上的痛经以虚寒性多见,故笔者以温经散寒、行气止痛为治则,方用艾附暖宫丸。其中艾叶[3]味苦辛温为阳草、吴茱萸禀火气以生、肉桂辛甘大热均为辛热之品,能温肾祛寒止痛,当归甘温入心脾,能养营活血,为血中之气药,能通血滞,补血虚,生血为君;熟地味甘入肝肾,滋阴为臣;芍药酸寒入肝脾,敛阴为佐;川芎辛温入手足厥阴,润肝燥而补肝阴,升清阳而开诸郁,通上下而行血中之气为使也。归芎与地芍相合,则行血而不伤血,地芍得归芎之助,则补且不滞血,能养五脏之阴又调经补血;香附味辛甘苦与白芍相伍,可疏肝理气、缓急止痛;续断辛苦温入肝肾助肉桂温阳补肾;黄芪甘温补气,与当归相配又可补血。此方配伍严谨精当,具有温阳、暖宫、补血、调经、理气、缓急止痛之殊效。针刺亦可起到散寒补虚、通经止痛之效,关元温经散寒,调补冲任;中极为任脉经气所发,能调理任脉,温补肾气;气海可大补元气、温振肾阳;三阴交统调脾、肝、肾三脏;血海补血调血;次髎为治疗痛经之经验要穴。全方补中有调,通中有补,阴阳兼顾。诸穴配用共同起到益气助阳、滋补肝肾、调理气血、温经散寒之功效。中药配合针刺,两者相辅相成,标本兼治,共奏温经散寒止痛之效。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1-62

[2]汪昂.医方集解[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81

[3]缪希雍.神农本草经疏[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53-230

猜你喜欢

经行病证月经周期
基于病证结合的脾胃病湿热理论的创新与应用研究
侯氏黑散在糖尿病相关病证中的应用
经行吐衄的认识及临床辨治
储继军治疗经行头痛经验浅析
基于太阳阳明经病证探讨颈椎病的防治规律
经行
女性怎么知道自己即将绝经
女性经期出现3种情况可能是早衰了
从病证结合角度探析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
月经周期短,绝经就会提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