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以生为本”理念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管理的探析
2013-08-15龚丽丽
龚丽丽
(湖北科技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3)
一、“以生为本”与高职院校学生组织建设
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终极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人才,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人力支撑,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提供大批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学生组织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培养学生良好职业素质和技能方法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对大学校园的不断冲击,以及当代大学生独立意识、平等意识和主体意识的日益突出,贯彻“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管理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的功能和意义
学生组织是指基于各种目标存在的学生集合体。包括共青团、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及学生班级。高职院校的学生组织,顾名思义即是高职高专院校里的共青团、学生会、社团联合会及班委等学生群众性组织。
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的首要功能即是教育功能,是将教育使命作为各种活动的最终目标,科学组织学生团体活动,克服盲目性,使活动更富文化内涵和社会实践意义;次要功能是文化凝聚功能,通过文化传承影响成员的人格、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第三个功能是行政协调功能,即为教育体系的规划、构建、协调运转服务,成为组织系统中能够独立发挥教育组织功能的有机单元,且能服务其他教育单元,作为整个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高职院校学生组织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之一,是联系学校和广大青年的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开展丰富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及学生成长成才的摇篮。它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为青年学生带来了广泛的学习兴趣、丰富的情感体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能力锻炼和素质培养等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高职院校学生组织发展中的存在的问题
(一)组织管理方面:缺乏科学管理
1.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学生组织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自治组织,但无规矩不成方圆,制度是学生组织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保证。但现行的学生组织很少按照规章制度参与学生事物管理,学生组织的运行和活动的开展,随意性强,如学生干部的培养和提拔,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是按照“推荐制”;学生活动的开展没有按照规定进行申请和审批。
2.支持体系不够充实。学生组织开展学生事物管理,开展校园文化活动需要经费、场所和人力的支持,但目前,很多学生组织的活动经费都是采取包干制,学院按人头费拨付给二级单位,用于教学和学生活动经费。经费受人数和包干范围所限,这必然使得学生组织没有很好的物质保障,更多的需要学生自行创收或拉取赞助来补充,从而影响学生活动的开展。在学生组织运行过程中,离不开老师有效的指导,每一个学生组织在成立之时都会有一个指导老师,但指导老师大多是身兼数职,工作任务繁杂,精力有限,对于学生社团活动不管不问,也不参加社团活动,没有尽到指导教师的责任和义务。
3.自治化程度不高。以生为本,是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本,那么谁为其谋取根本利益呢?这当然离不开学生组织。过去,学生组织都是套用行政化体制,它导致学生干部官本位的思想、工作效率低下、依赖心理严重、缺乏创新意识、学生参与度不高等弊端。学生组织距真正的自治性还有一定的距离,在维护学生的根本利益、具体利益上更显得尤为乏力。
(二)学生活动方面:缺乏创新意识
1.科技含量低。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缺乏内涵,存在模式化和形式化,层次不够高,意义更谈不上深远。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活动目的单一,并且形式多是采取或体育或文艺或科技等比赛形式开展,而这些活动重复性又高,有的高职院校连续几年采取一种形式开展同一活动,每年仅仅变更了活动参与者。
2.参与度程度低。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化程度较本科院校学生高,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不足,学生活动的单一化、形式化,也影响了他们参与学生事物管理和学生活动开展的积极性,使得高职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程度普遍低下。有的是采取强制学生“消费”的形式,即有辅导员下达指令,学生必须参与。
四、高职院校学生组织管理工作的思考
1.规范管理,提高认识,加强指导,加大扶持力度。学校要充分认识和增强学生组织的自治意识,积极支持学生组织依照管理规定独立自主的开展工作。加强学生组织工作者队伍建设,选拔高素质有能力的人才,充实到学生管理工作者的队伍中来,并适当给予政策倾斜和激励保障。将学生组织工作纳入测评机制,实行量化管理,建立对指导老师的考核机制,对指导老师的工作进行测评和定期考核,将其纳入晋升考核指标中;建立对学生组织中学生干部的考核机制,规范学生干部的行为和工作量化,纳入评先评优指标中,对学生参与活动表现优异者,可以纳入学分管理中,提倡和鼓励学生参与。
2.提升质量、凸显特色,打造品牌化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的开展要以提升活动层次,活动质量为着力点。要加强活动的计划性和规范性,要创新活动形式和活动内容,增强活动的教育意义和吸引力。开展活动要结合组织者内外环境分析,要结合自身价值理念,要有别于其它组织者的特性,使之成为自身独特的品牌。
3.结合专业特色,吸引广大学生参与,提高人才培养综合素质。学生活动的设计要考虑到高职院校学生特点,考虑学生的喜好和需要,增强活动的针对性和影响力,提高参与热情。吸引广大学生参与,一方面使学生组织者得到培养和锻炼,另一方面使学生参与者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
[1]穆宪. 共青团工作的艺术[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张连义. 学生社团建设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J]. 观察与思考,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