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制约因素论析

2013-08-15郭艳英

关键词:农村基层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郭艳英

(西安石油大学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陕西 西安 710065)

党的十八大要求在全国范围内“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1](P29)。在中国特殊的国情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发展都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面临着新的变化和挑战。

一、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功能转换的困境

1.传统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在农村的发展

过去,村级党组织的主要职能是管理村里的资产、组织村民生产和分配,村民对村党组织的依赖性很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广大农民已逐步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他们自己掌握了经济的支配权和主动权,在农村生产中积极探索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经济合作方式。因此,一方面,村民不再需要基层党组织对经济活动的直接管理;另一方面,这些新的经济合作方式还不成熟,他们急需村委和基层党组织能够给他们提供指导和服务。

面对农民对基层党组织的要求,多数村级党组织包括乡镇党委又很难在短时间内找到自己在市场经济中的相应位置,很难快速建立起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而这势必会影响到党组织在农民心中的地位,影响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推进。

2.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自身的观念、素质和能力影响了农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认知

今天的中国,不管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百姓都已树立了市场经济意识,把发家致富作为自己奋斗的首要目标。在此背景下,政治理论的学习就被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

笔者在陕西部分农村的实地调查中,在与部分党员及干部谈到政治学习时,得到这样的回答:“农民最关心的就是怎么挣钱,怎么养家,怎么快速致富。党员学习的制度是有,但大家都忙着致富,没时间学。”

在问到你作为党员,认为学习党的理论对你发家致富有多大的帮助时,在被调查的178名党员中,有27.9%选择的是根本没帮助,仅有16.4%选择的是很有帮助。有50.4%的党员认为发家致富主要靠自己,有39.7%的党员认为现在主要靠的是关系。只有11.9%的党员认为发家致富主要靠党的理论和政策。

当问及“你村村长和村支书经常给你们讲党的政策吗”,陕北地区抽样调查数据显示:32%的人回答有时讲,37.9%的人回答从来没讲过,20.3%的人选择“可能他们也不太熟悉”,选择“经常为大家讲解的”仅占9.8%。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市场条件下,人们关心的是如何致富,而且对致富与党的理论和政策的学习关联度的认可较低。这一方面说明党员并没有起到学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先锋模范作用,而农村基层党组织也没有承担起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说明如何结合农村生产实际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将是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的难点,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重而道远。

3.目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不利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农村的推进

目前,大多数农村基层党支部还是按过去行政村来进行设置的。这一设置方式与农村出现的大量的新型经济组织不相适应。村民党员及部分村民为了抵御市场风险和追求共同的经济利益,建立了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甚至有的实现了跨村的联合。显然,按过去的行政村建立的党支部不能适应新的需求。

针对中国农村目前和未来的发展,党的十八大和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指出,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传统的基层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必将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需要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基层党组织建设。

4.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职责界定的不清晰影响了村民对农村经济发展与党的政策关联度的认可

“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2](P28-33)。在涉及村庄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时,村委会有权决定。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对村民委员会工作实行领导,具体负责村庄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职能。

很明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能与村民委员会职权产生了重叠或交叉。这种局面导致了实践中“两委”关系的紧张和冲突,主要表现为:有的村党支部被村委会架空,没有实权,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有的村党支部大包大揽村里的一切事务,村委会或其他的基层组织处于边缘化的地位。

上述情况说明:一方面,农村基层党组织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另一方面,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并不能很好地把各种资源以及与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联系起来。这些造成了现实中理论与农民实际需求的脱节,影响了农民对党的理论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关联度的认可,影响了农民对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接受和理论的自觉转化。

二、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和农民的现状

1.部分农村地区呈现“空心化”现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空心化”这一现象开始出现,随着户籍制度的改革和新生代农民的出现,农村青壮劳动力和文化素质较高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更加频繁。妇女、老人、儿童成为部分农村的留守人员。

在对新生代农民问及“您今后长期的愿望和打算是什么”时,年龄在18-29岁的人中有43.4% 人选择“转移出去,变成城市人”,各有28.3%的人选择“留在农村,建设新农村”和“拿不定主意”。相反,在46-60岁的人中,则有44.6%的人选择留在农村。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在部分农村人才外流现象比较突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因为基层党组织作用的发挥必须建立在一定规模的队伍和大范围的覆盖面及能力的基础之上。

大量青壮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他们的利益诉求和满足将不再寄托于农村,势必会影响他们对于农村公共事务的关注,影响他们对党的理论和政策的关注和热情。而空间上的间隔也阻碍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对这一部分群体的关注。因而,在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中,农村青壮劳动力主体力量的缺失,影响和制约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程度和实施效果。

2.农民的收入水平及整体文化素质较低

在调查中,76.6%的农民全家一年的总收入(包括农作物按市场价折算后的收入)为1 万-3 万元。在陕北一些富裕地区农民全家一年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的也才占被调查人数的7.8%,在对咸阳近100 户农民的抽样中,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比例为0%。

在问及“对自己的社会地位是否满意”时,40.6%的人回答不满意;在问及“不满意的原因”时,主要集中在“得不到与城市人相同的待遇”和“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主要包括宅基地问题、承包地问题、乱收费问题等)”。

在问及“您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是否满意”时,43.5%的人选择基本满意,30.7% 选择不满意;在对“不满意的原因”选择时,大多数人集中在“收入低”和“农村生活环境差”两个选项上,而对给定的“文化精神生活条件差”选择的比例只有6.7%。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民在当代社会中经济收入水平与社会地位都相对较低,农民更多关注的依然是生存性资料的实现,依然是物质生活水平的改善。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相对于物质需求来说,相对较弱。同时也说明农民的头脑中更加关注经济利益,对思想政治意识的关注度则较低。

现实中城乡差距的扩大、经济水平、社会地位的低下则严重影响了农民对“共产党是为大多数老百姓服务的”,“马克思主义是为解决劳苦大众的”信任程度和理解。这成为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制约因素。

农民整体文化素质也相对低于城市居民。在抽取的1100份问卷中,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的农民占65.5%,高中文化程度的占2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5%。这一现实影响了农民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影响了农民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注兴趣和关注程度,同时成为在农村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一个制约因素。

3.农村宗教信仰盛行

随着经济和社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变革,各种思想和社会思潮不断涌现,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价值主体选择呈现多元化的态势,很多封建迷信活动又开始在农村复活起来。农村中信教的人数逐步增多,宗教信仰在农村开始盛行。

在对陕西部分农村的调查中,在1100份调查问卷中,非常信仰宗教和有点信的人数占47.7%,根本不信的人数占22.9%。63.2%的农民认为宗教对周围的人都不同程度地产生了影响,其中认为宗教影响很大的人数占到13.9%。47.6%的村有自发组成的宗教活动场所和团体。56.1%的农民认为周围有很大一部分人相信封建迷信思想。但是提到社会上的邪教组织时,81.6%的人持反对意见,仅有18.4%的人保持中立,0%的人赞成。

针对以上的调查数据,说明宗教在中国农村很有市场,许多农民并不是特别排斥宗教(当然邪教除外)。农村地广人多,信教种类也较多,若对农民的宗教信仰不加以规范和引导,非常不利于农村的文化建设,极容易消解农民对社会主义的信仰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这对农村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影响。“农村的阵地,社会主义思想和优良的社会风尚不去占领,落后的错误思想和消极不良的社会风气就必然会去占领”[3](P122)。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需要在农村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普及和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取代农民头脑中落后的错误的思想。

三、城镇化背景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农民实际需要之间的脱节

马克思主义是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只有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及其实际需要结合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才会为人们所信服,才能达到“化大众”的目的。

在调查中,当问及“您了解科学发展观吗”,在陕南地区有59.4%的人回答“有点了解”,不太了解和根本不了解的人数占到34.4%,6.3% 的人回答“很了解”。在回答“通过何种方式了解的”时,78.1%的人是通过看电视了解的,仅有18.8%的人是通过村干部讲解知道的。在回答“你村如何贯彻惠农政策的”时,56.2%选择了“村长或村干部来管,但没有特别详细的措施”,34.4%的村民选择了“没人管”。

在问及“您目前最希望得到哪些方面的教育”时,37.5%的参与调研者选择“农业科学技术培训”,48.8%的参与调研者选择“就业技能教育”,6%选择形势与政策教育,7.7 %选择“法制教育”。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民现在迫切需要的是通过参加农业技术培训和增加就业技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而对不能直接给其带来经济利益的形势与政策教育关注度和迫切度都相对较低。因此,在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宣传教育活动中,若仅是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简单宣传,不与解决农民关注的民生问题结合起来,不关注农民的实际需要,不进行通俗化的转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不可能取得实际效果。

四、城镇化背景下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单一化

在当今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较少,而且相对落后。理论学习和宣传方式单一。在调查中,有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占32.7%,有文化活动室的占25.6%,但整体利用率较低。当回答“您对目前你村文化体育活动是否满意”时,68.8%的参与调研者回答不满意,对不满意的原因主要集中在“活动开展少、基础设施差、无人组织”等三个方面。从中可以看出农村发展中农村文化建设是相对滞后的。

在对陕北地区农民的问卷抽样调查中,当问及“您是否关心国家大事时”,71.2%人选择偶尔关心,20.3%的人选择非常关心。在问及“通过何种途径了解国内外大事的”时,73.9%的人回答通过电视,17%的人通过网络来了解,而通过村干部和村党支部了解的只占3.3%。这说明农民对国家方针政策的了解渠道比较单一,多数从电视这一媒体被动接收,而与地方实际和农民实际结合起来的党的理论和政策的宣传则相对较少,影响了农民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和党的执政理念的认同,影响了农民对指导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

在问及“农村宣传党的政策采用什么方法”时,主要集中在用喇叭广播、办黑板报和在墙上写字宣传及印发宣传资料,而对发到村部信息网上的,在陕西的宝鸡地区只占5.3%,在陕南的商洛则为0%,陕北地区占2.6%。专门有宣传员到家宣传的宝鸡地区占16.1%,商洛为0%,陕北为19.5%。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时依靠的传播媒介比较单一,依然是传统的媒介。这样的宣传是一种单向度的被动的宣传,农民的主体性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农民接收这些信息时也是被动的,缺乏主动性和互动性,这样会影响农民对党的政策的认可,会影响农民对指导党做出政策的理论的认可。如何在农村构建多元化的互动式的新型传播方式成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重要环节。

[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梁开银,占昌应.论基层党组织领导村民自治的法思维[J].时代法学,2011(2).

[3]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大众化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