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区域公平视角下的新疆跨越式发展*

2013-08-15夏文斌刘志尧

关键词:公平新疆区域

夏文斌,刘志尧

(1.石河子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832003;2.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新疆跨越式发展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如何大力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需要我们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大势出发,从整体和全局的高度,深入研究新疆跨越式发展的理论和制度体制等问题。从区域公平的视角来研究新疆跨越式发展,无疑是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和路径。

一、区域公平助推新疆跨越式发展进程的意义

第一,促进区域公平,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迫切要求。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时代。科学发展观要求“五个统筹”,其中就包括统筹区域发展。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区域的公平发展问题,并建立与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区域发展的理念、政策和措施。因此,在我国当前经济高速增长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又存在较大差距的背景下,必须进一步重视区域发展的公平性问题,才是满足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合理的地区差距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反之,过大的地区差距必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统筹区域发展,必然要求各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发展进程应该是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如果区域公平发展问题严重,必将导致利益分配的不公,产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鸿沟和区域相互割裂的矛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战略格局的构建就失去了依存的经济、社会基础。

第二,促进区域公平,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基本前提和题中之义。国际经验表明,一国区域发展的公平问题是十分重大、必须予以妥善解决的问题,否则将直接影响一国现代化转型的进程。对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国家来说,地区不公平问题的尖锐化将引起地方与中央的离心力,甚至导致一个国家的中长期发展战略的失败。进入21世纪上半叶以来,中国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在完成了小平同志提出的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前两步之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市场化浪潮的到来,区域间实现公平协调发展较之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为重要,只有全国各区域协调公平发展才能保证中国整体竞争力。区域发展的差距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可能延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1]。当前,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民生问题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改善。但这种总体上的小康水平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水平,民生的改善也仍然有着较大的空间。“不全面”和“发展很不平衡”包含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区域发展的不协调,小康的“低水平”突出表现在以新疆为代表的相对落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低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有待提高。为此,要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就必须促进区域公平发展;要使我国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促进区域公平发展。

第三,促进区域公平,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化解潜在社会矛盾冲突、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呼唤,也是维护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的重要抓手。区域公平问题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不重视区域发展的公平问题,可能会给一个社会带来沉重的代价,它会使资金、人口、技术等不断向发达区域集中,造成城市不断膨胀、基础设施不堪重负、环境污染加剧、社会治安问题恶化、城市贫困人口增多,进而会使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滋生不满情绪,激化社会矛盾,容易引发社会动荡,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给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造成严重阻碍。由于广大的新疆地区地处我国边疆,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的聚居区,促进区域公平、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民族团结和保障边疆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促进区域公平发展,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是我国保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区域公平发展是国民经济平稳、健康、高效运行的前提。区域发展公平的缺失会影响一国的整体经济增长的效率,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进而会影响一国宏观经济可持续发展。地区发展不公平的持续,对整个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带来负面影响。另外,区域发展公平的缺失会挫伤包括新疆在内的欠发达地区的积极性,造成它们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的流失,特别是有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的人口大量流失,产生了“抽空”效应,从而使以新疆为代表的欠发达地区的创新精神、开拓意识和科技研发陷入衰退或停滞状态,对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将产生不利的影响。

二、从区域公平角度审视新疆跨越式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现时代,新疆跨越式发展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又经历着诸多矛盾和挑战,这些矛盾和挑战表现在诸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在于我们在区域公平战略提出和路径推进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理论和体制性障碍,从而极大地影响了新疆跨越式发展。

第一,经济发展与内地差距显著。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全国特别是与东中部地区相比,新疆发展的差距仍然很大,“家底”薄弱。新疆的经济发展速度、能力与其战略地位不相称。近年来,新疆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差距呈逐渐扩大之势,整个新疆地区经济发展缓慢,一二三产业发展速度均低于我国东部地区,就拿居民收入来说,2009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新疆排行第30位,大约在12 120元。相对于东部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天津等相差15 000元左右,差距就充分显现了新疆地区发展的滞后性。而且,新疆内部区域发展也不平衡,南北疆发展差距过大,南疆五地州仍有许多贫困人口。

第二,新疆文化教育、人才科技等方面的软实力水平有待提高。较长一段时期以来,由于自然和社会种种因素的制约,新疆与发达地区的发展差距十分明显。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最根本差距在于教育和科技方面,在于文化和公民素质方面。首先,新疆人口受教育水平有待提高。从横向比较来看,新疆高中学历以上的人口数量比例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8.43%,是东部平均水平的46.11%;初中学历以上人口数量比例仅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8.15%和东部平均水平的32.52%[2]。新疆人口的受教育现状严重制约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水平的进一步发展。其次,新疆科技发展水平滞后。科技进步是新疆完成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尤其是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基础性环节[3]。而新疆因为生产力长期落后导致科技落后和工业基础薄弱,以致粗放型生产方式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再次,新疆人才储备状况不容乐观。一个突出的现象是人才外流严重。据调查显示,近年来,新疆人才流出量高于流入量的6倍,其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96%,高级职称人员占36%[4]。新疆每年考入内地的学生数量大约在38 000人至45 000人之间,但回到新疆的不到一半[4],这说明每年有至少20 000名有潜力的人才在完成大学教育之前就已经流失到外地。

第三,新疆长期存在影响政治社会稳定的因素。由于国内外“三股势力”的存在,关于新疆分裂和反分裂的斗争一直需要我们的高度警惕。尤其是“东突”与中亚一些组织勾结串联,多次制造和参与恶性恐怖事件。在新疆,非法宗教活动繁多,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热衷于非法宗教活动,并借以蛊惑人心,损坏群众与党和政府的团结,破坏社会秩序和政治稳定。

第四,自然资源的破坏与生态不公平。新疆是我国战略资源的重要储备区和国家能源的重要供给区。但是,由于生态资源分配制度和产权制度尚没理顺,使得新疆的生态资源形势更加严峻。从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来看,对于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而言,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生态资源补偿机制,这些落后地区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就可能更加急功近利地获取生态资源,长此以往,就可能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越是经济落后越要超强度地挖取自然资源,而自然生态的破坏程度越大,就越会从整体上影响着这些地区的经济腾飞。因此,如何从区域生态资源公平体系建构上做文章,保证新疆可持续发展,尚是我们需要破解的一个重大课题。

第五,新疆内部区域发展失衡,南北疆差距巨大。北疆交通条件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拥有较为发达的交通网和通信设施;城镇化达到一定规模,城市数量占全疆的63.3%,人口占全疆的65%。这样,北疆的大中城市可以作为经济中心。而南疆基础设施建设明显落后,城市数量仅占全疆的26.7%,人口只占全疆的25%,地理位置偏远,市场经济发育相当滞后。目前,疆内尚未脱贫的人口数量达100万,其中95%在南疆[5]。

三、构建区域公平,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

第一,坚持“两个大局”,从国家层面上构建区域公平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两个大局”的重要思想:“沿海地区要对外开放,使这个拥有两亿人口的广大地带较快地先发展起来,从而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大局的问题,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反过来,发展到一定的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这也是个大局。”[1]应当指出的是,邓小平提出的实现第二个大局目标时机已经来到,这就需要我们从政策、人才、资金、规划等方面统筹考虑,从国家核心利益出发,以国家总体发展为目标,将区域协调发展放在全球竞争的视野中;可以采取特事特办、一事一议的方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为新疆跨越式发展提供特殊而有力的保障。

我国应在进一步规范区域政策调控手段的同时,建立健全保障区域公平的法律法规体系,构建区域公平发展纵向调控法律制度、横向合作法律制度、特别区域促进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区域公平发展规划、财税金融、产业政策、投资等法律制度和横向合作协调机制及市场培育制度两个方面等等;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制定,使相关的财政金融政策、产业政策、人事政策、绩效评价和考核政策等的执行更有效、更到位[6]。

第二,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增强新疆自身发展能力。

转变发展方式是科学发展的根本需要,更是新疆跨越式发展必由之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不能不看到,我们发展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可以说,这样的发展方式是在特殊条件和时期所形成,是不可持续的,而面向未来,中国要真正保持又好又快的发展,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是基本前提,这一点对于新疆更为迫切。

当前新疆产业结构层次低,比较效益差,工业化的基础薄弱,服务业总量不足,发展水平低。新疆的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也均大大高于其产值比重,个体私营经济、股份制经济、中外合资、外商独资等非国有经济成分发展薄弱,整个区域缺乏一整套政策体系和宽松环境来扶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长期以来依靠大量的资源投入,高投入、低产出制约了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此,新疆必须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必须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可持续性。笔者建议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一是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要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经济由依靠大规模的资源开发向依靠制造业发展和服务业壮大转变。二是调整优化大中小企业的比例和结构。要促使中小企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吸纳社会就业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三是要调整优化所有制结构。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提高新疆经济的活力和动力。四是要加大政策措施向南疆的扶助力度。尤其是资金、人才、技术等方面要尽量优先满足南疆地区的发展,尽快缩小南疆和北疆的差距。

第三,构建公平开放的市场体系,促进新疆可持续发展。

市场特有的优化配置资源的功能是新疆实现跨越式发展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基本动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成为保障生产要素合理流动的基础性力量。新疆传统生产方式的升级转换必须尊重市场经济的特定规律,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配置资源和经济发展方面扮演主导性角色[7]。

为此,一是需要完善各项投资制度,营造稳定的高回报率的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大力吸引资本的流入。首先,要逐步放宽对资本的管制,开放资本投资渠道,吸引资本在区域内聚集;其次,要制定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资本的吸引力度。最后,充分利用东南沿海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化的机遇,抓住沿海资源密集型产业西移的机会,促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和发展,带动中西部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是国家可以考虑率先放开一些欠发达地区的户籍管制。因为欠发达地区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而严格的户籍管制在无形中增加了移民成本,不利于人才的跨地区流动。因此,为吸引外出打工者回乡创业和东部地区的人才参与西部大开发,放开欠发达地区的户籍管制已势在必行。

三是国家应进一步加大产业转移的力度,促使东部地区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样既能够避免资源跨区域的大规模调动,降低市场的交通和交易成本,也可以切实带动落后地区的产业发展。

四是国家应逐步探索区域间的利益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在某种程度上讲,区域利益的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一项区域政策实施的效果,要构建协调目标明确、协调内容充实、协调主体广泛、协调手段与途径有效、协调程序完整的区域利益协调机制与实现途径,促进区域公平发展。国家应对于不同的区域区别对待,按照规范化的援助机制,实行差别化的国家援助政策,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和承担不同主体功能的区域应该“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1]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厉以宁.区域发展新思路——中国社会发展不平衡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与对策[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

[3]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

[4]许昆生.西部大开发与新疆经济大发展战略探讨[J].新疆城乡金融,2000,(3).

[5]尤努斯·阿不力孜.对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新疆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J].新疆财经,2000,(2).

[6]夏文斌.生态公平的当代构建[J].教学与研究,2011,(10).

[7]夏文斌.走向公平正义之路:中国共产党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J].北京大学学报,2011,(4).

猜你喜欢

公平新疆区域
不公平
公平对抗
怎样才公平
公平比较
关于四色猜想
分区域
基于严重区域的多PCC点暂降频次估计
新疆多怪
区域
新疆对外开放一类口岸